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秘书史》02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_第1页
《新编中国秘书史》02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_第2页
《新编中国秘书史》02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_第3页
《新编中国秘书史》02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_第4页
《新编中国秘书史》02 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秘书人才和秘书人物第一节中国古代秘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秘书培养和秘书选拔的主要参照因素,因此在介绍古代秘书培养选拔制度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对秘书人员的素质要求作一点概括说明。1古代对秘书政治上的要求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明晰的政治观念,秘书掌管机要文书,统治者出于本能认为掌管机要的秘书必须由自己所信任的人员担任。这一标准可以概括为“忠实可靠”四个字。古今中外的所有领导集团或领导人无不将忠实可靠作为对秘书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规律,中国秘书史上许多现象都能用这一规律加以解释。2古代对秘书职业道德的要求秘书工作内容有其相对的特殊性,因而在道德上对秘书就应该有不同于其他官职或行业的要求。古代秘书多为官方秘书,即使是幕僚这样的非官方秘书,也是为主官的政务活动服务的,主要职责是起草、管理公务文书。在这方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实事求是。3古代对秘书学识才能的要求秘书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胜任的一项工作。在春秋时期之前,有文化的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是极低的,史官总是由全国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来担任,“史官”就是“大学者”。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由孔子开创的大办私学之风盛行,造就了大批知识分子——士,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一般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博得各国当权者的赏识,成为顾问、谋士,也就是以参谋献策为主要职能的高级秘书。汉代以后,秘书官员一般要经过学校培养训练,或通过严格的考试,合格后才能得到使用。如汉代选用秘书人员,不仅强调贤良孝廉的品德条件,而且对秘书人员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汉书·艺文志》)二、中国古代秘书人才的培养方式1家传和师承在春秋之前,家传和师承是培养秘书(史官)的重要方式,这是由史官业务的专业性和史官世袭制度决定的。1976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附近的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西周青铜器,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为史墙盘,铭文在盘的内部,长达284字,分为左右两段,每段9列,共18列。铭文前半部分概括了文、武、康、昭、穆以及当时在位的恭王业绩,后半部分记述了一个名叫墙的史官的家世,其祖先代代子承父业,为商之属国微国的史官,商亡后,“微史刺祖来见武王”,武王遂让周公安排他做周代的史官。这一家族从此就成了西周史官世家,墙就是这个家族的后代。这一重要考古发现证实了当时的史官确实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世代相袭的。史官的子弟除了自幼在贵族学校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和射、御等技能外,还跟着父兄学习公文写作和档案保管等等专业知识,以便将来承袭父兄胜任史官职务。2官办学校培养古代培养秘书的主要方式为官办学校培养。史料记载,我国自商代开始就有官办贵族学校,西周的太史寮既是国家总秘书机构,也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西周贵族学校主要课程为“六艺”:礼(礼仪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术)。显然这些课程不是专门为培养秘书官员开设的,而是对贵族子弟的普遍教育。但太史寮又是全国最高学府这一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明,当时最有知识的人就是史官,世袭的史官也要在贵族学校接受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准,然后再跟其父兄或师父学习专业技能。奴隶制度下的官办贵族学校在西周末期就走向衰落,到春秋末年孔子等人大办私学时,官办贵族学校基本上就不存在了。3私学培养中国古代私学产生于春秋后期,而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礼崩乐坏,西周国家教育制度不能维持下去,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由于各诸侯国和贵族私门需要知识分子为它们服务,因而出现了“士”阶层,各诸侯国和卿大夫私门都争相养士,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到了战国时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养士之风有加无已,私学更加盛行。孟子说,当时杨朱、墨翟之言满天下,可见他们的徒众是很多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赵襄子在一天之内举了两个中牟的贤士为“中大夫”,因此中牟有一半人把田宅卖了去学习文学,打算做官。三、中国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1夏、商和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奴隶制国家官吏的选拔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亲亲”。奴隶主贵族选取其亲属,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高下不同的官职。执政大臣如卿、大夫,都由贵族家族分封并世代传承,国君不得随意任免。历史上称这种用亲人出任官职并且代代世袭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中央政府的史官是上卿,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至于低级秘书职务,当时已经有了“选贤”的做法,《周礼·地官·乡大夫》记载:“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这就是指在下层社会平民中选拔贤者能者,选中后补充到下层官职序列中去。2春秋战国的选贤任能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拔方式,以“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选拔制度取代原来陈旧的世卿世禄制,希望通过“选贤任能”的新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往往能够大胆地起用地位低下而又才能出众的人。例如,齐桓公重用他的政治仇敌管仲为相而称霸中原,秦穆公把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用为大夫而使秦国强大起来。战国时期,“养士”也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形式。当时国君、宰相、公子常常招集一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供养在身边,以便随时从中选出适当的人才,委任官职。许多有才能的士人成为国君或贵族的参谋顾问(高级秘书)。