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重点_第1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_第2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_第3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_第4页
发展经济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中国家共有特征

・生产力水平低*

・低下的生活水平*

・人均收入低*

・人口负担严重*

・高水平的失业和不充分就业*

■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严重依赖*

・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二元结构*

两个概念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

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指经济的总量和人均产出增长以及由此带来

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生活质量、环境与生态变化、社会政治体制、文化法律、观

念和习俗的变革。

・经济增长侧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多维体系概念

两个概念的关系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比如韩国1960

以来发生的变化与利比亚因石油勘探产生的变化就很不同。比如由于制度上的原

因,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被少数人获取,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不能算经济

发展;比如如果经济增长导致整个社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生活质量低下、严

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发展的程度就比较低

■经济发展(量和质)包含经济增长(量)

发展的本质和目标

■发展必须被视为一个既包括经济增长缩小不平等和根除贫困,又包括社会结构、

国民观念和国家制度等这些主要变化的多元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发展必须体现

变化的全部内容。

・发展的目标:

❖增加能够得到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并扩大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分配。

♦:•提高生活水平。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教育机会、更重视文化和

人道主义。

❖扩大个人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选择范围。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者国民收入(Nl,National

Income)或者它们的人均数值来衡量

・优点是简单明了,但缺点很多:无法反映分配状况:汇率问题(购买力平价);

不能反映GDP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国际比较容易产生误解(石油国家)等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

(HumanDevelopmentIndex,简称HDI),包括三个变量,出生时的预期

寿命、社会教育水平、人均收入,再取平均值。中国05年为85位,比1990年

上升了20位。

-生活质量指标: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均私人消

费增长率、儿童营养不良状况、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成年人

文盲率或识字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地区获得环卫设施服务的人口

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叶静怡,P38)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的两大任务消除贫困和公平收入分配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人均GNP低,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二、生产率水平总体上仍很低,不同地区、行业参差不齐

三、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但人口负担仍很沉重

四、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日益明显

五、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显著

.二元社会结构是由具体制度组成的,包括户籍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医疗

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等。由此形成泾渭分明、城乡分割的两大板

块,成为中国典型的社会状态。

.虽然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高,农业劳动力

的数量过多,劳动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过低,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据

初步估算,为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低于同等劳动力务工经商的平均

水平,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力度:由现在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

担3亩土地提高到30亩,农业劳动力只需6000万人,即现有2.5亿农业劳动力中,剩

余2亿,需要转为非农业劳动力,这还不包括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的劳动力。

-这个巨大的任务只能靠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来解

决;要靠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用新的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

农业与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六、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较严重

七、国际竞争力较弱

第二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木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1.2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

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

■物质资本的特点:

(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

(2)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生产能力,也代表未来生产能力

(3)具有耐用性。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是指物质资本。

1.3资本形成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已被历史

证明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一般比较多,不会成为障碍;发展

中国家最缺少的生产资源是资本。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状态,必

须首先解决资本缺乏的问题,即要促进资本形成。

-什么是资本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资本再转化为生

产能力的过程。储蓄一一投资——资本一生产能力。

・“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

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纳克斯)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就需要政府通过有计

戈k大规模的投资来促进资本形成。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1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1.1主要观点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

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

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

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

2.1.2具体分析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2.1.3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

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2.1.4对该理论的批评

■发展中国家储蓄率低并不仅仅是由于收入水平低,还由于社会、政治和其他制度

方面缺乏鼓励人们储蓄和把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刺激因素(2005年国内储蓄率

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中国为什么储蓄率很高?)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

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2.2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2.1主要观点

・1956年,纳尔逊(Nelson,R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

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

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2.2.2具体分析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将导致资本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率的提局。

・但当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新增加的收入将主要用于消费,投资的份额相

对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均收入低于0E时,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使人均收入提高

>人均收入超过0E,但低于OF时,人口比国民收入增长的更快,使人均收入降低,又回到0E附近

■E是低水平均衡点(收敛)

■人均收入高于OF,小于0G时,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提高。大于0G时,收入增

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减少。G点是高水平均衡点

■越过F点才能跳出陷阱,如果能越过F点,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高水平均衡。

2.2.3政策含义

-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

过快增长,比如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成效显著。按照目前

的趋势,中国人口可能永远也不会超过15亿

2.2.4对该理论的批评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

他因素的作用

2.3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2.3.1缪尔达尔其人

・缪尔达尔是瑞典学派的领袖之一,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

物。1974年他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哈耶克一道,因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

