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攀比案例_第1页
孩子教育攀比案例_第2页
孩子教育攀比案例_第3页
孩子教育攀比案例_第4页
孩子教育攀比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孩子教育攀比案例

孩子教育攀比案例

近日,家住长沙市银盆岭的李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原本计划国庆长假带孩子去张家界玩,没想到当他满心高兴地将这一计划告知正在读中学的儿子时,儿子却一脸不屑地说:“我们班有同学都去过欧洲旅游了,去张家界有什么意思,还不如不去呢。”儿子的话让李先生心里很不是味道。如何避开孩子陷入这种物质层面的攀比?作为家长,引导很重要。

孩子:因斗富带来“自信”

每天怀揣着几十块钱的零花钱,穿一身名牌衣服,上学和放学有爸爸的名车接送,家里住的是大房子……在河西某子弟学校上三班级的小凯口中,这些都是值得在同班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由于出手阔绰,常常请同学们吃零食,很多同学都情愿和他一起玩,这也让小凯显得分外自信。“现在谁要没有一件名牌穿在身上,会被同学笑话的。”采访中不少孩子盼望通过追赶名牌、进行“贵族消费”来提高自己在同学们面前的地位。

在开福区某学校上四班级的小敏最近总是闷闷不乐,经过妈妈再三追问,她才委屈地说出缘由——她同班同学的手机都是新款,各种功能一应俱全,而她的手机却是爸爸以前用过的,款式已经时常尚,功能也很有限,同学们在一起时,常常拿出各自的手机炫耀,还总是笑话她,让她觉得很没面子,在同学面前也失去了自信。

据很多家长和老师反映,小到文具、衣服上的攀比,大到汽车、住房的攀比,学校里暗涌的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学校生聚在一起经常会争论,哪个同学买了新款的手机,谁的爸爸又给他买昂贵的新玩具了,这个假期某某同学全家又出国旅游了,谈论起各自家里的状况口无遮拦。在他们看来,用的东西比别人贵,感觉更神气,更有自信。

家长:怕伤孩子自尊,尽量满意要求

和许多家长交谈后发觉,其实许多家长并不情愿孩子这样攀比,不想助长孩子任性的习气,但同时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甚至觉得假如不满意孩子的要求,就对不住孩子。面对孩子的诸多要求,家长总是不忍拒绝,怕伤孩子的自尊。

“真让孩子给愁着了,我究竟该不该给他买呢?”家住银盆岭的陈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她儿子上学校四班级,刚开学没多久,孩子多次提出要买手机,说是班上有许多同学都有手机,他没有显得很寒酸,并且还用“方便联系家人”等各种借口来要求。

“我们家庭条件很一般,不过孩子有什么要求一般都尽量满意,可是孩子自控技能差,我真担忧有了手机会影响孩子学习。但是要不给他买又怕他伤到他的自尊,在同学面前觉得自卑。”儿子的要求着实让刘女士犯了愁,但迟疑再三后,她还是满意了儿子买手机的要求。

周先生是一家私企的职员,家庭条件并不算富裕,但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把大部分积蓄都花在孩子身上。把孩子送到一所双语幼儿园,孩子幼儿园同学的家长们来头都不小,最近孩子回家就常常说起某某同学家长开的是某名牌的豪华汽车,某某同学放假常常去旅游……看着孩子露出倾慕的表情,周先生不禁有些担忧:孩子这么小就感受到自己与四周同学的差别,有了潜在的“阶层意识”,但家庭条件又不允许他获得和同学一样的物质生活,孩子会不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专家:“穷爸爸”不要掩饰自己的穷

所谓“天下父母心”,无论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爱子心切的父母总想让孩子独享相对富有的物质供应,却忘了让他们分担辛苦和责任。不少老师认为,对于同学间的攀比现象,家长和学校应当实时做好引导,让孩子知道良好的生活条件要靠自己制造,父母的成就并不是孩子的荣誉,应把孩子的竞争留意力从比较家庭条件引向个人技能和学习成果上。

相关专家建议,“穷爸爸”不要掩饰自己的穷。孩子的观测力特别敏锐,家长遮遮掩掩,不仅遮不了穷,反而会让孩子看到你的心虚,觉得穷实在是丢脸的事,这才真正会打击他的自信。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转移“兴奋点”,比如物质上的攀比是以“拥有”或“享受”为标准,还可以选择新的比较维度: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穿的衣服美观大方又舒畅,谁的学习用品更有利于学习,谁的生日过得简朴又别出心裁;另外,在学习上比,谁进步大,谁勤于思索回答下列问题最积极;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伙伴多,谁与同学的关系最好……使孩子从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攀比心理存在的缘由

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孩子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靠。

孩子天真稚嫩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缘由。如: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富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缘由。

正确对待孩子的攀比

大人们要把握孩子攀比心理进展到什么程度,适时给与鼓舞,爱护童心。

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子女,防止涌现攀比惯性。

大人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培育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孩子攀比的对策

对于孩子来说,攀比不肯定都是坏事,问题在于父母向哪个方向引导。这里向你推举应对孩子攀比的四大策略:

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当有。”应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方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小明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转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转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常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

把攀比变成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知孩子不是不能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奇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四驱车的数量和档次,父母就可以鼓舞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四驱车,或者进一步引导孩子查找资料、购买四驱车零件进行组装,从而形成节省的意识,养成动手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