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的识别及防治_第1页
蝼蛄的识别及防治_第2页
蝼蛄的识别及防治_第3页
蝼蛄的识别及防治_第4页
蝼蛄的识别及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蝼蛄的识别及防治《大豆种子生产技术》教学目标1.掌握蝼蛄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及发生规律;2.学会蝼蛄的防治方法。

蝼蛄是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常出现于夏季的夜晚。具一定的趋光性和飞行能力。主要种类有华北蝼蛄、东方蝼蛄、台湾蝼蛄、普通蝼蛄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卵圆形,中间具一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凹陷斑。前翅灰褐色,较短,仅达腹部中部。后翅扇形,较长,超过腹部末端。腹末具1对尾须。前足为开掘足。

蝼蛄不仅在土中咬食开始发芽的种子、幼苗的根、嫩茎、嫩叶,造成幼苗枯死,而且还在土壤中穿洞,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而死亡。取食幼苗二、危害特点三、发生规律

北方地区2年发生1代,在南方1年1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地下越冬。清明后上升到地表活动,在洞口可顶起一小虚土堆。5月上旬~6月中旬是蝼蛄最活跃的时期,也是第一次危害的高峰期,6月下旬至8月下旬,天气炎热,转入地下活动,6~7月为产卵盛期。9月份气温下降,再次上升到地表,形成第二次危害高峰,10月中旬以后,陆续钻入深层土中越冬。蝼蛄昼伏夜出,以夜间9~11h活动最盛,特别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深翻土壤、精耕细作;收获后及时翻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实行合理轮作等。2.灯光诱杀:蝼蛄发生危害期,利用黑光灯、白炽灯诱杀成虫,以减少田间虫口密度。3.人工捕杀:结合田间操作,对新拱起的蝼蛄隧道,采用人工挖洞捕杀虫、卵。4.药剂防治(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0.1%~0.2%拌种,堆闷12~24h后播种。(2)毒饵诱杀。常用的是敌百虫毒饵,先将麦麸、豆饼等炒香,按饵料重量0.5%~1%的比例加入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于傍晚时撒在已出苗的菜地或苗床的表土上,或随播种、移栽定植时撒于播种沟或定植穴内。(3)土壤处理、灌溉药液。当菜田蝼蛄发生危害严重时,每667平方米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kg,对细土15~30kg混匀撒于地表,在耕耙或栽植前沟施毒土。若苗床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