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共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缪尔达尔早年毕业于法学院,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任大学教授,两度当选议员,

先后在政府的几个职能部门做长官(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选为瑞典战后计划委员

会主席以及贸易与商业部长)曾在联合国任职。由于缪尔达尔的经济学思想及其

政治地位的影响,他成为瑞典这个福利国家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冈纳・缪尔达尔的经济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试

图将其他学科的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缪尔达尔的大半生都在研究种族关系、失

业和贫困问题。

2.3.2王要观点

・缪尔达尔(Myrdal,G.K)在1957年出版的《富国与穷国》,从社会结构和文化

因素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涉及到这些国家的政治建构、宗教传

统、人口及种族、教育等问题,还专门探讨腐败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使人们对贫

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

去发掘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途径,使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结构因素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他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

积累的结果。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贡献为“对经济的、

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

2.3.3《亚洲的戏剧》简述(1)

・大多数经济学家断言,在公平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库兹涅茨),而缪尔达

尔则断定不存在这样的平衡,越公平则增长越快。缪尔达尔(1970)认为由于贫困

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后果和穷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智,不平等将致使增长放慢。因

为消费增长可以促使生产力增长,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实际上就是投资增

长。同样,实行收入再分配的福利国家将刺激需求水平上升和增长速度加快。

・南亚国家的贫困与殖民掠夺有着历史关系,但独立后十几年改观不大。他认真考

察了南亚人的“态度”和“制度”。“态度”指促使行为成为现实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的

总和。

-宗教是大众在贫困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与经过宗教改革高扬人性的西方的基督教

不同,作为大多数人信奉的印度教还保留着几千年前的观念,这些观念把大众的

目光引向来生,对现世苦难默默承受。而作为领导的精英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很传

统的,认可宗教所造成的社会等级制度,尽管宗教因素是阻碍现代化与现代化理

令相,陛的力备

2.3.3《亚洲的戏剧》简述(2)

・制度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南亚缺乏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所以使制度安排所做的

一些倾斜难以真正达到目的,而且和难以克服的民众以及精英的态度集合在一起,

使经济步伐的前进十分缓慢。

・政策建议:首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其次,必须集

中力量改善卫生状况,提供净水和发展其他公共福利设施。第三,收入支援方案

必须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公民收入不足的问题。

2.3.4具体分析

分析方法

-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采用制度

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数因素决定的,而

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

定的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

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

(初始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

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人均收入低一贫困一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

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一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一劳动

生产率低一产出低一收入低一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

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

-是一个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

-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

2.3.5政策含义

-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穷

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

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的循环积累过

程中解脱,进入良性的循环积累的过程。

-缪尔达尔相信,通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通过现代化价值观的传播,

通过发展中国家彻底的政治变革以及人民自身的努力,贫穷问题是可

以得到克服的。

2.4罗森斯坦一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主要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

增长,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

“大推进”理论的理论依据

・罗森斯坦一罗丹在40年代研究东欧和东南欧落后地区战后工业问题时,提出了“大

推进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

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

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

的。

・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

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

“大推进”理论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美国的支持下,为了迅

速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雄心勃勃的大规模均衡“大推进”投

资,结果决策失误,物价飞涨,工程停顿,人民怨声载道,

不久被霍梅尼政权取代。

对“大推进”理论的质疑

-没有先例: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是通过全面、大规模的投资推进工业化

进程的,资本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难以确定规模:大规模投资本身的“规模”就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量。比

如道路的长度与密度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联系的。再比如,在一个工

业化刚起步的地方,一开始就建设规模较大的电厂,反而会造成电力

供给的过剩,不如随着生产和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大电力

供给更合理。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增长与投资增长是相互促进的。

-应逐步进行:基础设施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必然导致一定要全面

大规模的投资,反而应该是逐步分阶段地来完善。

2.5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H.)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产生的原因: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

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

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提高收入

的力量才能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

・政策建议: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

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所需的四个因素*

进行临界最小努力所需的四个因素

第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因为企业必须

保持一个最低的生产规模,才能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一个企业为

了生产产品,必然要向其他企业购买原材料等,因此,一个产业的存在就要求与

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产业的存在。

第三,人口增长率。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

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

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因此,必须通过大量

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

第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

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低水平均衡陷

阱”理论中的两个均衡点的变换)

