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人2021-03-02乡村振兴—美好乡村战略策划书战略规划背景壹面临形势贰战略规划总体要求叁战略规划重大意义肆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伍战略规划具体措施陆目录
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坚持用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按照“墙上有文化,街巷氛围浓”的要求,经常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以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农村社区全覆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农村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全区89%以上的村为区级以上文明村,14个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规划背景规划背景
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立足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理念,着眼长远、长效,持续推进农村“七改”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初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连续6年把进村路改造列入全区为民实事计划安排,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施一批道路硬化升级改造和警示标志牌安装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9个村实现生活污水无害排放。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全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开展以“三清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村村主干道硬化、绿化、亮化,村村通电、通自来水、通公交车、通电视和无线网络。持续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全面实行“户清扫、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垃圾集中和无害化处理覆盖率均达100%。成功申请全省首批农村供暖试点县(市、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供暖工程,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冬季取暖问题。规划背景农业发展质量稳步增长。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10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2.4万亩,各类新型农民经济组织11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8家。聚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价值链整合,结合全域旅游战略,大力发展城郊观光、采摘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拥有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15处,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品种18个,总面积达8000亩,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营业收入5000万元,解决周边农村闲散劳动力1500余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抢抓海上粮仓建设、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等契机,推动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精深加工取得新的成绩,2017年实现水产品产量(含远洋渔业)40.1万吨,产值40.5亿元。规划背景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机制向农村覆盖。进一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保障农村特困人员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1.3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七中、福泰小学、爱山实验学校等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乡镇教育设施配套水平有效提高,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在全市率先完成所有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为所有农村高标准建设卫生室,统一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器械和专职医生,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农村卫生500米半径的医疗服务圈,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注重“医养结合”,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全区农村幸福院达到23处。规划背景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中心城区的地位相比,目前全区乡村发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小农式分散经营耕作,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村撂荒弃荒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制造业、服务业还不够充分,农业新六产占比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全区老龄化人口比例高达19.55%,60周岁以上的“两委”干部达29.4%,农村党员老龄化、村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基层组织力量不强。现有村级服务力量、“两委”成员创新意识不强,专业化水平与农村产业、民生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治理专业化水平不高。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工作有待加强。展望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农”工作、乡村振兴面临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更加明显。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功能提出新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题。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多元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社会化趋势将进入大发展时期,“互联网+”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供应链不断完善的势头将更加迅猛。
面临形势乡村社会结构转型步伐日益加快。当前,乡村人口流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民兼业化等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日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活动紧密联系,城乡关系已由二元结构向加快融合发展转变。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适应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发展趋势,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发展形态和格局更趋多元。现阶段,全市乡村形态格局处于大调整、大变动时期,乡村差异化日趋明显,多样性成为乡村发展演变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心城区,我区乡村发展各具特色,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交通区位等差异明显,各类特色小镇、特色乡村不断涌现,乡村将面临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些村庄将实现城镇化,多数村庄将长久存在,少数村庄将逐渐衰落消亡。
面临形势面临形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程加快。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明显加快。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不断提速,农业和农村正在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同时,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将迎来发展高潮。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
