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小麦不同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_第1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不同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_第2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不同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_第3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不同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_第4页
黄淮海麦区小麦不同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小麦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生产我省小麦现状和发展趋势小麦前期管理我国玉米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现代农业生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达到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一、现代农业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素质都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到2020年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约400万吨(其中玉米300万吨)以上。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靠天吃饭”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河南在全国小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占27%河南省二、河南省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未来产需预测预测2020和2030年我国人口分别达14.72亿和15.25亿。按人均年消费小麦90公斤计算,小麦总消费量分别为13248万吨和13725万吨。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小麦亩产年增长率为2.79%(世界为1.7%),但随着生产水平提高,增幅将逐年下降,今后9年按年均增长1.2%计算,预测2020年亩产370公斤,若面积为3.6亿亩,总产将达13320万吨;2020-2030年按年平增长率0.8%计算,2030年亩产为400公斤,若面积为3.5亿亩左右,总产为14000万吨,供需基本平衡。1965-2030世界谷物需求量(FAO)任务需求《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小麦增产任务170亿斤,河南粮食增产任务155亿斤,占河南粮食增产任务的39.4%;河南小麦增产任务61亿斤,占全国小麦增产任务的35.9%%,均超过三分之一。河南小麦需增产10%以上,任务艰巨!!

河南省小麦生产形势分析建国以来河南省小麦总产和单产增长趋势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河南省小麦年总产量由1949年的254万吨(50.8亿斤)增长到2012年的3186万吨(637.2亿斤),增加了12.5倍;平均单产由645kg/公顷(42.5kg/亩)增长到5937kg/公顷(395.8kg/亩),增加了9.3倍。自2003年以来实现了10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1.“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小麦10连增!一是政

即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1998-2003年河南省连续6年面积下降,1999年-2002年连续4年总产下降,从2003年开始,面积、单产、总产都逐渐恢复增加趋势。可以说“政策好”乃10连增的第一促进要素。

1.“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小麦10连增!二是天

即有利的气候因素。2003-2012年间,气候因素基本上都呈有利于小麦丰收的局面。2008-2009特大干旱但中后期风调雨顺;2009-2010连续低温但灌浆期延长;2010-2011年冬春连旱但冬前苗情好亩成穗数多。可以说“天保佑”是10连增的重要环境因素。1.“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小麦10连增!三是人

即政府管理者高度重视、技术部门和农民积极进行抗灾应对。包括小麦专家指导组、百厅包百县、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等活动,真正做到了科学管理、实时应对。可以说“人努力”是10连增的最终决定因素。1.“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小麦10连增!2.粮食核心区,面临“灾”、“田”、“潜”严峻形势

一是非生物灾害频发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些年河南省极端气候事件几乎连续出现,似乎进入了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期。由于气候事件不可预知性大,温度和降雨的极端变化造成任何小麦生长发育阶段都可能遭受极端灾害的危害,栽培应变更加困难。小麦穗发芽问题小麦冻害问题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2.粮食核心区,面临“灾”、“田”、“潜”严峻形势

二是种植面积难以扩大

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目前稳定在92万亩左右,基本达到极限。但由于工业等各种用地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会越来越紧张,因此小麦面积的增加已经几乎不可能,靠面积的扩大实现河南小麦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增产任务也是不现实的。

2.粮食核心区,面临“灾”、“田”、“潜”严峻形势

三是单产增加幅度放缓从2007年387.8公斤/亩到2011年的391公斤/亩,河南小麦单产5年间增加了3.2公斤,平均每年增加0.64公斤。单产增幅缓慢将成为制约河南小麦不断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单产的突破是河南小麦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和可能途径。2003-2012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单产情况1、面积目标: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以上;2、单产目标: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以上,平均年增加6.6公斤,年增幅1.7%;3、总产目标:目前600亿斤水平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达到700亿斤。2020河南小麦目标

任务艰巨形势严峻增产的途径无非是面积和单产,增加面积显然不现实,只有增加单产才是唯一的途径。但现在河南省小麦单产已经具有较高水平,2011年全省平均亩产391公斤,近3年增幅分别为1.04%、0.52%和0.48%,明显放缓。今后需要认真分析河南单产增加的主要障碍和技术途径,从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3.未来可持续,需要“增”“高”“稳”协同发展

一是要继续增产

3.未来可持续,需要“增”“高”“稳”协同发展

二是高产突破

目前河南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已经突破750公斤,万亩连片也接近700公斤水平,但距光温生产潜力仍有一定差距(有关研究表明可达950公斤/亩)。如何在现有高产超高产基础上实现再高产的突破,还要保证高上去后不下来要将小范围的高产典型扩大到大范围推广应用。3.未来可持续,需要“增”“高”“稳”协同发展

三是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发展,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将是河南小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今后一段时期要想实现小麦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是产量不断提高,而且要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产量的忽起忽落是绝对不允许的。水资源约束渐趋加大

1997年以来,我国耕地每年以15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减,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近1亿亩,面积恢复难度很大。小麦是高耗水作物,全国水浇地约2.5亿亩,不足小麦总面积的70%。耕地面积减少和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继续提高单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更为严重。3.产量要创新,需“水”“肥”“地”“药”协同发展

小麦生育期降水多不能满足需求除长江中下游、青藏和华南麦区外,其它麦区降水不能满足需求。1951-2010年麦区小麦生育期降水量(mm)玉米日耗水小麦日耗水强度水分高效期拔节抽穗期是小麦水分的高效期。

