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教案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先上岸(十进类推)

蓬莱路第二小学杨洁慧张颖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一单元第2,3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和类比能力。

2.培养学生十进式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推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和类比能力

教学过程:

出示媒体:老师讲解故事。(蓝色的大海,美丽的海岛,小游艇)

1.师:四个小朋友准备上海岛了,可是智慧老人在通向海岛的路上设了四

座桥。只要我们做对桥上的题,他们就可以顺利上岛了。先一起来做

第一关。(一半学生做第一组题,另一半学生做第二组题)

7+5=8+2=

17+5=8+12=

27+5=8+22=

37+5=8+32=

47+5=8+42=

问:汇报答案

这两组题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组讨论。汇报。

(每道题都在前一题的基础上加数都增加了10,每题的个位上的数字都

不变,所以和的个位上的数字也不变。)

师:一个加数增加10,另一个加数不变,和也增加10o

2.师:我们已经成功地帮他们通过了第一座桥,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座

桥上的题目。

99-8=

89-8=

79-8=

师:先自己看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再算出这些算式,并把你所发现的规律在

小组中进行交流。

(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相同,减数个位上的数字也相同,所以差的个位

上的数字相同。)

归纳: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增加10,减数不变,差也增加10。

3.师:非常好,他们终于通过了两座桥,胜利在望了!现在大家分头来做

另外几座桥,看看哪组先做完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时间多的

P3

5+7=11-8=8+9=12-6=

5+17=21-8=18+9=22-16=

15+17=21-18=18+19=32-26=

15+27=31-18=28+19=52-16=

25+27=41-18=28+29=62-16=

25+37=51-48=28+39=72-16=

35+37=61-48=38+39=92-26=

35+47=81-58=48+39=

45+47=91-58=58+39=

汇报:每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巩固练习:

四人一小组,根据刚才的规律,自己编编加法或减法题,并自己完成。看看哪•

组编得多。

谁先上岸(巧算)

蓬莱路第二小学杨洁慧张颖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一单元第4、5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巧算方法。

2、理解“一个加数增加一,一个加数减少一,和不变。”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同向思维变化。

4、能用“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一,差不变”的同向变化来巧

算减法计算题。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巧算。

教学难点:能理解并会运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巧算加减法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巧算加法)

1、师:观察通往小岛的栈道上写的算式26+18,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迅速算出

呢?

(学生说出上学期所学的各种计算方法)

2、师:如果把一个加数变为整十数,那么计算将更为方便,

26+18=

24+20=44

因为18增加2是20,为了使和不变,26同时减少2是24,

想成24+20=44,因此26加18就等于440

3、师: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减少2,另一个加数增加2,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加数的时候,我们运用这一方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最近的整十数

就容易了。

4、师:26变成整十数?

30+14=44

这两组比一比谁方便?为什么?

(18离整十20近)

5小结:计算加法时我们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这个加数加上几,另一个

加数就减去几的方法来计算,这就是加法的巧算。

板书:巧算

二.练习:p4

师:现在让我们把下面的加法用巧算的方法表示出来。

69+16=70+=

45+48=—+50=—

38+17=+=

师:把哪个加数变成整十数?为什么?

三.减法巧算:

1、出示:

34-27=

35-28=

36-29=

37-30=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4道减法题,先一起算出答案。

汇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结)

2、师归纳:在减法算式中,当被减数增加儿,减数也要同时增加儿,差不

变。

3、请你用这一方法试一试做减法的巧算。

82-67=

汇报:82-67=85-70=15(把减数变成整十数,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3)

或:82-67=80-65=15(把被减数变成整十数,被减数和减数都减少2)

师:比较两组题的解法。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为了计算方便,在减法巧算中我们一般把减数变为整十数)

4、练一练:

56-17=59-20=

67-19=_-_=_

44-25=_-_=_

反馈:说出想法。

5、.综合练习:练习册第3页。

四.总结:

小朋友今天很聪明,学会了加法减法的巧算,回家和爸爸妈妈比赛,看

谁的计算快而对!

