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选择题1.(2分)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吩咐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注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2分)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心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运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运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3.(2分) “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的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干旱,它促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峻的灾荒。”为此,苏维埃俄国实行了 A.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国家工业化方针23.4.(2分) 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夫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需立即实行快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方法来改善农夫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此苏俄实行了 A.粮食税政策 B.余粮征集制 C.没收私人企业 D.实物配给制5.(2分) (2009江苏淮安摸底,1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需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确定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确定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成功 B.保障了国内革命斗争的成功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复原 D.为苏联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6.(2分) 2019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靠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建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7.(2分) 2019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界宣布: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从中可以看出,这位院士将苏联解体的缘由片面归结为: A.经济危机 B.政局动荡 C.和平演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8.(2分) 20世纪20年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头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擅长化腐朽为奇妙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才智9.(2分) “在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10.(2分) “当时所处的斗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方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属于适应战时须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实行的特别措施
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1.(2分) 据《全球通史》记载: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共产党中心委员会上坦率地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快速变更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困难的状况。”苏联当时面临“很多新问题”的根源是(
) A.严峻的国内民族纷争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与美国全面对抗处于劣势 D.国内政局时空12.(2分)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分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相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识 C.对社会主义安排原则的相识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相识13.(2分)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头初,一位农夫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夫负担,人民热情欢呼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夫的主动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夫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14.(2分) 图片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历史演化的轨迹。下图所示场景发生在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夫在踊跃缴纳粮食税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沙俄 B.20世纪20年头前期的苏俄 C.20世纪20年头后期的苏联 D.“一五”安排完成后的苏联15.(2分)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安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确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修理站,把部分机器干脆卖给集体农庄。这一确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 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C.减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16.(2分) 如图,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更示意图,假如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B=F B.A=E C.B=H D.D=H17.(2分)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头末起先,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夫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夫,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困难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夫主动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8.(2分) 这是流行于苏联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在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运用票证规范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19.(2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旁边。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供应木材作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需参与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经济措施 A.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B.企业国有化 C.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安排 D.铁路部门必需由国家经营20.(2分) 有人说:“■■■■■
即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剧烈的社会主义色调,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现代化的特点。”这句话中“■■■■■
”最恰当的应填(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文化大革命21.(2分) 俄国总理(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复原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复原“过去的苏联”,主要缘由是苏联
A.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22.(2分) 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心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作“橡皮图章”,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党取代了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B.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安排模式 C.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峻破坏 D.党对新生政权的限制得以巩固23.(2分)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确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4.(2分) 列宁曾这样说过:“假如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此话的意图是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5.(2分)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原委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晰,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26.(2分)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定了商品和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27.(2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①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③美国撇开联合国,相继发动科索沃斗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斗争④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总体趋于惊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28.(2分) 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依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分,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气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全部和由国家经营29.(2分)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确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起先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海禁”政策30.(2分)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着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为社会主义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曾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需依据实践作出推断……”下列哪一项内容不属于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31.(2分)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丢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订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限制32.(2分) 有人评价赫鲁晓大“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缘由,仍旧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变更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非选择题33.(18分) (20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依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道:“晓得今日是这样,我们不该参与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1)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很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则认为“是痛击我们的”?(2分)材料二
1933年3月9日,国会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1938年2月16日颁布《农业调整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的《社会保障法》;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罗斯福是怎样“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的?(3分)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更: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3)据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前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相识?(1分)34.(18分)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峻的混乱和苦难。贫困的农夫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切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惊,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担心、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行少的职责——为工厂供应了劳动力,为城市供应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安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需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夫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峻破坏,呈现出确定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的确起到了保证为国家供应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实行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行避开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定加剧同农夫的冲突。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冲突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找寻途径。——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缘由》材料三这是个青山环绕、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面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逆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快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绽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材料四
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纳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该体系事实上是以英镑为中心的。……客观地说,世界须要一种通用的货币。一旦某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通用货币不仅能够简化汇率的计算,促进贸易的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价值尺度,让全世界都懂得这个国家的“价格语言”。——宋泓均
