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第1页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第2页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第3页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第4页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ofcampusgreenspacebasedonLID-PAGEII--PAGEI-摘要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为例,设计的红线范围为花果山周围环境。本次设计的目的是探究关于海绵城市、海绵校园的设计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技术问题。校园景观生态的破坏带来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年来的极速发展,在追求先进、经济等同时,必然会牺牲了原有的生态环境,LID理念的深入研究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选择。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要求,选址大学校园进行改造。校园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教学科研活动丰富等特点,适合开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关键词:海绵校园;低影响开发;雨洪控制-PAGEIV-LandscapedesignofcampusgreenspacebasedonLIDAbstractThetitleofmygraduationdesignisbasedonlidconceptofspongecampuslandscapedesign-i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campusasanexample,designofredlinescopetoHuaguoMountainsurroundings.Thepurposeofthisdesignistoexplorethedesigntheory,methods,andrelatedtechnicalissuesaboutthespongeCity,spongecampus.Thedestructionofthecampuslandscapeecologyhasbroughtmanyproblemsthatneedtobesolvedurgently.Therapiddevelopmentoftheyears,inthepursuitofadvanced,economicandsoon,willinevitablysacrificetheoriginalecologicalenvironment,Thefurther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heLIDconceptisthebestchoicetosolvetheseproblems.ForthefurtherimplementationoftherequirementsputforwardbyGeneralSecretaryXiJinping"constructionofnaturalaccumulation,naturalinfiltration,naturalpurificationofspongeCity,locationuniversitycampustransformation.Thecampushasthecharacteristicsoflargeopenspace,highproportionofgreenspace,abundant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activities,andsoon.Itissuitablefortheconstructionofrainwatercontrolandutilizationsystemwithgreeninfrastructureasthemainbody. KeyWords:SpongeCampus;Lowimpactdevelopment;Stormfloodcontro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海绵城市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21.2LID概念 21.3海绵城市的特点 31.3.1多方面解决 31.3.2处理方式 31.3.3改善生活环境 41.4选题作用及意义 42调研情况 42.1东莞万科建研中心 42.1.1项目构成 42.1.2项目思考 62.2设计策略 62.2.1调研感悟 72.3国外情况 83项目背景 103.1节约型校园建设背景 103.2项目背景 103.3生态建设原则 103.4项目定位 114基地分析 114.1存在问题 114.2拟解决问题 125设计说明 126收水措施 136.1雨水花园 136.2生态滞留区 146.3植草沟 146.4透水铺装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7PAGE2–PAGE15–引言校园景观生态的破坏,带来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年来的急速发展,在增长了经济的同时,必然牺牲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缺失,是全人类都将要面对并且承担的问题。如何发展生态景观,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条件进行保护,这些重要内容,都变相的调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可以持续发展。并且有关生态的循环系统的倡导及运用完善及修复,海绵城市的深入研究发展,雨水的收集、净化和使用等各项功能,在用水问题严重,水污染迫切需要治理的紧急时期,把全新的生态概念引入其中,使之更加合理、和谐及生态。