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_第1页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_第2页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_第3页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_第4页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语集锦(20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理主题预备(忧患意识、提前谋划)古

语集锦(20条).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原文:“《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J释义:即使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才可以避免祸患。强调:无论何时都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用法提示:《书》即《尚书》。《尚书・商书•说命中》有载:“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左丘明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就变成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全,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是个人幸福、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重要前提。在公文写作中,凡是涉及安全的问题都能用到这句话。比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J我们要树立“大安全观:另外,在一些规章制度出台之前,也可以用到这句话。比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有效防止XX情况发生,特制定此制度。.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出处:商•姬昌《周易・既济》。原文:“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J打鼓就能实现的。.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原文:“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J释义:事先防备意外之事,是治理国家的常道。形容: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平日时时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免遇到灾害、战乱时无法应付,危及国家民族。用法提示:这段话是魏徵对唐太宗说的,唐太宗依旧“从谏如流”,采纳了魏徵的建议。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要求大家平时谨慎,不可大意,给人一种严肃、紧张的情绪。即便是从修身说起,最后也要落在治国理政上面。比如,“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船到江心补漏迟。出处: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原文:“恁时节,船到江心补漏迟,烦恼怨他谁。事要前思,免劳后悔。”释义:船驶到了江心才想起来补漏洞,已经晚了。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用法提示:这句话常与“书到用时方恨少”一起出现,虽然对象不一样,但是都强调要提前做好准备。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安全、党性、廉洁等方面,提醒大家不好的事情一定要从头根治,之后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不然终成祸患。比如,党性的学思践悟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打任何折扣、耍任何小聪明,到头来只会“船到江心补漏迟”,徒使自己的党性受损。.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豳风•鸥鹃》。原文:“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释义: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成语“未雨绸缪”即出自此处。用法提示:豳,即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豳风》中的诗一般都很能体现地方特色,也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历史上的陕西的机会。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就可以当作“未雨绸缪”来用,如安全方面做好预防,用人方面提前培养,活动方面积极准备,实现理想之前努力学习等;同时也体现一种长远的眼光。比如,“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有“传棒接力”的精神,积极为“板凳队员”创造成才的条件、锻炼的机会。.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原文:“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释义:不能预测意外,没有准备计划,就不要出兵作战。比喻: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贸然做事。用法提示:“君子曰”是古代写史书时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后来的史家也遵循这种惯例。这说明,“不备不虞,不可以师”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看法、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从反面来论述提前预备的重要性的,后面的内容可以是没有预备可能会出现的后果,以此来强调要做好准备。比如,“不备不虞,不可以师。”过去,有女子出嫁戴耳环的风俗,耳朵眼都是提前扎好的。如果临出嫁上轿时,再匆忙扎耳朵眼,显然是为时已晚了。所以,做工作要未雨绸缪。.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出处:秦汉・黄石公《素书・安礼》。原文:“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J释义:怨仇的酿成,在于不宽恕人的小过;祸患的形成,在于事先没有周到地谋划。形容要心胸宽广,有长远眼光。用法提示:《素书》相传为黄石公所作,还说他将这本书传给了张良,而且张良就是凭借着这本书,辅佐刘邦定江山的。传说如此,真假参半。不过这本书中确实有很多关于立身治国、揆度宇宙的奇思妙想,从而也被视为奇书、天书。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前说胸怀,后说眼光,最适合用在修身方面,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比如,“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J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要“和而不同”,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最后形成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文件。.智者之虑,虑于未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出处:三国魏•阮璃《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原文:“然智者之虑,虑于未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是故子胥知姑苏之有麋鹿,辅果识智伯之为赵禽J释义:聪敏的人考虑问题,事前都有计划和打算;旷达的人谋划一些事情,都具有预见性。前后两句都是在强调提前预备。用法提示:阮璃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儿子名声大噪,那便是大名鼎鼎的阮籍。在公文写作中,这种以“智者”“达者”为学习对象的句子也算是一大类,属于正面引导型,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引导性、要求性的:古人如此,今人应该如何。比如,“智者之虑,虑于未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J新时代的军队指挥员要把未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想透,把可能出现的敌情谋深,把可能用上的预案备齐。释义:君子会提前思虑祸患的发生,然后事先采取预防措施。“豫”,通“预二类似还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君子行》和曹植《君子行》中的“君子防未然用法提示:这一句后来变成“防患于未然”,更为家喻户晓。“防患于未然“出自清石玉昆《龙图耳录》第六十二回:“他是单身行人,怀内又揣着四封银子,自古’君子防患于未然'。”在公文写作中,安全问题,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更要“思患而豫防之二.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跆,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J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今指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用法提示:这句话现在一般都写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古代“预”“豫”有时是不分的。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一一“底线思维”一词在公文写作时也可以用。虽然这样的“因果关系”说得未免有些绝对,但是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总是好的,起码成功的概率会大一些。