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_第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_第2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_第3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_第4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展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假设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详细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理论,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承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片段一: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师:为什么?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师翻开袋子,有8只桃子。师:每只小猴可分得?生:2个。生:八分之二。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致于前功尽弃。假如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假如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片段二: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生:每人3枝。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生:每人4枝。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生:每人1/2。师:为什么不答复几枝铅笔呢?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2。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生:也是1/2。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假设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思路: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的或者自定的目的对物品进展分类,并会比拟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p比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拟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拟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络,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完毕,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展分类并会比拟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p、比拟才能。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拟的简单数学问题。4、经历分类、比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材分析^p: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根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在动手理论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拟,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络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历,学习比拟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拟远近宽窄,到达宽展稳固的目的。学校学生情况分析^p: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历,和教材的生活场景根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局部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络的。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拟、分析^p、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才能。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考虑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络。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B、头:身=2:3C、头:身=1:5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场今天的学习。师:根据经历,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亲密的联络。想想怎样比拟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探究规律,提醒意义〔一〕出示: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什么?可以求什么?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究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场吧!〔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①写法。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4∶3110∶12.91又怎样读呢?考虑:刚刚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②各局部名称。〔结合板书〕③比值。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0.7∶0.358∶40.2∶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络?〔四〕讨论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络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络?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展填写。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联系区别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数之间的关系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个算式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两数之间的关系或详细的量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a:b=ab=(b0)〕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1】第一层练习1、填空:〔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鸭和鸡只数的比是〔〕,比值是〔〕〔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比值是〔〕。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25∶10021∶18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3、选择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A、4∶12B、12∶4C、12/4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4、判断:(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2】第二层练习1、写出比值是2的比。【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适宜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松下高明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将来标准接轨,超值影院享受。〔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1:1.618.。(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假如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可以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2.通过观察、比拟、归纳,进步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才能.3.浸透辩证唯物的观点,进展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局部,你能想到什么?〔二〕老师提问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老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三〕老师谈话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二、新授教学〔一〕成正比例的量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时间〔时〕:路程〔千米〕1:902:1803:2704:3605:4506:5407:6308:720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2.考虑〔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老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老师板书:〔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3.