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人教版_第1页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人教版_第2页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人教版_第3页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人教版_第4页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两则《灯下漫笔》课堂实录1学生读: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师:读得很好。我们接着思考:在这个事件当中,我被一种暴力愚弄了,这种暴力首先将“我”无形地放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损害,然后再给你一点小小的甜头,“我”就高兴了。所以他得出结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刚才大家读得不错,只是这个“万分喜欢”我们还要来体会一下它的情感,应该怎么读这一句。是真的“喜欢”吗?是真的“高兴”吗?大家读一读,体会一下,讨论一下……孙吟泠,谈谈你的看法。孙吟泠:我觉得有一种讽刺,有一种无奈,有一种悲哀。师:他悲哀的是什么呢?孙吟泠:他悲哀当时的老百姓,在抹杀他原本拥有的价值和权利之后,统治阶级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欢喜了,这种欢喜是很卑微而没有价值的。师:所以在读到“万分喜欢”的时候,一点喜欢都没有,相反是深深的悲哀,自叹自悲。那依据你的理解,你读一遍试试看。孙吟泠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师:有些味道,还要提升。她刚才的分析很到位,同学们都来尝试读一读。……师:我们说愚昧的人是真喜欢,但是有一种人这种喜欢的背后是悲凉是辛酸,什么样的人呢?大家齐读一遍。学生读。师:这是一种沉重的悲凉。麻木的人是意识不到的,他尝一点甜头之后是真高兴,但是自省的人,觉醒的人,他就有觉醒后的悲哀和沉重。所以鲁迅在改造国民性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改造别人身上的国民性,他每一次自省和反省都是从解剖自己的灵魂开始的。那么鲁迅从这一件小事当中发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变了之后再万分喜欢。那拿出证据来,我们的历史,为什么说我们老百姓是处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两个时代”中,证据何在?…接着读文章,后面的几段,写到鲁迅读中国历史的自我感受。请二位同学读第6段和第7段。第6段庾敏欣读,第7段赵秉坤读。庾敏欣读: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赵秉坤读: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师:鲁迅的文章读起来与今天的白话文还是有点区别的,两位同学读得不错。读了这两段,他说历史上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精神状态是什么?大声说出来。生:咱们向来就很好的。师:咱们是谁啊?生:中国人。中国百姓。师:这是刚才庾敏欣读的一段里概括中国的历史,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很好,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我们一直过得很好的。但是鲁迅马上指出实质,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为什么呢?乱世时不及牛马,当他略等于牛马时就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而史书上说,我们向来就很好的。同学们看看,当我们整理出这篇文章的逻辑顺序后,就发现有两样东西是不一致的:鲁迅读中国历史,读出中国百姓的血泪史,苦难的历史;而在我们很多地方不是这样的,我们精神上,我们教科书上,我们文化的总结当中可能都说“我们一直都过得很好”。也就是说有两样东西不一致,哪两样东西呢?……聂建杰说说你的看法!聂建杰:一般学者说中国人过着太平盛世,鲁迅却说中国百姓从来没争到做人的价值,他们读历史的观点不一样。师:那你认为鲁迅所说话,他列出了证据没有?聂建杰:第七段当中就说到,拿他们当牛马,他们也心甘情愿。就算一个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本质为是损害他们的利益,但只是规定他们去做什么,他们就认为是皇恩浩荡太平盛世了。师:那他说我们历史上都没有争到过做人的价格,他有没有事实,有没有引经据典?聂:他引用了元朝时的规定,还列一些朝代。师:因为鲁迅先生通读历史,在这里他随手就引用了一些论据来证明中国百姓的生存状况。刚才问的问题是,有两样东西是相矛盾的,哪两样东西呢?聂建杰提到了,我们在现实中是苦难的,但我们在精神上却是满足的。我们漫长的历史当中,老百姓牛马不如,略等于牛马就恭颂太平盛世了,但是我们在文化上,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却是很满足的,却是很快活的,却是很文雅的,如果用现代医学来说,这叫什么来着?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现实中明明是苦难的,但精神上却是快乐的,哦,一说到这里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谁啊?生:阿Q!师:阿Q怎么了?刘清颖你来概括一下。