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化学成分检查_第1页
尿液化学成分检查_第2页
尿液化学成分检查_第3页
尿液化学成分检查_第4页
尿液化学成分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尿液化学成分检查5/16/2023一、尿液pH测定(一)干化学试带法1.原理

采用双指示剂法,溴麝香草酚蓝检测范围为pH6.0~7.6;甲基红检测范围为pH4.6~6.2。与待测标本接触后,试带变色范围为橙红(pH4.5)-黄绿色(pH7.0)-蓝色(pH9.0)。检测结果多由仪器判读,也可肉眼目测,对照标准色板进行判断。(二)其他方法有pH精密试纸、广泛试纸法、指示剂法、滴定法和pH计法(电极法)。质量保证标本要新鲜,防止细菌污染按试剂带说明书严格操作试剂带应避光、密封、干燥保存

定期用标准质控带或标准质控液进行检测(四)方法学评价(五)参考区间随机尿pH最大范围为4.6~8.0,多数尿在5.5~6.5。(六)临床意义1.酸碱平衡状态的观察指标2.泌尿系感染的辅助诊断

3.判断泌尿系统结石种类及指导临床用药5/16/2023

二、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

健康人尿中只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约30~130mg/24小时尿),常规化学定性阴性。尿液蛋白质有2/3来自血浆蛋白,分子量约4.0万~7.0万,以清蛋白为主,还有少量来自肾小管、尿路及生殖道的分泌性蛋白,当尿蛋白排出量>150mg/24小时、或尿中蛋白浓度>100mg/L时,常规化学定性检查呈阳性,称为蛋白尿(proteinuria)。二、尿液蛋白定性检查原理及操作1.原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稀乙酸接近蛋白质等电点,促使蛋白质沉淀,并溶解碱性盐类结晶。2.简要操作尿液5ml→加热标本上1/3处至沸腾→观查结果→加乙酸→观查结果→继续加热至沸腾→立即观察结果。原理及操作1.原理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在酸性环境下,磺酸根离子与蛋白质的氮末端阳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沉淀。2.简要操作尿液1ml→磺基水杨酸试剂1~2滴→立即观察结果。原理及试剂1.原理利用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原理。在pH3.2时,溴酚蓝产生阴离子,蛋白质(清蛋白)产生阳离子,二者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由淡黄色渐呈绿色乃至蓝色。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主要有酸碱指示剂溴甲酚蓝或四溴酚蓝二酯(pH阈值为3.0~4.6)、枸橼酸缓冲系统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磺柳酸法干化学试带法

加热乙酸法(四)质量保证

输入文字尿蛋白测定质量保证3.干化学试带法pH

及药物2.磺基水杨酸法待检者、标本、操作及药物

输入文字1.加热乙酸法待检者、标本、加热顺序及观察(五)方法学评价生理性尿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及偶然性蛋白尿(七)临床意义三、葡萄糖定性检查正常人尿液中葡萄糖排出量仅0.6~1.7mmol(0.1~0.3g)/24小时,浓度为0.3~0.8mmol/L(50~150mg/L),常规方法定性为阴性。当血浆葡萄糖含量超过肾糖阈(>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尿糖定性为阳性,称为糖尿(glucosuria)。三、葡萄糖定性检查原理及操作1.原理葡萄糖的还原性醛基在热碱性条件下,将蓝色硫酸铜还原为氧化亚铜,进而生成红色的氢氧化亚铜沉淀。2.简要操作班氏试剂2ml→加热至沸腾→加尿液0.2ml→煮沸→冷却→判读结果。原理及试剂1.原理采用葡糖糖氧化酶法,葡萄糖氧化酶特异与尿液中葡萄糖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H2O2

可催化色原邻甲苯胺(或碘化钾)显色。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含葡萄糖氧化酶、色原物质如邻甲苯胺(或碘化钾)等成分。干化学试带法

班氏法(三)质量保证

1.班氏法(1)患者:大剂量注射VitC和水杨酸盐等药物,可与Cu2+结合而使班氏法葡萄糖定性出现假阳性。(2)容器:不含氧化性物质,否则易导致班氏法假阴性而试带法假阳性。(3)标本留取与送检:不宜长时间存放,以免细菌繁殖造成假阴性结果。(4)其他干扰因素:①蛋白尿:大量蛋白质能成为铜的保护胶体而影响检查结果,应加热除去。②黄疸尿可干扰反应的颜色。(5)判断结果:需待反应物自然冷却后观察。(6)其它还原性糖类:会使班氏法定性结果高于试带法,此时按试带法结果报告。

