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6.2《为了忘却的纪念》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一、语言表达1.将下面一个长单句改写成五个较短的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灵活使用标点符号,但不得改变原句意思。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青年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1933年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二、小阅读-课内2.重点2《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根据鲁迅的记述,白莽的形象有什么特点?3.读过《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后,你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4.重点1《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怎样理解“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5.《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知道柔石遇难后写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如此!……”关于省略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通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为文章的五个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7.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的含意。8.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忘却”和“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9.《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第16段有三处用了“疑心”一词,这三处“疑心”该怎样理解?10.“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一句中“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选自《为了忘却的记念》)11.《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作者叙述了同白莽的三次会见,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12.《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三处用典,其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13.《为了忘却的记念》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在标题中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为了忘却的记念》)14.依据文本,举例说明《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并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15.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16.本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题目中的“记念”和“忘却”是否矛盾?三、微写作17.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200字。答案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313页答案第=page1212页,共=sectionpages1313页参考答案:1.(1)《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1933年)的日子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2)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3)文章特别记叙了五位烈士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4)作者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5)文章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需要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首先是“《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怎样的文章,“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青年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的1933年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的主要内容”,即“《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在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秘密杀害两周年(1933年)的日子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即“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主要内容的重点,“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即“文章特别记叙了五位烈士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文章意义,“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拆成两个句子,即“作者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文章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2.①纯朴、率真。他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并不多,鲁迅就寄以殷切的期望,给以热情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②爱憎鲜明。他故意将“国民诗人”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含义中包括统治阶级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详解】此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在作者笔下,白莽是那样纯朴、率真,又爱憎鲜明。见面的次数不多,一回生,二回熟,鲁迅就寄予殷切的期望,给予热诚的帮助,白莽也完全信赖鲁迅,第三次相见,就告诉鲁迅,自己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一个追求光明、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为了革命,勤勤恳恳写诗、译诗,不屈不挠地参加实际斗争。他是个热情的诗人,也是个勇敢的战士。他一再被捕,衣服和书籍都被没收了,在一个热天,“却穿着一个厚棉袍,汗流满面”,而这棉袍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国民党当局对他的一切迫害都不能动摇他对革命无限忠诚的意志柔石是那样的忠厚、执著,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气”。为了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参与发起朝花社,写稿子,办杂务,承担一切可能承担的工作成为鲁迅的得力助手。他不怕困难,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相信“只要学起来”,就什么都能行,于是他努力学习跟损人利己者相反,他是损已利人;跟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不同,他是那样的忠实诚恳。鲁迅视他为忘年交,二人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他自己心好,以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对于官场的严酷、人心的险恶还缺乏认识,非常的天真、单纯。3.①“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本义指“迂腐”,有一定贬义色彩。然而,作者写柔石的“迂”既与本义有一致的地方,更有较大差别。柔石的“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硬气”——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真的会这样的么?……”的疑问,入狱后的第一封信等内容,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思想性格有拘泥保守的一面。②作者写柔石的“迂”,用意并非在批评他思想性格的保守和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而在于着力表现他的单纯、质朴、善良、忠厚、执着等品质。鲁迅写柔石的“迂”,笔端一面饱含着浓浓的喜爱之情,写出了柔石的可爱;一面又毫不留情地指向反动政府:残害这样单纯、质朴、善良、忠厚的青年,这样的政府该是多么黑暗、残暴的政府啊!【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①回答第一问“怎样理解柔石的‘迂’”,结合文中作者对柔石言行的回忆展开分析。“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本义指“迂腐”,有一定贬义色彩。然而,作者写柔石的“迂”既与本义有一致的地方,更有较大差别。柔石的“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硬气”——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文章写这一点时,自然的联想到他的同乡明儒,正直而刚烈的方孝儒,耐人思索。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如“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再如“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可见,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柔石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真的会这样的么?