游海岛一谁先上岸(巧算)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张叶清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游海岛一谁先上岸(巧

算)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2、理解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

3、运用这两个规律对题目巧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探索计算规律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同向变化和反向变化,能应用其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这两个规律对一些题目巧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红旗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数射线。

2、师:这里的a、b、c分别表示什么数?他们分别最接近那个整十数?

3、生:a=28b=57c=81;a接近30,b接近60,c接近80。

4、师:我们上节课去的海岛,你们还想去游玩吗?

5、师:这次我们的好朋友也和我们一起去,让我们出发吧!(课件演示)

6、出示课题:

《游海岛》

【说明:创设一个游海岛的情景,配上美丽的图片和声音,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这里设计一个数射线,是为下面的学习知识作一个铺垫作用。】

二、探究新知:

(一)加法:

1、师:小亚和小巧来了,她们乘坐小船来到了码头,可是码头上出现了障碍,

请你们帮助她们?

26+18=口+□=

2、请你们用最快最好的方法计算出答案。

3、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好方法。

4、汇报交流。

5、小结:

26+18=口A

C25+19J

>24+20=□0

6、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7、学生讨论。

8、课件演示:

小白鸽: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二)小练习

1、师:让我们用发现的规律来练习儿个题目吧?

69+16=□+□=

45+48=□+口=

38+17=口+口=

2、小朋友独立完成题目后交流。

3、小结:

一个加数增加的数与另一个加数减少的数相等,和不变。

(三)减法

1、师:我们帮助了小亚和小巧解决了问题,现在小丁丁和小胖他们也碰到了这

样的难题?快帮帮他们吧。

2、课件演示

82-67=□-□=

3、请你们用最快最好的方法计算出答案。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好方法。

5、汇报交流。

6、小结:

「67=飞

>83-68\

>84-69I

、85-70=口4

7、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小结:

小白鸽: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四)小练习

1、师:让我们用发现的规律来练习儿个题目吧?

73—19=口-口=

56—17=口-口=

67-19=□-□=

44—25=□-□=

2、小朋友独立完成题目后交流。

3、小结:

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说明: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帮助四个好朋友的过程中,发现

同向变化和反向变化的规律。加法中一个数增加,另一个数减少相等的数,而减

法中被减数和减数增加或减少相等的数,它们的和、差都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师:现在让我们玩抢小红旗的游戏,看谁第一个拿到小红旗?

2、出示题目: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67-49=□-口=86-35=□-□=73-54=□-□=54-27=

56+28=□+□=46+37=口+口=24+37=口+口=65+24=口+口=

84-27=□-□=71-34=54-29=72-34=□-□=

34+89=□+□=26+34=匚1+口=67+18=口+口=49+34=口+口=

3、学生汇报交流。

4、小结:

在每个题包中,可以通过运用同向变化和反向变化的两个规律来解决题目。

【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就是在加法和

减法中运用同向变化和反向变化的规律。】

四、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

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

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游海岛一谁先上岸(十进类推)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张叶清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三册游海岛一谁先上岸(十

进类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习观察算式与算式之间的类似关系。

2、理解“十进类推”的含义,能应用其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和十进制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计算策略能力。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探索计算规律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类推”的含义,能应用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和十进制类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小红旗等

【教学课时】

I课时

【教学过程】

五、情景导入:

7、师:现在天气真热啊,真是酷暑难耐啊!小朋友们,你们最想去哪里呢?

8、生:游泳池,海边,渡假胜地……

9、师:老师现在带你去一个地方,你们看看怎样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

件演示)

蓝蓝的大海、白白的云朵,大海中出现四个美丽的海岛。

10、师:让我们一起到海岛上面去游玩吧!

11、出示课题:

《游海岛》

【说明:创设一个游海岛的情景,配上美丽的图片和声音,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六、探究新知:

(―)天使岛

9、师:这节课,让我们乘坐小游艇,一起去游玩美丽的海岛世界,不过每上一

个岛都需要我们开动小脑筋,看谁先登上一座座小岛。

10、师:首先我们乘着小船来到了天使岛码头,前面有这样一组题?