刘清颖答:阿Q他在平常生活当中受到嘲讽,生活上没有着落,不太像人的那种,但他精神上总是一味地委曲求全的,认为“啊我过得非好啊”,以自己精神世界里的那个社会来安慰自己在现实中受到的不顺心的事。师:这叫什么啊?生:精神胜利法!师:这种精神胜法能够带来一些好处啊?能找到一些快乐啊?刘清颖:但这种快乐是病态的,他已经不在乎自己的尊严,扭曲自己的尊严来获得快乐,总之是扭曲了的。师:很好!还有同学想说话……。齐霁说一下。齐霁:他原本应该很悲伤,可是这种快乐在精神上麻痹了自己。师:这种精神胜利法会麻痹自己吗?齐霁:他经常这样想就不会想去面对现实。师:哦,让他不愿意去面对现实……。现实中受到苦难并不可怕,如果你意识到这种苦难,你觉醒了这是一种苦难,你就会有崛起的勇气,但是如果每次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把这种苦难给抹平了给抹杀了的时候,那这种精神胜利法就成了欺骗自己继而欺骗他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欺欺人的一种麻醉手段。这种手段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这样麻醉下去,永远不敢正视现实,永远不敢正视历史。所以鲁迅先生接着得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极容易满足于暂时的稳定,只要有一个人收拾了天下,给我们制定了奴隶的规则,我们就满足了。好,我们接着读第8段和第9段。男生读第8段,女生读第9段。男生读: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女生读:“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灯下漫笔》课堂实录2参赛选手:张武慧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一、导入新课(打开幻灯片)师:大屏幕上这个人,我们都非常熟悉,他是谁啊?生:他是鲁迅。师:鲁迅先生此刻在干什么?生:在抽烟。(生笑)生:在思考,思考中国的命运。师:对,84年前,春夏之交,一个乍暖还寒的晚上,鲁迅先生就这样在昏暗的灯光下兀坐桌前,他心系百姓,思接千载,思绪象脱缰的野马在现实、历史和未来的大漠中奔驰。一个个清晰的马蹄印留在方格纸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著名的《灯下漫笔》。同学们把书翻到78页。(多媒体打出课题)师:我们来看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哪个字要特别关注?生:漫。师:这个“漫”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文章的什么信息?师:章莉,你来说一下。生:文章的表现形式,师:还有呢。生:还体现了他当时写的思想情感。师:恩,这个“漫”字一个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随笔,还点出了象这样一种文体的取材是非常广泛。所以我们同学们下次学到这类文章,要从这两个特点去关注。二、检查预习,提出假说师: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去预习课文,那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思路。鲁迅先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思路非常清晰,我们先来看看逻辑的起点在哪里,思维的终点又落在哪里?所经过的路径是怎样的?师:廖翰歆,你来回答一下。生:先银行——兑换钞票——慢慢引出归纳两个——中国人的奴性——对未来的见解和看法呼唤。师:更简洁一点应该是:生齐答:应是现实——历史——现实。师:我们来看相对应的段落(提问)第一部分现实(1—5)第二部分历史(第6—11段),第三部分现实(12—14)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很充分,下面再来梳理一下对课文的初步影响,根据你的初步印象做一个假说提出来,大家都说先生的课文都很难懂,今天我们就用提出假说,假说求证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也许是走进鲁迅走进作品的好门径。给出半分钟的时间,提出自己的假说。(可以讨论)(打出初读课文,提出假说)归纳学生的假说,板书在黑板上。生1:解读历史。生2、展望未来。生3: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生4:批奴性传统和人格。批判奴性生5:批专制和暴政批判专制暴政师:同学们预习得确实不错,从提出的假说可以看出对课文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的阅读是我们读书的重要方法,是我们所提倡和鼓励的,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也终究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葛朗台,也不是贾宝玉。所以文章的主题中心还是一个。现在我们的假说已经提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一步步求证我们的观点。首先我们跳读课文,从文意上来求证我们的假说三、跳读课文,把握文意师:刚才我们看了思路是现实——历史——现实。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今天我们就先跳过现实,直奔历史,来看看鲁迅先生在解读历史有什么重大发现?我们先把第二部分齐读一下。生齐读。师:他发现了什么?(两个时代)生:他发现了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师:先儒们怎么说。