……”的疑问,入狱后的第一封信等内容,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三是跟女性一同走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至少说明他心好,品行端正。②回答第二问“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可从具有这样性格特点的柔石被反动政府残杀这一结果入手,探究作者的意图。作者写柔石的“迂”,用意并非在批评他思想性格的保守和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而在于着力表现他的单纯、质朴、善良、忠厚、执着等品质。鲁迅写柔石的“迂”,笔端一面饱含着浓浓的喜爱之情,写出了柔石的可爱;一面又毫不留情地指向反动政府: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反动。4.“忘却”和“记念”的意思相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文章开头,鲁迅说他写此篇纪念文章,是为了“将悲哀摆脱”,不愿意长期沉浸于悲哀之中。这是“照直说”的,并非反语。鲁迅在全文结尾又说:“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就是说,漫长的黑夜,漫长的艰难的革命之路,要做的工作很多,与其久久陷于悲痛中,倒“不如忘却”,化悲痛为力量。以上说明:①正如题目所言,“忘却”是“记念”的目的:“记念”的一层意思是写文章来怀念、痛悼五位革命青年;写文章“记念”是为了“忘却”——减轻甚或摆脱精神的重压和情感的折磨,化悲痛为力量。②“忘却”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记念”死者,既然是“记念”,作者却说是“为了忘却”,其意图是,文章一开始,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因此很想“将悲哀摆脱”,这就是说,作者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此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国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应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5.观点一:柔石已不幸遇难。在这之前,“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因为不知道柔石已遇难,鲁迅还在为身在狱中的柔石的生活担忧。观点二: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惨无人道!柔石是在1931年1月17日被捕的,同年的2月7日便被秘密杀害,而且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观点三: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鲁迅1926年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他对当时政府的凶残“竟至于颇为怀疑”,此后几年中,大量血的事实,使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清醒和深刻很多。观点四: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左联”五烈士是革命青年作家,他们是无辜的,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被捕,很快又被秘密杀害。这让鲁迅认识到,那时的中国,“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没有写处的”。【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省略部分的内容及个性解读的能力。先亮明观点,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同类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观点一,联系上文“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此处表现鲁迅因未得知柔石遇难的消息,牵挂和关心他,为他在狱中的生活忧虑,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得知了柔石牺牲的消息,鲁迅的内心充满悲愤,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柔石已经遇难。观点二,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中了十弹”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与冷酷,可知省略部分是突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惨无人道。观点三,联系上文“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表现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青年的凶残,联系同类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此文写于1926年,文中“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写出反动派对进步爱国青年惨无人道的杀害,鲁迅先生悲愤地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大量血淋淋的现实,使得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卑劣面目、凶残本质有了清醒深刻的认知,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观点四,联系上文“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残忍杀害,联系下文“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6.一、回忆白莽。二、追忆柔石。三、柔石、白莽被捕。四、烈士遇害。五、抒发悲愤。【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部分主要出现两个人物,白莽和柔石,主要写与白莽的交往。二人的三次见面,一是白莽送原版《彼得菲传》,二是送他译的书,三是获释后相见。所以可归纳为回忆白莽。第二部分主要出现柔石和冯铿,主要写与柔石的交往。所以可归纳为追忆柔石。第三部分知道了白莽就是殷夫,简述了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的事。所以可归纳为柔石、白莽被捕。第四部分写五烈士遇难经过,在狱中非常艰苦,上了镣铐,冯铿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生活中连饭碗都没有,表现了革命者遭受了非人的待遇。所以可归纳为烈士遇害。第五部分进一步论述作者的悲愤的心情,表达对未来革命必胜的信念。所以可归纳为抒发悲愤。7.“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真的猛士”是作者对刘和珍等敢于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称呼,“惨淡的人生”指在反动派统治下,他们面临着血腥镇压、残酷对待的黑暗现实,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丝毫不畏惧、不怯懦、不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乃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哀痛者”是因为他们深深为祖国人民的命运而悲痛,“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投身于拯救国民的事业之中,虽殒身而不恤,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救民为幸福。8.“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柔石等五位作家遇难两周年之际,一吐心中的悲愤,怀念他们与自己的交往,让他们可爱的形象永远活在世人心中,赞扬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愤怒控诉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决意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与黑暗势力继续斗争下去。结合主旨可以知道: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可见“忘却”与“记念”并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因此,题目的含义就是纪念烈士,忘却悲痛,继续战斗!9.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词,正好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与三个“疑心”有关的原文是: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第一个“疑心”说的是冯铿女士,“罗曼谛克”是指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事功。实际上鲁迅在这里使用这个词并非贬义,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是会骗人的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也就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第三个疑心是“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个“疑心”是针对鲁迅自己的弱点而言的,既体现了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更是用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赞扬他的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10.“不敢”“不愿”“不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载”:代表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代表的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代表的是反动报刊的态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五位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上海报刊各界都有自己的态度,而通过“不敢”“不愿”“不屑”三个词写出了在白色恐怖下三种不同的态度。“不敢”是进步报刊,因慑于反动派的淫威,想登但又不但登;“不愿”是指持中立态度的报刊明哲保身,害怕惹是生非;而“不愿”是指反动报刊认为不值得登,与反动派一鼻孔出气。11.