校园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教学科研活动丰富等特点,适合开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纵观国内外,不少大学都开展了雨洪控制利用规划和示范项目建设,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编制了可持续校园雨洪管理规划;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校园改造过程中建设了生态雨水景观;马里兰大学在校园内开展试验研究。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开展了雨洪控制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及研究,海绵校园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1海绵城市1.1海绵城市的概念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二是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三是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定义很广泛,但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比作一块完整的海绵,在城市遇到雨洪、干旱等等灾害的情况下,海绵可以储存水或者释放水,达到缓解灾害的作用。当降雨时,将雨水通过吸收、储存、净化及下渗等方法储存和利用起来,起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等到城市需要时再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完善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循环体系,对供给、排水的各个环节起到综合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城市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1.2LID概念LID英文的全称是LowImpact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低影响开发(LID)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以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土地开发规划的综合框架:首先要考虑地区和流域范围的环境,明确项目目标和指标要求;其次在流域(或次流域)和邻里尺度范围内寻找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明确和保护环境敏感型的场地资源。2)专注于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更新场地设计策略和可渗透铺装的使用来最小化不可渗透铺装的面积;将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到建筑设计中;将屋顶雨水引入等可渗透区域;保护现有树木和景观以保证更大面积的冠幅。3)从源头进行雨水控制管理:采用分散式的地块处理和雨水引流措施作为雨水管理主要方法的一部分;减小排水坡度,延长径流路径以及使径流面积最大化;通过开放式的排水来维持自然的径流路线。4)创造多功能的景观:将雨水管理设施综合到其他发展因素中以保护可开发的土地;使用可以净化水质,减弱径流峰值,促进渗透和提供水保护效益的设施;通过景观设计减少雨水径流和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升场地美学价值。5)教育与维护:在城市公共区域,提供充足的培训和资金来进行雨水管理技术措施的实践与维护,并教导人们如何将雨水管理技术措施应用于私有场地区域;达成合法的协议来保障长期实施与维护。1.3海绵城市的特点1.3.1多方面解决海绵城市并不依靠传统的市政管道进行排水,它拥有更多的排水渠道和方式,主要通过对降水的吸收、储存,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式解决了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1.3.2处理方式海绵城市不仅做到了对城市排水功能的完善和发展,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和修复作用,对绿化、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充分利用,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1.3.3改善生活环境海绵城市在其实施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充分发挥各城市海绵体的功能和作用,减少了市政管道。不仅节约了城市的财政支出,还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1.4选题作用及意义环境的巨大压力来自于城市的加速建设,加速建设中的城市很难在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以及城市降水的再利用,城市建设的新城镇化方式为城市的雨水收集、存储及再利用都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方向。在这个宏观条件下,针对性的研究了大量的发达国家关于海绵城市理念也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运用以及实践的案例,与我国现今的情况相对比以及结合利用、土地的存水情况以及气候的条件原因都是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2调研情况2.1东莞万科建研中心万科建筑研究中心,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项目面积1.85h㎡。