生: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师:魏汝峰,你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应该是治世和乱世。师:为什么鲁迅先生把历史分成这两个时代,大家仔细看这两个时代都用了一个词,生:奴隶。师:鲁迅先生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成这两个时代,都是从人地位和他生存状况出发的,下面我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两个时代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和地位。(要求学生一边找一组)。师:两个时代哪个时代幸福一点,我们先先说幸福的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生1:老百姓都处在封建专制当中。师:找文中具体的描述生1:就是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师:他们的生活是服役,纳粮,磕头,颂圣,他们的地位怎样呢?生1:万姓胪欢师:万姓胪欢是指地位吗?生2:他们的价值等于牛马。师:他们等于牛马,财主家的牛马干了一天活,主人还要喂饲料给它们吃呢,而这种牛马是怎样的呢?生:还要自己寻草吃,。师: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老百姓是服役、纳粮、磕头、颂圣,做牛马,自己寻草吃。那这边同学说说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怎样的呢生:他们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师:关注文中一句话:“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食外,还要意外的灾殃。”这意外的灾殃是什么?生:是服役纳粮杀,不服役纳粮杀。师:用一个词,性命不保,乱世想交粮都没处交,不但没地方交,而且交了还要杀师:,不但一方杀,官兵要杀,强盗要杀,老百姓的性命就象草芥一样,甚至是仇雠随意地杀戮,做稳了奴隶,做牛做马,不得奴隶的时代,轻若草芥,贱似沙虫,处境悲惨啊!这让我们不仅想起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从这里看出封建社会老百姓始终没有逃脱做奴隶的命运,师:鲁迅先生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的概括为两个时代“,用原文的话来说,从来没有争取到做人的价格,真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没有争取到人的价格。所以奴隶是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可以这个结论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师:鲁迅先生这个惊天大发现是他怎么来的呢,是他枯坐灯下从历史中得出的吗?我们回到课文的开头看看课文现实部分写了什么?我们来寻找鲁迅先生思想的源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师:开头部分写了件什么事情?生:兑钞。师:由兑钞想到了什么?生:变奴隶。师:从兑钞事件中发现的。(我们找到那句话来读一下)由这个兑钞事件怎么会想到变奴隶呢?其中有个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师:估计同学们还不明白其中的原由,我们来看这个推理。师:中交票由100元变为60圆,人变成奴隶,在什么情况下不但毫无怨言,不生气反而万分喜欢?生;变成0圆。师:那么这里就很显然了,人变成奴隶,不但不高兴,愿意为你做牛做马,为什么啊?生:不如奴隶。师:对,长期处于不如奴隶的时候。师:鲁迅先生从如此平凡的日常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的沉重的话题,提炼了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不能为。鲁迅抛出了如此沉重的话题,又在第二部分拿出历史的镜子照了照,他的用意是什么?生:是为了现实中人们认识清醒,建立新的时代。师:对,我们简洁一点,这是借古讽今,为什么要借历史讽刺现实,古为今用,现实到了什么地步?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指定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师: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个时代,他也不了然。他真不知道?生:他了然师:现实进入哪个时代,用他的概括来说?生: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师:那么就有各种人神往三百年前的盛世——做稳了奴隶时代。先生觉我们还能不能在这个循环中挣扎。我们要怎样?生:我们要开创第三样时代。师:对,鲁迅先生要找新的出路。师小结:各部分的意思我们很清楚了,到这里我们看出先生他立足现实,追根溯源,着眼未来。到这里我们对我们的假说的取舍有了一定的方向。四、品读课文,体悟感情。师: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其实任何看似荒唐实则惊世的言论的背后都浸透着作者血泪,浸透着难于言说深沉的爱与憎。就象鲁迅先生在看似冷峻的外表下包容着他火热的心。同学们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体悟深厚丰富的感情。有些段落和文句值得我们细细揣摩。