小结:有什么规律?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课题说明:本单元的根底是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展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表达了动手操作与概念考虑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详细的教学情境,让学消费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展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络,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课时说明:1课时学生情况分析^p:本案例合适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才能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老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教学案例:1、在详细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教材说明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根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根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比的根本性质。这些内容过去是安排在小学最后阶段进展教学。由于比与分数有亲密联络,把比的最根底知识提早安排在分数除法单元中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又可以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打下较好的根底。传统的算术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只强调比的一种情况,即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要用到比的另一种情况,即不同类量的比,所以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这样,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便于理解物理等学科中经常出现的不同类量的比。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质量和体积的比等。当然,不同类的量相比,有关联的才行。这时,比的结果产生了新的量,例如,路程和时间的比就形成速度,质量和体积的比就形成密度。本节教材分成三段。〔1〕教学比的意义。教材选取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有关内容作为引入比的载体,通过这一富有时代性的情节内容,引出同类量的比、非同类量的比。在此根底上概括比的意义,介绍比的读、写及其各局部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考虑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络。〔2〕教学比的根本性质。教材联络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根本性质。接着,应用这个性质,通过例1学习比的化简。例1有两道题。第〔1〕题,化简整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第〔2〕题,化简分数、小数比。常用的方法是前、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或者把前、后项的小数点向右挪动一样位数,把分数比、小数比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化简方法,由于化简的目的都是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前后项都是整数,公约数只有1。所以,转化为整数比的方法,思路比拟统一,也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里,教材安排了练习十一,主要练习怎样根据要求写出比,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3〕教学比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比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内容,即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由于比例尺与比例的联络更多一些,且《标准》把比例尺归入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与位置这局部内容中,因此留在后面教学,这里只教学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展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开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假如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假如按2∶1分,就是通常所说的按比分配。显然,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还有按正比例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先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较早的算术课本通常采用第三种方法,按比例分配的名称由此而来。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根底上,比拟容易承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络。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比例,且教材避开了比例方法,所以教学中不必出现“按比例分配”这一名称。教材通过例2,以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为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一个数量按照的比分成两局部。进而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把一个数量按照的比分成三局部的问题。教学建议1.联络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这局部内容中,因为比与除法、分数有着亲密的联络,所以,比的很多根底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络。比方,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比的根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根本性质,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例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等等。因此,教学这局部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根底,引导学生联络相关的已学知识,进展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考虑,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络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穿。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络,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穿。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看清并理解相关知识的联络,知道它们的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提醒知识的联络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宜求全、深究。因为在小学阶段,很多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讲深讲透。详细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比的意义。编写意图〔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一内容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拟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应用情况。教材先介绍飞船里的两面长方形小旗,给出真实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倍数关系,得到长度相除的两个算式,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然后再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让学生用除法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由此引出非同类量的比。进而通过这两种情况的实例,概括比的意义。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明比的读、写及比的各局部名称,并由比值计算的实例,引出“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详细说明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最后,由小精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考虑:“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2〕“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一道是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练习,用以稳固比的概念;另一道是求未知的前项或后项的练习,旨在通过求比的未知项,从另一侧面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建议〔1〕教学比的意义前,可以先复习一些除法的应用,如:①某班统计会骑车的人数,男生有18人,女生有12人。