张唐景观设计。其研究重点在于住宅产业化研究,将成为主要进行建筑材料、低能耗,以及生态景观相关方面的研究基地。在景观方面将重点研发生态材料,例如如何将预制混凝土(precastconcrete)模块应用在将来的地产项目中、探索不同类型的透水材料、植物配植等。此外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将景观的艺术与生态结合起来,使生态景观成为可供欣赏、教育和参与的场所。因此,该项目是动态的,并可进行观察、修改的。我们希望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宜于中国当前的技术、经济状况的低能耗生态景观设计手段。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2012年大致完工,包括3个方面的核心内容:预制混凝土模块的研发与应用;景观生态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展示;景观生态材料与手法的实验与应用。除此之外,还设计了多样的PC户外构件,比如坐凳、自行车架等。借助模具,其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同时具有更强的耐久性,可在中国未来的居住区中普及。2.1.1项目构成(1)预制混凝土模块的研发与应用预制混凝土(precastconcrete,以下简称PC)技术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成熟,应用普遍。从外观上,预制混凝土模块的尺寸、颜色、质感,与花岗岩相差无几。同时,它有着显著的低能耗意义:首先,采用PC替代石材,可以避免大面积矿石的开采。其次,在中国,大部分硬质景观铺装都会采用混凝土垫层,因此,只要采用硬质铺装——无论是用于车行还是人行——都无法实现雨水渗透。而PC的厚度很大,可以省去混凝土的垫层,从而加强了雨水向地面的渗透。同时,PC还可以进行异形加工,使得嵌草铺装成为可能。停车场、消防车道这些规范所要求的大面积硬质铺装,其视觉效果和生态意义都能得到提升。(2)景观生态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展示广东地区具有暴雨季、干旱季极度集中的气候特征。如果在这个地区设计雨水花园,就意味着暴雨季的大量雨水必须通过长期储存,以供旱季使用。如何保存大量雨水的水质,成为这个地区雨水花园的真正实现低能耗的关键。因此,我们的设计就是让暴雨季节的大量雨水持续循环、流动起来,以保持水质。首先,32m高的风车提供了动力,将最初收集的雨水提升到建筑屋顶上,通过屋顶的雨水花园进行曝氧处理,直至跌落到地面的水池,实现初级净化;然后,雨水将流经地面上的植物净化系列水池,组织了参观、维护的通道和功能;得到再次净化的水,将通过一个检测阀,达到净化标准的水可以进入一个镜面水池,成为儿童嬉戏活动的场所,未达到标准的水,将会重新回到水循环系统,再次进行净化。以风能为动力,让雨季储存的雨水流动循环,不断净化,直至下一个雨季的到来。这样的雨水花园,尊重地域特点,以节能为根本,同时提供了教育、欣赏、娱乐的可能。(3)景观生态材料与手法的实验与应用自然界的雨水通过降雨、渗透、蒸腾等作用而循环往复。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大自然最基本的循环被粗鲁地打断,雨水不再下渗而是被收集在地下雨水管网中,河湖得不到补充,地下水日趋减少,往往城市大涝,乡村大旱。在本项目的两处地块中,我们尝试去了解:哪些植被、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地使雨水渗入地下?什么方式可以帮助雨水的下渗?在一处三角形的地块中,我们采取了植物实验,与低矮的灌木和草坪相比较,乔木因为可以延长雨水落地的时间,是雨洪管理中最有效的元素。因此,在这个地块中我们将乔木种植在三角形坡地的高点,与低矮植被形成对比和参照;由于坡地草坪会使雨水迅速流走,因此我们采用了波浪形的草坪,不仅从形式上提供了不一样的空间感受,在功能上也增加雨水下渗的时间。草坪的坡度及波浪的坡度可以调整,从而实现最佳的渗透效果,而不会引起积水亦或流速过快。在无法种植植被的区域,哪些硬质可以最大程度帮助雨水下渗?在半环形的地块中,我们对不同硬质材料进行了考察。半环形的波浪之间使用了不同的渗水材料(树皮、陶粒、碎石、细沙等),波浪的边界采用溢水设计,可供观察、比较不同材料的溢水量大小。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如何来衡量什么是低能耗的生态景观呢?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思考:不仅仅是本次毕业设计所需要考虑的方面,乃至以后做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所欠思考的地方。2.1.2项目思考(1)最少干扰如今,举国上下大兴土木,方法统一粗暴,无外乎推山填湖,做好混凝土的基础,建好地下车库,最后堆些土,种些花草。依此看来,景观只是一个装点门面的行业。我国在规划报批过程中,有“绿化率”这项指标,其“绿化”泛指有植物的地方,这一指标实则是流于表面。例如,目前居住区绿地常用的排水方式是将种植区的雨水排到硬质铺装边缘的排水沟内,再汇入市政管网中,更为生态的做法应该是尽量使雨水下渗,以补给地下水。对于一个实施性项目而言,其生态性应以项目整体是否对于现有的生态环境的干扰最少来衡量,而非以最“绿”为标准。(2)持久性土地制度的缺陷、快速资金流动、盲目开发建设等,很多体制上的结症,使得中国的景观项目都忙目地追求短期效益,而这带来最大的浪费。我们能否使景观更加持久、结实,使其使用的时间更长一些?实际上,这一点与项目成本无关,关键在于要去除“繁荣”的假象,去除“镶金镀银”的表面功夫。除了为开发商服务,我们还需要以基本的职业道德把设计指向使用者。(3)简单设计我们提倡极简设计的初衷,是出于对干净、纯粹事物的热爱,而简单也契合了生态概念的本质。简单,首先意味着要去掉装饰,因为任何装饰的实质都没有指向自然、生态;其次,反对为设计而设计。即设计的目的要明确,去掉不必要的手段和技巧,去掉繁琐的材料变化;最后简单也包含着顺其自然的含义。生态的事物一定不是强硬的、扭曲的,而应是符合场地、符合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的精髓不在于创造了如何惊人的形式,亦非展现设计师的个人价值,而是我们给社会提供了什么,可以让人们更健康、更富足地活着。2.2设计策略1.雨水流量控制策略:

两块小的方形场地被设置为“波形园”(RippleGarden),这样的波形地形处理将控制场地内的雨水运动。波形地表的草坪将吸收部分雨水来减少雨水的流量。波形场地波的坡度能在一个开放的场地内控制,以期实现最适宜的雨水流量控制。场地右角上种植树的树冠将结合波状地形,为场地创造不同的渗透能力。波形园内,方形的场地中设置了两个同心的四分之一圆形,圆形中分同心环,不同的环间填充不同的材质作基质,以测得不同时段时最宜渗透率。在每个环端部设有填充了碎石的小渠,来储存流出基质的水。这一设置使得不同材质的渗透率可视化了。

2.雨水质量控制策略:

在第二部分,雨水经过耗能极低的循环净化系统处理,在旱季即可用来灌溉。容量达300立方的中央水池设置在相对地面-1.0米的的高差上,以来收集来自雨水管网的水。

设置风车,把水池(-1.0米处)中收集的雨水经PVC管道,抽送到屋顶花园(+7.0米)。当雨水被抽送到8米高处的屋顶花园时,将流过斜坡式台阶式的湿地草阶,之后将曲折流过相加近450米的沉淀池。屋顶花园的阶式湿地、瀑布、地面上的生态草沟,雨水将一一流过他们后重新返回中央的水池。

3.教育研究意义:

本项目的雨水花园相当一个观察板,它是雨水流量的控制、雨水收集、雨水净化,及重复利用这个过程可视化。波状花园成为水运功可视化的观察设施,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设计背后的策略。在风车花园的雨花园里,检测池可以测量和记录水净化的过程。研究员们可以在此检测雨水的质量,当检测到雨水质量达到规定标准时,雨水就会被引向一个小的叠水和镜水池,供来者观赏嬉戏。4.低维护成本的构筑物和种植材料的选择:

a)为达到持续的低成本维护,选择了预制混凝土(PC材料)作为园路的主材料。PC铺装材料提供了光洁平整、有合适密度的表面,这样的表面能尽量少地滞留污物,同时它不像其他类混凝土会阻碍阻碍雨水的下渗,因此非常环保;b)植物材料的选择基于三个原则:本土、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低成本维护。竹子、当地的枫树、樟树被选为园建的主要植物。在高度的美学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树,选择了本土的灌木、多年生花卉和草种,创造了一个优美宜人的环境。

本项目不仅是一个体验式景观可实施性的样板设计,并且是把应用多种生态技术的景观付诸实践的先锋跳板。自本项目完成以来3年的验证:这样的生态景观项目不仅是可实施的,而且是对不断城镇化的中国非常实用的。2.2.1调研感悟通过本次调研,收获很多,就景观设计而言,生态与艺术之间似乎一直存在一个舆论:生态的景观是原始的,往往意味着杂乱、荒芜,甚至蚊虫滋生。这与人们心中的“艺术”相去甚远。这种异议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景观是为了美化生活,应该更贴近艺术的方向,那么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景观是否与景观的初衷相违背呢?然而,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无可回避的,尤其在中国,因此,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着双重任务—实现低能耗的生态景观(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还要体现在技术上),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2.3国外情况以麻省大学西南居住区中央广场改造项目为例,介绍生态型雨水景观的设计建设要点。该项目由美国StephenStimson景观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设计师改造了原本单调、破败的位于宿舍楼之间的广场,创造了人性化、使用便捷、融合区域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的可持续开放空间。特别是构建了由雨水传输带和雨水花园组成的可视化雨水系统,使场地原先的不透水面积从70%减少为40%,天然植被和透水铺装的面积从30%增长为60%。该项目获得了2012年波士顿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1、项目设计理念场地整体设计灵感源自于康涅狄格河谷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设计师巧妙地将河流及田园牧场的空间结构和肌理融于场地设计中,构建了整体景观骨架——南北向的狭长形绿色走廊象征康涅狄格河,也是收集和传输周边广场和屋顶雨水的主要通道;绿色走廊串连起楼宇间的块状绿地,象征着河谷中的牧场和农田,也是雨水净化入渗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场地设计采用现代主义的元素,大量采用几何形体用于雨水景观的设计,选材和颜色质朴,与周边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统一。2、雨水景观设计1)雨水传输带场地南北向的主要景观空间是一条宽1-1.5米的雨水传输带。石条、金属板、原木座椅和植物共同构成了结构丰富的浅沟,起到了收集转输周边建筑、道路和广场雨水的作用。石材全部采用废弃石块或再生石材,它们既象征着雨水的流动方向,同时也在冬季植物凋零时起到了丰富视觉体验的效果。2)下沉雨水花园在场地东侧有两个集中的下沉式绿地,雨水经过收集转输后在这里进行集中净化和渗透。在下沉式绿地上方,搭建了金属坡道和木制平台,供游人行走、停留和活动。为保证行人安全,所有下沉式绿地的边界都设有金属挡板或栏杆。此外,在宿舍楼和学生食堂周边,也设置了下沉式绿地,收集屋顶雨水。绿地中石条作为主要构成要素,形成了别具特色雨水花园。3)增加可渗透铺装设计师将道路和广场上原先破损的路面材料更换为灰色透水砖,还大量应用了碎石、花岗岩石块、木条等铺装材料,增加了可渗透铺装的比例和雨水渗透能力。通过透水砖和原有材料的对比,以及不同颜色的砖块拼搭出几何线形,增强场所空间特色。