高强著《货币变局》材料五与战前比较,二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首先具有普遍的统一性,除了苏联、东欧等国以外,它几乎把全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置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以下,维持以美国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其次,它具有国际金融行政管理上的严整性特点。这不是一个松散的货币制度,而是有“共同”拟定的协定,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大国对维持该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转的有关问题都做了全面的规定,并要求各国必需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管束,甚至惩处。
——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请回答:(1)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说明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4分)(2)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不同?(4分)(3)据材料四和所学学问指出,为什么19世纪末会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性货币体系?(4分)结合材料五,简析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较之有何变更?(5分)(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吩咐,这是与其它两人最大的不同。2答案:C分析:紧扣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十月革命后和1922年,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不一样,反映了当时苏俄社会形势的变更,这种新变更推动了农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A错在彻底这个词,表述确定。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看法,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经济缘由的相识。4答案:A分析:略5答案:B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保障了国内革命斗争的成功。6答案:C分析:略7答案:D分析:略8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三种政策都体现了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种调整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所以D项符合题意,BCA解除。9答案:C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理解和对苏联工业化的理解两个重要学问点。解题的关键在于围绕题目中的时间点来思索,题中的时间点是1931年。也可以干脆用解除法选择,A项不符合史实,B项也不符合史实,D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头形成的,不符合史实。所以选择C项。10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辽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斗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方法,所以②③正确。①项叙述太确定且不符合史实,解除。联系史实,余粮收集制在斗争年头起到了巨大作用,即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保证,④对。答案为B。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把历史事务放到当时的特别环境和背景下分析,不能孤立看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实力。11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的实力。联系所学学问可知:苏联在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最终无法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接着进行经济改革,造成模式更加僵化,苏联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临很多新问题,其根源就是斯大林模式,故B正确。依据以上分析,ACD三项均错误。考点:斯大林体制点评:此题事实上考查的的是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斯大林体制,应当从主动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应当看到其主动的作用,能够避开单纯的市场手段的弊端,这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汲取借鉴;另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不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主动性,也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峻失调。12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的理解。结合所学学问即可得知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分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相识。所以选A。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13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等信息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峻的违反了农夫的利益,挫伤了农夫生产的主动性。故选B。A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是在20世纪后期进行的;D项是在20世纪30年头确立的。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成功后严峻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成功,但是对农夫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夫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14答案:C分析:略15答案:B分析:试题分析:苏联的农业问题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得以解决,所以A项错误。仅是机器这一生产工具的全部制形式的变更不能表明减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主要生产资料的全部制形式没有发生变更,所以C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材料中涉及的是机器的全部权的变更问题。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6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依据时间看,图中C和G都是采纳安排经济。1978年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该安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苏联引进市场经济是在新经济政策时,即1921年到1928年。故选C。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苏联和中国的经济政策点评:为探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苏俄相继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最终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中国建国后引进斯大林体制,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弊端也特别明显。1978年渐渐进行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7答案:D分析:试题分析:20世纪20年头末,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实行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夫,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与增加物资储备无联系,重心发展工业而非农业,打击了农夫的主动性;故答案为D项。考点:斯大林体制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概念,理解当时苏联的背景。还可以考查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等。18答案:A分析:略19答案:A分析:略20答案:B分析:略21答案:A分析:略22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该体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忽视民主和法治,所以正确的是A,B是指经济方面C是影响,不是表现D是初期的作用。23答案: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精确解读图表信息的实力,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确定成效,但从从长期而言其改革都没有实现苏联经济的最终快速好转,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二者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事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干脆导致了苏联解体,④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缺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始终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辩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化思索,完成小论文的习作。24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得材料信息、调用所学学问的实力,题干信息表明列宁主见用商人的方法来发展经济,联系所学学问可知,列宁的做法是推行新经济政策,故①③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②④两项都排斥商人的方法,即排斥市场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解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5答案:B分析:略26答案:C分析:列宁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究的结果。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7答案:D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的总体特征是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总体趋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故④说法不对,其它三个说法都是正确的,选D。28答案:C分析:选项A是斯大林发展模式;选项B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错误表述;选项D是共同点。29答案:B分析:略30答案:D分析:略31答案:A分析:1964—1982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是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的最大缺点是仍旧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丢失活力。32答案:D分析:略第Ⅱ卷一、材料解析33答案:(1)很多革命者“感到痛惜”的缘由:新经济政策在确定程度上复原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西方人士觉得“是痛击我们的”缘由: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2)背景:爆发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解决危机。(4分)罗斯福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6分)(列举新政内容也可以)(3)转变:由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2分)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理论的变革,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供应借鉴。(4分)(4)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依据实际状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确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4分)(1)很多革命者“感到痛惜”的缘由:新经济政策在确定程度上复原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西方人士觉得“是痛击我们的”缘由: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2)背景:爆发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解决危机。(4分)罗斯福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6分)(列举新政内容也可以)(3)转变:由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2分)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理论的变革,为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供应借鉴。(4分)(4)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依据实际状况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确定要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等。(4分)分析:本题通过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的方式考查了苏、美两国经济政策的变更。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其次问考查罗斯福新政背景和内容;第三问考查学生罗斯福新政特点及影响;第四问相对开放主要从经济体制变革与生产力相适应和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相适应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借鉴的角度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相识。34答案:(1)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2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接着国家工业化进程。(2分)(2)苏联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夫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有为目标,从根本上调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留置针使用规范》课件
- 《小数数位顺序表》课件
- 八下期中测试卷01【测试范围:第1-11课】(原卷版)
- 旅游行业导游讲解培训总结
- 2006年江苏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年度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计划
- 幼儿园工作总结用心呵护温馨成长
- 《焊工基础知识》课件
- 2023年-2024年新员工入职前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夺分金卷)
- 厨师个人述职报告15篇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解答题应用题大全50题及答案
-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脱式计算题100道及答案
- 你是排长我是兵(2022年山东济南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ISO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 - 要求》之22:“8运行-8.2 创新行动”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4)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五次统测试题含解析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题库
- 高级会计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章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 DL∕T 5142-2012 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
- 城域网建设方案
- 政府会计 第二版 课件 第七章 净资产与预算结余
- 2024年恩施州直事业单位选聘36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