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韬奋_第1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韬奋_第2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韬奋_第3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韬奋_第4页
《中外名记者研究》课件韬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卓越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韬奋一生向往真理、光明,为追求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孜孜不倦地奋斗。他在三四十年代出版了多种进步报刊,其创办的三联书店蜚声国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2009年,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一、早期成长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福建永安一个日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父邹舒予,号晓村,曾考中前清拔贡,先后做过福建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知府。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母亲浙江海宁查氏,系当地一大家族之后,15岁出嫁至邹家。生育三男三女,邹韬奋居长。

1900年,邹韬奋的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此时邹家家道已趋没落。作为长子,邹韬奋从小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韬奋6岁时,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在“牢狱”般的私塾环境中,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这种教育与熏陶,对邹韬奋早期的思想发展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1909年春,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又被送往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韬奋认为他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程师”。他在这里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终因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未能遂父心愿——实现做工程师的梦想。从小学起他最感兴趣的是国文和历史。但国文课本上的知识太少,满足不了他求知的心。因而他经常看课外书,最感兴趣的就是书报。在进入南洋公学附属中学之后,韬奋把原来在私塾中“看纲鉴,读史论”的兴趣,很快地转为对于新书报的爱好。

这对韬奋影响很大,使他对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慢慢认识到中国人民处在黑暗岁月中。通过课外学习,他最佩服、崇拜的是梁启超和黄远生。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韬奋形容自己说“简直看的入了迷”。黄远生的通讯,为世人所称道。他的通讯,内容丰富,写作技巧独特,尤其是《北京通讯》,写得生动,真实,而又不失文采,邹韬奋对此喜爱有佳。这些原因,使得韬奋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希望将来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像梁启超、黄远生这样优秀的记者。

1919年9月,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开始了他人生之路的一大转折。

在圣约翰大学他主修西洋文学,副修教育。在这三年中,韬奋学习了外文和西方文学的课程,这给他以后进入新闻出版界,从事写作和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1年7月,韬奋在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想进入新闻界,但一时得不到机会。恰逢上海厚生纱布交易所需要英文秘书,韬奋走马上任,成为工商界的一名职员。这以后,邹韬奋又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做些写作、翻译之类的事情。

1922年,韬奋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他参与该社发起的职业指导运动,和同事一起先后去宁波、南京、武汉、济南等地考察。这是韬奋第一次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亲身的实践和感受,加深了他对于社会和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渐窥探到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二、新闻生涯

《生活》一鸣惊人

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韬奋担负编辑责任。韬奋如愿以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它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

韬奋主持该刊的7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1930年,韬奋又在原来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

《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免要迎头痛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久而久之,在韬奋的经营下,《生活》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暗势力所不容,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和恐吓。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以实际行动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此外,他还以犀厉的笔锋,对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及其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

《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

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

韬奋的爱国民主言行,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忌恨,邹韬奋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

1933年6月18日,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杨杏佛,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邹韬奋也名列黑名单,不得不于7月流亡出国。是年底,《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出国流亡考察

1933年7月14日,邹韬奋乘坐意大利油轮“佛尔第号”离开上海,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此次出国,他自谓目的在于考察“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为此,他一路奔波,不辞辛劳,先后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搜集了大量宝贵材料,并就沿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了许多心得笔记。

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及研究,邹韬奋终于对上述两大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他在《萍踪寄语》中指出:“现在的世界,除苏联外,很显然的现象是生产力的进步已和生产工具私有的社会制度不相容。..我们在欧洲的所谓‘列强’的国家里面所见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少数人的穷奢极欲,生活异常阔绰;一方面是多数人的日趋贫乏,在饥饿线上滚!”因此,要彻底解决这种不相容的问题,“只有根本改造束缚这生产力的社会组织,代以为大众福利尽量利用进步生产力的社会组织。要能够为大众谋利尽量利用进步的生产力,生产的动机必须为供给大众的需要,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润”。

谈到中华民族的出路,他说,中华民族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民族,因而要想摆脱奴役,“最重要的当然在努力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但是,韬奋强调这一斗争,“决不能倚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附生虫;中心力量须在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根本不两立的勤劳大众的组织。”此外,他还看到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堕落,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主张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和光明。这样,经过漂流海外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邹韬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他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中,逐步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正当韬奋远在异国,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忧思竭虑,寻求出路之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逐步深入华北腹地。回国抗日宣传正当韬奋远在异国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忧思竭虑,寻求出路之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侵略者的正逐步深入华北腹地。

1935年5月,发生了“新生事件”,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新生》杂志,并逮捕了主编杜重远,邹韬奋对此深表不满,毅然决定回国。

1935年8月,韬奋离开美国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故土。看到祖国满目疮痍不禁凄然泪下,决心以更顽强的战斗姿态,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尽献绵薄之力。从此,韬奋全身心地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中。是年11月16日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他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三大目标,从而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将自身事业融进国家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中来。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战斗风格,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援助。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当局的卖国行径,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他高度赞扬学生救亡运动,认为“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呼吁凡是确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的全盘的努力奋斗!”