3项目背景3.1节约型校园建设背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师生教研需求的增大,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正在相应地不断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校园面积的扩大,大学城的大规模建设。据国家教育部门户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全国各高等院校仅绿化用地就新增面积1.1亿平方米,总面积达4.2亿平方米。高校校园面积的增加,无疑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但随着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高校校园建设如何从粗放式的“量”的扩张到精细化的“质”的提高,朝着节约型校园建设发展,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3.2项目背景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建校,东部校区位于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占地面积为211.4ha,建筑面积136.6万m2。周围高校众多,北侧紧邻大连软件园,南侧为大连海事大学,西侧为自然山体,东侧为居住用地。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中部花果山的山上礼堂,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校园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公共建筑。礼堂正门前山体绿地非常受学校师生以及教职工们欢迎,常用于集散、健身、休憩等活动,使用频率很高。随着时间推移,目前场地及周围环境可活动区域十分局促,功能单一,服务设施亦年久失修,陈旧落后。场地内绿地仅植有大量黑松、刺槐等,种植层次不足,缺少季相变化,植被维护欠佳。该场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连理工大学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对校园景观环境的要求,亟待重新改造景观,拓展多样性使用功能,诠释校园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提升高校校园生态环境的格调与质量。3.3生态建设原则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3.4项目定位校园具有开放空间面积大、绿地比例高、教学科研活动丰富等特点,适合开展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体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建设。本次选题在于解决减少大连理工大学校园内涝,实现雨水排放和综合利用。合理将LID低影响建设理念融入到该项目设计当中。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因此,应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景观,具有必然性。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校园、海绵校园”。“生态校园景观”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基本体现,是顺应国家政策形势,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必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校园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校园区域的积存、参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重要意义在于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校园。