2.6结论

-这些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

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

根源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而摆脱贫困、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

2.7.1麦迪逊(Maddison)的研究

-麦迪逊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

和资本资源三大类。他通过对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有关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这些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10%,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272纳迪里(Nadiri)的研究

-纳迪利在1971年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

要素生产率(肯德里克(1961)把除去要素投入增长后的经济增长部分归结为“要

素生产率的增长”,它主要包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扩散程度、资源配置的改

善、规模经济等。)和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中最主要

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由于纳迪利将劳动和资本合并为要素投入来同要素的生产率进行比较,因而其结

果与麦迪森自然不同。

-但纳迪利的结论有一点与麦迪森一致,即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

中国家小于发达国家,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则大于发达国

家。

2.7.3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

-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

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是:资本增长

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为27%~31%,技术进步的作

用是16%~19%。这也说明资本增长是支撑中国1952〜1982年工业发

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国际比较*

-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8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次大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都超过了10%,有的甚至达到

20%以上,但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

・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由于长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

效率低下,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收入差距、技术)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形成,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本的

合理配置。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不健全,在一些发展中

国家资本常常被投向一些效率低下的部门,甚至被用于奢侈性消费或中饱了特权

阶层的私囊。因此,不仅要重视资本存量的增长,而且要合理地配置资本,提高

资本的使用效率。

・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

・并不是说资本形成不重要。要发展科技和教育,仍然要投入资本。所以,穷国要

变富,必须鼓励投资。

3.3.1家庭储蓄: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现期消

费支出后的余额。家庭储蓄可以通过银行或其

他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

为投资

3.3.2企业储蓄来自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

的未分配利润,这部分利润可以转化为投资。

3.4.1一般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

减去政府的支出(经常性开支、转移支付等)

后就是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

3.4.2政府强制储蓄: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

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

储蓄

第三章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力资源

1.1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又称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是存在

于人的身体内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的质量因

素之和。

-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就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发挥出来,就是现实的劳动生

产力

-舒尔茨认为,增加人力资本的好处是提高处理不确定状况的能力。

-真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和劳动生产技能的差别

是后天造成的。这种后天的生产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等各种

渠道获得。为获得这种后天的生产能力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直接的支出、

因接受教育和训练而放弃的收入和为寻找、迁移到较好的环境中所花费的各种费

用。因为这些成本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有关,所以被叫做人力投资。

1.2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理论背景

1.2.1亚当•斯密(A.Smith)

・亚当.斯密(A.Smith)在《国富论》中就明确把劳动者的才能看作是资本存量的

一部分,他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

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

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劳动者才能的获得是投资的结果,而且其成本就是该劳动

者接受教育或培训期间的花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基本内容中

发展起来的。

1.2.2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

■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理论从二个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

■舒尔茨对农业发展潜力的分析是根据一种均衡观点。它是传统生产方法与现有更

有效的方法之间的差距,创造了动态发展必需的条件。舒尔茨用这个观点,对发

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和它们对农业的忽视,提出了详细的批判。舒尔茨是把教

育投资如何能影响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的生产率的分析系统化的第一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告

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1)

■1960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发表《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刊登在1961

年3月的《美国经济评论》。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

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他认为在传统经济学中,资本实际上由生产活动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

各种物质生产要素所构成。“虽然包括马歇尔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

作中的此处或彼处也看到人力投资的现实意义,但人力投资却很少被纳入经济学

家的正规的核心内容之中。”

■舒尔茨认为不包括人力资本的资本概念是不完整的。人力资本投资能有效地增

加劳动者的技能,就像投资于厂房和机器设备一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

效率。

舒尔茨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2)

-一些国家虽然拥有肥沃的土地却非常贫困。如尼罗河沿岸的冲积地与入口处、印

度南部

-另一些国家土地贫瘠,但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加强研究和谷物轮换耕种

等经营方法,使土壤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欧洲和日本。“芬兰最初的土地

产量比苏联西部还低,但是,今天芬兰的耕地是一流的。日本最初的耕地比印度

北部还要贫瘠,但如今绝对是优质的。”