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农村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美丽XX建设的现实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全区农业生态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培育现代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丰富内涵,将其与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引领作用。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迫切需要。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管理水平和农民文明素质,有利于加快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01020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立足中心城区特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和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聚力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分类而治、差异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争当乡村振兴发展排头兵。总体要求坚持党管农村、改革引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调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坚持三农优先、农民主体。把“三农”工作放在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突出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全面振兴、梯度推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注重协同性、关联性,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释放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潜力,实现全面振兴。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基本原则坚持城乡融合、生态和谐。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海洋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总体要求中心城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立足中心城区最大实际,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谋划城市的思维谋划乡村,推动农业科技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融合互动,探索符合“中心城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应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绿色消费兴起新趋势,以现代城市消费为导向,以农产品高品质、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融合、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新型业态发展为特色,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坚持高点定位、海洋特色、生态优势,紧扣城乡融合发展主线,着力优化生态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品质,打造“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基层党建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新六产”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搭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构建城乡协调、城镇村联动、点线面结合的融合发展格局。优化乡村发展空间推进乡村分类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乡村发展空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优化利用乡村生产空间。进一步优化乡村生产力区域布局,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规范乡村产业发展秩序,形成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乡村产业布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制度,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确保粮食安全。科学划分近岸养殖空间,严格控制养殖区,对渔港码头、渔场、鱼苗场、养殖基地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将乡村生产活动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之中,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引导第二产业重点向重点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合理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展销中心等,促进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发展。优化乡村发展空间合理布局乡村生活空间。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养老、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质量相近、服务相同。坚持问题导向,加快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停车等服务设施,建立科学管理、持续运营的新机制,努力满足乡村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公园、停车场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充分满足农民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科学布局农村大集、乡村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农资配送站等物资集散地,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着力构建便捷的生活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有品质、更舒适的生活。空间布局优化乡村发展空间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依据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体现区域差异,重视山体形貌维护、土地海域治理、植被修复养护、水系岸线防护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实施流域治理、海湾整治、土壤植被修复、近海生物多样性恢复、陆海“三废”防治等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对重点山林、田园、岸线、沙滩、海岛等实行最严格保护。严格执行休耕禁伐、休渔禁渔、水源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改善乡村陆海生态环境。实施荒山造林、农田林网建设、水系林业生态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空间布局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综合考虑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将村庄分为特色改良型、保留提升型、一般控制型、择机撤减型四种类型,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改良型。主要是指依托具备特色发展资源的景区及具有特色产业的村庄,规划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重点关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旅游发展、村庄风貌整治等方面的内容。注重保持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探索设立村庄建设保护红线,推动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空间布局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保留提升型。指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尚未形成特色优势的村庄,保持现状逐步引导。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改造完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使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一般控制型。主要包括村庄周边生态环境需要特别保护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村庄,不考虑统一迁并,而是对农房建设进行控制和管理,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引导其逐步萎缩,特别是对山区内陆小村、空心化严重村庄择机推进合村并居。重点做好危房改造、道路、饮水安全、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本民生保障。空间布局推进乡村分类发展推进乡村分类发展择机撤减型。主要指分布于城市、城镇、工业园区周边,受城镇化辐射作用强,未来纳入到城镇拓展范围的村庄。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进行整合改造,逐步集中建设改造成为城镇社区,并将周边村庄有条件的农户吸纳进来。空间布局产业振兴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城区实际,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构筑都市型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全面落实海洋强市战略,着力发展养殖、增殖、远洋、加工、休闲渔业等五大现代渔业主导产业,建设都市渔业先导区。到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0万吨,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生产总值145亿元。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进增养殖业转型。推进生态化养殖模式,以浅海立体生态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海底播增殖为主推模式,探索开展大型抗风浪网箱等新型综合养殖,扩大外海养殖规模,巩固发展海参、扇贝、鲆鲽鱼类三大主导产业,稳定水产品供应能力。以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级牙鲆原种场、国家级花鲈原种场为重点,组织实施良种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化良种研发繁育体系,巩固并提高大菱鲆、牙鲆、花鲈、海参等苗种繁育基地优势,扩大良种供应及覆盖率。