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1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2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3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4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根底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纯熟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考虑力,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浸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假设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学校安排老师给校车的车窗贴防晒膜,可是老师不知道买多少防晒膜适宜,你们能帮帮我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眼神,就请你来说一说吧。你说通过观察发现车玻璃的形状是梯形,只需要算出来这个梯形车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就能知道需要买多少防晒膜了。那我们该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老师看到同学们露出了疑惑表情,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2.新授同学们,虽然我们不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但是之前咱们已经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吗?你来说,哦,你说我们是通过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来进展探究的,真棒!那梯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呢?如今就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拿出老师课前分发给大家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吧,小组合作,如今开场!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好了,时间到。大家都停下来吧,哪个小组代表来展示你们的结果?第三小组代表,你来说。你说之前学过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所以你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好,说的请详细,还有哪个小组代表有不同的做法?第一小组代表,你们是怎么做的?哦你说你们把梯形剪成了二个三角形。同学们各有各的方法,你们可真厉害。还有别的小组有不同的方法吗?哦,第二小组代表,你的手举的最高,你来说。哦,你说你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真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这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好了,我们如今已经得到了我们熟悉的图形,该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们以第三种方法一起来推导一下吧。同学们,请考虑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又与梯形的什么有关呢?这个问题,请大家先独立考虑,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开场吧。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2倍!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真棒!还有谁再来补充一下呢?第二排戴眼镜的女生,你来说,哦,你说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上底+下底〕*高÷2!假如我们用a表示上底,b表示下底,高是h,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请你来说吧,哦,你说梯形的面积等于〔a+b〕*h÷2!。思路很明晰说的很完好,请坐!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同学们,我们用这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刚刚我们采用剪一剪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种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下探究吧!3.稳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如今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校车防晒膜的问题,窗户的上底长40里米,下底长50厘米,高30厘米,请你们在三分钟的时间内独立算出校车需要多少防晒膜。时间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出师了答案,你们的答案和老师的答案一样吗?哦,都一样啊,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4.小结大家都是爱学习得好孩子,最后谁能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说你学会了求梯形得面积,还有你来补充,哦你说梯形得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你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得方式学习了梯形得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学会了转化的思想。5.作业马上要下课了,如今老师来布置一下咱们的作业,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课下完成课后习题1,2题,并利用所学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板书设计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自学预设: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指导方法自学P43考虑:1、底面积是什么?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敏地应用公式进展体积计算。2.进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展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以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2、填空。〔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2〕长方体的体积=。〔3〕正方体的体积=。二、探究研究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生:图中画阴影局部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考虑: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3.练习: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假如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三、稳固练习:完成P45题8。四、练习拓展:1.计算: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一、准备练习〔一〕口算3.8+1.22.541.581.50.30.64+0.167.6+0.245-1.81.25803.646.3+2.45+3.73.56-1.57-0.430.87125〔2.5+0.9〕4〔1.5+0.25〕40.64+1.44〔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根据〕1.3.18□=1.2□2.〔2.5+3.5〕□=□□○□43.□+4.3=□+0.864.〔2.51.2〕□=1.2〔□□〕5.7.6-2.8-□=□-〔□+3.2〕〔三〕小结引入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那么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41.82.58+1.81.421.观察算式特点2.学生试做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1.8〔2.58+1.42〕=4.644+2.556=1.84=7.2=7.23.观察比拟: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拟简便?〔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4.练习1.82.58+1.81.42+0.5=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1.84+0.5=7.2+0.5=7.75.小结通过刚刚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三、稳固练习〔一〕计算下面各题1.561.7+0.441.7-0.711.72-7.85-〔1.26+0.46〕〔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10.64+7.652.4+11.7612.9〔14.66-〔1.3+8.2〕〕9.83〔3.8-2.3〕+1.56.176.752-〔4.7〔0.54-0.38〕+2.8〕15.4〔8〔6.34-4.59〕〕〔三〕考虑题:填同一个数□-□+□+〔□□□-□〕=10四、课堂小结在四那么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五、课后作业〔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1.10.64+7.652.4+11.762.12.75[14.6-〔1.3+8.2〕]3.9.831.5+6.171.54.15.4[8〔6.34-4.59〕]〔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展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那么,进步计算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浸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根底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展笔算。教学方法:观察、分析^p、比拟。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0.7×59×0.81.2×60.23×314×31.4×3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2.列竖式计算。26×71.36×1230.8×25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如今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3)教学例4。0.56×0.04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学生讨论,老师板书。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老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3.根据上面的分析^p,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答复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三、稳固练习1.不计算,说一说以下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2.3×0.40.08×0.97.3×0.069.1×0.030.25×0.2345.9×3.5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师:分别比拟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老师总结。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四、课堂小结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答复以下问题,老师予以点评。)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2.4×0.8=1.920.56×0.04=0.02241看、2算、3数、4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2、理论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络。3、通过学生的理论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课时安排:3课时〔1〕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教学目的: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绘生活中的现象。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二、学习例1: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读一读:正35,负5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2、完成试一试: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4、完成第6页第4题: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三、学习例2:1、出例如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根本知识。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0呢?为什么?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四、全课小结:〔略〕(2)认识负数的应用教学内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两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教学准备:直尺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负数,请你用自己的话书说怎样的数是负数?正和负是一对反义词,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变化,它们也可以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学生举例〔可能有的情况〕:1、收入和支出:假如老师上个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资,为了强调“收入”,我可以这么记“+1500”,买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记?