4基地分析4.1存在问题基于校园景观问题的分析,表明我校生态景观建设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建设国内一流、知名的国际性大学的宏伟目标尚不相符,同时也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花果山周围景观建设,形式不容乐观,因此,需要以适应当代需求和大学发展新形势为契机,对校园环境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通过对校园场地原始特征的解读,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力求创造一个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花果山周围还出现了大批拆旧新建项目,经过景观改造后显现出现代大学校园的气息,但同时原先的历史文化氛围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同其他历史悠久的名校相比,缺乏具有可识别性的校园景观特色,以及与大工精神相符的个性优势。4.2拟解决问题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周围现状混乱不堪,山体破坏严重,道路肌理不清楚,功能性单一,建筑周边杂乱,景观可塑造型差,缺乏大学校园绿色活力,种植单一破坏严重,楼体返碱现象严重,土壤盐碱化、原有肌理破坏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国际性知名学府的风貌。5设计说明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和理论的重大变革,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时期。在大学校园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校园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校园区域的积存、参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其重要意义在于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新校园。基于LID理念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融入到大连理工大学花瓜山周围环境当中,旨在改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绿色活力,缓减校园水资源压力。从全新规划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造,拓展场地使用功能,诠释场地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环境的格调与品质。围绕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主题,以创造的思维方式,努力将其设计为一个多元化亲和性、生动性的复合型校园景观。丰富的地形塑造,用自然地形解决场地高差,塑造舒缓、明快的人工地形,围合宜人的活动空间。大量的软质环境,减少硬质的场地,用小料石,硬地嵌草等方式软化硬质景观之间的局部边缘,让人的活动更多的到绿化的环境当中去。根据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周围场地的山体、坡度等因素,有着丰富的地形塑造,大量的软质环境以及多层次的景观规划,以大量的软质环境,减少硬质的场地。基于海绵城市LID理念,将花果山以及山上礼堂东侧坡地设计架空木栈道,首先考虑的是以最低干扰场地环境因素,让雨水能够最大化的自然渗透,还原自然山体,采用生态化的措施,如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技术,尽可能从源头、分散式地维持校园开发建设过程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希望有效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土壤下垫面硬化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其次它是多功能条带,可以增加该场地的空间层次,一方面可以竖向上增加南北向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连接山上和山下的中枢地带。右图是整个场地的概念竖向关系,最上为架空木栈道,往下是山体绿地,最后是场地雨水收集区域。下面是一些道路、节点、绿化等分析图。结合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周围场地的功能需求以及现状,需拟解决以下问题: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周围现状混乱不堪,山体破坏严重,道路肌理不清楚,功能性单一,建筑周边杂乱,景观可塑造型差,缺乏大学校园绿色活力,种植单一破坏严重,楼体返碱现象严重,土壤盐碱化、原有肌理破坏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国际性知名学府的风貌。场地的高差是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根据场地高差,设计建立架空道路。围绕山体组织山上的交通路线,连接离散的景观空间,完善景观交通系统。木栈道分割不同尺度的踏面,分作为交通与休憩的作用。这是场地的主要剖立面图。然后分析一下场地整体收水组织规划,从粗放式的量的扩张到精细化的质的提高。将场地分为四块面积收集雨水区域。1、花园山南侧山脚下雨水花园收集区,利用花果山地形设计一个季节性的雨水花园,雨季时作为收水、观赏、降温、调节气候等用途,旱季时可以作为校园师生娱乐、休闲、读书等场所的作用。2化工教学楼前波纹雨水花园收集区,用于收集周围建筑排水以及自然水。主要利用楼前绿地改造草坪的坡度及波浪的曲度,从而实现雨水的最佳渗透效果。3,创新学院教学区生态停车场雨水收集区,利用大面积空地,结合改造微地形,以及该区域车辆停放的需求,设计生态停车场和雨水花园的结合。4,山上礼堂右侧坡体植草沟雨水收集区域。利用坡体优势,在下方设计生态雨水植草沟,用于收集自然降水以及路面排水。同时也兼具观赏作用。然后对植草沟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分析研究,位于道路与坡体之间更容易收集水,有时水流速相对较快,在植草沟内以石头铺于地步防止土壤侵蚀。通过坡体、路面径流的水,在通过植物以及石料铺装等过滤、渗透水资源,更好的收集水。除了设于绿地的雨水管理措施外,在硬质地面设计透水铺装更好的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附近设有的生态滞留设施中、生态滞留区,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景观。

6收水措施6.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6.2生态滞留区生态滞留区也是雨水花园的重要实现手法。但环境不同运用的方式和地和以及效果是不同的,生态滞留区相较而言对于工程技术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对环境以及场地亦同样有不同的要求。6.3植草沟假设比起调蓄下渗径流,更需要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的话,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