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0电大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试小抄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概述第二节家庭结构第三节家庭关系第四节家庭的功能第三章家庭教育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第四章家长与子女第一节父母的职责第二节祖辈的职责第三节子女的职责,第四节亲子关系第五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念与类别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第七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因素第八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第九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第一节产前保健与胎教第二节乳婴儿的家庭教育内容第三节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内容第十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概述第二节对非期望行为的管教原则、方法第三节管教的策略第十一章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任务原则与对象第三节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第四节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第五节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与管理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由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由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组成。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四个过程。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对人类来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环境是指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发生影响的全部条件,包括个人身体外存在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和变化。四、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社会背景也是一种环境因素,但它是从宏观上制约以上全部因素的作用的更高层次的环境因素。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情报研究(一)情报研究的基本概念情报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丽不只是一种研究手段。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二)情报研究的基本过程情报研究一般经过下述几个基本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包括查找目录索引、查找情报资料;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包括专题情报目录索引、专题情报内容摘要、专题情报研究综述。二、调查研究(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调查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家庭教育及其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往往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它并不刻意控制条件,要比实验研究容易掌握。在许多情况下。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基础研究,在实验研究之前,作为实验研究的准备而进行。(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过程,一般需要经过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判断调查研究的所属类型,根据调查研究课题及研究类型提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案,调查内容的设计方案,调查的手段和调查资料的统计方案,安排并实施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奎研究报告等六个步骤。4.发展研究发展研究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类对象的某一种特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延伸或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发展研究在进行时一般包括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纵向的追踪研究,另一种是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的特点是“一组对象'多次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是:先准备一组有代表性的好象,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调查对象这一特征的状况,再统计每一次调查结果的平均数并将这些平均数在一张统计曲线图上连成一条统计曲线,最后,根据统计曲线的走向对现象、特征的发展和变化作出判断。三、经验总结(一)经验总结的基本概念经验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经验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对教育对象、教育律的认识,教育的技能和体验。家庭教育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具体技能和感受体验。(二)经验总结类别与基本过程依据经验总结的科学水平可以将其分为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和科学经验总结三个层次。具体经验总结一般由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教育体会三方面的内容组成。四、实验研究(一)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在教育研究中,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对家庭教育指导实验的上述三类变量进行界定,使实验研究的课题具体化。根据实验研究课题,对研究如何进行要制定一份实验研究计划。在这份计划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规定:实验的组织类型是单组实验还是等组实验;实验的被试从什么范围选择,被试的数量和选择的方法;执教者的选择;实验的具体措施,怎样进行家庭教育(三)指导实验研究的两种类型家庭教育的指导实验一般只采用单组实验与等组实验,不采用轮组实验。家庭教育指导的单组实验不设置对照组,实验的结果通过对实验组指导前后效果的比较获得。等组实验要准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相等的组,实验的结果通过指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效果的比较获得。具体过程如下:单组实验。选择一个班(或几个年龄相同的班,或整个幼儿园)作为实验组;指导前测定这个班的幼儿及家长的基础;对这个班进行指导;指导后再进行效果测定五、质的研究(一)质的研究的基本概念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二)质的研究的基本过程质的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界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场地、进入现场并维持关系、资料搜集与检核、资料分析与整理、撰写并提出六、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50年代,经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考瑞(S.Corey)等人的大力倡导,行动研究开始进入美国教育研究领域。典型的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性。行动研究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将问题置于各种相关因素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情景中予以考察,侧重于用质的手段和定性的方法去理解、把握人的生活世界。2.行动性。行动研究从实践活动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并以实践质量能否提高作为检验研究成果的标准,。3.角色一体性。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强调实践者以研究的心态和方法对待本职工作,要求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既要做行动者,又要做研究者,研究者的角色与实践者的角色同_。4.供体与受体的统一性。行动研究要求研究者的角色与运用研究成果的实践者的角色统一起来,保证使研究成果直接、及时地转化为实践过程。5.合作性。行动研究虽不排除实践者个人独立进行,但通常情况下,由一组实践者与研究人员围绕一个实践问题合作进行。除教师外,家长、学生、社会团体、社会机构和各界人士都可以作为合作者介入。6.反馈一调整性。行动研究要求在持续进行的活动中,不断对活动的目标、结果和手段三者及其关系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所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进程中的行为,是一种开放性和形成性的研究活动。7.目标的具体性。行动研究的目标在于在具体情景中提高行动的质量,增进行动的实效。