会骑自行车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②路程÷时间=〔〕总价÷数量=〔〕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先扼要介绍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的大致情况,然后出示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展示结合国旗和我国国旗的照片,引出两面旗,给出它们的长和宽,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长和宽的关系。15÷10=1.5,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10÷15=2/3,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由此引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老师还可以说明,不管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接着,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由此引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也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来表示,如“神舟五号”运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然后通过提问:路程和时间,是不是同类的量?使学生知道两个不同类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老师还可以指出,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比时间”又表示速度。进一步就可以概括出比的意义,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然后,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通过交流,搞清楚以下几点:①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读作几比几〕②比的各局部名称是什么?③怎样求比值?④比值可以怎样表示?〔通常用最简分数表示,能除尽时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能整除时就用整数表示〕⑤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络与区别?这个问题是个难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者的联络在于,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而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表示。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比和比值的表示形式完全一样,什么情况下它们的表示形式有区别?前者如:8∶3=8/3,8/3既可以看作比,又可以看作比值。后者如:8∶4=2,2是比值。8∶4=2/1,2/1是比。接下去,再让学生考虑答复课本上小精灵提出的两个问题。关于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络,老师可以将学生的答复整理成下表:或者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a∶b=a÷b=a/b〔b≠0〕关于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学生只要知道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就行了。至于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一般学生都能答复。事实上,在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就能捎带解决这个问题。〔2〕“做一做”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书上。因为还没有学比的根本性质和化简比,所以第1题中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写成6∶8就可以了,这里不要求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花的钱数之比也是如此。交流、校对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两人买练习本的本数之比和所花钱数之比,它们的比值相等。这是因为单价一样,买的本数越多,花的钱数也越多,所以本数的倍数关系与总价的倍数关系一样。假如有学生写出的比,前后项互换了位置,可以通过质疑,使学生明白:交换了比的前、后项,比的详细含义就变了,由小敏是小亮的几分之几,变成了小亮是小敏的几倍。〔实际上得到了一个新的比,叫做原来的比的反比,这个概念不必教给学生。〕第2题那么可以让学生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的。2.比的根本性质。编写意图〔1〕教材首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根本性质,然后启发学生考虑:“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进而按照将比与除法、分数类比的思路,举出例子,并先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对实例加以研究,再让学生自己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加以研究。在此根底上,概括出比的根本性质。〔2〕作为比的根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例1教学怎样根据比的根本性质化简比。例题由两道题组成。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但讨论的是两面一大一小的结合国旗。题目告诉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好的过程并启发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那么留空让学生自己完成。这里的两个答案一样,实际上浸透了两面旗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变换思想,同时也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数量关系更加简单明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教材精心选取的这一内容载体,既有思想性和兴趣性,又有数学内涵,而且数据真实,合适教学的需要。第〔2〕题也有两个比,比中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考虑化简过程的问题,并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完成。〔3〕第46页上的“做一做”,安排了化简比的练习。其中有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还有一道小数和分数组成的比。通过练习,使学生接触到化简比的各种根本情况,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加深比照的根本性质的理解。教学建议〔1〕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根本性质,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或者通过填空题帮助学生再现这些知识。如: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络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测,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也可以先举例试探,再总结规律。假如学生独立试探有困难,老师可以先给出例子,并加以提示,如:根据除法和比的关系来研究:根据分数和比的关系来研究:再由学生自己补充举例,然后总结、归纳。还可以在复习后,给出“6∶8”和“3∶4”,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再启发学生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它们是相等的。不管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规律时都应强调,同时乘上或除以一样的数,必须“0除外”,并请学生说明理由。〔2〕教学例1前,可以先做一些分数除法与约分的口算练习。出例如题时,老师可以简要说明课本插图是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左二〕在结合国总部向结合国秘书长安南〔右〕移交“神舟”五号所搭载的结合国旗〔大的那一面〕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写出一小一大两面结合国旗长和宽的比,15∶10和180∶120。老师可以先设置一个悬念: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化简后再来看。再引导学生观察考虑: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或者说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学生只要搞清了最简单整数比的要求〔前、后项的公约数只有1〕,就容易想到化简的方法及其根据。在此根底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根据例题的提示完成填空。然后进展交流。通常,会有学生想到把比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特别是新授前复习了约分的口算后,就更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拟各种化简过程。或者将不同的方法与书上例题的化简过程加以比拟,使学生明白,书上虚线框内说明了化简的方法与过程,纯熟以后可以不写出来。因此,直接同除以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比拟简便,它与写成分数形式约分的方法,实际上是一致的。这里,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比化简的结果,并让学生说说结果一样,说明了什么?初步体会两面旗大小不同,形状一样,从中进一步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3〕教学例1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比拟第〔2〕题与第〔1〕题的区别,看清第〔1〕题的两个比都是整数,第〔2〕题的两个比里有分数、小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或者组织小组讨论,再交流各自是怎样化简的。