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9-目录7624第一章项目概述 -1-10693一、项目名称 -1-16784二、建设地点 -1-19545三、主管部门 -1-25908四、编制单位 -1-8173五、建设规模与内容 -1-3349六、建设期限 -2-9747七、项目投资 -2-20583八、资金来源 -2-28017第二章项目背景 -3-3699第三章基础条件分析 -5-7804一、自然概况 -5-17123(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5-3868(二)地形、地貌、地质及土壤 -5-6488(三)水文气象 -6-7257(四)河流水系 -6-8934(五)自然灾害 -7-17023(六)土地利用现状 -7-25635二、社会经济状况 -7-28511(一)社会经济条件 -7-26853(二)农业生产现状 -8-10132三、农田水利现状 -9-13045第四章指导思想、建设依据、原则与目标 -11-7926一、指导思想 -11-17206二、建设依据 -11-9633(一)政策法规 -11-14603(二)规范和标准 -12-5692(三) -13-8717三、建设原则 -13-5983四、建设目标 -14-9291第五章必要性与可行性 -15-20813一、必要性分析 -15-16297二、可行性分析 -16-604第六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18-1820一、灌区水资源量 -18-28610二、现有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分析 -18-30927三、规划水平年用水量分析 -19-23966(一)、农业灌溉用水 -19-5243(二)、生活用水计算 -19-20599(三)、工业及其他用水量 -20-2424(四)、地表水蒸发量 -20-11145(五)、灌区需水总量 -20-25164四、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21-6802五、新规划水源 -21-455六、水资源供需评价 -21-27395第七章规划设计 -22-9709一、设计标准 -22-22464二、建设内容 -22-1853三、建设布局 -23-9173四、规划布置原则 -24-7953五、水源工程设计 -24-962六、骨干输水管道工程设计 -25-13872七、排水工程设计 -25-4692八、单项工程设计 -25-9420(一)、堰塘整治设计 -25-13609(二)、蓄水池设计 -26-14201(三)、渠道输水工程设计 -27-13890(四)、管道输水工程设计 -30-2282(五)、排水工程设计 -37-17245(六)、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设计 -39-24174第八章环境影响与评价 -40-18671一、环境现状分析 -40-17797(一)、水、大气、声环境状况 -40-3556(二)、水土流失状况 -40-25360二、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41-24227三、对策及措施 -41-10455第九章水土保持 -42-18657一、工程所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现状 -42-3205二、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42-14144三、水土流失预测 -43-29516(一)、预测时段的划分 -43-29403(二)、占用、扰动及损坏水保设施面积 -43-24520(三)、弃土石渣量的预测及其分布 -44-548(四)、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 -44-7131四、水土保持设计 -45-9887(一)、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45-6477(二)、防治责任范围 -46-11927(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46-17706(四)、水土保持措施 -47-25293五、水土保持监测 -49-30656六、水土保持投资概算 -49-31105(一)、编制依据 -49-21472(二)、投资概算 -50-393第十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51-28459一、组织机构设置 -51-31649二、实施管理 -51-27296(一)、施工管理 -51-25392(二)、资金管理 -52-24777(三)、建后管护 -52-19029三、运行管理与维护 -53-24092四、施工进度安排 -53-2871第十一章资金筹资方案 -55-32134一、投资估算 -55-24808(一)估算依据 -55-21058(二)工程单价及取费 -55-3171(三)投资估算 -57-20836二、资金筹资方案 -58-3686第十二章综合效益评价 -59-16576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效益 -59-1340二、经济效益 -59-7709三、社会效益 -59-30127四、生态及环境效益 -60-18632五、经济财务评价 -61-16575第十三章结论与建议 -65-18698一、结论 -65-21451二、建议 -65-附:1、项目区定位图2、项目区规划图3、工程施工设计图第一章项目概述项目名称XX县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3村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地点XX县土坎镇的五龙村、关滩村和新坪村。主管部门XX县水利局编制单位XXXXXXX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规模:将原有0.7万亩中低产田建设成为水源充沛、灌溉设施配套、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1、水源工程:整修加固塘堰2处,新建蓄水池4口,整修蓄水池5口;2、骨干输水管道:新建管道2.7km;3、排水工程:浆砌石矩形断面排水沟3.3km。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2年,即2013年-2014年。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847.21万元。资金来源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847.21万元,全部申请三峡后续资金。

第二章项目背景伟大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闻名,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科学技术、工程规模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2010年10月底三峡库区蓄水首次达到175米,已具备全面防洪、发电、航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能力,达到设计要求。为解决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设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库区,实现库区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的重要工作。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峡移民工作要“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温家宝总理强调,要解决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稳致富三个重大问题。为此,生态农业园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作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内容被列入三峡工程后续规划。