7+517+527+537+547+5

11、师:请在最快时间里算出这四题的结果,并说说你们的好方法。

12、小组同学相互合作讨论。

13、小结:

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没有变,第一个加数每次都加上10,以此类推。

(二)欢乐岛

4、师:刚才我们成功登上了天使岛,又向欢乐岛进军,仔细观察五个算式,两

人合作,说说算式中数的变化规律?

8+28+128+228+328+42

5、小组中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

6、小结:

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没有变,第二个加数每次都加上10,以此类推。

(三)同心岛

9、师:我们又成功通过了欢乐岛,向同心岛进军了。

10、师:请分组向这个岛前进,并仔细观察算式,说说算式中数的变化规律?

第一组:

8+318+328+338+348+3

第二组:

99-889-879-8

1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2、小结:

第一组的方法同上,但是第二组的规律是每次被减数都逐个减少10,答案也

减少10o

【说明: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抢红旗的过程中,发现每个题包

的规律。加法中每个加数逐个增加,和也逐个增加,而减法中被减数的逐个减少,

差也逐个减少。】

七、巩固练习:

5、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努力,登上了海岛。现在让我们分头前进,

看谁先上天堂岛?(课件演示)

6、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代表几个小队,各自练习一组题,看那个小组先完成。

45+4791-5858+3992-26

35+4781-5848+3972-16

35+3761-4838+3962-16

25+3751-4828+3952-16

25+2741-1828-2932-6

15+2731-1828+1922-6

15+2721-1818+1912-6

15+1721-818+9

5+1711-88+9

7、学生汇报交流。

8、小结:

在每个题包中,可以通过类推的方法解决。

【说明:这四组题目,明显比前面的四组要难,一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题包

的规律,特别是两个数的十位上数字的变化,而个位上的数字基本没有变。】

八、拓展:

1、师:让我们用刚才的本领再来比赛,看哪组先登上天堂岛的中心塔。

67+2891-4755+4692-55

57+2881-4745+4682-55

47+1871-4735+4682-45

37+1861-4735+3682-35

27+1861-3735+2672-35

27+851-3735+1672-25

2、学龙并交1

【说明:通过拓展部分,学生单独完成,让学生对知识更深一层的掌握,拓宽学

生的知识面。】

九、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通过观察一组算式,可以发现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

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

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估算

蓬莱路第二小学杨洁慧张颖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

2.能利用估算估计计算结果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3.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选用最接近的整十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数射线。a

0102030405060708090100

师:a表示儿?与它邻近的整十数是儿?还有哪些数的“邻近的整十数”也

是60呢?(移动活动箭头。)

师:有一个数“b”,与它邻近的整十数是50,这个数会在哪里?(移动活

动箭头。)

师:找一个数的邻近的整十数,你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结:-一般情况下,个位是1〜4的数,我们退到上一个整十数;如41、

42、43、44这四个数的邻近的整十数都是40o而个位是5〜9的数,

我们就进到下一个整十数;如35、36、37、38、39这五个数邻近

的整十数是40。

3、说说下面这些数邻近哪些整十数。

21、38、57、84、75。

4、揭示课题:估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

(1)出示课本第1题。

师:学校组织我们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看录像。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在观

看录像?

(2)学生看题试答或看书自学。

板书:53+29

II

50+30=80,大约80人。

(3)小结:这里的估算就是用邻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2、联系生活,计算金额。

出示课本第2题“先估后算”中的第1小题。

问:大约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18看作20,37看作40,大约60元。)

师:再请大家计算一下,比较估算和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很接近。)

3.同桌合作,完成第2小题。

14+25=39

10+30=40或20+20=40

师:25应该怎么估算的?

师:25在估算的时候,要看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估大了,25就往小的估,另

一个加数如果估小了,25就往大的估.

4.独立完成第3小题。

12+21=33

10+20=30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册(第4页)。

例:59+12

59+12大约是口

59+12=—

小组合作:说一说,下面儿题的结果大约是儿。

26+19=一41+51=一

62-29=—52+31=—

问:减法题你是怎样估算的呢?