我们来找找感情强烈的语段和语句,(学生寻找)生: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生: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师:我们找的正好和练习二,三比较一致,我们来看看这几段。来体会下冰下的火。品读一: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师:龚强刚才你的声音最大,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那些词语叫人读了特别感觉?生:“极容易”“万分喜欢”。师: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些词语?生1:我觉的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找不恰当词语)生2:有点嘲讽,还带点忧伤。师:他在嘲讽谁?生2:我们。师:为什么忧伤?生2:因为他看到了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师:我们想想看沦为奴隶还万分喜欢。这是一种病态心理,老百姓犯傻犯贱,变了奴隶还万分喜欢,思考他的原因,把这个原因解剖出来?生:因为长期处于乱世,渴望安定,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给了他们心理安慰,给了他们安定的状态。师:想想前面的推理,是下于奴隶的时期太长,说明中国老百姓长期处于乱世,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常常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奢望,享受,所以有统治者满足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是,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他们的奴性,他们的病态人格是由病态社会引起的。(奴性,病态人格)要求学生再读,这个万分喜欢有什么感觉?(饱含辛酸和无奈)饱含了鲁迅先生对老百姓的理解和深深的同情。品读二: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段话里有个奇特不等式,同学们找找列出来:奴隶=牛马>太平犬>乱离人师:看一下,这个奇特的不等式一下子把老百姓的地位揭示出来了,乱离人离奴隶的还差几个等次?生:还差2个等次。师:长期处于下于牛马的乱离人给了他牛马的价格,给了你奴隶的地位,用原文的话来说他会不会心悦诚服啊!师:这也是病态心理,是因为长期的暴力。老百姓长期处于黑色暴力的统治下,终于来了一个人,给了你牛马的价格,是不是心悦诚服。恭颂太平。品读三: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师:读了之后让你们心里感到震撼的是那些地方?生:强盗来了杀,官兵来了杀。师:总之,一个字:杀。师:老百姓左右为难,老百姓怎么活啊,封建社会,老百姓就是被驱不异犬与鸡,老百姓是仇人,是刁民,被官兵强盗反复蹂躏和随意杀戮,还有后面一段写张献忠,(生读一下)师: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蝼蚁尚且惜生,何况五尺之躯呢?他们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没有,还顾得上说人格尊严。师:所以我们再读“老百姓还情愿自己寻草吃”,读“他们做牛马”,读“不敢”,开始以为老百姓是愚昧可笑,细一琢磨笑中带泪的幽默啊。品读四: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里用了什么?品读五: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慕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师:哪些词语有特殊的意义,蕴涵了丰富的情感?生:“闹”“小玩艺”。师:“向来”“很好”。生:蕴含作者的讽刺,讽刺中国的历史,整个历史都是那两个时代的循环,没有一个时代人的价格的历史。师:是反语,闹和小玩意表明了鲁迅先生极度的不屑一顾,极度的蔑视,师:再来看看“向来”“很好”,向来都没有争取到做人的价格,这里怎么会说很好呢?师:这个历史是谁写的,生:统治阶级。师:统治阶级自己写的吗?这个叫什么文人?生:御用文人师:御用文人得到统治阶级的授意,他们就要在历史中怎么写,我们向来都是很好的。他们粉饰太平。师:这是对御用文人的讽刺。师:我们看这句: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这是什么规则啊——奴隶规则,这样的规则老百姓还怎么样啊,——万姓颅欢,还天下太平为什么啊?(因为他们做稳了奴隶,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见封建专制暴政对人们的危害之大,危害之深。师: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词:朝三暮四:师:你们觉得谁朝三暮四,师: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讲喂猴子的,早上3个,晚上4个,然后早上4个,晚上3个,用来讽刺统治阶级什么东西,本质改变了吗?什么本质?生:剥削压迫的本质,专制的本质不变。师:改头换面,欺骗群众,其实实质不变。这是封建统治者惯用的手段,——蒙昧主义师:朝三暮四就是对师:在这些文段中我们看到顺世的奴隶就服役,纳粮,磕头,颂圣;乱离人:杀杀杀杀,不但有肉体的折磨,还有精神的欺骗,中国百姓所遭受的苦难是何等深重的。师:你品到这里,鲁迅先生的情感生:对老百姓同情,也恨其不争,师:还有什么?生:无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