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园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的用水量,直接关系到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库区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利用率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为生态农业园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加快扭转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带动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项目区的广大农民迅速脱贫致富,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基础条件分析一、自然概况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XX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和云贵高原大娄山山脉的延伸部份,属川东平行褶皱地带过渡区。乌江由东向西将县境分为南北两片,北面仙女山山脉主峰猫鼻梁海拔高程2033.3m,南面是白马山山脉,主峰海拔高程1951.0m,乌江河谷最低海拔高程160m(大溪河汇口),全县总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和以乌江为界由北向南、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地形,地貌上沿江河谷为低山丘陵地带,北面和南面为低、中山地带,丘陵区、低山区和中山区分别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5.5%、30.3%、和54.2%。境内地形复杂,群山起伏,海拔高差大,山高坡陡。(2)土壤、植被XX土壤类型多样,全县共有4类土壤类型,即紫色土、黄壤土、黄棕壤土、水稻土,土属11个,土种42个。各类土壤以中性偏酸为主,一般情况粘度适中、耕性较好,宜种性广,适合多种绿色粮油食品产业发展,但有机质含量较低,一些土块土层偏薄,特别是窄谷阴山、低山两翼多冷浸烂泥田,产量不高不稳。项目区内植物种类较多,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柏等优势乔木,有枫香、樟树、柏杨、油桐等阔叶植物,有马桑、黄荆、红籽、山茶子等灌木,有芭茅、黄茅、丝草、蒿等草本植物,果树有猕猴桃、板粟、银杏等,森林覆盖率43.4%,林草覆盖度55.7%。随着林权下放,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林草植被增加,郁闭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土壤及气候环境适宜大力发展板粟、银杏、猕猴桃等经济林及果树。(3)水文气象XX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县域内气候比较复杂,低山,丘陵,中山之间,海拔高低之间,气温,雨量都有一定差异,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光照不足,云雾多,霜雪少,春暖夏热多伏旱,秋凉多绵雨,冬冷无酷寒,立体气候差异大,县内多年平均气温18.6°,最低气温-3.5°,最高气温38.5°。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气温31.5°,最低气温-3.5°,平均气温11.2°。年均积温5842.7°,年均日照小时数1075小时,年均太阳辐射热量305000J/cm2,无霜期29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060.7mm,最大年降雨1417.2mm,最大月平均降雨量183.9mm,相对湿度78%,平均蒸发量1170.3mm。同时,主要气候灾害有干旱,低温冻害,绵阴雨、冰雹、雨雪、大风等,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4)河流水系XX县地处乌江下游,境内各河流均属乌江水系。境内50km2以上河流有乌江、芙蓉江、大溪河、木棕河、石梁河、长途河、清水溪、郭溪沟、猫儿沟等,其中乌江、芙蓉江、大溪河属跨省、县河流。全县水资源总量(包括过境水量)20.89亿m3,县内溪流众多,河道比降大,落差较集中,水能理论蕴藏量240万KW,可开发量190万KW。(六)土地利用现状截止2009年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7.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5%;林地2611.8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1%,其中森林面积151.3万亩,森林覆盖率57.4%;牧草用地0.6万亩、城镇村工矿用地6.31万亩、交通用地2.6.0万亩、水域用地2.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未利用地42.1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8%。二、社会经济状况(一)社会经济条件根据《XX县2008年统计公报》,200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13.9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3.0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2.85亿元,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按常住人口计算)14488元,其中人均工业总产值5612元,人均农业总产值3402元。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95亿元,一般性财政收入2.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75元。按可比价计,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3%,农业增长7.2%,工业增长14.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7%。表1-1重庆市XX县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基准年2008年)乡镇行政村土地面积(km2)总人口(人)人口密度(人/km2)牲畜(万头、只)耕地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人均耕地(亩/人)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合计其中农业大牲畜小牲畜合计其中水田合计其中田土2618729014100913508701418.5180.897.511.720.819.511.312.81395003475(二)农业生产现状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2%,实现农业增加值8.69亿元,同比增长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由2007年的50:2.3:46.1:1.6,转变为51.3:2.5:44.6:1.6。全年生猪出栏40.49万头;商品蔬菜播种面积18.74万亩;新发展优质中药材3.6万亩;烤烟种植7.45万亩,收购18.3万担;高山甘蓝蔬菜等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高山辣椒等5个蔬菜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审定。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户,其中市级5户。转移劳动力8.72万人,同比增长8.9%,实现劳务总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红苕、洋芋为主,常年种植面积为水稻8300公顷、玉米16200公顷、红苕7600公顷、洋芋13071公顷、油料3000公顷、水果300公顷,常年产量为水稻49200吨、玉米56100吨、红苕20000吨、洋芋25158吨、油料3000吨、水果3500吨。全县的烤烟、蚕桑、苎麻、油桐、蔬菜的种植面积也不少,生产出的烟叶是烟草市场上的抢手货,特别是仙女山蔬菜基地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大量运往重庆等市场,倍受城乡人民的亲睐。此外,白马天池坪的“雪锦花”茶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三峡杯优质名茶,并建立了洋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芥茉生产基地。