3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察举(又叫荐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察举一般先由皇帝决定察举的范围和名目,然后由公卿、列侯、州郡等长官,在各自辖区内经过考察向朝廷推荐所需人才。被荐举的人须先试用一年,如果能够胜任职守,则可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能胜任,就要被撤换,而且要连累荐举他的人。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汉武帝时,比较普遍地采用策问的方式考察被荐举者的才干学识。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问题回答,叫作射策,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下的秘书选拔制度曹丕继为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这种选官方法是在每州置大中正,每郡置小中正,以各州郡在朝廷任职的达官充任,他们负责察访本地区的士人,按门第、声望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叫作“九品”,然后按品级推荐他们做官。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尚能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了较好的作用。晋朝以后,豪门世族操纵了“中正”的大权,评定人物逐渐以门第为主要依据,使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门阀特权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出身豪门世族的充任高官,但一般没有真才实学,或不屑于从事具体事务,而秘书职务一般不是高官,又需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所以在九品中正制下,秘书职务的选拔仍以招纳为主,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东晋朝廷所招聘,任昉先后被宋齐梁三朝礼聘,担任朝廷秘书要职;一般官府中的秘书职务,更是由主官招聘任用的。5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度是指官府通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拔制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普通的读书人有了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录取做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拔官吏。一般认为,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以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为标志。《旧唐书·杨绾传》记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还只是一个雏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科举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才在唐朝最终确立下来,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科举取士制度在唐宋时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选拔官吏时比较彻底地否定了门第出身,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道路。当时,许多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各级官府。唐、宋两代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出身于下层社会,他们正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文天祥等;唐朝著名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其他如陈子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都是进士出身。第二节中国古代著名秘书

在研究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发展史时,不能不涉及古代的著名秘书。“著名秘书”是一个外延很含糊的概念,究竟哪些人算是著名秘书?是不是所有当过秘书的名人都可以算是古代著名秘书?我们认为,“古代著名秘书”应该是指那些因当秘书而出名的人,其一生的主要成就与秘书官职有直接联系。他们或者以秘书事业为主要生涯,或者因对秘书工作作出了特别贡献而闻名于世,或者是历史上某类秘书人员的代表人物。一、秉笔直书的秘书官——史佚根据近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考证,“史佚即《尚书·洛诰》之‘作册逸’,逸、佚古通”。原来史佚就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作册史官”,即以记录国王言行和朝廷重大事件为主要职责的文字秘书(当时称“内史”)。综合《国语·晋语》《逸周书·世浮解》《淮南子·道应训》等典籍的记载,史佚先后为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这三代国君当过史官,由于资格老、影响大、威望高,被当时的臣民称为“四圣”之一(其他三圣是周公、召公、姜太公)。《逸周书》说他曾代天子册告皇天后土,《大戴礼记》说他“博闻强记”,善于对答,常侍立于天子身后,接受咨询,提示天子遗忘之事。二、壮志未酬的秘书长——屈原

屈原的名字在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国公认,而他的秘书工作生涯和取得的成就则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一)屈原“左徒”官职的秘书性质屈原生活于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他“名平,字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左徒就是楚国中央政府的“秘书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秘书官仍叫史官,但其职权已经被削减到仅掌大事记录、档案管理和天文历法。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干脆另设秘书官职,如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齐国的掌书、楚国的左徒等等。据现有史料考证,战国时期担任过楚国左徒一职的,仅屈原与春申君二人。关于左徒的职责,《史记·屈原列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左徒的职责非常广泛:从辅助国君处理国事、提供参谋意见、参与制定颁布政策法令,到接待各方贵宾、应对各国诸侯等等,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在今天,职责与此相当的行政职务是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因此我们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秘书之一,并不是硬在名人身上贴“秘书”的标签。(二)屈原的左徒身份与他的政治生涯屈原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在他担任左徒时期进行的,他在政治上的活动主要有:内政方面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试图改善楚国与齐国的关系,结成反秦联盟。屈原在楚国内政方面的政治活动是和战国时期发生的社会改革密切联系的。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各诸侯国都已自成中心,形成群雄争霸的局面。