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着力点。着力点不同,后面接的内容自然就不一样。所谓“预”,就是预知、预见、预防、预备,后面可以接事前准备的想法、措施;所谓“立”,就是立住、站起、成功、胜利,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对事情的详细展开,“预”会如何,“不预”又会如何。.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出处:唐・白居易《太平乐词二首》(其一)。原文:“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释义:丰收年景也要节俭,太平时期更要防范战争。比喻:提前预备,早做防范。用法提示:治国理政和上班工作不一样,上班工作还有个双休呢,治国理政却是一刻也不能懈怠。这联诗主要说了“俭”和“兵”两个方面,但是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由此回归到那个问题 忧患意识。比如,“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不能忘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资源,每一分财力、物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强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出处:北宋•苏轼《晁错论》。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J释义: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比喻: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及时解决问题。用法提示:晁错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位政治改革家,因力主“削藩”而直接导致“七国之乱”,后来被杀。苏轼博学多才,除了诗词歌赋,尤其喜欢写人物评传,《晁错论》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用于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擦亮眼睛,保持警惕。比如,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出处:战国•商鞅《商君书•更法》。原文:“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中也有相同的话。释义:愚昧的人在事情已经成功之时仍然不知道事情已经结束了,而有智慧的人未雨绸缪,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测到结果,从而成功。多用于强调人对事要有预见。用法提示:“知”在古代可以说是“身兼二职”:一是作“知道”讲,二是通“智”字。这句话的道理是:有的人懵懵懂懂,办事时糊糊涂涂,事情结束了也不知事情是什么时候做完的、是怎么做完的;就算是成功,也是侥幸的。而有的人,则虑事深远,在事先就已预见到事情将会如何发展,从而制定出方略,这样的人更可靠,办事成功的希望也更大。在公文写作中,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无疑都要选择第二种,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比如,“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什么时候都比别人早想一些,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多想一步,或许就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将其解决,用更少的成本换来更大的成绩。.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凡是提前做准备。用法提示: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之一便是时间的哲学。古人主张,要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之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就已经晚了。推而广之,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描述当今经济形势,也可以描述党建。比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我们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另外,“下先手棋”这四个字也是经常用到的词汇。.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处:商-姬昌《周易・系辞下》。原文:“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J释义: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有成语“安不忘危”。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应用对象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或者普遍性,最好是那种稍有疏忽差池就可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比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J这是我们的态度,更是我们的价值观。而推动国家发展,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尽心上》。原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J释义:一是君子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比喻: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比喻: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用法提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是对“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的改写,意思是一样的,而且更通用了。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也有两个方面的应用:一是事发前的预防。比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J消防安全一定要得到重视,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二是发现危险后的应对。比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J不要忽视日常的“礼尚往来”,廉洁自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出处: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原文:“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更早的还有西汉•刘向《列女传•齐威虞姬》:“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释义: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面,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子。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成语“瓜田李下”即出于此处。用法提示:曹植似乎是那种“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我自己不会去做”的人。他告诉别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自己却恃才傲物、自得其乐,无时无刻不处于曹丕的怀疑之地。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个人修身方面,也可以用于党建方面,凡事多想一步,尤其是对不好的事情要多加留心。比如,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J不好的地方连去都不要去,不好的人连见都不要见,不好的事连碰都不要碰。.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楚策四》。原文:“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释义:世人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福运,有时也会遇到意外的灾祸。形容对于意外之事要早做准备,冷静对待。用法提示: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姓黄名歇,楚国大臣,曾任楚相。根据《越绝书》的记载,黄歇最后是被楚幽王所杀的,颇为惋惜。朱英是战国时期一个普通的门客,但他却和黄歇一起为后人贡献了一个成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工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醒:要在“无妄之祸”之前早做准备,还在于教育: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福和祸。比如,“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必须始终保持头脑“冷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用法提示:孔子的原意是告诉子贡,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后来这句话的意思有所改变,除了提前做好准备,还有修炼自身本领的意思。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两方面意思都可以用,前者注重预备,后者侧重修身。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加强知识武装,就可能跟不上形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