三、农田水利现状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同旱涝灾害作斗争,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县上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08年底,全县已成各类水利工程3310处,蓄引提供水能力达5848万m3,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3座,供水能力达3920.6万m3;山坪塘983口,供水能力达534.6万m3;渠堰1608条1762.44公里,供水能力达1338万m3;机电提灌站41处1072千瓦,供水能力达39万m3;其他小型蓄水工程649处,供水能力16万m3。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20.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2.3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78万亩。详见附表-12.2运行管理现状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60-70年代,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渠系不配套,基本处于“吃老本”状态,加上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全县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处于年久失修,无专人管理和养护状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减产减收。2.3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点多面广量大,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工程建设项目种类多,投劳有限,地方财政又十分薄弱,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造成资金紧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二是部分工程管理制度跟不上,造成重建轻管现象严重。由于大多数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无收入来源,又很难纳入财政预算支出,所以工程运行维护相当困难。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投工投劳数量逐年减少。长期以来,农民认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是水利部门和政府的事,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就该由水利部门和政府负责,群众缺乏主体意识,主动性较差。第四章指导思想、建设依据、原则与目标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和《XX县级农村水利综合规划》,深入贯彻胡锦涛、温家宝同志关于三峡后续工作指导精神,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新的治水思路,合理配置水资源,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为把巴东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建设依据(一)政策法规(二)规范和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三)建设原则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为生态农业园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加快扭转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带动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使项目区的广大农民迅速脱贫致富,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必要性与可行性一、必要性分析白马镇属三峡库区,水源工程不足,渠系水利用率低,部分农田得不到灌溉和有水灌不到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农业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高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发展农田灌溉,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灌溉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是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的有力措施,大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打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民增加收,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需要;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围绕314总体部署,大力实施1234发展战略,以“最先脱贫,率先致富”的奋斗目标为动力,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十二五”是我县“负重爬坡,艰苦创业”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县“改善环境、培植产业、积蓄后劲、加快发展”,建设三峡库区特色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XX县将以以培植产业为首要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动力,推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形成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确保实现我县的这两个五年规划目标,加快社会经济和农村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需要;XX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农业。近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相对其它产业来说比较缓慢,收入水平相对也不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粮食总产量。当前,农业灌溉的缺水已成为制约该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本次所规划的工程作为灌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工程,担负着该区农业灌溉供水的重大使命。通过对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灌溉效益,以减少农民对生产成本的投入,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粮食总产量。规划区内现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均因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没充分发挥效益,只能满足小部分灌溉要求,若遇中等干旱年,其可供水量将更少,农田灌溉缺水产生尖锐矛盾时有发生。农业灌溉的缺水已成为制约该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通过对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灌溉效益,以减少农民对生产成本的投入,并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保证项目区内粮食安全,还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三农”问题。