《大众生活》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销售量达到20万份,创造出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12月,邹韬奋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邹韬奋当选为执行委员。次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邹韬奋又被选为执委。《大众生活》实际上成为救国会的会刊,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的发展,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韬奋及《大众生活》的正义言行,再度激起政府的惶恐。他们又使出种种计谋扼杀《大众生活》。一方面对韬奋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四处散布谣言,诬陷、诽谤邹韬奋;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大众生活》,禁止它在各地发售及从邮局邮寄。政府还接连派出政坛说客,拉拢、利诱邹韬奋屈从就范。对于这些软硬相施的行径,邹韬奋义正辞严,予以了无情反击。他明确表示:“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

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韬奋决定暂避锋芒,于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香港办报

韬奋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办一份人民的报纸。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抗战救国主张,传播各地信息,他到香港后不久,就开始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着手筹办《生活日报》。经过几个月的苦干,邹韬奋终于克服人力、财力等种种困难,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在发刊词中,韬奋明确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该报问世后,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生活日报》发行后不到两月,影响所及甚远,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爱国救亡运动。鉴于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闭塞,邹韬奋遂根据读者要求,宣告从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1936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进一步阐发了救国会的抗敌救国主张。文中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党派各方面,应该停止纷争,“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他们特别对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赞同和支持,呼吁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应该赶快起来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应该赶快消灭过去的成见,联合各党各派,为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该信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报》,因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干涉而未能复刊。韬奋便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刊副刊“星期增刊”复刊,并加以扩充,更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七君子案”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平,各地纷纷组织游行、集会等活动,声讨国民党政府,强烈要求释放关押入狱的7位爱国人士。在243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战而不屈”,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37年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办《全民抗战》

面对国人的支持和努力,邹韬奋心里十分感动,他由衷地表示:“我们报答之道,只有更努力于救国运动,更致力于大众谋福利的工作。”

8月19日,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在当时均属罕见。《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韬奋出狱后的爱国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惶恐恼怒。从1939年4月起,国民党特务陆续对生活书店的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的图书,一律禁止或没收,甚至连经过审查及在内政部注册的,也无一例外。到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部被国民党当局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韬奋对此怒不可遏。他接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只身一人,离渝赴港,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进”

二赴香港办刊

韬奋到达香港后,更积极致力于政治活动,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对于阴谋出卖国家,破坏抗战之恶势力,“则一息尚存,誓当与之奋斗到底”,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5月17日,韬奋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在复刊词中他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

6月7日,韬奋与救国会留港代表茅盾、范长江、金仲华等9人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一文,进一步表达了要求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很快达到10万份。

除主持《大众生活》外,邹韬奋还经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卫中国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国会同仁所办的《救国丛书》上发表文章,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此外,他还根据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撰写出长篇史料《抗战以来》,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行,为着中国政治的光明前途,为着中国抗战建国的光明前途,“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韬奋在香港期间发表的言论,“是他在抗战时期言论的精华。他把国民党反动派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因为被迫抗日所积蓄起来一些欺骗人民的政治资本,彻底加以清算,还它一个法西斯的本来面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推进“南进”政策。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邹韬奋无法驻足香港,只得再度流亡。奔往解放区

在中共的帮助下,韬奋前往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群众、部队一起生产、劳动。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使他感慨万千,倍受鼓舞。他深情地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此时韬奋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患病期间,他忍受耳癌袭来的阵阵疼痛,伏在床上赶写《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的遗著)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谈到关于考察苏北根据地的印象时,韬奋在书中由衷地写到:“当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亲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发挥抗战力量,坚持最残酷的敌后斗争,并团结各阶层以解决一切困难的情形,我的精神极度兴奋,我变得年轻了。我对于伟大祖国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

英年早逝弥留之际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表达了他一生不懈的政治追求和诚挚愿望。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他心爱的新闻出版工作,离开了他毕生致力从事的伟大的爱国民主事业,享年49岁。