为什么?吃饭花了500元,怎么记?……2、转入与转出:这个新学期,我们班转出1人,转进3人,怎么表示?3、上车与下车:〔第10题〕,依次写出每一站的'情况,让学生说说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0”;还可以结合某一站,让学生说说“—3,+8”其实人数有什么变化?……4、上楼与下楼:……补充楼层,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补充:楼房有正的几楼,也有可能会有负的几楼,会不会有0楼?为什么?5、向东走、向右走:常见的方向有4个,东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假如把想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记?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为什么?假如+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比拟这个话题与前面话题的不同:前面的正负数一般都有增加或是减少的意思,而这个正负数,只表示相反的意思。……小结: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别用正负数表示。二、学生自学课本,把书上有关的练习完成,并可与同桌交流。老师选巡视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题全班交流。(3)理论活动面积是多少教学内容:p.10~11教学目的: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做比拟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和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对图形进展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剪好图上的三个不规那么图形教学过程:一、复习面积: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二、分一分、数一数: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那么图形。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比拟两种方法求的结果。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2、移一移,数一数: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3、数一数,算一算:〔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方法吗?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4、估一估,算一算。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刚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三、全课小结:如今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学习目的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根底,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局部后面添0,再继续除。●教材知识讲解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分析^p与解答: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5.28÷3怎样计算呢?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点拨:假如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局部后面补0继续除。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分析^p与解答:3.5÷7,显然,每人分到的缺乏1千克,整数局部不够分,怎么办?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用竖式计算:●方法与技巧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假如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局部后面补0继续除。2、被除数的整数局部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继续算。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3、应用〔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自我检测参考答案1、1.2,0.003,1.525,0.252、8.1,5.4,0.029,0.065,0.45,0.0353、〔1〕180÷48=3.75〔小时〕〔2〕65.8÷47=1.4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培养学生分析^p、判断、概括的才能。【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复习导入】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3241533452460986756老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3×8=243×9=273×10=30……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提问:假如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展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12→2115→5118→8124→4227→72老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微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汇报:假如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2105421612992319876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假如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3402500312722967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以下数中3的倍数有。1435451003328767488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老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展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解容许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p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2.进步学生分析^p、解容许用题的才能.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p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老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容许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老师板书:应用题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一个服装厂方案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1.学生分组讨论考虑题〔1〕找出条件和问题〔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p数量关系?〔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2.汇报讨论结果〔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3〕学生列式分步:755=375〔套〕660-375=285〔套〕2853=95〔套〕综合:〔660-755〕3=〔660-375〕3=2853=95〔套〕〔4〕老师小结检验过程.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条件.3.规纳概括〔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2〕老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3〕小结:解容许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三、稳固练习〔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1.学生独立完成.2.老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四、质疑调节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容许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五、课后作业〔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方案吃7天,实际每天比方案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方案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方案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三〕装订小组方案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假如每小时比原方案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一、学习目的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步有序考虑的才能。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3.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络,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拟纯熟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根底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答复〕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二〕探究新知。〔课件〕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2.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根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互相的讨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3.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答复,老师板书: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4.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12的因数有哪些呢?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考虑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根底。〕5.考虑问题:〔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6.找出9的全部因数〔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2〕交流找的方法。板书:9的因数有:1、3、9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7.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考虑”的方法,进展了学习方法的指导。〕8.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三〕练习深化。1.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如今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p和归纳才能。]2.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如今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展评价。〔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3.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一样,可以排成几行?请同学们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考虑: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4.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四〕当堂检测。1、找一找,填一填。124781216243224的全部因数32的全部因数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个〔〕个〔〕个〔〕个〔〕个〔〕个〔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理解目的达成情况。〕〔五〕总结与评价。这节课你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考虑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考虑。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学生可以结合详细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2.学生通过详细的观察比拟、考虑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p,交流倾听,擅长比拟的学习习惯。学情分析^p在原来知识构造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根底。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开展。为了更深化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拟。