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紧紧抓住全市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县建设的机遇,强力发展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烤烟等骨干产业,改造提升林产业、蚕桑、苎麻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以冷水性鱼类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猕猴桃、胭脂萝卜等后续产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全县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城镇用地面积增加较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随之而来的粮食产量也逐年下降。因此,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占绝大多数的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才能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为人民群众增加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通过此次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通过对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种植大量植被和修建护坡、挡墙等工程措施,并降低水土流失程度;保证灌区农业生产抗旱夺丰收,有利于改善工程区农业基础设施现状,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保证工程区用水的需要,从而促进灌区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可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1536亩,新增灌溉面积46059亩,新增粮食2928.66万公斤。因此,加快此次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工程区用水的需要,还能够改善工程区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和农村区域生态环境,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从而促进我县农业和经济的发展。5、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利是农业命脉,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去,就谈不上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经济越发展,水利设施的地位就越显得重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本次规划着重增加了水资源的高效节能利用方面,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可行性分析综合分析项目区目前的具体情况,发展农田灌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些年来,通过调整农村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广大农村干群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农产品生产由开始的单纯追求产量为主要目的,转变为目前的讲究产品的质量,既要高产又要优质高效的较高的目标。广大农民对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项目区的建设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市形成一股节水灌溉的风气,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项目工程大部分区域处于引丹前进渠的自流灌溉范围内,改造完善现有的水利设施,实行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种植成本,促进水资源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基础条件。三是资金有保障。项目区的建设采取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法筹措资金,同时,基层群众积极性较高,愿意投劳兴办农发工程。四是技术有保障。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规范》和其他规范进行,因地制宜优化选形、设计。项目区的施工拟通过招投标选定具有水利水电施工相关资质和施工经验,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专业队伍进行。同时,XX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和设计单位随时参与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工作,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五是基础条件好,开发难度小。区内地势平坦,村庄稀疏,水、电有保障,劳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物力供应充足,能够实现当年建设完成当年受益。六是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全面发展。本区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发展农林牧副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项目区内物种资源丰富,粮、棉、油、果、烟、麻、渔、禽、牧、特、菜种类齐全,无论对国家贡献,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较高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第六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一、灌区水资源量项目区水源处以上的集雨面积共km2。参考《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湖北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湖北省水文手册》、《湖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等资料,查得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10mm,Cv=0.14,Cs=2.0Cv,根据Cv、Cs/Cv值查得皮III频率曲线可知P=20%、P=50%、P=75%、P=90%保证率时横比系数Kp值分别为1.29、0.9、0.7和0.58。根据水文计算相关成果可得水资源总量见下表6-1。表6-1工程区地表水水资源量项目区水资源类型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集区面积(km2)水资源总量(单位:万m3)20%50%75%95%土坎镇地表水20862718.3320.26916.51412.132从表中得出P=75%保证率的情况下,水资源总量16.514万m3。二、现有水利设施供水能力分析表6-2现状年供水量表灌区行政村现状年供水量(m3)水库山坪塘石河堰泉水堰蓄水池其他水源总供水量土坎镇五龙村关滩村新坪村合计三、规划水平年用水量分析(一)、农业灌溉用水农田灌溉规划后需水量根据土地利用状况、作物种植结构、设计灌溉定额和相应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计算得到。其中水田面积40.53亩、旱地面积2501.13亩、园地面积10.7亩。毛综合灌溉定额80m3/亩年。通过计算,规划水平年需水总量为20.42万m3。