周年自然降水、土壤供水基本特征豫北区豫中区豫西南土壤含水自然降水灌溉水河南小麦拔节抽穗期缺水150-200mm5-5苗期越冬拔节抽穗开花灌浆成熟10111212345678910(月)10

-10苗期水分高效期节水关键期小麦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增减率(%)0指标补充灌溉技术生态气候-生产条件的改变决定栽培技术必须因变创新

1.品种仍做“先行官”

,合理布局,利用科学化

品种特性

目前品种特性的描述“半冬性偏春性”、“弱春性偏冬性等,抗病性、抗寒性、抗旱性、抗倒性等“高、中、低”等,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表述模糊,造成由于品种利用不合理引起冻害、倒伏、病虫害等。因此品种特性标准化和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生产利用,是目前河南省解决小麦品种“多乱杂”,减少生产上不应有损失的首要条件。品种利用不合理。春性品种越区种植、旱薄地种植高肥水地品种的现象较为普遍,给小麦生产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弱春性品种越区种植冻害1.品种仍做“先行官”

,合理布局,利用科学化气候变化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河南省小麦生长季的气候和几十年前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平均温度升高、积温增加,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如高低温异常、旱涝不均等。近几年连续出现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持续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提醒我们品种利用一定要适应气候变化,结合区域气候特性进行利用,减少因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1.品种仍做“先行官”

,合理布局,利用科学化播期播量

播期播量一直是讨论热烈的话题之一。播量上一方面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另一方面农民实际播量越来越大。播期上有些人提出推迟播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口墒不足、出苗不好、苗期抗寒抗旱性差等问题。因此本人认为播期播量调控应根据区域生产生态环境结合品种特性合理确定,不能因近几年的气候和生产实际武断地提出推迟播期和减少或加大播量。2.栽培技术“执行官”,突出及时应变、简单实用化“37”变“73”

在栽培技术的理念上,由原来的3分种7分管转变为7分种3分管,以适应现在小麦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实际。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栽培技术“执行官”,突出及时应变、简单实用化早晚适期播

播期问题争论较多,温度升高使得早播容易出现旺长冻害、倒伏,晚播又出现出苗不好、寒旱交加等灾害,老百姓无所适从。我认为,在适期内根据品种、看墒情、看天气适期播种,而不能武断地提出早播或晚播。2.栽培技术“执行官”,突出及时应变、简单实用化精稀改适量在精细整地和土壤墒情良好的情况下推行精量、半精量播种,严格控制播量在秸秆还田和旋耕、土壤塇松翘空的地块,要根据整地质量定播量,应该在研究出苗率的基础上加“足”播量,保证足够的基本苗。预防当为先在我们的生产实践上,大部分基本上以防治为主,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并不多,导致病虫害发生后再去防治效果不佳。另外生产上前些年发生较轻的一些次生病虫害,近几年也大面积发生,上升为主要病虫。应从土壤处理、药剂拌种和苗期药剂喷洒等预防手段着手,变被动为主动,方能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到最低限度。“避减”防未然目前生产上提的是“抗灾减灾”,主要针对灾害采取抗灾和减灾应急措施,譬如近几年全面动员,连续取得了抗特大干旱、抗持续低温等灾害的胜利,为实现我省小麦10连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样的战斗同样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如果能在基础设施、小麦生产的基础阶段采取一定的“避灾减灾”技术措施,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那么抗灾减灾也会变得主动自如。规程更简单随着生产、生态条件和品种的改变,一些原来的研究结果譬如苗情的诊断,“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和旺苗、壮苗、弱苗”的概念与现实生产情况不十分吻合;生产上的旱灾是天旱、地旱还是苗旱?含义不一样,标准不一致,使得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时难以判断,农民群众更不好应用。需要重新系统研究,形成直观、简单易行的标准。播种质量差影响产量。播量大,播期早,导致大群体,大倒伏,病害重,穗小粒少粒重降低;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严重;旋耕播种和秸秆还田麦田播种过深,造成分蘖缺位和深播弱苗。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耕作和气候条件变化,机收跨区作业和跨区调种等导致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根部和茎基部病害,以及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危害加重,而农民重治轻防,重治虫轻治病,且用药不对路,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一拌”就是把好小麦播种时的拌种关,在播种前用广谱杀虫剂和杀菌剂复合拌种。既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又可防治锈病、全蚀病、纹枯病、黄矮病等在苗期发生。

“三喷”是指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到灌浆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采用杀虫剂、杀菌剂和微肥混合喷施,即可防治小麦蚜虫和吸浆虫等虫害,又可防治各种病害的发生和后期干热风。

“一拌三喷”技术特别推荐3.土肥水药“统一体”,实现农机农艺嵌合、经营规模化

土肥水药协作

我省的小麦研究学科门类齐全,多项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土壤改良、水肥耦合、土肥水药一体化使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像病虫害的防治,不仅仅是打药的问题,包括土壤处理、秸秆处理及相应的水肥管理,都可能对病虫害的发生演变和能否彻底防治产生极大影响。更应该强调土肥水药的耦合协作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才会使集成的技术体系更加有效和完善。3.土肥水药“统一体”,实现农机农艺嵌合、经营规模化

农艺追赶农机步伐

作为现代化农业的标志之一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农艺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到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也没有考虑到农艺的实际情况,总之是农机农艺没有充分有效的结合。造成秸秆机械化还田后土壤耕作播种问题、跨区作业后病虫害的迁徙演变问题等,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农艺追赶农机步伐和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是保证河南小麦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土肥水药“统一体”,实现农机农艺嵌合、经营规模化

经营规模集约扩大

我们目前的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制和经营规模,已经严重影响到小麦技术和生产的可持续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