到2022年,年繁育优质鲆鲽鱼类、海参等苗种数量25亿单位以上,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鲆鲽鱼类原种保存、良种选育及苗种扩繁基地。编制出台全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划定养殖海域,合理压缩近海养殖,以张村外部海域、孙家疃外部海域为重点,加快海域使用审批确权,推动海水养殖由岸基、滩涂、浅海向深海、远海拓展。到2022年,外海养殖规模突破5万亩。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壮大海水增殖规模。实施渔业增殖放流,提高日本对虾、许氏平鮋、牙鲆等优势苗种放流规模,积极开展大泷六线鱼、短蛸等新品种放流试验。积极争取省、市增殖放流计划,做好新一轮省级增殖站推选工作,争取将花鲈、短蛸等品种列入省(市)级放流计划。以双岛湾外部、褚岛周边人工鱼礁区为重点,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工程。规划开展新一轮的人工鱼礁项目建设,稳妥发展以海产品增殖为主的经济型人工鱼礁,积极发展以海洋生态与资源修复保护为主的生态型人工鱼礁。到2022年,年增殖放流甲壳类、恋礁鱼类、头足类等苗种1亿单位,建成1处以上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成集人工鱼礁、海洋底播、生态环境修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工鱼礁群2处,造礁规模220万空方。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进远洋渔业稳固发展。完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监管,提高远洋渔业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远洋渔业生产布局,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稳步发展公海金枪鱼延绳钓、公海鱿鱼钓。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拓展远洋捕捞作业区域,鼓励与伊朗等国家开展入渔合作,开展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巩固发展远洋性渔业,逐步扩大专业远洋捕捞及运输船队规模。延长和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鼓励远洋水产品回运,促进远洋捕捞、加工、流通、补给等协调发展。到2022年,远洋捕捞产量稳定在4万吨。产业振兴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进休闲渔业融合发展。发挥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加快提升休闲渔业层次,建设海陆统筹、特色鲜明、融合发展、服务优质的现代休闲渔业。海上重点建设多功能海上休闲平台和观光体验大型网箱,配备标准化海钓船、打造高标准、高层次、规范化的海钓场;陆上完善游艇、海钓船码头、道路、水电、安全、卫生、娱乐服务等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休闲渔业设施融合衔接。以发展渔村体验、亲海运动、餐饮美食、文化教育等特色休闲渔业类型为载体,积极引导传统渔业从业者向休闲渔业转型发展,推进渔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等深入融合。加快推进威海创新园水上休闲用品设计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先进游艇技术研发设计(服务)中心”和“渔具设计研发中心”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立足本地资源,积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精主导产品,巩固特色产业优势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到2022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万亩,粮食总产量0.4万吨以上。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坚持适地适种原则,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适当增加小杂粮、小水果、干杂果、中药材等种植面积。充分整合各镇(街)农产品优势资源,发展“一镇一品”,重点打造羊亭和温泉樱桃产业、张村蟠桃—草莓产业、嵩山街道蓝莓产业。加快里口山观光休闲农业园、北上夼大樱桃产业基地、华夏城生态观光园、徐家疃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园、闫家庄旅游观光生态园、南葛拉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等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培育果桑、核桃、无花果、柿子、枣、板栗、樱桃等名优特经济林,着力打造一批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于一体的特色城郊型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严格落实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的有关禁控养规定,合理调整畜牧业养殖发展空间,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和规模。坚持以种定养、农牧结合,促使种养业在布局上相协调,在规模上相匹配,形成养殖业、种植业生态循环格局。稳定标准化健康养殖,巩固标准化示范创建成果,保持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到2022年,全区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比例达到85%以上。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立足近郊和守城优势,实施休闲农业提升工程,突出里口山周边、正棋山周边以及五渚河流域,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精致农业、园艺农业、都市农业,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体量、有效益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在张村镇,坚持“亲子部落”主题,加大高端项目引进开发力度;在羊亭镇,挖掘山水景观、历史典故,搭上羊亭开发的“顺风车”,发展休闲观光、传统民宿等文旅业态;在温泉镇,充分发挥毗邻崮山水库、正棋山等山水资源优势,发展养生休闲业态;在嵩山街道,借力华夏城影响力,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拉长旅游产业链,发展特色种植、休闲采摘等产业。各镇街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培育一批特色旅游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田园采摘、生态观光等乡村旅游产业。到2022年,打造高标准成熟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区18处,力争实现园区年接待人数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亿元。产业振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基础,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发展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加工保鲜和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综合利用,依托人生、宇王、浦源、博宇、银河生物等骨干企业,打造以新型海藻、海参、冷冻调理食品等为主的海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EPA、DHA、胶原蛋白、海鲜调味品等为主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集群和以藻类、低值鱼类、海洋微生物等为主要研发对象的海洋医药产业集群。到2022年,全区海产品加工产值超过45亿元。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加快发展农村物流产业。依托远遥中心渔港建设,加快完善水产品集散和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创新水产品流通方式,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新型营销业态。依托家家悦物流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水产品、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生鲜配送。到2022年,家家悦超市在全市建立商超直采基地70个,在全国联系发展农产品基地2000个。支持家家悦发挥现有中央厨房、生鲜物流中心优势,打造集“互联网+电子商务+生鲜冷链物流+中央厨房”于一体的现代电子商务物流园区。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产业。重点打造12349农副产品配送和“乐农GO”APP平台,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鼓励便利店、超市等与电商及快递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开展网订店取、社区配送等业务。引导八爪团、礼尚威海等电商企业与特色农产品和现代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农产品上行,开展电商进镇活动。引导博宇、宇王、浦源等企业积极参与自有品牌产品网络渠道创建。依托知名涉农电商企业、淘宝学校等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上网知识宣传、网上营销技能提升等培训,支持大北山、王家夼村举办电商座谈会、讲座等活动,普及电子商务知识,深化电商应用。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推进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险、旅游等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养老、旅游养老、农家养老等。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建设老年社区和大型养老综合体。发展农村家政服务业,探索推广互助养老、日间照料等服务模式。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体育设施,发展适合农村农民的体育健身服务业。