-还有一些国家本来土地条件就很好,通过人力资本,农业生产率一直很高。如美

国。“从1933年到现在,粮食面积减少了3300万英亩,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3

倍”

舒尔茨的理论从二个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1)

-一是扩大了资本涵义,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资本总是有形的、物质的观点,开

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作出了新的解释。

-在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前,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领

域内若干总量之间关系的考察,以确定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目标的条件。但是,一

些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投资额和相同的投资与国民收入之比的条件

下,所实现的经济增长却有较大的差异。其表现主要在于各国投资量与产出量之

间很不一致,这说明除了物质资本方面的原因外,还与劳动者的素质有密切关系。

-后来,丹尼森(E.Denison)、肯德里克(J.Kendrick)等就用人力资本的贡献

说明美国经济增长中无法用物质资本的增长来解释的部分。

舒尔茨的理论从二个方面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2)

■丹尼森通过对美国国民收入的历史统计数字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在1929年至

1969年间,知识进展在总增长中占到27.6%,高于劳动力完成的工作量所占的

25.8%的比重,这种情况在1949-1969年间更为明显,前者占30.9%,后者占

24.9%。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丹尼森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知识发展、政策影响、生产

要素质量变化等部分

1.3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用于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

・个人和家庭用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用于安排国外移民入境的费用

1.4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

19世纪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对

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

1.5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问题

-数量方面,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

(Under-utilized)的状态,这就涉及到人口与就业两方面的问题

-质量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教育、信息传递、

卫生保健等涉及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行业很不发达,和发达国家相比,

劳动力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明

显特征。

-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

要的意义。

第二节人口与经济发展

2.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现状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

2.2.1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的结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世界人口增长率。1980年以来,世界人口年平均

增长1.6%,发展中国家为1.9%,发达国家只有0.7%

-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中国13亿人口,印度、印尼、巴西、孟加拉、尼日利

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人口都过亿,单中国和印度每年就给世界增加2500

万人口。当然,中国已经为世界人口增长率下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的人口

增长已从1980—1990年的1.5%下降到1990—1997年的1.1%。撇开中国,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要高得多,每年均在2%以上

2.2.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

■按目前的人口增长率,世界人口每35年翻一番

-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50年,如果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能得

到有效控制,人口将达80亿,否则将达120亿

-新增的人口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以上在亚

洲(南亚)

2.3人口转变

■何为人口转变(Demographictransition)*

-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

2.3.1何为人口转变

三个概念:出生率是指每千人的出生人数,死亡率是每千人的死亡

人数,人口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额,按照惯例,人口增

长率一般按百分率计算。例如,假定某个国家在一个给定年度期初拥

有1000万人口,在这一年中有40万人出生,15万人死亡;并且假定

净国家间迁移为零,那么年底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025万人。人口出

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长率分别是39.5%。、14.8%。和2.47%。

-按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联系社会经济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将

人口增长和演变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之间的相继转化即称为人口转变

■瑞典、威尔士、日本、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动态图*

2.3.2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

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

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

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2.3.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1)

-人口转变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如第153页图

-1950s以前是第一阶段,同发达国家第一阶段

-1950—1960s中期进入第二阶段。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

-但并没有很快进入第三阶段。死亡率下降是由于医药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但

这种变化并不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前提,而是借助国际援助等外力实现

的。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缺少社会

和经济动因的诱导,生育观念和行为无改变。

2.3.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2)

-1960s中期以后发生分化为A、B两大类型。

-A种类型中,现代化控制死亡的方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到一起,导致了出生

率和死亡率的同时下降,死亡率不到1%,出生率下降到2%~3%。在这些国

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哥斯达黎加、古巴和智利等国家,

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

-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B种类型。这些国家长期贫困,生活水平低,死亡率

除了在初期迅速下降外,并没有进一步下降。而且,低生活水平导致高出生率持

久存在,从而使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水平上,比如大多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仍然停留在第二阶段。

2.3.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爆炸

-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被拉长,渐进的人口转变没有

导致人口爆炸

-发展中国家由于借助外力,第二阶段缩短,因而出现了人口

爆炸

2.5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

-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

-人口陷阱理论的观点*

・库兹涅茨等人的结论:较快的人口增长与较慢的经济增长无

关*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5.1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1)

>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分析以“两个公理”

为前提: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

的(生育)。他认为这是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他的结论是:“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

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为了维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的平衡,他