表6-3农业灌溉规划水平年用水量表灌区行政村规划需水量(亩)水田旱地园地总有效灌溉面积总需水量村面积15°以下面积15°以上面积25°以下面积25°以上面积土坎镇五龙村40.53220.51886.767.31.41156.59.25关滩村0327.6485.1500812.756.5新坪村0169.64411.4720583.114.66合计40.53717.751783.389.31.42552.3620.42(二)、生活用水计算项目区涉及两个村,总人口2417人,人均用水量按20升/人/天计算,家庭养殖按照生活用水的20%取,庭院用水量按生活用水的0.5倍计算。则生活总用水量为:2417×365×0.02×(1+0.2+0.5)=3万m3。(三)、工业及其他用水量区内没有大的工业,只有少量的加工和小型制造户,用水量不大,不进行单独计算,工业及其他用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0%计算,为0.3万m3/年。(四)、地表水蒸发量计算公式:E1=CE0F1式中:C——潜水蒸发系数,C=0.007E0——水面蒸发深度,采用XX县1984—2000年年平均蒸发量,E0=1188.9mm=1.189mF1——计算面积,F1=2901.3×106m2则潜水蒸发量为:E1=0.007×1.189×2901.3×106=24147520万m3/年(五)、灌区需水总量灌区年用水总量=农业灌溉用水+生活用水+工业及其它用水=20.42+3+0.3=23.72万m3/年四、用水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灌区水资源量为54607万m3/年,远大于23.72万m3/年的需水量,满足灌溉需求,但是根据农村水利工程现状供水能力和规划水平年用水需求,可以得到由于水源工程不足,年供水量仅为7.5万m3/年,导致缺水量达到16.22万m3,如果考虑水资源的空间不均匀性,缺口将会更大,因此必须进行相应水源工程设施建设,包括堰塘整治、新建蓄水池、通过水库或堰塘引水等,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需要。五、新规划水源规划建设水源工程:整修加固塘堰2处,新建蓄水池36口,整修蓄水池3口;表6-4本工程实施后年供水总量表灌区行政村年供水量(m3)水库山坪塘石河堰泉水堰蓄水池其他水源总供水量官渡口镇西瀼口村01387.6001200000121387.6东坡村050960.0001086.3052046.3五里堆011344.80016114.0027458.8合计053692.400137200.30200892.7六、水资源供需评价水源工程建成后,年可供水总量为20.09万m3,在P=75%时,供水量为15.07万m3,大于年需水总量14.51万m3,因此项目区水源能满足P=75%时的需水要求。第七章规划设计一、设计标准(一)工程建设规模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水利水电工程登记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确定本工程等别为5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二)工程建设标准灌溉排水工程要达到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SL/T246-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三)防洪标准蓄水枢纽4级建筑物按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5级建筑物按2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引水提水枢纽建筑物4级按10年一遇设计、30年一遇校核,5级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灌排建筑物和灌溉渠道4级建筑物按20年一遇设计、校核,5级建筑按10年一遇设计、校核;排洪沟按5年一遇设计和校核;二、建设内容1、水源工程:整修加固塘堰处,新建蓄水池口,整修蓄水池口;2、骨干输水管道:新建管道30.5km;3、排水工程:浆砌石矩形断面排水沟3.3km。三、建设布局1、规划设计思路本项目对生态屏障区的农田灌溉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以生态农业园和连片耕园地为重点,以拟实施的生态农业园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切入点,以连片耕园地为主要对象,根据库区地形破碎,高山、中山、丘陵、平坝等多种地形并存的特点,规划方案考虑为:一,重点建设和完善已有“水库+渠道+塘堰”即“长藤结瓜”式的水源工程;二、大量新建以蓄水池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三、充分利用已有石河堰、泉水堰等拦、引水工程;形成全区基本覆盖、技术经济上可行、形式多样、相互补充的水源保障体系。2、规划设计范围实施范围包括西瀼口村、东坡村、五里堆村共3个村。表7-1实施范围内各村组对应农业园和种植业结构调整说明表园区序号村组范围备注5荷花村荷花村的2、3、4、5、7、8组园区巴东县官渡口镇西瀼口生态椪柑示范园6西瀼口村西瀼口村的1、2、3、4、11组园区官渡口镇种植业结构调整9五里堆村种植业结构调整项目

四、规划布置原则农田灌溉范围划分以园区为中心,以屏障区为界限,采用成块连片的形式解决涉及村组农业灌溉。灌溉水源及渠系在为园区解决水源问题的同时,其临近屏障区内的村组一并纳入灌溉范围,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有利于同村各组群众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符合三峡后续规划要服务于巴东县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五、水源工程设计1、西瀼口村西瀼口村位于官渡口镇东北部,神龙溪与长江交汇口,本次建设巴东县官渡口镇西瀼口生态椪柑示范园,但本区域除3处集雨蓄水池外无可利用水源,需要新建小型集雨池蓄水灌溉,本次农田灌溉项目计划新建28处集雨蓄水池,整治3处集雨蓄水池。2、东坡村东坡村位于官渡口镇东北部,神龙溪与长江交汇口,紧邻西瀼口村,本次建设巴东县生态综合养殖园,养殖园需水量较少,涉及村组耕地的灌溉可以利用东坡村的2口堰塘整治后供水。3、五里堆村五里堆村位于神农溪右岸,五里堆村5组、6组已经规划为黄土坡迁建新址神农溪片区,五里堆村屏障区内还有1组、7组耕地本次纳入一期种植业结构调整区域。本区域无现有水源工程,无可利用水源,需要新建小型集雨池蓄水灌溉,本次农田灌溉项目计划新建7处集雨蓄水池解决灌溉问题。六、骨干输水管道工程设计1、西瀼口村在已有和新建的取水池基础上配套建设配水管网解决农田灌溉,管道总长3km。2、东坡村在新建的取水池基础上配套建设配水管网解决农田灌溉,管道总长8km。3、五里堆村在新建的取水池基础上配套建设配水管网解决农田灌溉,管道总长3km。七、排水工程设计官渡口镇片区的东坡村建设的巴东县生态综合养殖园内两条骨干排水沟需要整治,以解决农田排水问题。八、单项工程设计 (一)、堰塘整治设计山坪塘应都有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溢流设施、放水渠道等设施。存在的主要通病为:大坝垮塌(特别是内坝)严重,有的已经无法护坡,放水设施严重损坏,有的已无法放水了,大部分山坪塘没有溢洪道,必须从新增设溢洪道,整修放水设施和内坝坡整治。1、整治内容:1)上游坝坡对上游坝坡进行平整处理,将原有坝体塌陷、隆起部分清除,最薄处需要清理15cm厚.上游坝坡采用土工膜防渗,C20砼护坡。2)下游坝坡对坡型较差、垮塌严重的外坡进行整修处理。3)坝顶清除坝顶腐质土等其它杂物,深度不小于15cm,然后采用粘土填筑至坝顶高程,坝顶设5%水泥砂浆垫层,在垫层上再5cm厚滤水砖铺砌,坝顶两边采用细料石进行框边。对于丫口塘,对于主副坝顶高程不一致要填筑到相同高程。4)涵卧管:翻砌、清通。5)溢洪道:重建。2、整治方案:具体详见山坪塘整治设计图(典型设计图)。(二)、蓄水池设计蓄水池参照贵州省水利厅农水处、贵州省水利电力勘察设计院编制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定型设计水池、小水窖、(GSN001—2002)》标准图集。蓄水池墙体采用C25钢筋砼,池底采用C20砼防渗,露于地上部分的外侧墙采用M10水泥砂浆贴外墙砖。水池配供水管阀、排沙管阀、溢流管、钢筋爬梯等。蓄水池周围设置1.5m宽人行道。具体详见各规格蓄水池设计图。(三)、渠道输水工程设计一)灌溉渠道设计1、渠道配水方式:采取续灌方式2、渠道设计流量1)灌溉模数,灌溉流量采用灌溉模数推求,即q设=аm/0.36Tt式中q设--设计灌溉模数[(m3/s)/万亩]а--某种作物种植面积占灌区总面积的百分数;m--某种作物其次灌水的灌水定额,综合取45m3/亩;T--一次灌水的延续时间,综合取7天;t--每天灌水的时间,按24小时计;则:q设=1×45/(0.36×7×24)=0.744[(m3/s)/万亩]2)净设计流量Q净=q设.A式中:Q净--净设计流量(m3/s);A--灌溉面积(万亩)3、渠道比降干渠比降为1:200。4、渠道断面设计灌溉渠道断面采用U形断面:对灌溉干渠进行混凝土U形预制板衬砌,渠断面为U60、U50。