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众筹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共享经济,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打造农业“新六产”平台载体。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围绕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浓”、机制“优而新”的思路,深入挖掘农村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重点打造威海市XX区钓具特色小镇、孙家疃中国油画小镇、张村电商特色小镇。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立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威海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建设现代果园营养诊断与土壤管理研究示范基地、营养诊断与土壤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海洋特殊配方食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调味食品、比目鱼育种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海洋科技研发。积极应用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推广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效安全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完善新技术、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机制,搭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到2022年,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率达到100%。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按照“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要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强农业全过程机械化推广工作,推动全区农业全面机械化。深入跟踪国家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应用,积极引进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推广适合不同生产群体、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型配套作业机械。支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配置应用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提高水、土、肥的利用率,推进农业“设施增地”。着重发展现代海洋装备与设施,推动海洋渔业装备升级,提高海洋渔业设施化、装备化、智能化水平。支持新元果业科技加强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创新,打造现代苹果配套机械装备制造示范企业。产业振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智慧农业”建设。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引进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探索建立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进一步完善XX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APP—“乐农GO”建设与运营。实施智慧海洋工程,积极推进渔船渔港管理平台、海底观测网、海洋牧场观测网等建设,促进物联网、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渔业融合,实现海洋信息的有效共享。产业振兴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振兴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规范高效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围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引导各类种养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兴办农民合作社,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创建行动。到2022年,全区家庭农场示范场达到5家,市级以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2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联结。到2022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5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过5家,带动2000户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生产体系中。产业振兴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农户分散承包、公司集中经营”的模式,试点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从农资供应到耕地、播种、管理、收获、销售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规划建设羊亭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整合镇经管、农技、种子化肥等涉农服务资源,打造成功能齐全、运行规范的镇级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技术优势,面向农民开展订单式、保姆式、托管式服务,打造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监管和服务工作,为农业机械化建设服务。产业振兴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建设标准化农资经营示范点,规范引导和培育一批管理制度健全、商业信誉好、示范作用强的“放心农资经营示范店”,逐步建立起统一规范、统分结合、互连共享、快捷有效的农资信用管理系统。产业振兴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产业振兴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精品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促进农业发展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基地“五要”制度、“十有”标准,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步伐,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提升标准化基地档次、规模与示范带动。对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到2022年,新增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1000-1500亩,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重达到85%以上。产业振兴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推进“食安XX”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严厉打击侵犯知名农产品商标专用权行为,完善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确保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打造追溯监管平台,提升源头追溯能力。推行水产品产地准出和合格证制度,持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扩大水产品质量追溯试点范围,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产业振兴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强化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加强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引导农业企业申报山东名牌、地理标志产品。以塑造XX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为引导,以构建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为载体,建立XX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机制,全面提升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水平。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并获得专利、品牌创建等给予适当奖励。开展品牌推介,打造全国知名的行业品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参与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到2022年,力争新增品牌数5个,品牌总量达到13个以上。产业振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提升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依托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到省外和国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探索农业“走出去”新路径,搭建农业“走出去”公共平台,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推进全产业链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引导农业企业建立海外基地。