行动研究并不刻意追求自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本身,它只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8.结果的非普遍性。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直接指向具体情景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它通常只将在特定情景中得到的研究结论运用于该情景、该问题本身,并不追求获得普遍适用于各种情景的概括化知识。(二)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关于行动研究的步骤,有人提出:首先,要“找出起始点”,包括研究日志、寻找一个起点;其次,要“理清情境”,包括澄清研究的起点、收集资料、资料分析;第三,要“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第四,要“分析与理论类化”。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学习能力是:1.学会认知。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在于知识本身。2.学会做事。使学生具有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包括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冲突、组织管理和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使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从而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偏见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并且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4.学会生存。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使学生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像、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EQ)的影响。因此,只有从重视IQ转到重视EQ上来,并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EQ,才能拯救现代社会。丹尼尔.,高曼对EQ所下的定义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1.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才熊成为生活的主宰,否则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2.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常受低落情绪的困扰,而能控制自身情绪的人则能很快走出命运的低谷,重新奔向新的目标。3.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①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②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4.理解他人情绪。能否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这是了解他人需求和关怀他人的先决条件,高曼用“同理心”来概括这种心理能力。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常能从细微处体察出他人的需求。5.人际关系管理。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上。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二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概述一、家庭的概念’(一)家庭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给家庭下了这样的定义;“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家庭。”①也就是说,家庭的本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是由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生活在一起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团体。我们可以把家庭概括为: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指标。2.血缘是家庭的纽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因血缘关系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是判断家庭的又一个重要指标。3.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这就包括除父母、子女之外的其他直系、旁系亲属和建立了正式领养关系的成员,他们中有的虽无血缘关系,但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经济上的密切交往,实际上起到了维系血缘的作用。(二)家庭的本质和特征家庭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有其基本的性质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没有两性结合、没有婚姻就没有家庭。因此两性结合进行种的繁衍是家庭最主要的特征,是与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相比最大的区别所在。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人类社会开始以来,家庭形态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四种家庭形态:血缘家族、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系的一种艺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我国长期以来占主要地位的大型联合型家庭已渐渐向小型核心型家庭转变,经济基础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家庭发展的决定力量。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由于家庭成员以姻亲、血亲为纽带,因此关系密切、稳定、持久,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对每个人来说,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走上社会,这其中要经过漫长的路,家庭是这条路的起点,年幼者不仅需要父母双亲的哺育而且需要教育,从而学会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发展个性。家庭成了人们生存的一种方式和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世界上每个人无不被打上家庭的“烙印”。家庭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运用了摩尔根的大量研究成果,证明了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四种不同的家庭形式。二、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一)血缘家庭血缘家庭属于群婚制的最初阶段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凡属同一辈分的男女均可以结为夫妻,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结为夫妻也是合乎道德的,这种同辈而婚的婚姻构成了人类最古老的家庭形态——血缘家庭。(二)普那路亚家庭人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生产劳动能力又有了巨大的进步,从游徙的部落变为相对稳定的部落,使得部落间有了较固定的联络,并且开始互相通婚。某一氏族的男子与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交互群婚,也就是说,一名男子可以与一群女子发生性关系,同样一名女子也可以与一群男子发生性关系,但它排除了兄弟姐妹的性关系。这种婚姻形成的家庭称为“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是美国夏威夷语,意思为“亲密伙伴”。普那路亚家庭也属于群婚制家庭,又称为团体婚姻。(三)对偶家庭人类又经过了漫长的旅程,这期间社会经济和氏族制度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也逐渐学会耕作和畜牧,特别是工具的改进使捕猎等劳动有可能成为男子个人的行为,男女群居已不再成为必需,对偶制取代了群婚制。(四)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再向前就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三、家庭的生命周期一个家庭从成立到消失,大约经历五六十年,一般来说,期间要经历各种不同的阶段: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阶段一孕育孩子阶段一为人母、为人父并养育孩子阶段_孩予长大成人阶段-老年阶段,其中20年,家庭生活的重心在养育孩子。(一)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婚姻的建立使不同生活背景的男女双方结合在一起,这期间需要双方相互适应、磨合,因为夫妇原本生长在不同的两个家庭之中,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都会有差异,这就需要双方都要努力协调、真诚地悦纳对方。(二)孕育孩子阶段。经历了两人世界之后,大多数家庭都会作好准备,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未来的爸爸、妈妈们会对孩子有着美好的遐想,一些准父母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甚至都会发生变化,孕妇的健康、饮食、保健等等常常是这阶段家庭生活的重心。