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秀教案 全册合集(1-32课)_第1页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秀教案 全册合集(1-32课)_第2页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秀教案 全册合集(1-32课)_第3页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秀教案 全册合集(1-32课)_第4页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下册 全一册 优秀教案 全册合集(1-32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

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

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

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揭题: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谁来

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学习点拔:

(1)出示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

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

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导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

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

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

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

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

悠闲地“相看二

(5)课堂检测: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

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

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孤独但乐观,坚定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

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

一下洞庭的美景一一《望洞庭》

二、学习点拔: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

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

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

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

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

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

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呢?(轻松、自然)

⑦课堂检测: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

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

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

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

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

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

风光。

10: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

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

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

(“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

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

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

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

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

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

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

例: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

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

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

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

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

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

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七、共同达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了诗词的大意,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

陶。

八、我能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任选一)

九、学后反思:

《独坐敬亭山》:课上请学生自己悟诗意,学生在弄明白了单字

意思之后,自己试着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讨论,学

生们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但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们在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补充资

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但中途深入体会,效果还不错!

《望洞庭》:本首古诗中比喻句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以往学过的有关课

文,开展合理的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再在头脑中展开

想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理解得比较不错,能感受到洞庭湖优美的

秋月图。

《忆江南》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一理解词句、想象画面一吟诵

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

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是词牌名,词都有

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桂林山水优质教案

2.桂林山水教案

教材分析

文章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市闻名遐迩、

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

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

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

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

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

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个别化

对象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描写漓江水的方法来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自我诊断

课前导学1、检查课前要求背诵的2、3自然段的情况。

课堂研讨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

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

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

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二)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

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

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二)

(特点之二“清二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

出了漓江水的“清二)

(特点之三“绿二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

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

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

峦雄伟”“红叶似火二)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

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二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

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

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二罗列:排列。形态

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

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

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

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二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

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

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二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

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

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

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

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

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

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

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

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

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

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

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

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

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

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

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

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

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

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

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

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

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

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巩固拓展1.全班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基础

作业1.抄写字词。

2.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

提高

作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第6题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预设导学预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3.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一一洞口外洞一一孔隙一一内洞一一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L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路上一一洞口外洞一一孔隙一一内洞一一出洞

教学反思:课文比较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些难度!理清课文

的条理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作者的描写理顺出来,学生能归纳出作

者的写作方法,效果还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了解内洞及孔隙的特点,体会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难点:体会特点。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

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

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

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

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

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

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

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

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

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

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

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

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

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

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

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

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

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

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

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

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

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

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难点: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

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

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一一内洞一一外洞一一洞口一一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板书设计:深黑的石洞一一内洞一一外洞一一洞口一一流下山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

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

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

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

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

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

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

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本节课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

泉水流经的路线,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4.七月的天山优质教案

4.七月的天山(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

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

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使用写景状物的方

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

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

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

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

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

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

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

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

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

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

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

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

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

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二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

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

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

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

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

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

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

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一一(学习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

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

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

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

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

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

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

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

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

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

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一一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一一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一一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一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一一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

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

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

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

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

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

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

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

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

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5.中彩那天优质教案

5.中彩那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生字。鼓励学生运

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

字新词“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

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

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

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和“彩”的写法。

2.过渡导入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

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

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

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

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

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

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

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再读课文,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

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

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三、重点语句,深入探究

1.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

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2.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辨的基础上理解为

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

4.“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

(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

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四、疑难探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

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

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

理解?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它出自“我”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

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

2.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

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梦寐以求”说

明了什么?

“梦寐以求”说明父亲对拥有汽车的渴望。

3.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城里最大的那家百货商店门前挤满了

人。原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将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中奖者。如

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交代百货商店将以抽奖方式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馈

赠给中奖者,这是故事的起因。

五、想象写话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

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六、课外延伸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

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

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

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

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我在课堂上先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般人

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一一父亲神情严肃。

把我赶下车。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

究的欲望。他们马上从课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

票是父亲帮库伯买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

么呢?孩子们想象的都非常好,有的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中彩的

怎么不是我那张呢?”有的说:“这辆车不是我的,我不应该要……”

而后,我让学生看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接下来,又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

受父亲的伟大。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最后一句

话在理解含义前,我先做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在打电话的

那一刻,失去的是什么,但他又得到了什么。即便父亲在矛盾中徘徊,

可他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

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那么,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