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考虑、回忆、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比照中学习,逐步到达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教学重点:学生可以在观察考虑、感知体验、操作想象等活动中建立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在详细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体积的含义,经历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比照引入新知。学生汇报:分别是线段,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或正方体。老师引导:线段有长短之分,长〔正〕方形和长〔正〕方体有大小之别。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我们认识了长度。为了表示物体平面局部的大小,我们学习了面积。假如要表示整个物体的大小,那又将产生什么呢?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块来学习。【设计意图】比照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又引发学生的考虑:这三者互相之间有联络吗?活动2【活动】体积和体积单位二、活动提醒概念。活动一:体验书包里的空间。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自己的书包,是不是还可以再放些东西?学生汇报:有的已经装满,有的还可以再放些东西。老师引导:书包没塞满说明它还有一定的空间。书包已经塞满,说明它没有了空间。它的空间被占据了。〔板书:空间〕追问:书包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学生汇报:书占据了书包的空间,学惯用具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还有一些喜欢吃的食品,同样也可以把书包的空间占据了。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汇报:任何物体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的。〔板书:物体占空间〕老师进一步引导:大家可以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有空间的现象。学生交流:我们占据教室的空间教室占据学校的空间学校占据小区的空间……【设计意图】学生身边引入,通过引导观察和考虑,让学生体验书包里有“空间”。并随之拓展,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详细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活动二:观察演示实验。1.盛水的杯子装入石头,水面升高。2.装满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块,结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装入。3.与第一个实验相比,盛水的杯子装入一块较大石头,水面升高的幅度较大。提出问题:你能解释实验现象吗?学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为石头把水的空间占据了。沙子不能被装入,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沙子的空间。石头较大,占据的空间就较大,水就升的高。老师归纳:物体要占据空间,并且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补充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老师引导:粉笔盒与电脑桌比,粉笔盒占据的空间小,电脑桌占据的空间大……为了更加简洁地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引入了“体积”〔板书〕引导学生表达:书包的体积是书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电脑的体积是指……教室的体积是指……引导概念:物体的体积是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设计意图】为了进步加深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对概念的完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步步相扣,层层推理,逐步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三、多角度认识单位1.认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所占空间大就是体积大,所占空间小,就是体积小。下面的电冰箱、小水杯和篮球,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学生交流:电冰箱体积最大小水杯的体积最小。问题引导:上面的物体,体积大小非常直观,假设是像这样的两个物体,你能一子比拟出它们体积的大小吗?学生建议将它们分成假设干个大小一样的小立方体。老师课件演示。结论:要想比拟它们的大小,必需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2.比照加深记忆。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9面,自学书上内容,看看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书上是怎样描绘的。学生汇报: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填写表格:通过比拟,使学生可以感受单位的共同构造与特征。从而加深记忆。意义常用单位简写符号长度面积体积3.建立单位表象。老师出示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和其它实物。识别:让学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并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举例:一个手指尖的大小、一个筛子的大小、一个键盘字母按键的大小等。动手摸一摸,亲自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操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想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2个这样正方体,体积是2立方厘米,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感受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或几立方分米。认识1立方米先让学生比划。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学生体验: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老师可进一步举例:一个橱柜的大小,一个电脑柜的大小约是1立方米。1立方米的水可以装满500个暖瓶。【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承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比拟、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单位的表象,较好地浸透了单位化的思想。活动3【练习】体积和体积单位四、稳固运用提升。1.结合详细实物说一说体积的含义。电脑的体积是指电脑所占空间的大小。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一、教材分析^p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方案1个课时。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线段的旋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进步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讨论中,开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目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老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考虑、操作,老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才能。三、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那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开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把戏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老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板书课题:旋转〕【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二、探究新知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学生考虑,老师指名答复。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老师指名答复。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答复。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出示时钟。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老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老师:不在人为的干预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老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板书:旋转方向〕老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老师指着时钟的中心。老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板书:旋转中心〕〔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引导考虑: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老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绘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学生考虑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老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12=30°。老师小结:在描绘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拟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三、稳固练习1、完成课本例题。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老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老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一样和不同。指名答复,集体订正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绘,加深对旋转的理解。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才能。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目的(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三)培养学生灵敏计算的才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点和难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学具:判断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口算。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二)学习新课1.出例如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考虑题。(投影片)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拟,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答复根底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老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老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板书:(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老师:比照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2.出例如2:(投影片)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存一位小数)老师:例2和例1比拟,有什么异同?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条件不同。老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假如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由学生完成。(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老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板书:(2.5×12+3×11+3.2×10)÷(12+11+10)。讨论:比照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老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详细情况取近似值。(三)稳固反应1.做一做: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A.(28+36)÷(3+2);B.(28×2+36×3)÷(3+2);C.(28+36)÷2。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A.(60+56)÷(5+3);B.(60+56)÷2;C.(60×5+56×3)÷(5+3)。(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老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根底上进展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稳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比照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p、比拟的才能。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才能,从而打破了难点。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