(三)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原先两个人的双向关系变成较为复杂的交互关系,孩子的出生使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面临着许多困难,如缺乏带孩子的经验,不分白昼、不分寒暑地忙碌,孩子出生后所造成的家庭生活改变更是巨大,父母休闲、自由支配的时庭(四)孩子长大成人阶段。通过十几年的养育,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学着独立和自由选择,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需要作较大的调整,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态度等都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来制订。另外,孩子已有一定的能力来帮助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父母要善于培养孩子负责、敬业等优良品质,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五)老年阶段。当孩子有了经济能力之后,他们就能自立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愿意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第二节家庭结构一、家庭结构的概念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存在都依赖于其他成员的存在,他们各自都有一定的角色,互相关联、互相维持。广义的家庭结构还应色括家庭的主体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等。划分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家庭成员的分类和家庭成员的多少。家庭成员的分类构成了家庭的类型结构;家庭成员的多少构成了家庭的规模结构。二、家庭结构的类型家庭结构的类型就是家庭结构的整体模式,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夫妻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它们有共性。区别家庭结构的类型就是从一个侧面将大致相同的家庭归为一类,并通过分类把握不同家庭的不同特点及其一般规律,为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指导。好的家庭结构分类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尽含,即所有家庭都应包括进去;二是明确,即每个家庭归于哪类应明确。依照判断家庭的基本依据,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家庭结构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等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一)核心家庭“核心家庭”这一名称来源于西方,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核心家庭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少,结构较简单。特别是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之后,核心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二)主干家庭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参考国际上主干家庭的定义,我国社会学家对主干家庭下了这样的定义:“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三)残缺家庭残缺家庭,顾名思义就是不完整家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婚姻和家庭关系时曾说过,“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那就是双亲教育。”他把夫妻和子女比作社会结构中的正三角,以此来描述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完的家庭,而一旦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去世或双方离异,这个三角形便失去了一条边,这个家庭便是不完整、残缺不全的。(四)隔代家庭隔代家庭是指(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曾几何时,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出国风,年轻的父母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或工作需要纷纷漂洋过海,形成一批留守子女,也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便把孩子送到(外)祖父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五)联合家庭三、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趋势纵观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有两个很明显的走向小型化、核心化,它们也将是我国家庭结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结构也相应地简单了,出现“核心化”趋势。(二)核心化趋势家庭不仅将众多的旁系血亲排除在外,即使在直系血亲的几代人当中,也逐渐由父母双亲加上子女构成的所谓核心家庭取代几代人同堂的“主干”或“联合”家庭,这在西方国家更为突出。二、家庭关系的类别家庭关系的类别在不同的家庭中会有所区别,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被称为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也是家庭,最基本的关系。由夫妻关系产生亲子关系,然后再衍生出其他家庭关系。(二)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三)祖孙关系。祖孙关系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关系。虽然我国的家庭规模已有了很大变化,但祖孙关系的亲密程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祖孙之间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关爱和依恋。第三节家庭关系一、家庭关系的概念一般来说家庭至少由两个成员组成,相互之间构成了家庭关系,什么是家庭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它。(一)家庭关系的定义所谓家庭关系,又称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二)家庭关系的特点家庭关系相对于其他社会关系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它的维系更主要的是依赖于爱、共同的情感、道德、心理因素等这是家庭关系最主要的特点。家庭成员有着天然的血浓于水的情感,家庭成员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家庭关系最为密切,相互影响也最为深刻,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有情感上的关系,还有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事业上的相互帮助等等。因此,家庭关系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面,比如物质生产、生活消费、家务劳动、性爱、繁衍后代、家庭教育、亲子情感、家庭休闲娱乐等,这是其他社会关系不能比拟的。2.家庭关系最为持久、稳定。自从人类进入婚姻家庭时代以来,家庭关系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将持续下去,而其他的社会关系都会消失或改变,只有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绵绵不断。3.家庭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先启后性。家庭关系是以代际关系为层次,同辈或几代人之间相互交往,特别在我们中国非常重视寻根追源,一些家庭以家谱的形式记录着上至几十代的家庭成员及其之间的关系,使后人牢记自己的祖辈,一代代地传下去。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都被法律所明文规定,如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如果违反这些规定轻则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家庭关系不仅是一家一户的内部事,它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必定受到政府的重视。二、家庭关系的类别家庭关系的类别在不同的家庭中会有所区别,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被称为家庭中的第_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由夫妻关系产生亲子关系,然后再衍生出其他家庭关系。(三)“亲子关系:。桑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是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不可选择的,从母亲孕育一个新生命开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存在了,父母元法选择子女、子女也无法选择父母。其次,它是永久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即使由于分离等各种原因也无法改变血缘的客观现实,这种关系直到生命的结束也依然存在。第三,它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也必须赡养父母,亲子之间有着血脉相承的深刻内涵,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亲子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三)祖孙关系。祖孙关系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关系。