2.干化学试带法(1)容器及标本采集要求同班氏法。(2)药物干扰:高浓度的VitC可使试带法呈假阴性,处理方法同班氏法。(3)高比重尿及高酮体(>0.4g/L)尿:可使试带法糖定性呈假阴性。必要时可用班氏法辅助确定阳性程度。(四)方法学评价(六)临床意义(五)参考区间清晨空腹尿或餐后2小时尿:阴性。四、尿液酮体定性检查

酮体(ketonebody,KET)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脏合成的酮体大部分被其他组织利用,血浆中含量仅为2.0~4.0mg∕L,其中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分别占20%、78%和2%。因β-羟丁酸肾阈较高;丙酮大部分经呼吸道排出,故24小时尿中酮体含量仅为:乙酰乙酸<25mg,β-羟丁酸<9mg,丙酮<3mg,常规化学定性方法测不出。当体内脂肪代谢加速,生成的大量酮体便在血中蓄积称为酮血症(ketonemia),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ketonuria)。原理及操作1.原理

亚硝基铁氢化钠遇尿液分解生成Na4Fe(CN)6、NaNO2、Fe(OH)3和Fe(CN)53-。如尿中存在可检出量的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在酸性环境中与试剂作用生成异硝基(HOON=)或异硝基胺(NH2OON=),后者与Fe(CN)53-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在氨水界面处形成紫色环。3.简要操作

加尿液→加亚硝基铁氢化钠粉末→加冰乙酸→加氢氧化铵→观察结果。原理酮体粉剂含亚硝基铁氢化钠、无水碳酸钠和硫酸铵。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碱性条件下与乙酰乙酸或丙酮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检测时只需将尿液滴入酮体粉试剂中即可观察反应原理及试剂1.原理

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在碱性条件下,亚硝基铁氰化钠与乙酰乙酸或丙酮生成紫红色化合物。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主要有亚硝基铁氰化钠、碱缓冲剂和甘氨酸。改良Rothea法干化学试带法

朗格法(四)质量保证

1.标本要新鲜大量细菌繁殖将使乙酰乙酸转变为丙酮,丙酮挥发会造成假阴性。

2.假阳性分析高色素尿、尿中存在大量肌酐、肌酸、酚酞、苯丙酮、左旋多巴代谢物等,可导致尿酮体定性假阳性。(五)方法学评价

5/16/2023(七)临床意义

1.糖尿病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多伴有高血糖和糖尿。①在酮血症期,最好进行血中β-羟丁酸浓度测定,有利于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②当酮症酸中毒病情缓解时,出现尿酮体检查结果与病情分离的现象。因此提示分析结果时应密切结合临床。2.饥饿、过分节食、剧烈呕吐或腹泻、全身麻醉、长时间空腹运动及寒冷刺激等尿酮体阳性。五、尿液胆红素定性检查

胆红素(bilirubin,Bil)主要有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UCB)和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CB)。由于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很低,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故健康人尿中胆红素定性阴性;如果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则有较多的胆红素滤出,导致尿胆红素定性阳性,称为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或黄疸尿。五、尿液胆红素定性检查原理及操作1.原理氯化钡与尿中硫酸根形成硫酸钡沉淀,可吸附并浓缩胆红素,后者在酸性环境中被三氯化铁氧化为胆绿素、胆青素和胆黄素,胆绿素和胆青素显绿色。2.简要操作加尿液→加氯化钡→离心留取沉淀物→加Fochet试剂→观察结果。原理及试剂1.原理采用偶氮法,在强酸介质中,胆红素与重氮盐发生偶联反应,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主要有2,4-二氯苯胺或二氯重氮氟化硼酸盐、强酸介质等。干化学试带法

Harrison法

(三)质量保证

输入文字尿胆红素定性质量保证2.试带法①VitC:能抑制偶氮反应而使试带法为假阴性。②氯丙嗪和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使试带法呈假阳性。③尿路感染能抑制偶氮反应而使试带法为假阴性。

输入文字1.Harrison法(1)待检者: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用药史。(2)标本:①新鲜、避光:防止胆红素被氧化造成假阴性。②有足够浓度的SO42-。(四)方法学评价

1.Harrison法敏感度(0.9μmol/L或0.5mg/L)。尽管操作较为复杂,但准确性高。2.干化学试带法本法敏感度不高(2~10mg/L)、但操作简便、快速,具有半定量作用,目视和仪器检测均适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尿液胆红素增高情况1.肝细胞性黄疸如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2.阻塞性黄疸如肝内胆汁淤积和胆管占位性病变。3.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Rote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可出现胆红素尿