韬奋逝世的消息传出之后,举国哀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新闻记者。

10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9月28日致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伟大事业,给予了崇高的赞誉和评价。

电文写道:“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重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长逝了,愿中国人民齐颂先生最后呼吁,为坚持团结抗战,实行真正民主,建设独立自由繁荣和平的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到底。”中共领导人也亲题挽词,表示深切哀悼。毛泽东的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朱德挽联题词:“爱国志士,民主先锋”

周恩来挽联题词:“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国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权,准备反攻,驱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后死神伤。”周恩来在“邹韬奋同志追悼筹委会”上说:“我国有两个青年领袖,一个恽代英,他已经去世了;另一个就是邹韬奋,他现在也逝世了。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损失。”

郭沫若在韬奋追悼会上演讲:“你并没有离开我们,你还活着,你还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青年的心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心里。你是活着的,永远活着的,从中国历史上,从我们人民的心目中,谁能够把邹韬奋的存在灭掉呢?”《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坦白集》、《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其中《我的母亲》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三、韬奋的办刊特色

1,内容丰富服务民众刊物上信息含量丰富多彩:天文地理知识,古今中外名人,国外国内趣事,社会善恶美丑,无所不包。“农人的苦生活,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生活》周刊最初有论坛、专论、杂文、修养、成功人传、名人箴言、平民的经济问题及职业状况、生活素描、学徒生活写真、改善学徒生活意见、生活消息、各地风俗、歌谣、小说等。第二卷起加入小言论、读者信箱等特色栏目。以后各卷里不定期加入小新闻、国外通讯等栏目。

《生活日报》在取材方面应有尽有,除重要新闻外特别注意刊登农工疾苦、妇女运动、青年修养、华侨状况、经济建设及教育建设状况,力求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在世界大城市设特约通讯员,专家执笔社论。2,栏目合理编排方便

《生活》周刊的主要栏目大致可分作言论、人物评述、海内外见闻、小说、信箱、新闻消息等七大块。各卷除了随办刊宗旨和刊物性质改变,栏目有所增减外,基本变化不大。重要栏目在《生活》上的位置大体固定。首先是“小言论”,接着是“专论”,最后是“读者信箱”和“每周大事记”,中间是“国内外通讯”及其他内容。“小言论”和“读者信箱”这一头一尾的栏目是韬奋亲自负责的重中之重栏目,使《生活》周刊编得“首尾匀停,腰肥腹满”,像一篇“凤头、猪肚、豹尾”的好文章。从1929年2月的第5卷第1期起,由四开小报形式改为十六开小册子的杂志形式;从1932年7月的第7卷第26期起,每隔一期还增出一份四到六页的精美画报

报刊版面栏目丰富,活泼生动有小言论、专论、事业与修养、书报介绍、名人语录、读者信箱、漫画等,有的每期有有的轮流出,各有特点趣味盎然;重点栏目相对固定,文章大小搭配、插图照片错落有致。形式上不断革新。“内容并非模仿任何人的,作风和编排也极力‘独出心裁’”,“单张的时候有单张的特殊格式,订本的时候也有订本的特殊格式。”

“在决定本报篇幅和格式的时候,我们考虑到几种条件:第一是读者大众的需要;第二是我们自己的能力;第三是目前一般新闻纸不能顾及而我们可以设法补充的地方。关于第一点,我们想,读者不一定希望篇幅的繁多,而要新闻的准确敏捷;不一定希望消息的繁复,而要内容的简明化系统化……”

因此韬奋的刊物不断推陈出新,“不苟同,不盲从”,无论什么形式出现读者都会看出是韬奋的报刊。韬奋也因之感到快乐:“没有前例可援,没有榜样可仿,也有特别的益处,这益处就是我们可以独出心裁,想出新的办法来适合我们实际上的需要,使我们进步得更快,使我们得到更圆满的结果。”

3,语言通俗文风明快韬奋认为,报刊物的文字应该用大众化的语言,能够让大多数读者看得懂,读得通。

《生活》周刊力避“佶屈聱牙”的贵族式文字,而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文字。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同时,这种平民式的文字更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起到教化作用。在《创办〈生活日报〉之建议》中,韬奋提出:“本报并为辅助教育普及起见,用最浅显之笔,描写复杂之事实,凡深僻之字句及古典,均力求避免。”

《生活日报》创刊后,在《我们要怎么办〈生活日报〉》中他提出:“《生活日报》的文字要力求大众化。我们要尽可能用语体文字写一切文字。在现在,完全用语体文来写的日报还是没有,我们希望《生活日报》能做一个榜样。”他曾幽默地说:如果中国人都会写字,都可以给报纸投稿,甚至报纸上面没有“□□”“ⅹⅹ”,那时的中国就变成新中国了。

