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创设情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国的导弹之父,两弹元勋钱学森的“钱学森之问”: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的实验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非常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创设情景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课后作业新课导入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难点)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素养)课后作业学习目标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瞭望缅怀探察

探讨

检讨彷徨激变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pánɡhuánɡliàomiǎnjītànchátǎojiǎngéwùxiùcuò齐家:正心格物致知:一帆风顺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即心要端正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整体感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文题研读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1.朗读课文,回答: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感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诵读感知2.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的?①举例/反面论证,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②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和第8段研究竹子的例子形成对比道理论证第7段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角度阐述实验精神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3.为了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理清思路探讨文章第⑥—⑩段的论述过程。(抓住关键词句来梳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⑥段: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性。第⑦段:实验精神重要的原因。第⑧⑨段:实验到底该怎样做。第⑩段:缺少实验精神是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论述思路清晰论述结构层层推进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个词语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品味语言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举例论证,以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②再次说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知人论世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出生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并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丁肇中先生接受过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关心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由他来谈中国的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品析方法都用了哪些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事例实验探察竹子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学习轻视实验面对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例子列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只埋头苦读,做研究时彷徨恐慌的例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被埋没的原因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从正面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反面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反面再次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❶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课后作业写法探究❷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2)举例论证。如列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板书设计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拓展延伸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