虽然我国的家庭规模已有了很大变化,但祖孙关系的亲密程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反而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祖孙之间包含着越来越多的关爱和依恋。(四)婆媳关系。婆媳是由姻亲而结成的一种家庭关系。三、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分析家庭关系并非存在于真空当中,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家庭内部的因素,也有家庭外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它们都会对家庭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来自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家庭内部可分为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中的代际1隋况、家庭传统及背景。1.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家庭关系则越错综复杂。这个道理很好理解。2.家庭中的代际情况显而易见,家庭中的代际层次越多,家庭关系则越复杂。人们常常说的“代沟”就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价值观念上有差异以致造成隔阂。不同代际的人由于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年龄及身体差异等原因,他们在对事物的判断、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社会转型期,这种区别表现得更为显著,长辈们常常以旧的标准来要求年轻一代,而年轻-代又有自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常常会引起冲突,影响家庭关系。3.家庭传统及背景家庭传统及背景会对家庭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一个家风良好的家庭里,人人都耳闻目睹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长辈们尊老爱幼、善待兄弟姐妹,这对形成优质的家庭关系是有深刻影响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好的榜样。(二)来自家庭外部因素的影响影响家庭关系的外部因素归纳起来有三种。1.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方式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生产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家庭关系,这已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比如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时代,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家长是家庭生产的组织者和主要劳动者,在家庭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那时候的家庭关系是以“家长制”为主导,父为子纲。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人人有独立经济能力,“家长制”就不易滋生,社会倡导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平等和睦。2.法律和道德风俗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家庭关系起到约束和保障作用,比如法律规定夫妻双方有相互忠实的义务,父母有养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等就从法律上约束了夫妻、亲子之间的关系。3.宗教宗教对于家庭关系也有重大影响,典型的如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势力很大,规定夫妻不得离婚,对家庭的主要关系产生了很大的约束力。我国的佛教强调“仁义”、“以孝为本”,子女对父母必须言听计从,不得有任何违抗,否则将会受到家族的严惩,这就对家庭中亲子关系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四、家庭关系的发展趋势家庭在发展,家庭关系也在发展,从近几十年来家庭关系发展演变的情况来预测,家庭关系有如下的发展趋势:(一)家庭关系从数量上来说将趋于简单化。首先,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使得家庭成员数量减少,根据家庭关系次数公式(N2-N)/2,N为家庭人数,N变小那么家庭关系次数必将减少。其次,独生子女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家庭中兄弟、姐妹、妯娌、堂兄弟、堂姐妹及伯叔、姑姨、侄子女等旁系亲属将大大减少。(二)家庭关系从交往密度上来说将趋于减弱,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呈开放化趋势,未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与社会群体联系将加强,而与家族成员的联系将减弱。同时由、于人们地域流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走出家乡求得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年轻人求职观念的主流,家庭成员分布的地域广,他们之间的联络必定会减弱,家族对人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小。第四节家庭的功能一、家庭功能的概念家庭功能又称为家庭职能。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只要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家庭也不例外。它之所以在每一个社会和文化中都存在并受到重视,是因为家庭这一社会组织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不能被其他社会组织形式取代。什么是家庭的功能呢?家庭功能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二、家庭功能的类别我们把家庭功能分为两大类:(一)固有的功能;(二)历史的功能。固有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历史的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等。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论述。1.生育功能。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是生育、繁衍后代的基本组织。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以及从毫无行为能力到长大成人,这期间,家庭起很大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个孩子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离不开家庭的抚育.父母的教育引导,家庭生养了千千万万代人,使人类得以延续。2.性生活功能。性行为是人的生物本能,为了生养出健康的后代,古人对性生活作出了种种限定,实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这种限制到了近现代就被法律、道德等控制在夫妻关系之中,只有家庭才为人们提供了被法律和社会风俗所认可的性生活,家庭的这一生理功能对于人的个性、家庭的巩固,甚至对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3.抚养和赡养功能。孩子出生之后都要有一个相当长的依赖时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情感上都离不开父母及长辈的照顾,人到了老年也有一个丧失劳动力需要子女后代予以赡养的时期。4.情感交往功能。由于亲缘和血缘关系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感5.物质生产功能。家庭曾经是生产资料占有单位,曾经是生产劳动的组织单位,也曾经是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的单位,家庭的物质生产功能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需求。6.教育功能。正常情况下,人的一生离不开家庭,家庭对人的教育、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时代,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对青少年进行生活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年长一代手把手地把手艺传给后代。7.娱乐功能。现在虽然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场所、方式越来越多,但家庭独有的温暖、舒适、愉快的气氛是其他任何娱乐场所8.宗教和政治功能。宗教和政治功能是家庭的附加功能,它不为家庭所必需,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在信奉宗教的国家和地区,家庭起着传播宗教、世代传教的作用。家庭的政治功能也同样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附加功能,比如在家长制宗法盛行的时期,家庭中的最长者就是统治者,其具有绝对权威,奴隶主和封建主家庭常常是政治联姻,一荣俱荣,婚姻家庭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大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法律、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家庭功能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家庭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纵观家庭发展历史,家庭的每一次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状况有直接关系,家庭功能的变化也是杜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社会制度和法律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社会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影响家庭的功能。