(六)临床意义六、尿胆原定性检查原理及操作1.原理尿胆原在酸性环境中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樱红色化合物。2.简要操作加尿液→加氯化钙→离心留取上清液→加Ehrlich试剂→观察尿液颜色

原理及试剂1.原理:采用偶氮法,在强酸性条件下,对-四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与尿胆原发生偶联反应,使试带变为胭脂红色。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主要为对-四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

干化学试带法

改良Ehrlich法

Ehrlich法(含醛反应试带法)影响因素2.偶氮反应试带法(1)药物干扰:VitC可抑制偶氮反应,使结果出现假阴性。(2)由于大多数尿液试剂带没有设置尿胆原阴性标本的判断标准,因此对于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减少的患者,不宜用干化学法进行测定。(四)方法学评价(六)临床意义1.黄疸鉴别。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生成及排出明显增加;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原排出增加;完全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阴性。2.反映肝细胞损伤。急性黄疸性肝炎时,尿胆原排泄量首先增加,早于黄疸症状出现之前。3.分析时应结合用药史和病史。长时间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菌群,使尿胆原不能合成,造成尿胆原阴性;而长时间便秘则容易使尿胆原阳性程度增加。七、尿液亚硝酸盐定性检查

尿中有病原微生物增殖,且尿液在膀胱中存留足够长时间的情况下,某些含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病原菌可将尿中的硝酸盐(nitrate)还原为亚硝酸盐(nitrite,NIT)。最常见的有:大肠埃希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属、假单孢菌属等。此外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某些厌氧菌以及真菌也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因此,亚硝酸盐定性试验可作为泌尿系感染的筛选指标之一。NIT阳性

尿液中是否有硝酸盐的存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亚硝酸还原酶(一)干化学试带法1.原理采用Griss法,NIT先与对氨基苯磺酸或氨基苯磺酰胺反应形成重氮盐,再与α-萘胺结合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2.试剂带试带模块中主要有对氨基苯磺酸或氨基苯磺酰胺、α-萘胺等成分。尿液在膀胱内停留4小时以上(二)质量保证3.综合分析结果NIT测定结果影响因素较多,要结合白细胞酯酶,尿显微镜检查结果,综合分析。2.标本尿液在膀胱需要停留足够长的时间(4小时),因此宜使用晨尿标本;及时送检,尽快检测,以防产生假阳性。1.待检者(1)食物:不能正常饮食的患者,体内缺乏硝酸盐,即使有细菌感染,也可出现阴性。(2)药物:大剂量VitC可抑制Griss反应而呈假阴性。(三)方法学评价干化学法简便、快速,可以自动化,敏感度为0.3~0.6mg/L,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但确证试验为仍尿细菌培养。(四)参考区间阴性。(五)临床意义该指标可作为泌尿系统感染的过筛试验。八、尿液血红蛋白定性检查正常生理状态下,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浆中微量血红蛋白(20~40mg/L)与触珠蛋白形成Hb-Hp复合物,不能从尿中排出。因此正常尿中血红蛋白含量极微,化学定性为阴性。当游离血红蛋白超过了触珠蛋白结合能力,则由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原理及操作1.原理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底物氧化脱氢,并将氢传递给受氢体(过氧化氢)。供氢体通常是苯胺或酚等色原物质,氧化后发生颜色变化;过氧化氢被还原成水。2.操作取小试管→加尿液→加邻甲苯胺类试剂→加过氧化氢→观察颜色变化。原理及试剂原理同湿化学法,按说明书操作即可。试剂带主要有匹拉米洞、邻联甲苯胺、联苯胺或其衍生物及过氧化物等成分。单克隆抗体

原理、试剂、操作等见粪便隐血试验。

干化学试带法免疫胶体金法

湿化学法尿Hb测量质量保证标本要求新鲜、及时测定

综合分析结果阳性程度与显微镜下红细胞数量并不成正比,此时应综合判断

患者注意大剂量输注VitC引起假阴性

器材清洁、干燥,防止污染(四)质量保证(五)方法学评价1.干(湿)化学法简便、快速,敏感度高(150~300μg/L)。但尿液被细菌、氧化剂、铁剂污染或尿路感染时,可致结果呈假阳性;大剂量VitC等其他还原性物质可抑制酶活性使反应呈假阴性。2.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法简便、快速、敏感度更高(0.2μg/L,2个RBC/HP);与其他动物血都不起反应,干扰因素少,特异性强。缺点是如果尿液标本中游离血红蛋白过高,可因抗原过剩而出现假阴性。(七)临床意义1.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因而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出血都可导致隐血试验阳性,尤其是隐匿性肾炎。2.辅助诊断血管内溶血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行军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者,均可能出现尿隐血试验阳性。干化学试带法