也可以启发学生明确化简的根本思路: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然后再尝试。假如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那么可以在交流后再小结化简分数比、小数比的思路和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想到不同的方法。比方,用分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对此,老师应给予肯定。因为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3/4就是3∶4。假如没有学生想到这样的方法,老师就不必介绍了。因为这种方法只合适化简两个数组成的比,三个数组成的连比就不适用了。〔4〕第46页的“做一做”共6小题,可以在完成例1的教学之后进展练习。也可以在完成例1的第〔1〕题后练习前两小题,学完例1的第〔2〕题后练习后四小题。最后,在校对、交流的根底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进展小结。3.关于练习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3题是学习“比的意义”的练习题。第1题创设了学校三个兴趣小组比拟人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按比拟的要求写出人数比。练习时,可以提醒学生看清楚条件,根据要求写出比,前后项不能颠倒。第2题,要求学生利用方格纸找出三面长方形红旗中哪面红旗的长宽之比是3∶2。可以让学生看图口答。第3题是求比值的练习题。四小题的数据各异,有整数、小数、分数,也有小数与分数混合,通过练习,既稳固了比值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又练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除法。第4题共3小题,要求把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练习时,可以先观察后项乘上或除以多少才是100,然后根据比的根本性质把前项也乘上或除以这个数。其中前两小题很容易观察找出这个数,第〔3〕小题稍难些,如有学生感到困难,老师可提示,先去掉一样的单位“万”,也就是同时除以10000,再观察寻找。此题可要求学生书写化简的过程,如:275万∶250万=275∶250=〔275÷2.5〕∶〔250÷2.5〕=110:100第6题以比拟身高为题材,通过对话形式引出质疑,启发学生考虑:前后项是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样化简。可要求学生写出化简的过程:150cm∶1m=150∶100=3∶2第7*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解答时可以这样想: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比是2∶3,说明它们相差“1份”,由第二个条件可知,这两个数相差2。所以1份是2,2份是4,3份是6,这个两位数是46。最后一题是考虑题,解法多样。可以这样想:重叠局部占大长方形面积的1/6,说明大长方形面积含6个重叠局部;同理,小长方形面积含4个重叠局部,所以大、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6∶4=3∶2。学生比拟容易想到画图依靠直观进展比拟,如右图,老师可以肯定。4.比的应用。编写意图〔1〕例2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拟常见的稀释清洁剂浓缩液的问题情境。教材首先通过一段文字说明稀释瓶上用不同颜色条形标明的比的含义,使学生理解按比配制的实际意义。然后通过三个人物的对话插图,由阿姨说明稀释的配制要求,并提出问题,再由两个同学讨论算法,引导学生考虑。这样的例题设计,较传统形式的应用题,更具可读性与启发性。例2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转化为整数的除法、乘法来解决。另一种是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例题的解答过程,作了一些留白处理。〔2〕第49页上的“做一做”,安排了两道练习题。第1题与例2相仿,要求把303按51∶50分成两局部。第2题略有变化,一是把70棵树按要求分成三局部,二是要求“按3个班的人数分配”,的是三个班的人数,而不是三个班人数的比。由于情节内容贴近学校生活,题意明显,所以这些变化一般不会构成练习时的困难。教学建议〔1〕教学例2前,可以先练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如六〔1〕班40名学生参加大扫除,其中3/8的同学清扫教室,5/8的同学清扫操场。①清扫教室、操场的同学各有多少人?②写出清扫教室、操场的人数比。练习后可作出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进展分配。由此引出课题“比的应用”。教学例2时,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制?通过同学或老师的补充,使大家明白家庭使用的清洁剂稀释液是用浓缩液和水配制而成。如今的要求是按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1∶4配制500ml的稀释液。在理解题意的根底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然后看看课本是怎样解决的。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留出的空白填补完好。这里,还应引导学生对得数进展检验。完好的检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浓缩剂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二是把两种液体的比化简,看是不是等于1∶4。小结时,应当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可以把各局部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每一份;也可以把各局部数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前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解决问题,后一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2〕完成第49页上的“做一做”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考虑解答,允许学生选用合适自己的解法。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对得数进展检验,做完后交流各自的解法与检验方式。5.关于练习十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练习十二的第1~6题都是配合例2的练习题。第1~4题是比拟根本的问题,第5、6题那么稍有变化和综合。第1题涉及空气的成分。为了简化问题,题目只给出了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对此,如有学生提出疑问,如:空气中还有一氧化碳等。老师可做解释: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很复杂,但由于自然界各种变化的互相补偿,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使得空气中比拟固定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其他成分在这里就忽略不计了。第2题的特点是用份数代替了比作为条件。第3题那么用每个橡皮艇上两种人员的人数代替比。学生如用整数乘除法分步列式,要注意56÷8得到的是橡皮艇的个数,而不是人数。第4题中出现了由3个数组成的比2∶3∶5,叫做连比〔不必对学生讲这个名词〕,读作2比3比5。练习时不必刻意去教、去讲,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比中三个数的详细含义,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和理解了。第5题综合了长方体的棱的知识。根据题意,120cm是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为了求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把12条棱平均分成4组,每组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一条长、一条宽和一条高组成。即120÷4得到一组长、宽、高的总和,再按比分。第6题综合了分数乘法的问题,根据题意是800m2菜地种了一些西红柿,剩下的面积按2∶1分,所以要先求出剩下的面积,再按比分。第7*题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选做,试探解决。学生可能有多种解法。如:假设甲数是20,那么根据甲、乙两数的比2∶3推算出乙数是30,再根据乙、丙两数的比4∶5,推算出丙数是30÷4×5=37.5,然后写出甲、丙两数的比是20∶37.5=200∶375=8∶15。又如:注意到前一个比中乙数是3,后一个比中乙数是4,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把前一个比改写成2∶3=8∶12,把后一个比改写成4∶5=12∶15。同样可得甲、丙两数的比是8∶15。老师可让个别想到这种解法的学生说说其中的算理。粗浅地说,把乙数看作12份,作为标准,那么甲数相当于这样的8份,丙数相当于这样的15份,这时的12份、8份、15份,每一份都是相等的。第51页上的“你知道吗?”介绍了“黄金比”的小知识,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课外自己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共享。整理和复习〔第52~54页〕这局部内容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展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因此,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加深理解和稳固所学知识,进步知识运用才能的过程。教材通过四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归纳为概念、计算和应用三方面。第1题复习概念,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第2题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第3题复习比的有关知识,第4题复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应用。这四个问题,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而且非常明晰地沟通了有关内容间的联络。