渠道堤顶宽0.6m,U形断面每15米设伸缝缩一道,缝宽2cm,采用三油两毡填缝,U形渠压顶采用预制混凝土压条,厚8~10cm,宽度为16-22cm。5、渠道流量计算灌区干为70年代初期开挖修建的土渠道,标准低,加之近40年的运行,老化淤积渗漏严重,整个灌区渠线布局合理,故本次设计,对渠线布局及渠道纵横断面尽量少作调整,只在此基础上进行渠道过水能力复核。渠道断面按明渠均匀流公式分别对渠道现状进行复核,其公式为式中:Q:流量(m3/s);Q加=1.2Q设(流量小于5大于1个流量的Q加=1.25Q设);ω:过水断面面积;R:水力半径,R=ω/xΧ:湿周(m);n:糙率系数n=0.017;i:渠底坡降C:谢才系数根据田间高程测量推算,干渠比降为1:100。灌溉渠道断面设计根据渠道水力要素计算成果及《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217-84)进行计算确定。渠道超高渠顶宽度:干渠渠顶宽度一律为0.8m,支渠渠顶宽度为0.5m。灌溉渠道断面采用U形断面即采用混凝土衬砌。U形断面:对灌溉主、支渠进行混凝土衬砌部分,采用U形断面,主渠断面为U100,支渠断面全部为U60、U50。U形槽压顶采用预制混凝土条,厚12cm,宽度为15-25cm。渠道断面尺寸详见渠道断面设计图。根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出U60、U50渠道的流量:A:U60渠道的流量渠口宽=0.75m渠道深度=0.66m过水深=0.5mω=0.277㎡X=1.36mR=ω/X=0.204i=1/200=0.005n=0.017C=/n=45.13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得U60渠道流量Q=0.40(M3/s)B:U50渠道的流量渠口宽=0.5m渠道深度=0.55m过水深=0.4mω=0.18㎡X=1.09mR=ω/X=0.165i=1/200=0.005n=0.017C=/n=43.56将以上数据代入公式得U50渠道流量Q=0.23(M3/s)混凝土U形渠道特性表规格圆弧半径(cm)渠深(cm)开口宽(cm)糙率系数过流能力Q(m3/s)1/200U502550550.0170.40U603066750.0170.23(四)、管道输水工程设计实地考察高效结灌工程灌溉方式采用PE管道输水、重力自流的灌溉方式。本次设计新建管道主要分布在沿溪片区豪杰生态种植园、黎场片区林恩农业生态园。一)、管材选择原则1、管材性能可靠,能承受设计要求的内压和外荷载;2、管材来源有保证,管件配套方便,运输费用低;3、施工机具及安装方便;4、使用年限长,维修工作量少;5、输水能力能力相同及安全可靠的条件下,工程造价低。二)、管材选择目前我国生产使用的输水管材主要有钢管(SP)、预应力混凝土管(PCP)、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PCCP)、玻璃钢管(GRP)、球墨铸铁管(DIP)、灰口铸铁管、塑料管(PE)、加筋塑料管(ST.PE)等。上述管材中,灰口铸铁管因质脆易爆等原因质量无保证,以在禁用之列;玻璃钢管(GRP)的突出缺点是刚度低,承受外压能力差,容易发生变形,且对管道基础和回填要求十分严格,在山区和丘陵区的应用情况不是很理想;预应力混凝土管管材笨重,抗渗性差,承受内压能力低,同时由于承、插口加工精度不高,运行安全可靠性差;球墨铸铁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都是接头太多,施工安装质量难于保证,容易漏水,管理不方便,且管材较笨重,运输、吊装不方便。因此本次设计只在钢管和PE管上作选择。1、焊接钢(SP)管:钢管应用历史较长,适应性广,可设计性强,加工灵活、可承受较高的内压,一般选用螺旋焊缝与直缝焊接,缺点是耐久性差,防腐处理要求严格,运行维护麻烦,焊缝多,对接焊质量要求高,造价较高。2、聚乙烯(PE)管:聚乙烯管在我国属新兴管材品种,管径通常在800mm以下,其特点是:重量轻、柔韧性好、抗老化、防腐性能好、内壁光滑、阻力小,但价格较高,管径越大价格越高,目前在小口径管道中应用较广泛。3、加筋高密度聚乙烯(ST.PE)管:加筋高密度聚乙烯(ST.PE)管是在聚乙烯管中增加了高强度钢筋,除具有聚乙烯管的优点外,还具有比聚乙烯管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但在小口径和承压要求在1.6Mpa以下的管道中相比,加筋高密度聚乙烯(ST.PE)管比聚乙烯(PE)管造价要高。因此,本次设计优先采用聚乙烯(PE)管,在管径、压力等级、布置环境不能满足要求的地方采用焊接(SP)管。三)管径选择1、选择原则:输水管道水力坡线能适应沿线地形条件,一般按约高于沿线制高点地面线控制点,尽量避免深挖深埋、中途加压或隧洞穿越;根据各供水点的供水量分配,结合供水区地形地貌特点和输水线路布置,以管路最低点和供水点高程作为输水管线管径选择的压力线控制条件;输水主、干管及支管设计流速控制在经济流速范围内,同时兼顾压力水头要求;根据输水管道输送沿程流量变化,合理变换各段管径;提水站出水管满足《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相应流速要求。2、管径选择:对于高差在50~670m的干支渠,本次设计改为管道1.6mpaPE硬塑管,管道采用地埋,埋深不小于60cm;管道采用计算公式达西公式计算:n-糙率系数PE管道取0.009计算;Q-管道设计流量按下式推求:式中:Q—管道正常设计流量(m3/s);q1、q2、q3—分别为同时灌水时的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主要作物每次每亩灌水量(m3/亩);平均取q=20m3/亩计;A1、A2、A3—分别为各种主要作物相应的种植面积(亩);T—轮灌一次所需灌水时间(t);取T=9t;86400—每天灌水时间的秒数,即3600s/h*24h=86400s;η—管道输水效率。取η=0.95;为了降低水头损失,管中流速应控制在2.0m/s以下为宜。经试算管径选择在φ32~160之间。四)管道规划设计1、管网布置原则1)依据地形、地块、道路等情况布置管网,要求线路最短,控制面积最大、便于生产、管理方便;2)管道尽可能双向分水,节省管材,沿路边及地块等高线布置;3)按照村组行政地片,分区管理,并能独立使用的原则;4)出水口间距满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2、管道敷设:由于输水管道采用PE管,因此管道敷设方式为暗敷型式。暗敷管道具体要求如下:管道埋深管道敷设尽可能沿地表布置,对无交通要求的区域灌顶埋深按≥0.3m控制,在有交通要求的区域,灌顶埋深按0.8m左右控制,对于管道水压线在地面以下的局部管段,则将管顶埋至水压压线以下2m,以免出现负压。管槽开挖A、管段沟槽开挖底宽应满足《给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的有关要求,以利于管道敷设、接头连接操作要求。B、管槽开挖边坡按临时边坡考虑,结合本地区的地质情况,岩石地层按垂直开挖;土质地层按1:0.75开挖。C、开挖沟槽时,沟底设计标高以上0.2—0.3m的原状土应于以保留,禁止挠动,铺管前人工清理,如局部超挖,需用沙土或符合要求的原土填补,分层夯实;管沟沟底为岩石基础时,应对管沟起伏差较大的部位进行修整处理,以保证管道的受力和运行要求。D、当管线位于耕作园地部位时,管沟开挖应分耕植层和土层分别开挖堆放,开挖的耕作层应作为本段的耕作层回填。E、开挖沟槽时,如遇管道、电缆、地下水构筑物或文物古迹,必须予以保护,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报告,斜体处理。管槽回填A、在管道安装铺设完毕后应立即尽快回填,回填土中不应含有砾石及其它杂硬物质;对于农田、菜地等部位应先回填保护层,再回填耕植层;B、管槽回填分二次进行:第一次随着管道敷设的同时,用沙土或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管道两肋,每次回填厚度10—15cm,捣实后再回头第二层,直至回填到灌顶以上10cm处,回填时,管道下部与管底的间隙处必须填实;管道接口前后20cm范围内不得回填,以便观擦试压时事故情况。第二次,在管道试压合格后大面积回填,宜在管道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进行。灌顶30cm以上部分,可回填原土并夯实;采用机械回填时,要从管道两侧同时回填,机械不得在管道上行驶;在管道整体试压前,灌顶以上回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3m,以防试压时管道系统产生推移。C、管道敷设在岩石地段时,需敷设20cm厚粗砂垫层;敷设在粘性土、砂性土、壤土地段时,可在人工清理找平后可直接敷设管道;遇有超挖或软基地段时,采用碎石回填后在回填20cm厚粗砂垫层。D、管道穿越一般公路均采用开槽埋管的方式通过,埋管施工完成后,按同等级公路标准恢复。穿越公路除应满足《室外给水规范》(GBJ13—86)外,还应符合公路等部门的要求。在公路挖沟埋管前,应办理相关手续。3、管道附属设施排气阀及阀井在输水管道隆起点,水平管道过长段及倒虹管的上下游侧,设置自动排(进)气阀门,以防通水时发生气堵,并在管道检修放空或产生水锤时进入空气,保证排水畅通,避免出现负压。