支持农产品企业参加境外展会,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产业振兴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强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加强现有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与国外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选派农业技术人才参加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会、培训,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考察指导,促进双向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能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充分用活用好乡村本土人才,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实用人才和科技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遵循“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突出培育重点”的原则,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全区教育培训体系当中,以各类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为主体,以农业企业、农业园区为基地,依托各类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现代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专业营销策划人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员干部以及财会人员,利用企业锻炼、自主学习、田间课堂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按照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开展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培训。到2022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以上。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立职业渔民制度,出台新型职业渔民培育管理办法,实施基层渔技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每年定期组织基层渔技人员参加连续5天以上的脱产业务培训,年均培训新型渔民40人次以上。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充分利用高校、技术服务中心及各类培训基地,完善农业专业人才培训体系,采用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技推广、渔业渔政、农村卫生、乡村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实行多层次、广覆盖、全方位的技能培训,加快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农村专业人才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选派农业技术人才和村居干部到省内外高校、农业先进地区进行脱产培训和参观考察。组织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致富能手,开展“传、帮、带”活动,到种养基地或进村入户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发挥信息员作用,加大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开展乡村人才技能培训,对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素质的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等返乡创业人员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2年,力争培育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各类专业人才200人以上。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利用农机化学校培训资源,深入开展春季、秋季农机科技教育集中培训活动,大力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机操作人员。探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新毕业大学生、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人员。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试验、示范、创新、推广、能力提升工作提供政策、资金、制度等保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应用。探索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联动机制,推广“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到2022年,每年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机人才20名。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模式。引导乡村人才树立自主培训意识,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弹性学制、“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本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人才振兴人才振兴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立足我区乡村振兴实际需求,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强化外生力量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加大农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领头雁”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市乡村之星、区乡村之星的申报评选工作,选拔一批对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装备创新具有突出贡献的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团队。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举办参加“高层次人才XX行”“海洽会”等引才活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专业引才机构合作,按照“广摸需求+精准对接”的要求,“人才+项目”的方式,“滴灌式”引进各类急需农业人才。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职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建立多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加强城乡、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加强与山东大学(威海)、哈工大(威海)、威海职业学院、威海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等驻威高校的合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企业顶岗实习。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着力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聘请高校专家到镇(街)挂职副书记、副镇长,为乡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鼓励和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引导返乡人员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培育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或联合体。人才振兴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探索制定新乡贤标准,挖掘一批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的人成为“乡贤”,积极引导老党员、优秀企业家、退伍军人等群体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壮大新乡贤队伍。利用乡贤的不同特长组建乡贤艺术团、乡贤宣讲团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助力乡村建设发展。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树立一批可亲、可敬、可学的新乡贤典型,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社会见贤思齐,推动更多人学习新乡贤,成为新乡贤。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积极对接和引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推动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开发产业,力争每年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2个。人才振兴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促进人才要素向农村集聚。加强人才需求评估。全面开展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充分掌握全区人才分布和结构,定期分析调研各类人才发展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摸清全区人才资源底数和人才需求状况,建立全区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在外优秀人才反哺家乡的作用,建立在外工作、外出创业、大学生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库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和定期联系机制,及时对人才信息库进行更新维护,确保库内数据真实准确。人才振兴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管理服务机制。