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两个数的比〔第1题〕,分数的应用问题与比的应用问题〔第4题〕。这就为复习课教学提供了一个层次清楚的整理思路和复习素材。详细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复习概念。第1题,复习本单元学习的主要概念。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再完成第1题的填空。然后由学生说说四个算式的含义,老师可以加以板书:使学生更明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络。2.复习计算。第2题,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可以先由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三道计算,再说一说根据以往的计算经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如除转化为乘以后再约分,能约分的尽量约分,等等。当然也可以先完成计算,再来总结。第3题,复习比的化简。可以先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根据,然后化简第3题的三个比。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常用的化简方法加以总结。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求比值用除法,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根据比的根本性质,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例如:18÷3=6/1或18∶3=6∶1,写成18∶3=6,就不是化简比,而是求比值了。3.复习应用。第4题复习运用分数除法与比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第〔1〕题用两条线段表示鸭、鹅的只数:再列出三题的方程或算式,然后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加以比拟:〔1〕鸭的只数×2/5=鹅的只数〔2〕鸭的只数-鹅比鸭少的只数=鹅的只数〔3〕鸭与鹅的总只数×5/7=鸭的只数鸭与鹅的总只数×2/7=鹅的只数使学生看清这三题都反映了鸭、鹅只数5∶2的关系,区别只是5∶2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数与未知数有所交换。在此根底上,让学生用上面的数据编出其他的分数乘、除法问题。如:①张大爷养了500只鸭,200只鹅。a.鸭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b.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c.写出鸭与鹅的只数比。d.写出鸭与总只数的比。e.写出鹅与总只数的比。②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2/5,养了多少只鹅?③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鹅的只数比鸭少3/5,养了多少只鹅?④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5/2,养了多少只鸭?⑤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比鹅多3/2,养了多少只鸭?⑥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是鹅的5/2,养了多少只鹅?⑦张大爷养了500只鸭,鸭的只数比鹅多3/2,养了多少只鹅?实际复习时,应适当控制编题数量,不要求全,否那么根底较差的学生会适得其反。局部同学有兴趣,可以课后继续改编。4.关于练习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题,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的一些根本概念作出判断。练习后,应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如:第〔1〕题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的。第〔2〕题a÷b=1/3,那么b÷a=3a,所以是对的。第〔3〕题3∶5是a与b的份数关系,每一份不一定是1,所以是错的。第〔4〕题可以这样考虑,走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而不是相反,所以是错的。事实上,从学校走到电影院,小明用了8分钟,每分钟走全程的18;小红用了10分钟,每分钟走全程的1/10,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1/8∶1/10=5∶4。这一速度比的正确答案,不是一般要求,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第2题,可以先计算出得数再连线,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连线。第3题,应让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通过交流理解其他算法。其中乘除和连除运算,可以统一转化为乘法,再一起约分。两个分数的和〔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分配律计算。如:第4题,可以把冰的体积看作单位“1”,设为xdm3,列方程得(10/11)x=30。也可以把分数看成比,即水与冰的体积比是10∶11,10份是30dm3,求11份,算式是30÷10×11。第5题,同第4题类似。第6题,是分数乘除法的综合应用问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列出一个方程。如:设猫每分钟跳x次,依题意得方程16x=500×(2/25)。第7题,是有关比的根底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题综合了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根本性质。第〔2〕题综合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以及两个数的比。第〔3〕题综合了质量单位的`改写与比的化简。练习后,应酌情作出针对性的分析^p讲评。第8题,是把24小时按5∶3分,其中24小时是一个隐蔽条件。第9题,要求学生写出3个吨数的比并化简。化简时,可以把每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15,答案是10∶4∶1。第10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寻找适宜的量写出比。如:我和爸爸岁数的比;爸爸和妈妈年工资的比;爸爸和妈妈月工资的比。这里交换前后项也是可以的,只要写清楚是什么和什么的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信息。老师可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比在全班交流,共享信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可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p才能以及综合才能、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可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教学难点通过复习,使学生可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可以数量、正确的解答、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可以用6与3提问并且进展答复吗?学生答复:〔1〕3是6的几分之几?〔2〕6是3的几倍?〔3〕3比6少几分之几?〔4〕6比3多几分之几?〔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6〕3是6与3差的几倍?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二、复习讨论、〔一〕教学例4、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1、老师提问:根据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2、反应:〔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7〕3、老师质疑、〔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一、复习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2.老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二、新课1.教学例老师:刚刚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如今开场,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接着老师出例如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老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展运算的局部+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老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符合标准,对书写不标准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老师出例如2.老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一样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老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p推理才能。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具、学具准备:老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教学过程:一、复习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答复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答复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答复接下来算什么。二、新课1.教学例6。