原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胞质含有酯酶,酯酶能水解吲哚酚酯生成吲哚酚和有机酸,吲哚酚与重氮盐反应,生成紫红色缩合物,颜色深浅与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成正比。本法主要针对中性粒细胞酯酶进行定性检查。九、尿液白细胞酯酶定性检查(二)质量保证

输入文字3.综合判断结果尤其针对镜检法与化学法不一致的标本,应结合临床资料及NIT结果进行综合判断。2.标本①标本应新鲜,防止中性粒细胞破坏导致化学法与镜检法白细胞检测结果不符。②尿蛋白>5g/L,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输入文字1.患者①避免阴道分泌物或甲醛污染。②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或先锋霉素Ⅳ、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三)方法学评价1.本法对中性粒细胞的灵敏度为10~25个WBC/μl或5~15个WBC/HP。新鲜未离心尿液白细胞计数为20×109/L(计数板法)时,试带法分析的灵敏度为80%~90%,特异性为80%~90%;在100×109/L时灵敏度为95%。2.化学法与显微镜法的白细胞检测原理有着根本的区别,很难找出二者完全对应的关系和直接的换算方式。因此本法仅用于临床筛检,不可代替显微镜法。(四)参考区间阴性(白细胞<5个/HP)。(五)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加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肾小球等病变。十、尿液维生素C定性检查原理及试剂1.原理磷钼酸缓冲液与尿液中VitC反应,形成亮蓝色的钼蓝,颜色由蓝色变成紫色,颜色深浅与尿液中VitC含量呈成正比。2.试剂带成分磷钼酸缓冲液(偏磷酸-乙酸+钼酸铵)。缓冲液(pH3~5)中的磷钼酸既是氧化剂,又可以作为色原。原理及试剂1.原理VitC在碱性及中性条件下,将氧化态蓝色2,6-二氯酚靛酚染料还原成无色的2,6-二氯二对酚胺(酚亚胺),颜色变化程度与尿液中VitC含量呈成正比。2.试剂带成分模块中含有2,6-二氯酚靛酚钠、中性红、亚甲基氯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组成缓冲对。

2,6-二氯酚靛酚钠还原法还原钼蓝法(三)质量保证(四)方法学评价试剂带法只能检测左旋抗坏血酸,即还原型抗坏血酸,灵敏度为50~100mg/L,不同试剂带可能有所差异。十一、尿液本周蛋白定性检查本周蛋白(BenceJonesprotein,BJP)又称凝溶蛋白,其特点为:①在pH4.5~5.5时,加热至40~60℃(通常为56℃)时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时沉淀溶解,而温度下降到56℃时恢复凝固,因此又称凝-溶蛋白。②BJP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轻链(L链),L链又分为κ型和λ型,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通常出现于尿中的本周蛋白是L链的二聚体,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阈值时,可从尿中排出。③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相对分子量2.3万,二聚体相对分子量4.6万,乙酸纤维膜电泳可出现“M”带,多位于α2和γ区带之间。

十一、尿液本周蛋白定性检查

(一)热沉淀法1.原理BJP在pH4.5~5.5条件下,加热至40~60℃(通常为56℃)时沉淀,继续加热至90~100℃时沉淀消失,当温度恢复为40~60℃时又变混浊。据此可初步验证其存在。2.简要操作离心尿上清液→蛋白质定性→除去黏蛋白→56℃水浴15分钟→取沉淀沸水浴3分钟→尿液变清为阳性→如沉淀加重→过滤→冷却至56℃→滤液浑浊为阳性。(三)蛋白电泳分离法1.原理尿液蛋白在载体上经电泳,BJP可在α2至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2.电泳载体包括:乙酸纤维膜、聚丙酰胺凝胶、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等。(四)其他免疫学方法1.免疫电泳法2.免疫固定电泳法3.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二)对-甲苯磺酸1.原理对-甲苯磺酸能沉淀分子量较小的本周蛋白,而对分子量较大的清蛋白和球蛋白不起反应。2.简要操作离心尿上清液→加对-甲苯磺酸→静置→浑浊加重或沉淀→阳性。(五)质量保证