(62看作60,29看作30,60-30=30,大约是30。)

2、先估后算(课本第3题)。

58+29=48+25=57-26=83-34=

49+22=38+57=66-48=72—13=

四、拓展练习(小组合作完成)。

如果到超市购物,买下图中的物品,估一估,如果分别只有20元、10元、5

每个篮子的货物分别需要儿张这样的货币?

吃掉的是几

蓬莱路第二小学杨洁慧张颖

教学内容:第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等式的概念。

2.能够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解下列类型的方程:

a+D=b,口+a=b,口-a=b,a-D=b

教学重点:知道求算式中的加数或减数以及被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看懂线段图,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

出示:线段图3422

I-II

56

师:请观察34从哪里到哪里,22和56呢?56由哪两条线段组成的?

看着这副线段图你能列出哪些算式?

34+22=5622+34=56

56-22=3456-34=22

二探索算式和线段图的特点:

1.小组讨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得出:相同处是加减法算式中都有这三个数即:342256o

这三个数是兄弟姐妹。

不同处是这三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加法算式中最大的数56排在最后,

而减法算式最大的数56排在第一.可以理解为越加越多,越减越少。

2.56是最长的一条线段,其他两条线段加起来就是56这条,56减去其中一条

就是另外一条。

三.练习:

4528

17311

()+()=()()-()=()

()+()=()()-()=()

四.吃掉的是几:(出示媒体)

1展示一片绿叶,上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其中一个加数被小青虫吃掉了,现在要

小朋友把数补上去,同桌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画图或参考线段图。

2汇报。填写加数我们可以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

缺加数算式44+()=62想62-44=28填出28

3试一试:(练习本,写出想)

25+()=41()+33=4718+()=35

想:41-25=想:47-33=想:35-18=

4请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下面两题,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求减数或被减数该怎么

办?

缺减数算式62-()=28想62—28=44填出44

缺被减数算式()-28=34想28+44=62填出68

5小结:求减数可以用已知的被减数减去差得出;求被减数可以用减数与差

相加得出。

6练习:

72-()=24()-34=2550-()=19

想:72-24=想:34+25=想:50-19=

六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学会了看线段图;学会了填加数,减数,被减数。)

“吃掉”的是几

闸北区实验小学陈海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第一学期第8页。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用逆运算来解决下列类型的方程:a+Ll=c,口+br,

□—b=c,a—\3=Co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尝试探究能力、小组交流能力。

2、进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以趣味形式教学,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用加减法之间的逆运算来解决其中一个未知数。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加减法之间的逆运算来求未知数。

教学准备:线段图、算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一看,填一填。z----------------、

出示:3422I34+22=56|

I-------------------------------1------------------------122+34=56

56-34=22

5656-22=34

问:看着这幅线段图,你能写出哪些算式呢?

你是怎么想的?

2.师:有的小朋友是根据线段图列出的算式,有的小朋友是根据“兄弟姐妹”

的方法列出算式的,这些方法都很好。

——,、新立仁投:

1、初步感知:

乐乐到植物园采集了些好看的树口卜,他把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写在了树叶上

开学了,乐乐准备把暑假作业交给老师,却发现小青虫把树叶的个角给吃

了,乐乐可急死了,小朋友我们帮帮乐乐好吗?

出示44+()=62建立图式。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算?交流汇报。

生:①直接由图得出口=62—44

②用逆运算来解。44+0=62

t

62-44=0

出示课题:“吃掉”的是儿。

2、出示:绿叶口+26=73

师:在这片绿叶上小青虫吃掉的是几呢?(出示算式和线段图)请把你的方

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6=73

t

73-26=0

小结:对,这两道题,小青虫吃掉的都是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根据加减之间

的关系,一个加数是几可以通过减法来求。

3、小组尝试:

小朋友帮助了乐乐,它要谢谢你们,想在请你们帮帮忙。

师:这里的两片树叶,小青虫在上面吃掉的又是算式中的哪个量呢,可以用

哪个算式表示出来,请你们4人小组讨论交流。

83-0=270-15=55

tt

83-27=055+15=0

小结:这些都是缺数的算式,有的缺一个加数,有的缺减数,有的缺被减数,

我们都可以看作为带有口的算式。不管口在算式中表示哪一个量都可

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解。也就是以前学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都是在小青虫和线段图的帮助下来求算式的□的,如果没有它们的帮忙,算式中

的口是几,你们能不能求。我们来试一试。

1、第3题:(要求写出过程)

□+11=3453-0=270-42=16

2、选择题:

□+23=65求的是(),我们用()来算。

□-24=49求的是(),我们用()来算。

□76-口=37求的是(),我们用()来算。

A加数B减数C被减数D加法E减法

3、对比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带有□的算式,算式中的□表示几可以根据加减法的关系来求。

加与减

蓬莱路第二小学杨洁慧张颖

教学内容: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

2.能看懂线段图,知道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好处。

3.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重点:能根据题意做加与减的题目,并会进行完整的解答。

教学难点:从时间角度编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看懂图意,编题目:

1、可爱的小猫正在从大鱼缸中捞鱼,你能根据这个图来说意思吗?

(桶中有5条鱼,鱼缸里有18条鱼。)

师:如果要编一道应用题,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1)生:鱼缸里现在原来有几条鱼?

教师出示线段图,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18=23(条)

答:一共有23条鱼。

师:有算式以及单位名称和答句,这样才算是完整的解答。

(2)鱼缸中的鱼比桶里的鱼多多少?

你和小巧提的问题一样。

出示图式:

桶里有人口条

鱼缸里有口条

师;这张图式中,要我们先填出桶里有儿条鱼,鱼缸里有儿条鱼。

问:多多少是什么意思?

问:怎么求鱼缸里的鱼比桶里的鱼多出儿条呢?

板书:算式:18—5=13(条)

答:鱼缸里的鱼比桶里的鱼多13条。

2、我们来看看小胖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

小组同学讨论,可以画画线段图。

汇报:

5+18=23(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23条鱼。

二、试一试:

1、练习册第5页第1题。

先请哪个小朋友来看线段图编题目:

(1)桃树和梨树共有80棵,桃树有45棵,梨树有多少棵?

80-45=35(棵)

答:梨树有35棵。

(2)小淘气今年9岁,妈妈比他大23岁,妈妈今年几岁?

9+23=32(岁)

答:妈妈今年32岁。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第2题。

讲故事,编题目,画线段图,列式解答。

三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解题。

加与减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张叶清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三册加与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从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

2、能看懂线段图,知道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好处。

3、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能力目标]

4、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能从不同渠道收集有价值

的信息。

[情感目标]

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十、情景导入:

12、师: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个60岁的老爷爷在河边钓鱼,早上

他钓到了10条大鱼,下午他钓到了15条大鱼。他一天一共钓到了几条大鱼?

13、生:一共钓到了25条大鱼。

14、师:故事中的60岁这个条件你们为什么不用呢?

15、小结:

从图和文字中找信息。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思考问

题。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思考问题,再根据问题需要寻找有用的信息解答。

16、师:小猫和老爷爷一样,它也在钓鱼,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

示)

【说明:创设一个钓鱼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从文字

和图片等不同渠道可以收集很多的信息。】

十一、探究新知:

14、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小猫钓鱼这个图片,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15、生:小猫在捞鱼,桶中有5条鱼;鱼缸中有18条鱼。

16、师:针对这两个条件,你们可以提一些什么问题呢?

17、生: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

鱼缸里比桶里多儿条?(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思考)

18、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从时间角度:已捞出几条鱼,现在鱼缸中还有几条,鱼缸中原有几条?

19、师:猜一猜,哪根线条是代表桶中有5条鱼?哪根线条是代表鱼缸中有

18条鱼?说说为什么?

捞出口条鱼缸里还有□条

鱼缸里原来有口条?

20、师:根据这个线段图,你能够说一说他们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捞出的条数十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一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一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

21、师:现在我们如果想知道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改用哪个数量关系呢?