老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老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老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老师指着图形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答复,老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答复,假如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老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5十3〕454十34老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老师板书。然后再提问: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答复后,老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5十3〕4=54十34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老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老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186十76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老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老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老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十9〕20xx十209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2.进展抽象概括。老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老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老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老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老师:假如用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a+b〕c=ac+bc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三、稳固练习老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老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四、作业练习十四的第1、2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教学重点: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求以下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2.复习容积。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根底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5。出例如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2.新课小结。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假如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三、稳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口答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4.做练习二第9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四、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比拟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拟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构造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拟。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5.6+0.9-+0-822、假如+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例如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3〕老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答复,老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好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假如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将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将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拟他们的大小。2、学生交流比拟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拟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4、再让学生进展比拟,利用学生的详细比拟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拟“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拟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稳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3、某日黄昏,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黄昏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第二课教学反思:许多老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根本能掌握。可假如深化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老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比照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间隔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浸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才能,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根底。2、浸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假如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假如是向东走1米呢?假如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假如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拟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拟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拟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拟又有什么方法,教材那么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根底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拟方法,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拟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同时给学生抽象点、线、区域及确定观察的范围埋下伏笔。二、导入新课:小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展示课题:观察的范围三、积极探究、发现规律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墙外的树上向里张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学生答复后,师:是否如你们所说的一样,咱们详细来探究一下。2、引导画图,确定范围。(1)你知道小猴在A处时,看到哪些局部?学生随意指。(2)引导学生画出关键的一条线,确定离墙最近的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老师演示)(3)学生动手确定B、C、的观察范围。通过比拟,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离最近的点”和看到的“区域”的含义。3、自主操作、感知发现。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点哪一点看见的桃子最多?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_。怎样确定观察的范围?1、找观察“点”。2、确定遮挡物的“关键点”。3、画出经过关键点的视线。板书:观察点影响观察范围。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场景一:老师先演示路灯下其中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场景二:描绘客车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理解观察点变影响观察范围变。场景三:警察和小偷的比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应给予指导。小组合作、讨论,老师适当指导,运用课件演示。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边问边答并板书)六、布置作业:B楼的居民近期向刚刚建起的A楼的开发商表示抗议,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通过画一画,看出A楼挡主了B楼局部用户的阳光所以发生了争执。板书:观察的范围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3.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