提出了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

力口,人口必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

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2.5.1马尔萨斯的悲观观点(2)

-马尔萨斯对经济发展持悲观看法: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一国财富的增加丝毫

无助于改善穷苦劳动者的境况。而穷人的生活水平即使得到改善,人口的增加又

会使他们回到贫困状态。所以,从长期看,人均收入有一种下降的趋势。

-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符合工业革

命前的情况,他对人口过剩后果的分析也具有警示作用。但是,他的理论前提:

技术水平不变和人类永远无法控制生育,则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马尔萨斯的分

析完全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

2.5.2人口陷阱理论的观点(1)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陷阱理论(ThetheoryofPopulationTrap)说明发展

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

-按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

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人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他们认为,

只有当投资规模足够大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人均收人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

升,在没有达到这一点之前,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在人均收

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

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2.5.2人口陷阱理论的观点(2)

-马尔萨斯的人口命题和现代的“人口陷阱理论”都把人口与经济增长

绝对地对立起来,对人类的未来采取了悲观主义的态度。它们共同的

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会打破“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可以使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

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人类自身再生产也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变得

越来越理智。

-上述人口陷阱理论虽然存在明显的缺陷,但它所揭示的人口过度增长

对经济成长的约束关系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还是有意义

的。

2.5.3库兹涅茨等人的结论:较快的人口增长与较慢的

经济增长无关

・1967年,库兹涅茨等人根据19世纪和二战后很多国家的数据对人口

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后来又有不少学者作了相似的

统计研究。其基本方法是,搜集各国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数据,

检验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是否有低于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以及人

口增长率低的国家是否有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

-这些研究的一致结论是:较快的人口增长与较慢的经济增长无关。

2.5.4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口增长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促进创

新的发生。从需求看,一定密度的人口对生存环境造成适度压力,促使人们发明

新的制度和技术来缓解这种压力。从供给方面看,只有当人口达到相当数量时才

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涌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创新的基础。

-从较长的历史时期看,人口增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例如欧洲从公

元1000年到13世纪中叶的巨大社会变迁,就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及其规模。较

大的人口绝对数量是日益增多的贸易和随之发生的城市扩张的基础,而城市扩张

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对庄园经济的替代。另外,人口增长还放松了对城市

农奴的束缚,因而对提高人类自由也有所贡献。

2.6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战略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已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控制人

口过快增长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人口战略

-唯一的途径是降低人口出生率

-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

2.6.1具体的降低人口出生率的措施

-扩大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费用

■实行计划生育的奖惩制度

-提高婴儿存活率

-加强现代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宣传

2.7人口生育的微观理论模型

-生育理论*

-生育理论的应用*

2.7.1生育理论

-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投资),

从而使消费者(家庭)对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一样,成为一

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

-可将这些关系用数学式表述如下:

・De=f(C,Y,Px,T)

■式中:

-Dc表示对孩子的需求量,

-C表示养育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丫表示家庭的收入水平,

■Px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T表示相对于孩子、家庭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

(1)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

-是指养育孩子的预期成本减去预期收益。其中:

-(1)预期成本包括:

-①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是指母亲抚养和照料孩子所放弃的工作机会,如果

母亲不生养孩子而把这些时间用来工作,将会获得收入。

■②孩子的养育费用。指养育孩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包括衣、食、上学等的

支出。

-(2)预期收益包括:

-①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为家里劳动带来的收入。

-②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费。

这一因素对孩子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即孩子的净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

越小。

(2)家庭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孩子的需求增加,这种正向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

-①孩子的价格不变。如果价格上升,既定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就没能

力养育更多的孩子。

-②父母的生育观不变。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

高,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同时增加,父母的生育观也会变化。这必然产

生以孩子的质量代替孩子的数量的趋势。

・因此,收入增加会引起对孩子需求的增加是一个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2.7.2生育理论的应用

(D发达国家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原因:

・妇女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生育、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

-孩子的抚养费、教育费不断上升;

.同时孩子在未成年前没有机会为家庭赚钱;

-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不再存在;

■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使得对孩子的偏好程

度下降;

・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父母已不必因为担心孩子的夭折而生育很多子女;

■(2)发展中国家情形完全不同*

■(3)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表明*

(2)发展中国家情形完全不同

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

-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就业机会少,即使就业,收入也很低,还不如在家生儿育女。——