请你们填一填。

算式:国+回二回(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23条鱼。

22、师:刚才有小朋友问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

23、从空间角度:桶中有几条鱼,鱼缸中有几条鱼,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多

少?

24、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线段图和什么数量关系呢?

桶里有口条

A

,鱼.比桶里多几条父

鱼缸里有□条

鱼缸里的条数一桶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的条数

25、师:让我们填一填算式和答句。

算式:回一1|=曰(条)

答:鱼缸里原来箱7]条鱼。

26、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收集有关的信息。这些

信息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有的是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来思考问题。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说明:通过收集信息,让学生理解线段图,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解

决简单的问题。】

十二、巩固练习:

9、师: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10、出示题目:

,、白兔24只黑兔18只

一共有口只兔子?

UatCT-*-I~~I2

⑵运走25吨

仓库剩下100吨

11、学生汇报交流。

12、师:根据线段图填写算式和答句:

13、出示题目:

玩具熊26元坦克车38元

两件玩具一共多少元?

算式:口+口=口(元)

答:两件玩具一共□元。

(2)苹果25千克

「人)桔子比苹果多多少千克?

_人___________

I-------------1、

'------------------------------/

----------------------V----------------------

桔子49千克

算式:口一口=口(千克)

答:桔子比苹果多口千克。

14、小结:

【说明:让学生再一次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就是能看懂线段图,能使用线段

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十三、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

的学习评价如何?

【说明: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评价和

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

从加到乘

万航渡路小学罗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知道几个几,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几乘几。

3、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会对同数连加得到的和与乘式的积标出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发

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迁移的能力。

2、体验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园图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啊?(游乐园)你们想去玩吗?

我们的小伙伴们都来了,(游乐园图2)玩得可开心了!仔细观察,

图中有哪些活动项目?你最喜欢玩哪一项呢?

二、出示划船图

1、你们看,游乐园里每只小船上规定坐几个人啊?

(1)游乐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有一条船慢慢地划到了这里,我们看

到了几个3?板书:1个3

又划来了一条船,现在有几个3?加法该怎么算?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在划船?I板书:2个33+3=6,3个33+3+3=9)

(2)老师还看到远处也有些小朋友在划船,现在一共有6个3(表

书:6个3),你知道远处有几条船?每条船上有几个小朋友呢?(有

3条船,每条船上有3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4个3、5个3、

6个3。)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板书:3+3+3+3+3+3=18

(3)小船越来越多,现在有(7个3、8个3、9个3、10个3)如果

写成加法算式是越来越长了。板书:10个33+3+3+3+3+3+3+3+3+3

2、仔细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加法,加数

都是3。)我们发现这些算式都是由相同加数3连加起来,这里的3

是指?(加法中的加数)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数连加”(板书:同数连加)“同数”是

什么意思啊?(加数都相同)原来,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题目可以用同

数连加的这种加法算式来表示。

3、刚才,我们数到10个3,算式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多,黑板上都

要写不下了!

(1)我们的小伙伴想和大家说:

小胖:算式太长了!

小亚:同数连加,我有好办法!

你猜猜是什么好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听到过乘法的小朋友举手。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加到乘”〈出示课题,齐读)

4、我们就先来看6个3这道题目。

(1)6个3已经能用同数连加的算式来表示,用乘法算式表示,该

怎么写?怎么读呢?让我们来看书P12。

6个3

6x3=18

6乘3等于18。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符号“乘号”,乘号怎么用一个叉来表示呢?你

们想知道吗?让乐乐来告诉我们吧。(原来发明乘号的数学家是这样

想的,既然乘法表示一种特殊的加法“同数连加”,那就把加号转一

转,由十字变成叉,用来表示乘,这样乘法和加法的关系也包含在里

面了。)课题下面补加号和乘号

(2)6写在x的前面,有6个几?6个3,3写在x后面。几个几的

个数现在x前面,相同的加数写在x后面,这样用乘法表示几个几的

读、写顺序都一样了。

5、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几道同数连加的题目改写成乘法算式。

2个33个36个310个3

3+3=63+3+3=93+3+3+3+3+3=183+3+3+3+3+3+3+3+3=30

2x3=63x3=96x3=1810x3=30

1个3呢?1x3=3了不起,1个3也会用乘法表示。

6、我们都学会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一下,用乘法表示

和原先用同数连加相比?(式子就简便了。)