设置农业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服务,落实好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培育乡村振兴引领力量。积极落实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企业吸纳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开展“创业知识+模拟实践+实际操作+跟踪扶持”四级模式创业实训,到2022年实现就业300人以上,并根据相关规定发放创业补贴。人才振兴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使用激励机制。坚持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乡村之星评选规模,每年评选一批具有较大示范作用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提高补贴标准,配套完善金融、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确保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下、用得上。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和离职创新创业制度,按规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强化典型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全方位宣传农业人才在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乡村人才培育成长工作的良好氛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洋文化、乡村文化,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新时代农民为着力点,大力实施铸魂强农工程,深入弘扬时代新风,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文化振兴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紧紧围绕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和实践养成,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菜单式”基层宣讲、中国梦“百姓宣讲”等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活动。结合“学理论、懂政策、做明白人”理论大众化示范点建设,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提高农村群众人文素养。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利用文化宣传栏、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文化惠民演出等宣传文化阵地,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程,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文化振兴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18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形成示范模板并总结推广,2020年实现全面推进,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以家庭、村居、行业为基本单元,以家风促村风带行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围绕思想道德、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评议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加大移风易俗工作力度,引导群众积极改陋习、树新风,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工程,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综合试点,加大对殡葬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把公益墓地建设作为民生需求和移风易俗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文化振兴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改进生活方式。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的文化内涵,加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动态管理,2018年实现区级以上文明村达到80%以上。扎实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加强“四德工程”建设,健全村、镇、区梯次推进的好人选树机制,到2020年,选树区级“XX好人”群体数量达到200人。文化振兴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使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文化振兴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积极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提升工程,所有镇(街)建设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一级综合文化站标准,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二级综合文化站以上标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加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镇史、村史的挖掘、阐发,2018年实现每个镇(街)都有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村(社区)历史文化展室覆盖率60%以上,2020年所有有条件的村(社区)全部建成历史文化展室。实施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组织开展农家书屋“管理服务提升年”活动,推行“互联网+移动数字书屋”阅读模式,开展“书香XX”建设活动,继续为每个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出版物,保障基层群众阅读权益。文化振兴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优化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实施免费送戏下乡活动,保障每村每年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扎实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活动,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进一步提升公益电影服务能力。加强戏曲保护传承,基本实现每个镇(街)至少有一座综合性“文化礼堂”。鼓励社会文艺团队排演新戏,开展送戏演出。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组织动员作家艺术家开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文化振兴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制定全区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引入一批高层次文化研究高端人才。通过“XX区文化名家”等评选,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农村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依托威海各高校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宣传文化干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管理员等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发挥镇、街综合文化站作用,开展文化培训需求调研,了解村居文化培训需要,合理规划培训配档,开展合唱、音乐欣赏、书画等培训。文化振兴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深入发掘乡村人文内涵、特色产业、特色环境,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特色”。以孙家疃中国油画小镇、时尚创意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建设为引领,做好“培育引进艺术家、支持鼓励企业家、进入寻常百姓家”结合文章,坚持企业膨胀发展与招引新项目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深化与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的合作,开展“名家、名作进校园”公益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师油画公益培训等活动,推进油画特色学校建设。文化振兴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红色基因,创造性转化、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推进“尼山书院联盟”规范建设,按照“六个一”标准在镇(街)、村(社区)规划建设儒学讲堂。到2018年底,所有镇(街)儒学讲堂全部建成,村(社区)儒学讲堂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9年,实现全覆盖。依托儒学讲堂,招募培训传统文化讲师,广泛开展群众性经典阅读、经典诵读活动,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传统节日民俗传承、社区互动等活动。文化振兴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做好革命遗址、大集体时代建筑等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等乡土文化遗产建档立卡,纳入保护名录。加大非遗保护,积极贯彻落实《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申报评选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宣传活动,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学艺。深入挖掘锡镶、焗瓷、刻瓷、船模、剪纸等具有生产性开发潜力的非遗保护项目,鼓励其形成规模,逐步做大做强。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推进义和公园项目建设。