本工程沿线设置排气阀,排气阀井结构采用定型设计。排泥阀及阀井在管道低凹处设置排泥阀,以便排除沉积物或检修时放空管道。由于排泥阀均设在管道沿线地势低凹处,且输水管道位于地面以下,当管道排泥阀开启以后,一般都不能自流排净管内积水,需在排泥井旁另设湿井、排泥时利用潜水泵将水抽出。排泥装置由排泥三通、排泥管、阀井和湿井组成。阀井和湿井采用定型设计。隔断(检修)阀及阀井为了便于检修,沿管道间隔1.5km左右设置隔断阀,另外在管道分水点、供水点均设置隔断阀,隔断阀采用与管段压力等级相同的手动闸阀,阀井结构采用定型设计。4、管道防腐聚乙烯管具有很强的耐腐蚀能力,施工时无需作防腐处理。5、管道安全措施本工程为长距离管道输水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造成输水管线破坏的主要原因为管内静压过高和水锤对管道的破坏。为改善管道的工作条件,本工程设计采用减压水池的布置方案,输水管线主要采用重力流自流输水,以降低管道的工作压力。本次设计均采用典型设计,各类水利工程整治措施详见相关设计图纸。(五)、排水工程设计1、排水沟的布置排水沟为支、斗两级,支沟沿路边布设,斗沟在田间布设,支、斗沟尽量沿等高线布置,以控制更多的农田。根据实际,支沟布置间距控制在500米左右,斗沟布置间距200米,每条支沟控制6~8条斗沟。排水渠以河沟为主要排水目的地,通过支、斗排水沟承接浇田余水及暴雨形成的地表水,直接排往排水河沟。以保证整个项目区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丰产区。2、排水沟流量本工程设计排水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完,排水沟流量的确定采用排水模数法计算:公式:Q=qFq=KRmFn上式中:Q—排水沟设计流量;q--排水模数法;F—排水沟控制的田块面积:K—地区综合系数;R—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径流。经计算:排水支沟设计排水流量0.8m3/s,排水斗沟设计排水流量0.11m3/s。3、排水沟纵横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排水干沟纵向坡比根据实际地形确定,排水支沟纵向坡比取为1/1500,排水斗沟纵向坡比取为1/1000。(2)横断面设计排水沟横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其断面过流量根据下式计算:Q=(b+hm)hCC=/nQ—排水流量;b—排水沟底宽;h—排水沟设计过水深;m—梯形断面面排水沟边坡系数;C--谢才系数;R--水力半径;i—纵坡比降。根据排水流量,初定支沟断面尺寸:底宽b=1.0米,设计过水深h=1.0米,边坡系数m=1.5。初定斗沟断面尺寸:底宽b=0.5米,设计过水深h=0.4米,边坡系数m=1.5。经计算,排水沟设计断面能够满足排水流量要求,故排水支沟断面尺寸:底宽b=1.0米,沟深h=1.2米(含超高0.2米),边坡系数m=1.5。排水斗沟断面尺寸:底宽b=0.5米,沟深h=0.6米(含超高0.2米),边坡系数m=1.5。(六)、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设计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配套渠道水闸、放水斗门、过渠涵、跌水及上水管等小形配套建筑物。干渠交支渠设节制闸一处,节制闸为C20混凝土现浇,节制闸宽度与渠道相同,节制闸上口设C20钢筋混凝土梁,两侧设混凝土立柱预留闸槽,配备铸铁闸板,渠道开口较宽的支渠及斗渠设节制闸,可由1~2块闸板合并使用。渠道放水斗门为φ30cm钢筋混凝土管,每块田进、出水口均各设放水斗门一处。第八章环境影响与评价一、环境现状分析(一)、水、大气、声环境状况本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依靠水库、泉水、塘堰和蓄水池蓄水,水源可靠、水质有保证。由于区域广博,灌区受益的五个乡镇工业不发达,农业基础良好,故对渠水污染较小。灌区水、大气、声环境均表现良好,(二)、水土流失状况该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降雨量在1100-1850mm之间,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该区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暴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是造成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山高、坡陡、雨量多、强度大的特点,使高山洪水直接对坡耕地造成威胁,加重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二、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区兴建后,对项目区环境不会带来不利影响,反而对农业生态进一步改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灌溉水源在为园区解决水源问题的同时,其临近屏障区内的村组一并纳入灌溉范围,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采用管道节水灌溉,可有效地避免大水串灌,土壤板结,肥力减退等不利因素;排水沟畅通通后,可有利于改造渍害田。项目的建设将明显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带来农业增产、增收。三、对策及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入贯彻《水法》、《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提高项目区内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观念,建立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和机制。组织动员项目区群众共同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要切实履行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水利、卫生、林业等部分要结合各自的职责,协同环境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注重对水土流失防治,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加大治理力度,防治水污染,防治环境污染。第九章水土保持一、工程所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现状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鄂政发[2000]47号文件《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公告》精神,项目所在地区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a。项目所在区域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水土流失的形式主要为水力侵蚀,在渠道边、河边等地有少量的重力侵蚀。水土流失以中轻度为主,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背景值为1232t/km2.a。二、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本工程施工用地尽量安排在水库及建筑物管理范围内施工,不新征地;在布置施工道路及施工附属企业时,尽量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扩建或尽量少占用耕地,如占用耕地,完工后须返土复耕,这些均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要求。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本工程分期施工。工期主要安排在一个枯水期施工,特别是土方工程均有效的避开雨季,减少了暴雨及径流对施工期开挖裸露面的冲刷,从而减少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根据工程加固建设内容,对堰塘上游坝坡加固方案是采用混凝土护坡,下游坝坡采取草皮护坡,并布设坡面排水。这些措施既对堰塘的病险进行了消除整治,保证堰塘的正常运行的同时,又防止了暴雨直接对局部塌陷变形的坝体冲刷及散浸而产生的重力侵蚀,有效缓解了坡面汇水对坡脚的冲刷及积水而产生的水力及重力混合侵蚀。