如在《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他写道:“尽量利用机器以代替工人,照理不但可以增富一般人的物质生活,而且可以减少个人的工作时间,多多享受文化。所给与的种种愉快生活.照上面所说的情形,在‘物质文明’那样发展的纽约,还有许多人在冬天要挨冻,一个月洗不到一次澡,物质生活能丰富到什么地步,不言而喻了.至于减少工作时间吗?有!不仅减少时间,而且使你时间完全没有!这不是别的,就是在现今的世界上一个很时髦的玩意儿一一失业!”

在读者信箱里面,邹韬奋注意选登一些关乎民族进步、抗日救国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词句简单易懂,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的市民,工人阅读。韬奋办刊力求语言大众化,一是为普及教育,让大众可以读得懂报刊,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从而求得民族的进步;二是让报刊能够真正为大多数人所用。只有当一切初识字半通文的落后的民众,能看得懂报纸后,才有可能给报刊写稿,这样才能把大众的生活反映到报纸上面来,使报刊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喉舌。

4,编辑严谨真情投入在中国新闻史上韬奋的编辑精神格外突出。“编者每日一到夜里,独处斗室之中,就案旁拥着一大堆的来信,手拆目送,百感猬集,投函者以知己待编者,编者也以极诚恳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为歌泣,随他们的喜怒为喜怒,恍然若置身于另一天地中,与无数至诚的挚友握手言欢,或共诉衷曲似的,辄感负托之重,期望之殷,竭我智能,尽忠代谋。”

读者的来信很多,经常每天数百封甚至达千封以上,一年常达二三万封。面对如此多的来信有人建议印一个简便的答复信。韬奋坚决不同意,他说:“这是做官当老爷的做法,我们不能这样做。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他要求工作人员对读者来信处理须经八个程序:

1、登记来信;

2、摘出信中要点交韬奋过目;

3、经韬奋看后,授意如何答复,如果摘录不清楚,韬奋还要亲自查阅原信,指出摘录重点和方法;

4、根据韬奋的意见拟出复信箱;

5、韬奋审阅修改复信稿;

6、按照一定的格式正式誊正复信;

7、抄好后由处理信件人员校阅并盖上生活周刊社公章;

8、再经韬奋过目之后,在公章旁、“生活周刊社敬复”下签一个“润”字,然后封缄寄出。韬奋还把来信的读者编成卡片,填上姓名、地址及通信来往记录等,以便保持经常的联系。4,广告真实诚信回报韬奋在从事报业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广告是报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所登广告均要健康、真实,不能损害读者利益。他说:“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入,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

陶行知是韬奋敬重的朋友,陶在创办《乡村杂志》前想在《生活》周刊上做广告。韬奋因没有看到出版的杂志而拒绝为其刊登广告。直到《乡村杂志》出版,韬奋看到此刊物确有价值,才刊登广告介绍。

韬奋将广告收入都尽量用来改进刊物本身,认为应由此增加读者的利益,再由协助个人而促进社会的改进。如《生活》周刊扩版后,在报刊纸张增加的同时,报价照旧。

同时,韬奋将取得的广告收入,尽量提高投稿人的稿酬和员工的福利待遇。

在《创办〈生活日报〉之建议》中他明确写道:“广告价格,以性质分类。如奢侈品则取费较日用品为高,婚丧则取费较谋事为高。拒绝大广告,提倡小广告。凡不忠实或者有伤风化之广告,虽出重金,也不为之登载。”所收取广告费用读者可随时查账进行监督。“本报为保证广告之效力计,按时请会计师检查销数,正式公布,广告价格依实际销数而随之增加。”对于有伤风化的广告,如介绍治疗性病、淋病的虚假广告,韬奋一概不登,他始终认为广告在取得利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责任,广告的选取要在大方向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四、韬奋的新闻思想

1,大众报刊观念这是韬奋新闻思想最典型的特征。他办报的基本思想,宗旨是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

竭诚为大众服务。重视民众注重其需要,在韬奋的办刊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是他在办刊最重视的一件事。这源于他的民众观念,他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想着读者,大众刊物更要顾及到一般读者的需要,研究当前一般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粮食”。“一个报纸对社会能起引导的作用,绝对不是由于它要怎样便怎样,必须由于它能够灵敏地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真正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真正的利益,在这个立场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韬奋在取材方面应有尽有,除重要的新闻外,特别注意农工疾苦、妇女运动、青年修养、华侨状况、经济建设及教育状况,力求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