文化振兴生态振兴01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和生态质量,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02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0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04加强乡村生态保护05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制定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工程,制定完善建设标准,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工程,整修改造连村路、进村路并进行绿化升级。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巩固农村改厕成果,加快建立并运行农村改厕管护长效机制,注重建管并重,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创新污水治理模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城市、镇区和园区周边的村庄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到2018年底,实现计划保留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全域城镇化要求,镇驻地及镇内主要道路纳入城乡环境卫生考核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垃圾转运和大件处理中心,村镇改造规划同步配套相应的环卫设施(公厕、垃圾站、停车场、休息点),实现城乡环境卫生同标同质。实施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做好农村供水水源地划分与保护,接入水务集团管网或安装配备水处理设施,开展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农村冬季清洁供暖,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和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冬季供暖。到2018年底,全区计划保留村实现清洁供暖全覆盖,所有镇驻地实现集中供暖。以羊亭片区、嵩山片区为重点,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完善棚改区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核实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及时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重点解决线路、配变重过载、台区低电压、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等问题,满足新增负荷用电需求,提高户均配变容量,提高电网标准化建设程度。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以创建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为目标,坚持高点定位、产村融合、精品建设,围绕全市“三线一环”精品村建设(山景线、海景线、红色旅游线和环城带)和“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充分考虑村庄类型、区域特点、自然风貌和乡村文化,制定实施全域美丽乡村推进计划,筛选确定一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深入开展省、市、区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连片示范区建设、示范村创建。大力挖掘村居文化内涵,在羊亭贝草夼、北上夼、梅家沟等地积极培植各村特色产业,打造“杏园”、胶东民宿特色示范村、樱桃文化基地。在温泉打造东西崮、张家山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节点,利用村便民服务中心打造国际青年旅社,利用闲置房屋打造民宿酒店,打造朴树周边景观环境,利用婚纱拍摄艺术摄影等手段深入挖掘朴树文化内涵。到2020年,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达到2个,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达到10个,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达到15个。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制定“美丽庭院”星级创建标准,进一步提升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实现院内、院外同步整洁。开展清洁示范户评选活动,实施“以奖代补”,提高村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健全农村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按照镇级政府统筹管理与社会机构专业化管理、村级组织自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队伍,探索政府支持与村民自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体制。借鉴综治网格、计生网格、党建网格管理等模式,定人、定格、定岗,进一步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度化、清晰化、责任化。严格落实无害化卫生厕所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厕具设施检查维修、污水定期清运和粪渣清运利用等后续管理工作。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鼓励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支持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旅游开发公司等市场主体,通过“认养、托管、建养一体”等模式开展后期管护,鼓励有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及经济强村建立物业公司。提倡相邻村庄联合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生态振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生态振兴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转。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逐步加大管护经费投入,到2020年,村均农村环境长效管护经费提高到2万元。生态振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计划,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的原则,合理明晰农业水权,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构建完善有利于农业节水的政策、工程、技术、管理、机制体系。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机制共同发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到2020年,全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到2022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6以上。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捕捞行为。实施海洋捕捞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全面清理整治地笼网等违规渔具,杜绝违禁渔具的使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完善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等整套粪污处理设施,探索建立“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和收集体系运行模式。到2020年,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2%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202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镇建立农药、化肥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站、废品回收箱和废弃物分拣点。在苹果主产区建立反光膜污染防治示范区。生态振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药零增长计划,大力推广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和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到2022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入户率达到85%以上,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目标。落实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海外房产合伙购买协议3篇
- 2024项目投资与建设咨询服务协议
- 专用简易借款协议模板2024年版
- 二零二五版公司股权质押及回购协议3篇
- 2025年度私车租赁夜间出行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协议示范文本4篇
- 2024版权转让与授权许可合同
- 2025年生态园区产权车位购置及维护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四年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调解与仲裁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房车托管服务与生态旅游项目合作合同3篇
- 集成电路设计工艺节点演进趋势
- 新型电力系统简介演示
- 特种设备行业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 眼内炎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报告总结
- 买卖合同签订和履行风险控制
- 中央空调现场施工技术总结(附图)
- 水质-浊度的测定原始记录
- 数字美的智慧工业白皮书-2023.09
- -安规知识培训
-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