以上措施在达到主体工程修复的前提下,有效的防止了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水土保持技术要求,但弃渣场、取料场、施工场地等地无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本章节将在对主体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复核的基础上,补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三、水土流失预测(一)、预测时段的划分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水土保持预测应分施工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段进行。本工程施工期为12个月,故施工期的预测时段可取12个月。工程施工结束后,水土流失将明显减小,但由于植物措施防护效果的相对滞后性,在自然恢复期项目区仍会有一定量的水土流失,本项目自然恢复期按1年计算。本次预测年限总共为1年10个月。(二)、占用、扰动及损坏水保设施面积根据统计,本工程没有永久征地,临时占地0.72hm2。根据分析,工程占地范围内全部扰动,所以工程扰动地表面积为0.72hm2。根据湖北省颁布的水土保持“两费”收缴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水利部水保[1996]393号文(《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及鄂水保复[2001]593号(《省水利厅关于“水土保持设施”问题解释的批复》)等,本项目扰动地表面积中水田和旱地计入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经计算,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0.45hm2。(三)、弃土石渣量的预测及其分布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本项目共开挖土方23120m3、填土方5951.1m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对弃渣置于自然洼地处内,采取适当的水保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四)、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本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对于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预测,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区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不足部分采用实地调查和专家确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式中:W1——扰动地表流失量,t;Fi——各类型区扰动和损坏原地表面积,km2;Mi——各类型区占压、扰动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t/km2.a;M0——各类型区原生土壤侵蚀模数,t/km2.a;Ti——水土流失预测时段,a。i——地块编号,i=1、2、3……。经预测计算,本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开挖扰动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0.72hm2,施工期水土流失量为54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为21t,预测期水土流失总量为75t。四、水土保持设计(一)、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该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二级标准,项目区的防治目标分述如下:1、对因工程施工扰动、占压的土地分区合理安排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使扰动土地治理率达到95%;2、在工程建设期,首先建设各渣场的工程防治措施,将工程开挖产生的弃渣集中堆放在规划的渣场内,发挥工程措施防治效益,施工期拦渣率达到88%,试运行期达到97%;3、工程完工后,开发建设区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全部到位,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水土流失量控制率达到87%,控制比达到0.7以上。4、工程完工后,施工用的弃渣场等扰动的地表全部布置植物措施,使项目建设区恢复植被指数达到95%,林草覆盖率达到25%,通过绿化美化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为当地群众创造一盒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详见下表。表10.3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标准三级标准防治指标施工建设期试运行期1、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72、水土流失控制比0.50.73、拦渣率88974、扰动土地治理率*955、林草植被覆盖率*256、植被恢复系数*95注:表中的*号表示:指标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二)、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个部分。项目建设区包括主体工程区、弃渣场区、取土场区、施工道路区及施工场地区共0.72hm2,直接影响区施工道路两侧1-2m,土料场周边平均2-4m,弃渣场周边1-2m,施工场地周边1-2m范围内等共0.31hm2。故本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为1.03hm2。(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要求,结合建设活动类别、工程布局、防治责任、水土流失特点等,对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5个水土保持治理区:主体工程区、施工道路、施工场地防治区、取土场治理区、弃渣场治理区。(四)、水土保持措施1、主体工程防治区根据工程设计可知,本项目需对堰塘大坝上游采取混凝土护坡整修加固、下游坝坡草皮护坡、坝坡排水完善等,这些防护措施在修复的同时,也减少了暴雨及径流的冲刷而产生的重力侵蚀。以上措施已列入主体工程投资,此处不再计列。2、弃渣场本工程土方经充分利用后,弃渣土方5718m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将弃渣置于大坝右侧的自然岗地处,弃渣平均运距0.1km,占地1300m2。弃渣完毕后渣面栽植意杨,间距为2×2m,林下撒播白三叶草籽。经计算,渣场防治区需要撒播白三叶草籽1300m2,栽植意杨500棵。3、取土场根据土方平衡,施工所需粘土从料场取土,计5057m3,料场占地面积2000m2,料场选自水库两侧500m外自然岗地,平均运距1.0km。为防止水土流失,料场周围布设排水沟,排水沟总长80m,沟深50cm,宽50cm,边坡1:1。在取土之前,剥离表层熟土30cm,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料场的一侧,堆高2m,边坡1:2,夯实。周边袋装土临时拦挡,挡墙为梯形断面,顶宽50cm,高50cm,边坡1:0.5。表土表面撒播白三叶草籽进行临时防护。料场开挖边坡控制在1:3,以利于后期恢复,边坡待施工完毕,经土地平整后,撒播白三叶草籽及时防护,后期留待农民复耕。经计算,排水土沟开挖68m3,表土剥离和返还210m3,临时植草90m2,袋装土临时拦挡和拆除23m3,撒播白三叶草籽面积2000m2。4、施工场地本工程共布置施工区包括施工营地、混凝土拌和站、施工机械设备停放及保养场、仓库等临时设施。施工场地共占地2900m2,其中建筑面积940m2。为防止水土流失,施工场地周围布设排水沟,排水沟总长220m,沟深50cm,宽50cm,边坡1:1。布置施工场地前,剥离表层熟土30cm,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料场的一侧,堆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