比如在一个封建专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家庭一定会有维护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的作用;而在一个民主自由、法制平等的国家里,家庭的功能会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会制度是决定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社会制度的集中体现——法律也会对家庭功能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法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约束力,促使家庭必须履行其职能,比如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必须赡养老人。(三)传统习俗与伦理道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由此带来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比如欠发达的非洲、泰国北部及我。国中、西部农村盛行多子多福,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地位与其所生子女的多寡和性别有关,生了男孩就高人一等,生了女孩就抬不起头,如果没有子孙后代的话就更遭人嫌弃。四、家庭功能的变化近十年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也相应地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特别是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促使家庭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育功能逐渐退化。(二)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三)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绝大多数的人们是以家庭为(四)教育功能分化。(五)赡养功能弱化。五、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家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教育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第三章家庭教育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一、家庭教育的概念每个家庭都自发地进行着家庭教育,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术界对其的界定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二)家庭教育的性质所谓家庭教育的性质就是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根本属性。由于家庭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家庭教育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形式教育的特定属性。根据前一章论述的家庭的特征和本质,我们来看一下作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家庭教育具有什么根本属性。1.它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考核要求、有统一标准的教育,家庭教育虽然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但并没有特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教育者也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只要生育了孩子,家长自然就成了教育者。2.它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在有着血缘关系的成员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国有句俗话一儿子是自己的好。3.它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三)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I.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体格发育、学习习惯、品行修养等。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没有特定的教育教学大纲、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更没有行政部门的评估考核,一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进行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来传递的。3.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影响家庭的因素诸多且相互交叉,并且受自然条件约束,不可人为选择,又缺乏严格的制度,因此家庭教育艰巨而复杂。现在的家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并没有教养子女的经验,只能边养边教,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却再也无法弥补。(四)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都会打上深深的烙印,而且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形成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是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毫无疑问,学前儿童最初的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实现的,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也有相当部分在家庭中实现。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家庭教育最具广泛性和群众性,我国有2亿个家庭,这2亿个家庭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教育培养重任,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素质与国家的综合实力。(一)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家庭物质环境包括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它直接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子女学习环境及健康等方面相联系。(二)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方面。在家庭的物质环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家庭精神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三、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脑科学研究成果都表明,刚离开母体的新生儿已经有了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积极尝试着去探索、去了解。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的行政领导、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并且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考核、品德鉴定,具有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士,有的国家还有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把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列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教育要真正发挥正规教育的核心作用必须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庭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促进家长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发挥整体合力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工作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要及时把学校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向家长介结,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应地作出配合。比如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向孩子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的优秀人物、祖国美丽河山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激发子女的爱国情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同时体会到作为龙的传人肩负着祖国富强、民族昌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认识上有偏差,表现为重智轻德、一味地要求孩子争第一,对孩子的品德、个性比较忽视。