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白莽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白莽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品质。【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的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了,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一诗给鲁迅先生,与鲁迅坦诚相见。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爱憎分明与乐观跃然纸上。12.运用这三大典故的目的: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运用这三大典故的作用:通过写方孝孺、嵇康、岳飞的事例,表达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通过朱棣、司马昭、秦桧的事例,表达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典故作用的能力。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文中,有三个地方用了典故。其一,从柔石的硬而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其二,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其三,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一看,每一处都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这些古书上的人物事件,都是经过精心地挑选安排,用来表达作者的褒贬之意和悲愤之情的。鲁迅先生为读者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三个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三大典故,一个宗旨,就是用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松杀害岳飞,朱棣杀害方孝孺这些冤狱惨案,影射蒋介石杀害柔石、白莽诸烈士的残暴罪行(龙华警备司令部是在奉了蒋介石的手谕以后,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秘密枪杀的)。方孝孺、嵇康、岳飞——这是对死难战友的崇高形象的赞颂;朱棣、司马昭、秦桧——这是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的揭露。13.分析课文,“忘却”的宾语应该是“悲哀”,对反动派屠杀进步青年的罪行能“忘却”吗?不能!要擦干泪水,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烈士。所以对烈士的纪念是应该的,但不能泪眼迷离,只能把“悲哀”暂时“忘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记念”是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他们是烈士,文章记叙了他们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所以要擦干泪水,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烈士。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简洁,蕴含丰富。14.记叙、议论、抒情。记叙:记叙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过程。通过记叙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白莽、柔石等人正气、善良、勇敢、率直的性格特点,树立了革命青年充满朝气的正面形象,表达了他对青年们的喜爱、器重与怀念,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通过极力描写青年们的好,反衬出杀害他们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含蓄抒发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厌恶与鄙弃。议论:通过自己对逃脱被捕一事发表议论。展现了作者宁可逃走也不愿与国民堂反动派做无谓的辩解,表现工他对国民党的厌恶,以及想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抒情:文本运用排比与对比,表现了时间流逝,并抒发了对青年们的怀念与哀悼之情。写出了反动派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与革命道路之长,而作者在心情沉重之余并未消沉,写下这篇文章作为情绪的宣泄。在为牺牲的青年们哀悼的同时,他呼吁余下的人们忘却对逝者的哀悼,谨记逝者的付出,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斗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本篇文章是一篇纪念文章,因而内容以回忆为主,在记叙中表示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例如,写柔石的为人时,作者对他提出评论说:“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已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在引用了柔石的信后,他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上镣,并非从他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严酷。其实是不然的。”作者在写出自己的诗后,对当时言论不自由提出评论:“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处写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最后一段中,用年青时读《思旧赋》的事,又重复了这个看法。最后的结尾则是用象征性的比喻来代替议论的。鲁迅的议论,由于当时环境的不允许,所以写得是含蓄深刻的,如最后一段中的“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在抒情方面,此文更是充满了强烈的革命感情。文章就是以抒情来点明题意,在记叙中,在议论中,都表现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情谊,对敌人深恶痛绝。例如写和白莽的三次相见,写把书送给“这也和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裴多菲)诗的青年,算是给他寻的一个好着落”。总之,从记叙、议论、抒情,表现手法各方面来说也是综合的,多样的。在记叙中有议论,在记叙、议论中有抒情。内容是以记叙为主,而记叙的目的却是为了达到议论抒情的目的的。【点睛】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3、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4、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5、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15.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柔石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跟损人利己者相反,他是损己利人,跟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不同,他是那样忠实诚恳。鲁迅视为忘年交,亲密无间,事业上合作,生活中贴心。他自己心好,以为世上人心也都是好的,对于官场的严酷,人心的险恶还缺乏认识,不免单纯稚嫩。柔石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决不苟且。从杀害柔石的国民党政府这一方面说,他们也犹如明成祖,诛杀无辜,残暴至极。单看方孝孺和柔石,就是两个差异极大的历史人物。方孝孺是明朝人,坚持正统论,辅佐朱允炆,大兴复古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官职也向《周礼》看齐,最后,强烈抗议“篡位”的朱棣即位的合法性,坚决不为朱棣写诏书,落得磔死的下场。柔石则是民国人,一个进步青年,追求自由,追求思想进步,写文章、搞翻译、办刊物,为社会进步摇旗呐喊,最后被当作政治犯秘密处决。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16.不矛盾。标题把“记念”和“忘却”放在一起,看似矛盾,实际上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忘却”二字的特定含义是“将悲哀搁置,让自己轻松一下”。“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是踏着他们的血迹奋然前行,“夜正长,路也正长”,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奋然前行。纪念烈士,将烈士生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记述下来,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能力。鲁迅把文章的题目拟为《为了忘却的记念》,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既然“记念”,又“为了忘却”,这该怎样理解呢?文章的开篇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义。“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在这里鲁迅特别指出,悲哀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长时间沉浸在痛苦里,将会丧失勇气和力量,但是悲愤却应该牢记,化悲痛为力量,用战斗来纪念烈士。再看结尾,就能够看出“忘却”其实是“摆脱”“搁置”的意思,化悲痛为力量,以其他更好的方式来纪念死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题目本身表现了鲁迅深广的忧愤心情和坚韧的战斗精神。他以满腔的悲愤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所以,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17.示例: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你记得这些手帕么?你看,这块蓝色的,你才四岁的时候,我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完完全全地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因为我无法应和母亲——我什么也不记得了。“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唉,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