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

-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用也比较低,

-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孩子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惟一依靠。因而,

孩子成为资本品,预期收益较高。

-孩子大多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有些很小就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为家庭增加收入。特别

在农村,这种现象更普遍。

-生产力展展比较落后,有通生产劳动文盲或半文盲即可承担,所以很多家庭并不打算让

孩子上学。

(3)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表明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过高并长期居高不下,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经济

停滞不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国家越穷,人口越多;人口越多,国家越穷。这种经济与人口的互为因果、恶性

循环几乎成为了一种客观规律。

-如不迅速扭转经济落后的状况,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

口过度增长的境况。

-发展中国家农村出生率高、城市出生率低的差异。

>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由于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偏好较小,因而

出生率低。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小,对子女偏好较大,因而出生率

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地区。

第三节就业与经济发展

3.1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尤其是资本积累能自行解决

就业问题。但事实证明这一观点站不住脚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3.1.1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充分就业是减少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最有效的策略。劳动是分

布最广泛、最均匀的生产要素。失去就业机会对劳动者意味着失去了

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将直接导致个人或家庭的贫困。

-改善就业,对现有生产力更充分的利用,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

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缺乏物质资本的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闲

置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上的需要: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衣食足而后知礼节”。王小波:“世界上只有两种问题,一种是没饭吃饿出来的

问题,一种是吃饱了撑出来的问题。”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

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如解放军在东山岛进行军事演

习时台湾人储藏水和食物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

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鲁宾逊遇到海难,

独自来到一个小岛上时,他做了些什么?

>尊重的需要: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

别人。如古代科举考试的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落榜的张继写《枫桥

夜泊》。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

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如熊彼特的企业家“发

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创造和发

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

3.3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足的种类

-失业是指既有劳动力、又有工作意愿的人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失业可分为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还有

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劳动者形式上没有失业,但劳动力资源被全部

或部分闲置。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统称为劳动力利用不足(under

utilization)0劳动力的利用不足包括:

>劳动力的闲置*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劳动力的低效利用*

劳动力的闲置

-劳动力的闲置就是失业,有自愿闲置和非自愿闲置之分。

>劳动力的自愿闲置包括:提前退休、沮丧的劳动者(放弃寻找工作的

念头)和隐蔽性失业(找不到工作,只好从事家务劳动或上补习

班)。

>劳动力的非自愿闲置包括:摩擦失业(有些人因为工种变换,赋闲在

家等待新的工作,有些劳动者则因工作地区的调动引起暂时闲置。)、

周期性失业(由经济周期引起的)和结构性失业(社会生产与消费结

构的变化引起的失业,如三轮车被汽车淘汰造成三轮车工人的失

业)。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

有些人虽然也有一份工作,可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劳动力利用不

充分包括:

-打零工(如在补习学校任教的教师只拿钟点费,不拿全薪,也没有福

利。)

-季节性工人(全年只有一定的季节才有工作,如建筑工、锅炉工、糖

厂工人等)

■可见的低度就业(如往往有的人每日只做半天工作)

-不可见的低度就业(名义上有一份全日工作,但实际上所承担的工作

半天就可完成,不过是由几个人分担一个人就足以胜任的工作,如国

企)

劳动力的低效利用

-有些人不仅有一份全日工作,而且工作时间很长,但出工不

出力,效率低下。劳动力的低效利用包括:

・多余劳动力(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配合不当而造成的,如农村中的

剩余劳动力)

-学非所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对口,这种情

况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方面的缺陷所致,也受到人们的

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3.4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政策

-发达国家的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在发展中国家遇到挫折*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政策*

3.4.1发达国家的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

-20世纪之前,由于发达国家的就业问题还不突出,就业理论的核心是“萨伊定

律”。因此,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爆发大危机,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

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

效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成为常态,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和

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

-解决失业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开扩大

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

3:4.2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在发展中国家遇到

挫折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与发达国家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缺乏物质资本,产业结构欠发展,市场

体系不健全。通过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的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收到

预期的效果。

・20世纪50、6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结果反而导

致通货膨胀,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80年代以

后,凯恩斯主义的就业政策在发达国家也不再奏效。

3.4.3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政策

,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且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失业人口问题。