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补充板书)养读

7、我们知道在加减法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乘法也一样。

板书:6x3=18

因数乘号因数积

读作:6乘3等于18。(互读)

本环节完整板书:

从加到乘

+X

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

1个32个33个36个310个3

33+3=63+3+3=93+3+3+3+3+3=183+3+3+3+3+3+3+3+3=30

2x3=63x3=96x3=1810x3=30

因数乘号因数积

读作:6乘3等于18。

三、出示转杯车、小汽车的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乘法和加法的关系,学得真不错!游

乐园里还有转杯车、小汽车这些项目。

(1)仔细观察画面,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转杯车,你要从图中找

到什么信息?(有5只转杯车,每只转杯车里有4个小朋友。)

(2)完成书上P13两题

(3)反馈:

加法算式:4+4+4+4+4=20(人)

5个4

乘法算在一一5x

有(5)个转杯车,每个坐(4)人,一共有(20)人。

小汽车:

加法算式:2+2+2+2+2+2=12(人)

6个2

乘法算式:6x2=12(人)

有(6夕前石气车冷辆天丁有(12)人。

四、出示游园图

在这个画面上,还有什么内容求总数也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表示

的?(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手中有5个气球)

4个5

4x5=20

小结:同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五、练习:

1、仔细观察,你在图中看到些什么?看图判断是否能同数连加,写

出乘法算式。(小胖:都是同数连加。小亚:我有不同意见。)你们

来判断一下,是同数连加的说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不是同数连加

的字要说说加法算式。

(1)香肠图6个46x4=24(根)

(2)馒头图1个、2个、4个不是同数连加,无法写出乘法算式。

(3)馒头消失成为空盘子,现在有几个馒头?1个馒头也没有了用

什么表示?(0)

3个03x0=0(个)这道题目的两个因数是几个几?积呢?

2、出示点子图

请你圈•圈,说说有几个几,并用乘法算式表示。

OOOOOO

OOOOOO

(1)读题,意思懂吗?你会圈吗?能不能剩下几个不圈?对了,不

仅要全部圈完,而且每个圈里的小圆点要?(一样多)

(2)(选1题讲:每次圈6个,圈了2个圈,6个2,6x2=12。)

1个1212个12个66个23个44个3

1x12=1212x1=122x6=126x2=123x4=124x3=12

六、总结

今天,我们经历了“从加到乘”的过程,知道了同数连加,可以

用乘法表示,并且学会了乘法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含

义。

“从加到乘”评析

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

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

万航渡路小学罗杰

法,“从加到乘”送节锦,罗茏老帏上得比较较收,感觉致黑黄肠的。我们

发现罗老帅的数学世计很密特色,杷教材用活了。你惚系惋介椿一下,运节便的

世讨思路和数学活劭安揶的意囹O

罗:“从力口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

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

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是进一步加工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乘法的引入”

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

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

了教材内容。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

来引出同数连加。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

案的。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

进一步感知几个几。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

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

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其次是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这节课中有关乘法的认识、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都是需要学生理解

并掌握的。我是用了看书自学的方式,让课本来告诉学生。虽然,他们只有二年

级,但是通过新教材一年多的学习,完全有能力独立看书理解。通过课堂实际反

馈,学生也的确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

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

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

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

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

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法;M实舔敖君致累着,馀的核计思路和安排意画,得到了较肠的体现。错

馀春企殆一下送节锦的秣灯殁神是忽禅考虑的。特别是篌篌你我用四、用足教材

方<$)的经验。

罗:如果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中有

些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例如,我在巩固练习层次中引导学生“找找还

有什么内容求总数也可以用同数连力口来表示的?”学生回到游乐园这幅图中找到

了: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