为顾及民众的需要,他所办的报刊努力创出适合民众需要的文风,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在《我们怎样办〈生活日报〉》中韬奋指出:“因为《生活日报》是以最大多数老百姓为背景,所以它的内容应该力求大众化,应该极力接近大众,使大众看得懂这个报;使大众感觉到这个报对于他们的知识、经验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都有益处;使大众感觉到这个报是他们的生活里不能离开的一件东西。”

因此,韬奋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内容精练,短小精悍,适合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这样的文章给与读者的益处是很大的,作者替读者省下了许多探讨和研究的时间,省下了许多看长文的费脑筋的时间,而得到某问题或某部门重要精神的精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时刻替读者着想,这正是是韬奋之所以被读者爱戴的原因。

依靠大众办报。韬奋主张大众报纸要由大众来办,认为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他接办《生活》周刊时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编辑只他一个人唱“独脚戏”,他用许多化名写文章,建立了“读者信箱”——创造一种依靠读者的办报方式。韬奋和同事非常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地拆阅、答复读者来信。以后来信多了,他们又将来信的姓名、地址制成长片保存起来,以便联系,把来信的内容也加以分类,归纳整理,重要的还全文照录。他从大量的读者来信中了解到群众的困苦、意愿,摸到了时代的脉搏,称读者来信是“本刊真正的维他命”,是他“写作思想的源泉”。在办《生活星期刊》时,他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建立全国通信网”的建议,希望读者自动担任通讯员。韬奋思想之所以丰富,其言论为贴近实际,就是因为他有这一条联系社会,依靠群众的“生命线”。

韬奋筹备《生活日报》过程中依靠群众的做法:办这张报纸的建议先由读者提出,韬奋肯定。他将办报宗旨、编辑方针、经营办法、人员安排等在《生活》周刊上公布。读者感到《生活日报》是一张真正为他们办的报纸纷纷入股支持,几个月韬奋就筹得十五万元。两千多股东绝大多数是以一二股的股金加入的普通人。这一依靠群众集资兴办做法,在当时新闻界罕见。

在《<生活日报>的创办经过和发展计划》一文中,韬奋详细阐明了对刊登广告的看法:“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入,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有些广告是含有欺骗性质的,有些广告提倡迷信,或伤风败俗,报纸为了广告费的收入,加以登载,在法律和道德上都要负重大责任。本报既然是代表民众利益的报纸,所以对于广告的刊登,要有严格限制。凡是骗人害人的广告,一概拒绝不登。换句话说,本报对于所登载的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

2,爱国的政治立场

韬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生追求中国的独立自强。他的立场和主张通过宣传抗日救亡运动表现得十分突出。“我服务于言论界者十几年,当然有我的立场和主张。我的立场是中国大众的立场;我的主张是自信必能有益于中国大众的主张。”“我的立场既是大众的立场,不管任何党派,只要它真正站在大众的立场努力,真能实行有益大众的改革,那就无异于我已经加入这个党了,因为我在实际上所努力的也就是这个党所要努力的。”他坚决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罪行,反对国民党压制抗日,尖锐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热衷内战、对日妥协的政策。

“有些人还梦想追踪欧美的自由派,高唱个人自由,其实‘高等华人’也许是自由了,和一般大众有什么相干?民族未解放,个人何从获得自由?个人不是做集团的斗士的一员,何从争自由?个人离开了集团的斗争,何从有力量争自由?以个人的利害做中心,以个人的利润为背景,又怎样能团结大众,共同奋斗来争自由,所以我们要应现代中国的大众需要,就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服膺集团主义。集团获得了自由,做集团中的一员的个人,才能获得自由。个人没有力量,集团才有力量。若只在个人的圈里翻斤斗,想到个人的渺小,无力,怪不得要感到悲观哪,消极哪。”

在《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中,他相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崩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成立”。因此,在临终前他也希望加入中共。

3,新闻自由具阶级性相对性

要有新闻自由“所谓言论自由,就新闻业的观点看来,最简单的是真实的消息要让民众看得到,正确的评论要让民众听得到”。他强调新闻自由从本质上来讲,是公民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论自由,在各国民主政治运动史上,都占着最重要的地位,都是由争取民主的人民所必须争得的一种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在《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中韬奋专门论述了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认为:新闻自由既是民主政治的要素和基础,同时又是民主政治的结果和产物,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与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