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现在的家长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并且能从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来获取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相对于网络、媒体,更具有操作性。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家长通常,教师关注两头,就是特别好的孩子和特别差的孩子的家长,对于处于中间层次的一般孩子的家长往往比较忽视,还有些教师与较重视教育的家长指导、交流得比较多,对于不配合或自身素(三)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长应该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影响孩子成长的条件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物质条件包括安静的学习环境、整洁的居住环境、必要的物质设备、必需的营养保证;精神条件包括父母的自身修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教育态度等。3.热心学校工作,充当学校教育的参谋发达国家的学校都有类似家长委员会的组织,这些孩子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学校出谋划策,可以是组织讲座给学校师生介绍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也可以是利用社会力量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形式多种多样。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所谓社会,就是通过人们的活动、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关系体系或组织体系,它是以现象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教育又反过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模式,就是以一个街道、一个乡或一个区为范围,将这个社区里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关心这个社区内的年轻一代的教育,支持社区内的各类学校,为他们提供帮助,而这个社区内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则一起参与社区的各种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双向服务,起到既教育少年儿童又改造社会的作用。(三)社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影响社区是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社会环境,一般情况下每个社区都有特定的风格风尚,比如某一社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社区的学习气氛会比较浓厚,人们比较有礼貌,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邻里之间可能比较冷漠。(四)传播媒介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已越来越离不来网络电视。(五)传播媒介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家庭对传播媒介的选择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对家长的影响、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从现在的孩子对广告词的熟悉程度、从人们对上网的迷恋程度就可见一斑。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伊斯兰思想以及在中国、印度的古老哲学思想里,其后在夸美纽斯、卢梭以及880-1920年教育运动的代表们身上也能发现这种思想。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l.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信息化时代既给人们带来好处也给人们造成压力,所谓好处就是知识使个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生活充实,有助于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也使个人不断地面临挑战,人们必须持续不断地提高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受教育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年人同样必须接受教育。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学习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存在的条件。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据估计,当前专业知识的半衰期仅为5·7年,即学科的知识在5~7年后就会过时一半,家长和孩子同样需要不断地追求新知识,保持学习的欲望,不断提高学习的能力。3.塑造新的生活形悉。家庭终身教育的对象包括每一个家庭成员,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工作相结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激发家庭教育的潜能,家庭教育的潜能是相当大的,如何发掘、如何利用应该是家庭努力的方向,家长要不断地反思、敏锐地感悟。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教育的推进是以建立学习社会为标志的。二、学习社会近三十年,世界上发达国家把“推进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的主要途径1996年,欧洲终身学习白皮书指出:欧洲未来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在这方面,教育体系中的老师及其他社会参与者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与训练是个人自我形成、自我改进及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个人来自正规教育、在职教育或非正规教育途径的学习都是决定自己前途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学习型家庭(一)学习型家庭的提出学习型家庭这个概念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系统思想、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人们发现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现代社会惟一能持久保持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第四章家长与子女第一节父母的职责一、父母亲的职责所谓职责,主要指角色地位和责任。父母的职责可以从父母亲的角色、父母的作用角度来认识,为了便于能更生动、更通俗地理解,我们还将列出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一)父母的角色角色一词借用于戏剧,家庭好比是人生的舞台,人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并有与之相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行为模式,它是对处于特定地位上的人们的期待。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角色。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影响父母的角色,比如自己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等等。1.社会地位对父母角色的影响家长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不同导致其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的差异。经调查发现,社会地位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的家长对待子女往往比较民主、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丽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较差的家长容易对子女要求比较高,行为标准也比较刻板,可能是由于处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势的家长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将来能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对待子女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2.教育背景对父母角色的影响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会对儿童有不同的认识,而且还会影响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知识面比较广,认为应该给孩子自主权,不太会强行要求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常常会用说理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在关键时刻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建议。3.性格对角色的影响父母的性格对其承担角色有明显的影响,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都会反映出来,如果父母热情、善良、开朗,那么,作为家长,他(她)对待自己的子女会积极、和蔼、充满爱心;反之,如果父母冷漠、消极,作为长角色会对子女抱怨责备、怨声载道。父母角色对子女最具影响力,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社会角色。4.成长经历对角色的影响极少数为人父母者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二)父母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确实,父母的作用再如何夸大也是不过分的。