输入文字2.对甲苯磺酸沉淀法如尿中出现其它球蛋白(大于5.0g/L)可出现假阳性。需进行确证试验。1.热沉淀法(1)患者:检测前应明确用药史。(2)标本:①标本要新鲜、足量,及时送检。②混浊尿应离心取上清液。③若为蛋白尿,应除去普通蛋白质。④阴性对照。(3)pH:最适pH为4.5~5.5。(六)方法学评价临床意义BJP阳性浆细胞病中约50%的多发性骨髓瘤及15%的巨球蛋白血症出现本周蛋白尿,为重要诊断依据之一。另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及肾淀粉样变患者也可出现本周蛋白尿。当尿中排出大量本周蛋白,同时伴有清蛋白和其它球蛋白时,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十二、尿液肌红蛋白定性检查肌红蛋白(myoglobin,Mb)分子由一条蛋白肽链和一个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1.745万,约为Hb分子量的1/4,有种属特异性,与氧可逆性结合,为肌肉组织供能。肌红蛋白分子量小,可自由滤出肾小球,形成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

十二、尿液肌红蛋白定性检查

输入文字(五)方法学评价1.化学法简便、经济、敏感度高,可用作过筛试验。2.分光光度法灵敏度不高。其他如超滤法、硫酸铵沉淀法、层析法和电泳法等,均不敏感而且影响因素较多,未能在临床推广。3.单克隆抗体免疫法方便、快速,灵敏、特异。1.标本处理标本要新鲜,否则肌红蛋白将因变性而被硫酸铵沉淀,导致假阴性2.防止假阴性宜将硫酸铵缓慢加入尿中,轻微振荡,防止局部浓度过高沉淀肌红蛋白引起假阴性。

输入文字(一)化学法1.原理Mb能溶于80%硫酸铵溶液中,其血红素也具有类过氧化氢酶样活性,隐血试验阳性。2.简要操作尿液隐血试验→阳性→加80%硫酸铵溶液→离心→上清液隐血试验→阳性者为肌红蛋白尿。(二)分光光度法(三)单克隆抗体免疫法(七)临床意义1.创伤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等。2.缺氧、缺血局部组织缺血可使肌肉组织破坏,如心肌缺血所致心肌梗死,尿中可查到Mb。3.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如马拉松长跑后。4.其它原发性肌红蛋白尿症和家族性肌病、肌炎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也可出现肌红蛋白尿。十三、尿液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查肾小球病变早期,清蛋白排泄率即有所增加,但因未达到100mg/L或150mg/24小时,常规定性方法尚不能检出,只有通过更为敏感的方法才可检测到尿中清蛋白含量的变化,因而曾于1982年被Viberti命名为微量清蛋白(micro-albumin,MAlb),以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尿蛋白。质量保证待检者宜在清晨或安静状态下收集尿液)抗血清宜在4℃保存结果报告方式由于检测方法较多,报告方式也尚未统一标本离心,对蛋白含量较高者给予适当稀释

容器要清洁干燥,4℃存放或冷冻

十三、尿液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查(六)临床意义1.早期肾小球损害的筛检糖尿病、高血压、重金属及药物中毒性肾病,清蛋白排泄率的增加可出现于其它指标变化之前,定期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3.肾小球肾炎的病情观察病变急性期UAE明显升高,在恢复期趋于正常,但疾病稍有活动该指标立即上升。4.其它尿路感染时,尿清蛋白排泄率轻度升高;某些特发性水肿的患者尿清蛋白排泄率也高于正常人。

2.过敏性紫癜的肾小球功能监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有77%的患者会并发肾炎或肾病,而最早发生的变化是尿中清蛋白增加。早期发现有助于指导临床防止并发肾损害。

1.原理乳糜尿中的乳糜微粒或脂肪小滴溶解于脂溶性有机溶剂(乙醚、氯仿),可被脂溶性染料(苏丹Ⅲ)染成橘红色。2.简要操作乳糜尿+乙醚→取上清液→隔水蒸干→苏丹Ⅲ染色→镜检。1.乳糜尿与过多的盐类结晶尿及脓尿在外观上容易混淆。盐类结晶尿加酸,加碱或加热溶解;脓尿常成颗粒样混浊,经离心上层液体清晰,底层为脓细胞;乳糜尿经离心后仍混浊不分层,管底沉淀可能有少数淋巴细胞,且加乙醚后澄清。2.定性检查阳性,应在显微镜下查找微丝蚴。

1.累及淋巴循环的疾病如先天性淋巴管畸形、肿瘤压迫、腹腔结核等导致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阻塞。2.丝虫病丝虫在淋巴系统中引起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肾淋巴管破裂出现乳糜尿。质量保证临床意义

原理及操作十四、乳糜尿定性检查1.原理含铁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