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与北方各国有相似之处,由于地理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楚国在春秋后期发展成新兴大国。春秋战国之交,中原各诸侯国先后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改革,经过长期角逐征战,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峙的局面,其中秦、楚、齐三国最为强大。(三)屈原的左徒身份与他的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创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据文学史家考证,屈原的作品留下的有23篇,其中《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些作品构成了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基本风格。三、深谋远虑的参谋型秘书——冯谖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上层贵族“养士”之风更加盛行,所养之“士”称为食客、门客或舍人。他们流品繁杂,乃至有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徒,但仍以有文化的游说之士为主。这些门客的职责是参议谋划、起草信函、处理日常事务、承担交办事项,实际上属主人的私人秘书,是后世幕僚的祖师。孟尝君门下的冯谖就是当时私人秘书中的佼佼者。四、公文写作的高手——李斯

(一)出身低微,志向高远(二)发愤读书,创造机会(三)公文写作,堪称一流

公元前237年,秦王罢掉吕不韦的相位而亲自主政,这对李斯实现施展政治才华的理想是一件大好事。但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差点葬送了李斯的仕途。就在这年,秦国的宗室贵族发现,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以帮助兴修水利为名在秦国搞间谍活动,便联名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被逐,在离开秦国时给秦王写了一篇上书——《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用精练而又气势磅礴的语言,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佐前代秦王的功绩,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危害,力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广集人才,而不能拒绝他国来的人才。文章写得词强理直,雄辩滔滔,秦王看了深受感动,于是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长史”的官职,继续采用他对国家大政的决策建议。(四)参谋辅政,功勋卓著重新受到秦王嬴政重用后,李斯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协助秦王制定了各个击破吞并六国的策略,并努力组织实施这一战略部署。仅用十多年时间,秦王嬴政就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王嬴政自尊为“皇帝”,李斯因长期辅佐有功,被任命为丞相,终于实现了年轻时“位极人臣”的个人理想。在丞相职位上,李斯辅佐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两千年来一直为各封建王朝所沿用。第二,主持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的庞大工程,对促进全国各地经济往来和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晚节不保,遗恨千古从嬴政13岁即秦王位,到秦始皇50岁驾崩,李斯一直是秦始皇的主要谋士,其地位也从随身侍从秘书一步步上升为“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之首的丞相。但是随着秦始皇死去,李斯不但地位急转直下,其性格中丑陋的一面也暴露无遗,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结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暴病而死,已经得宠的宦官秘书赵高与胡亥密谋伪造遗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但政变须得到丞相李斯的配合方能成功。《史记·李斯列传》详细记载了赵高威逼利诱李斯参加政变的过程。从一开始斩钉截铁地拒绝参与(“此非人臣所当议也”),到后来“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地表示屈从,李斯在是非极其清楚的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地位而背叛了刚刚死去的秦始皇。在赵高策划的宫廷政变得逞后,李斯又受到打压,他虽然明知“二世之无道过于(夏)桀、(商)纣”,但为了保全自己,他竟迎合秦二世的心意主动上书鼓励秦二世施行暴政,还为秦二世的荒淫无度寻找理论根据。五、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1959年毛泽东先后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两次推荐人们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毛泽东又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郭嘉的职务是曹操的“军师祭酒”,就是曹操的高级军事秘书。从如何发挥秘书的参谋作用的角度看,我们能从郭嘉身上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六、文笔之分的见证人——任昉从任昉的著述目录看,他确实是一位学富五车、知识广博的“通才”和“杂家”,由此也可说明,任昉杰出的公文写作才能并非仅靠天资的“聪明神悟”,而是与其广泛的涉猎和不辍的耕耘分不开的。这些对今天有志于当一个优秀秘书的人来说,在如何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是不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呢?七、具有高超协调能力的谏官秘书——魏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史学界誉称“贞观之治”,它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君臣关系和最文明的政治环境。说到“贞观之治”,不能不提魏徵,因为正是魏徵敢于直谏的胆略和善于协调的智慧,帮助唐太宗理顺了唐朝初期朝廷内外各种复杂的关系,才使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方略得以顺利实施。八、才华横溢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在古代著名秘书中,欧阳修是一位个性鲜明、影响巨大的人物。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历史上许多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文人一样,欧阳修最初的职务是秘书——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掌管文书的幕僚)。欧阳修一生除了担任过滁州、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的主官外,还担任过许多秘书性质的官职,如:景佑元年(1034)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以太常丞知谏院,授右正言知制诰,负责草拟皇帝诏令;至和元年(1054)受命纂修《新唐书》,不久被提升为翰林学士,这一职务主要职责就是为皇帝出谋献策,是皇帝的高级秘书。九、锐意改革的中央政府秘书长——张居正湖北作家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文学作品难免有虚构成分,但小说的获奖引起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巨大兴趣。让我们撇开小说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