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斯诺_第1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斯诺_第2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斯诺_第3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斯诺_第4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斯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道中共的外国名记者:斯诺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937年英国出版了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作《西行漫记》),轰动世界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009年,斯诺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一、在中国的生涯

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普通工厂主家,是家里三个孩子中是最小的一个。作为小印刷厂厂主,父亲希望儿子都能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走上了一条另外的道路。

1926年斯诺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西行漫记》的巨大反响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驻华战地记者斯诺前往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回到北平后,斯诺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延安见闻。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斯诺在英国伦敦出版了他的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作《西行漫记》)。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此书问世轰动世界,连续再版7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中文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许多进步青年因读了此书走上革命道路。“地下工作驻地”

燕京大学是中共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认为:“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既不是钻象牙之塔,也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同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同人民为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分不开的。”

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斯诺夫妇在北京的住所,也因此成为许多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如燕京大学的黄华、清华大学的姚依林,北京大学的黄敬等都是他家的常客。

“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就是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完成的。游行前夕,斯诺夫妇便把《平津10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连夜译成英文,分送给驻华的各国媒体,请他们往国外发电讯和游行时前往采访,以声援中国的学生运动。

1935年12月9日当天,斯诺夫妇和其他外国记者一直跟随着游行队伍,及时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他给国内发出了独家通讯,在美国留下了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大量文字资料和照片。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斯诺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斯诺,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游击队急需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并提出给斯诺高额的回扣。斯诺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他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我是为中国着想。”

“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斯诺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斯诺也找到了肯帮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着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斯诺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

“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

“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了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人民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斯诺认为,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的报道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

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被意外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斯诺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未名湖畔的墓碑

斯诺的墓碑坐落在未名湖畔,迎面是盈盈碧水,四周松柏环绕。绿草如茵、幽静肃穆,汉白玉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的题词——

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1973年10月19日,斯诺骨灰安葬仪式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等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

1982年2月,北京大学曾在办公楼举行了斯诺逝世10周年纪念会。如今,每逢斯诺的祭日或清明节,墓碑前都会出现自发敬献的鲜花。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曾经在最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二、《西行漫记》的新闻特色

1,不惧艰险的求真精神对新闻记者来说,职业精神是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反共宣传,成立了15年并一直在进行着艰苦斗争的中国共产党,被描绘成嗜杀成性的“新式流寇”、“半疯的狂热分子”。红色根据地和他们的主人都成了当时国内外无人解开的“最大的谜”。要真实报道中国社会似乎是现实梦想。斯诺发出疑问: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是不是留着长胡子,是不是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是不是在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

“红军抗击有极大优势的军事联合力量达9年之久,这个非凡的记录应该拿什么来解释呢?

“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南京在同他们作战时能利用的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军事战术?他们是怎样训练的?是谁给他们当顾问?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怎样的?他们的妇女真的像国民党宣传所说的那样是被“共妻”的吗?

“中国的‘红色工厂’是怎样的?红色剧团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

这些人们极希望知道的答案原本应成为新闻记者关注的采访素材,然而因为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当时没有人能用实地采访和亲身调查的事实来解答。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在斯诺之前也曾有记者萌生过前去红色区域采访的念头,但都因为实在太过于冒险而放弃了。他自己也深知采访的危险性:“多年来关于共产党暴行的恐怖故事层出不穷地充斥于中国那些领津贴的本国报纸和外国报纸,在这种情况下,我在旅途上很少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的。说实在的,除了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当时的西北是中国贫困落后的偏远一隅,疾病温疫、土匪兵祸使得斯诺的西行充满惊险,可是他并未被困难和艰险所吓倒。为了报道事实真相,解开这一系列历史之谜,斯诺勇于求真而不惧艰险前去采访。2,忠实记录的严谨态度

《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的价值,来自于它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这是作者在历尽艰辛、充满冒险的旅程中实地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冷静的观察家经过亲历式采访、调查后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记录和客观描述,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当事人的口述实录。斯诺在自序中写道:“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

“不少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可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为了确保准确,口述文字都经过斯诺的反复求证:

“我提出的关于毛泽东个人问题的单子只是一个参考提纲,谈话常是前后跳跃的,有时从进一步提问中又引出各种各样的补叙。我把笔记精心地加以整理,而后交给吴亮平;由他把全部草稿译成中文交毛泽东审阅。经毛泽东的校订、调整和扩充、压缩,我和吴亮平又把稿子译成英文,然后再翻成中文。经过毛泽东的再次审阅,拿出一个二次修订稿,这样,吴先生和我才把它译成中文。”如此的严谨保证了整个记述真实准确,可以当作毛泽东生平的翔实记载和权威史料。采访周恩来时,周的英语不很流利但能听懂,斯诺整理完英文稿读给周听,经改正或澄清后再写稿。记叙没有直接见到朱德而写的《关于朱德》中有不确切之处。1938年以《红星照耀中国》为名出版中译本时,他立即根据海伦·斯诺的访问记录重作了改写。斯诺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3,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

《西行漫记》文字生动、笔触细腻,读之身临其境作品充满幽默风趣,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栩栩如生如写毛泽东———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10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写周恩来———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

‘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