容易了。在课后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还车之后,小作者一家人会是

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又留下了一个更广泛的想象

空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6.万年牢优质教案

6.万年牢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条理分明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4.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找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语,质疑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阅读的要求,激起阅读期待,明确学习本文的

目的要求。)

1.板书课题:万年牢(学生齐读课题)

2.谈话质疑:教师: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万年牢是

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3.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万年牢”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认读词语:

多音字:把、闷、削

理解词义:走街串巷、掉皮损伤、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4.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三、针对课文,独立思考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中三处出现“万年牢”这个词语,想想分别是什么意思?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说说父亲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父

亲的言行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体会。)

四、围绕学生对“父亲”的评价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注意着重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高尚的商业道德。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

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

一点儿……”这一句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

蘸糖,“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

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

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五、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议结合,感悟理解“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为什么叫“万年牢”?

(这里的“万年牢”是指父亲所做的糖葫芦工艺高、质量好,体

现在蘸糖均匀,还不怕冷、热、潮。这样的产品靠的是实在和诚信,

必定会成为经久不衰的产品,因此称它为“万年牢二)

(2)这种“万年牢”的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选料的讲究,每一个环节的一丝不苟。)

(3)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有“万年牢”的

产品质量,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板书:产品)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自信和自豪。

2.第二处的“万年牢”是指什么?

(1)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是如何“凭着良心做买

卖的”?

(3)父亲是如何走正道的?画出文中与此有关的词语。

(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

生意认真实在)

(4)“万年牢”指什么?

(认真实在做出来的产品会受到顾客的信赖,凭着良心做买卖赢

得众多的回头客,这是生意的万年牢。)(板书:生意)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的真诚和正直。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什么呢?

(1)体会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从产品、生意

上的“万年牢”引申到做人的道德准则上来,一个具有诚实可靠品质

的人也是“万年牢二)(板书:人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

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只有万年牢的人品才能做出

万年牢的产品。这三次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六、讨论父亲受雇于老板这件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各自的看法,以提高认

识能力。)

1.老板的这种生意经好不好?

2.他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七、拓展阅读

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产品:工艺高、质量好

万年牢生意:好的产品受信赖

人品:诚实、守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

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

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

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

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最后,教学中我联系当前以劣充优的坑人事件,要求学生谈谈这

些老板的生意经。说说这种生意经好不好,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

同时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

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7.将心比心优质教案

7.《将心比心》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

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

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

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

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

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

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8.自然之道优质教案

8.《自然之道》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

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

求。

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①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

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大意。

②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

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

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

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④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

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

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

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②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鹑”,

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

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

评议“嘲鸦”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

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

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

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

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④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⑤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

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

一读。

③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

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

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

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

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

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

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

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

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一一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④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9.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质教案

9.《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一、教材概述:

本册第三单元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课文反映了大自

然的一些不良现象,呼吁人们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并从中受到启示,

积极投身环保,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黄河是怎样变化

的》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

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

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

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

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

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

保意识。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

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

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深入读懂课文内容后进行语言文字实践,

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不同方式

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

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

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一是引

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目标:以朗读、默读为手段,带着问题去读去思

考,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搜

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

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开

始增强,如果教师在这时好好引导,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一篇以环保为话题的课文,内容贴近生活,

学生也经常去关注自然,了解到了一些自然现象,对破坏环境的行为

觉得非常可耻也能主动制止,环保意识慢慢增强。同时学生也能够在

朗读中体会情感,带着感悟进行朗读,读懂了课文内容带给我们的启

示,懂得应好好地保护身边环境,保护好母亲河,增强了保护母亲河

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原因,对黄河变化的原因作深入的思考。

难点:能从文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关注自然,加强读写

结合。

六、教学资源:

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些网络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科书,

自制课件。

七、教学策略: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

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黄河的变化

带给我们的启示。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

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情。

3.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

读写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走近黄河。

1.黄河简介引入黄河并板书。

2.课件出示赞美黄河的古诗句,让学生欣赏,感受黄河那雄伟壮

观的美丽景象。

3.课件出示昔日的黄河和现在黄河的图片,师:看过后,你最想

说什么?引入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并相机板书课题。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并相机正音。

2.检查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并会运用。

3.出示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将这些词准确填入括号中,教师相

机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弄懂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4.根据问题读内容,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知道了昔日的黄河和现

在的黄河分别是什么样子,请用文中相关的词语或语句加以概括。学

生读后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段。让学生读后理解黄河是怎样

成为祸河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列数字方法来说明的。

2.过渡引入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黄河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怎样治

理?

相机出示自学提示: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