>纠正要素价格扭曲。存在人为压低资本价格的现象,这就刺激了企业少用劳动、

多用资本。为了增加就业,应该避免实施利率限制、外汇管制等价格扭曲政策。

>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保障体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有优势

第四节教育与经济发展

4.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4.1.1定量分析

・舒尔茨和丹尼森的研究表明,教育对美国人均收入增长的贡

献率分别是33%(1929-1957)和20.6%(1929-1969)

-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

其他投资的收益率

4.1.2定性分析

-教育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同样岗位而言)

>增加教育投资可以更好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变动

(对不同岗位而言)

>能够推动人力资本积累,加快知识、技术、理念的传播,促进科学、技术、管理、

制度上的创新。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有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教育还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预期寿命、传播文明、对妇女

的教育(妇女对孩子影响大,增加工作机会,减少生育)。

第八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

-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2.1.1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外延式(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增加,

如我国1978年之前)和内涵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技术进步提高要

素生产率的途径:

>技术进步能降低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如,应用机器设备可以大

量节约劳动,使用节能技术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比如,自动化生产线改变

了生产组织和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了产出增长。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用生产函数的移动来表示。

2.1.2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

-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整体移动

-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受到资本存量的约束(规模报酬递增)

2.1.3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一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组合

-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

■真正到达生产可能性边界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如竞争性企业,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经济环

境)

2.1.4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丹尼森(1979)研究了1948〜1973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认为劳动力的贡献

为28%(教育的贡献为11%),资本的贡献为32%,其余40%要由全要素生产

率(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知识进展;资源重新配置;规模经济;政策影响;不规则因素)增

长来解释,在这40个百分点当中又有29个百分点要归功于知识进展

・库兹涅茨指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多年来,7个发达国家人均收入

的增加有50-70%来自技术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超

过60%,法国曾经超过80%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为30%左右,如亚洲四小龙

分别为40-55%不等

-1957-2001年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

2.2.1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变化哈哈

-技术进步产生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

-技术进步使原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使总产出的产品组

合发生改变(以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图为例,x工业品,丫农产品)

2.2.2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分工和专

业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

■三次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

>栽培、采伐、饲养、捕捞技术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出现并发展起来

>蒸汽技术一建立机器大工业,工业成为主要部门

>信息通讯技术一第三产业成为主导部门

2.2.3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变化

-间接作用:技术进步通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市

场结构

-举例,信息技术-大量新型电子产品出现,形成信息产业,形成大企业与小企业

共同竞争的市场结构

■直接作用:技术进步直接促进市场结构的变化

-举例,信息技术一电力行业发电和电网分开运营

2.2.4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变化

-传导机制:技术进步一产业结构一就业结构变化

-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经历:农业一工业一第三产业,目前主

要发达国家约有70%的人口从事第三产业

-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大多数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阶段,农业

人口占总人口70%左右

2.3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

熊彼特简介

-(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12年,他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1914年,熊彼特《学说史和方法史的诸

阶段》,此书被称为学说史的经典。1939年发表的《经济周期》和1942年发表的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其著作《经济分析史》,

是他所有著作中最受西方经济学界赞誉的巨著。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逝世。1948〜1949年任“美国

经济学协会”会长。

2.3.1创新的概念及形式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

一种组合比率(P=f(a,b,c,…,n)),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

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的形式*

-创新与发明的区别*

创新的形式

-(D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3)开辟新市场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创新与发明的区别

-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发明是一个技术上的概念

・“发明”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而“创新”则是将新技术、新生产方

法、新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创造性地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推向市场的动

态过程

■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

时,才成为“创新”

-鲁迅认为:四大发明很大程度只是“发明”

2.3.2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强调创新的力量来自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是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和新工艺引入到生产过程,并不

断进行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新组合和新创造的人。

・驱动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除了追逐超额利润外,还有三种力量:

>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

A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

>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

2.3.3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

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

创新活动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媒介。

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技术引进的类别与途径*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障碍*

-韩国、台湾和智利的技术引进*

3.1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

■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主要靠自主研发实

现技术进步,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条件不同。

■现代的信息技术、交通和航运技术为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技术的可得性

-发展中国家教育和科技水平有所提高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必要性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弱

-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的后来者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通过技术引进替代有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经济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避

免有关风险[五个阶段:科学发现(知识存量的增加)f发明(对现有知识的应

用性进行检验)f革新(把发明初步应用于生产领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