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如何论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八单元:如何论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八单元:如何论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八单元:如何论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八单元:如何论证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下第七次

作文练习第八单元:如何论证四、

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题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时要畅所欲言,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认真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

1.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作文练习:课本第八单元p153页2.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如何论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就某些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提出主张。想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就要进行论证。

展开论证之前,首先要确定论点。所谓论点,就是文章所持的观点,也就是论证要证明的对象。论点可能来自阅读所得,也可能就是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还可能与对某些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反复思考有关。有正确而新颖的论点,对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论点,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撑它。选择论据的过程,同时是构思文章结构,特别是逻辑层次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思考、完善论点的过程。我们常说论据要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要在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中加以考虑,所谓“选择”论据,并不只是简单的挑选而已。

论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据类型及其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以参考。写作指导事例和数据事例要真实;数据要准确,有可靠出处;要对事例和数据进行说明,使读者明了其与论点之间的联系权威意见意见要可靠;引用名言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引用研究成果要有权威性,须注明出处常识与普遍规律须是公认的,不可捏造,有时需要加以限定个人经验应谨慎使用;不建议使用过于独特的个人经验,也不应将个人经验泛化论据的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合适的论据,并不等于完成了论证。论据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动”证明论点。以罗列论据代替论证,是刚开始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所谓论证,其实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类比、对比、演绎、归纳、因果分析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论证逻辑的严密。

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需要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否则无论作者想得有多清楚,读者也无法感受到,证明论点并让人信服这一根本目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作时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六种论证方法及作用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拓展延伸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任务一

学会如何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选择论据1.(学会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何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那么,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1)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

①化大为小,挖掘深层含义。

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其外延都很广。写作时要懂得化大为小,选择其中一个部分,一个点来切入,而不是泛泛而谈。有的题目表面看似简单易懂,但往往含有深刻的哲理,作文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必须要挖掘其深意,这样的论点才会有厚度。学习任务

②抓住题眼,把握立意重心。

一般来说,偏正结构的命题,重心在修饰语而不在中心语,因为修饰语最能体现题目对作文的限制;主谓短语的重心在主语,因为谓语所涉及的动作、问题都受主语限制。

③分析关系,提出论点。

有些作文题目中的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对于这类作文题目,先要认真审读,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定中心论点时,顾及两种或多种事物,不可偏废其中一种,思维也不能片面或者走极端。写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具备较为成熟的辩证思维能力,否则难以做到立意公允,思维缜密。【例1】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在“文明的韧性”这一标题中,命题人把“文明”和“韧性”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引导考生对中华文明做具体深入的思考。“韧性”一词限定了对文明特质的思考范围,即要求考生思考中华文明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上下求索、奋斗到底等精神品质。梳理思路时,考生应该根据材料“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思考可写的经典内容,选择最佳立意。思考的终极目标要落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2)根据材料来确定中心论点

①吃透材料抓核心。

细致、全面地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审题时,考生应从材料整体出发,领会材料主旨,并据此立意;注意材料的整体内涵,切勿割裂材料,根据只言片语立意会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作文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而且对材料的处理既可以统观材料整体,依据主旨立意,也可以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选取其中最关键或最出彩的部分,提炼观点。

②善于抓住关键词。

关键词往往是“文眼”,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关键词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有的在材料的领起性语句中,有的在总结性语句中,有的在人物对话中。最终能否准确地找出来,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一定的领悟与感受能力了。

③善于分析原因。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凡事必有因,有因就会有果。审题时,考生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确定合适的中心论点。

④辩证构思不偏废。

有不少作文题目表现的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辩证地看待与分析这些关系,在确定中心论点时,更能体现考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例

2】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提炼出几个立论角度。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盖娅的儿子安泰在和对手赫拉克勒斯格斗时,只要脚不离大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母亲那里汲取力量,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但不幸的是,这个秘密被对手发现了,安泰被诱骗到空中,离开大地的他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杀死。

从安泰与大地的角度分析,安泰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失去了力量的来源。据此可以提炼出:①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所作为;②党只有紧密依靠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③时刻不忘祖国母亲的栽培。

从母亲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①适当给予是必要的,但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②让“安泰”们早些独立;③有些时候看起来是爱,其实是害。

从对手赫拉克勒斯的角度分析,可以提炼出: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出奇才能制胜;③做一切事情都要讲究方法。

如果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假设推理,假如安泰知道自己离开母亲便失去力量,他就不会被对手骗到空中,由此可以提炼出:①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无往而不胜;②做什么事情都要扬长避短,方能百战百胜;③要不断完善自我。2、(学会选择论据)如何选择论据?

①选择论据要有针对性。

论据的针对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论据和论点之间应该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选择有力的论据;二是选择论据要看对象,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我们熟悉,了解的事例作为论据,做到有的放矢。

②选择论据要确凿。

确凿其实就是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论据要真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论据的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

③选择论据要典型。

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文章主题。

④选择论据要充分。

论据要充分,简单地说,就是论据要能证明论点的各个方面,使论点从各个角度推敲都能成立。事物的呈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事理的阐述也有很多的角度。论据充分的前提是对所要确定的论点有全面的思考。

⑤选择论据要精练。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生动,同时也需要简洁、明快。此外,要注意事例的叙述应详略得当,且都有适当的分析。

⑥选择论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任务二:

学会如何进行论证,设计论证结构1.(学会论证)如何进行论证?

议论文可分为立论、驳论、立论和驳论相结合三种方式。立论重在证明自己的论点,它采用的论证方式通常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比喻法、因果分析法等。驳论重在反驳对方的论点,它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然后再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其论证方法可综合立论和驳论的论证方法。

①例证法。列出论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一论证方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②引证法。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人尽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东西用来作为讲道理的依据。由于引用的是大家公认的思考结晶,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

③对比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对比法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强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会更加稳固。

④因果法。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因果法也称因果分析法。

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结果,从结果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2.(学会设计论证结构)如何设计好论证结构?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四种。

(1)并列式

在论证思路中,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这就是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采用的结构。并列式的优点在于具有铺陈之美,颇似《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其缺点在于论证的层次性有所不足;其特点是各分论点平行列举,依次阐述,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不可重复。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中,经常运用并列式来强调观点。

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列出的党八股的八条罪状;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第五条罪状: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第六条罪状: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第七条罪状: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这八条罪状本身之间是并列的,但彼此并不交叉,而是从党八股文章的内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分论点彼此之间没有交叉,不能重复;二是分论点的表述需要精心雕琢,力求精彩;三是并列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层面上滑行,而是要选择不同的角度。

什么是在一个层面上滑行?举例来说,分论点为“坚持不懈可以铸就辉煌”“坚持不懈可以获取成功”“坚持不懈可以成就人生”,这三个分论点都是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的,意思差不多;还有如“科学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艺术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运动员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三个分论点也是从成功学角度立论,只是主体或对象发生了变化,对“坚持不懈”的实质、原因并没有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分论点就属于在一个层面上滑行。

(2)层进式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结构要想出彩,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有这样三个分论点:

①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字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②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应而变的。

③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联想有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

先指明咬文嚼字的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进一步指出原因,为什么说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呢?因为更动文字本身就是为了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思想情感的改变而改变的;接着指出如何进行咬文嚼字,那就需要联想。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朱光潜从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就是一个层进式关系,第二个分论点是建立在第一个分论点基础上的,第三个分论点又是在第二个分论点基础上的更进一层。

(3)对比式

对比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