父母不仅孕育了孩子的生命,把他培养成健康强壮的人,更重要的是教会他立身之本,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体地说,父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对子女具有“养育之恩”,从怀孕开始,胎儿就在父母的精心关爱王生长发育。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家长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孩子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首先,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了他(她)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们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年的孩子不仅生活上依赖父母,同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对的,因此,父母的人格、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就成了孩子社会认知的标准。绝大多数都是参照父(三)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父母角色在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再怎样强调也都是不过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父母角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下面我们来论述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1.身体素质。父母的生理遗传素质是子女体格发展的物质前提。父母身体素质好,一般来说,孩子就比较健康;如果父母体质差、遗传基因有问题常常会导致孩子身体素质的缺陷,特别是母亲怀孕的时候,母体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为人父母者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2.道德品行3.观念意识。4文化修养。称职的父母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必须要有文化修养,能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知识。5.人生态度。据调查反映,父母的人生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二、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由于父母性别、生理方面的差异,父亲与母亲在家庭中会有所分工,传统的角色分工是:父亲赚钱供养家人,母亲在家养育子女、操持家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母亲们普遍成为职业女性,据最新调查发现,父母亲共同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模式,因此,现在很难讲父亲与母亲在家教育中确切的分工是什么。事实上,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亲的作用都很重要,只有父亲承担家庭教育或只有母亲来承担家庭教育责任都会有一定的缺陷。(一)父亲的教养作用父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男孩来说,经常与父亲接触会更有阳刚之气,父亲常常是男孩模仿和崇拜的对象。祖辈的职责(二)母亲的教养作用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起到巨大的作用,人们一直称颂母亲的伟大,她不仅孕育了生命、延续了人类,而且还掌握着民族的命运,因为母亲所培养的这些未来公民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族的素质。第二节祖辈的职责一、祖辈家长的职责(一)祖辈家长的定义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亲长一辈的家长,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在我国家庭中,祖辈家长很有权威,而且四世同堂、子承膝下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尽管我们的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祖辈家长抚养孙辈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对于认识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祖辈家长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二)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壅可以分为隔代家庭、主干家庭、监护人家庭、留守家庭等。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组成的。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的祖辈家长而言,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比较小,因为除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之外,孩子的父母还是主要教养者。他们主要是在生活上照顾孙辈,负责家庭中的家务劳动。2.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祖辈家长。在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由于只有祖辈和孙辈,祖辈将替代孩子的父母履行家长的职责。这类家庭相对于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甚至单亲家庭有其特定的弊端,祖辈毕竟年事已高,抚养教育的重担全部由他们来承担,常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三)祖辈家长的作用在我国家庭教育中,不得不承认祖辈家长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妇女就业率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人才流动进一步加速;年轻人外出求学、创业人数剧增;离婚率上升等诸多因素使得相当部分祖辈家长在家庭中或多或少地承担养育孩子的责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不能让中华传统美德在下一代身上失传,而应该让孩子们成为有骨气、讲礼仪的“龙的传人”,祖辈家长的作用就更不可忽视了。二、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三方面来思考。首先,同父母亲的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不同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们自身心理特点不同于年轻的父母。其次,他们有自己的优势。第三,存在着局限性。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祖辈家长的教育特点。(一)与年轻父母相比,他们的教育特点。祖辈与孙辈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从血缘角度来看,他们之间隔了一代,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老人在孙辈身上可以再度体验到后继有人的兴奋滋味,特别是在(外)孙子女身上看到家庭遗传特质更会感到生命的延续。(二)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优势:祖辈家长的优势主要体现他们的主要作用体现在:1.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对双职工家长来说,要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往往比较困难,祖辈家长利用退休在家的优势就能随时随地地关心孩子的饮食冷暖,由于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祖辈家长对孙辈更是疼爱有加,千万宠爱集于一身,尽心尽职,有些祖辈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照顾甚至超过孩子的父母。2.弥补年轻父母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年轻的父母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常常会缺乏教养孩子的经验,他们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实践,这时,祖辈家长常常能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3.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祖辈家长教育特点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无法抗拒的来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的原因。祖辈家长大都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生长在相对现在来说封闭得多的时代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传统的一套还占一定优势,虽然他们也在不断地随社会发展有所转变,但相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还是较为保守的。第三节子女的职责,一、子女角色的职责子女作为家庭中年幼的一代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他们在生活上依赖长辈的照顾、经济上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社会化程度更是处(一)子女角色的地位子女常常被称为父母爱情的结晶,夫妻结婚之后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每个人的角色地位都会发生变化,年轻的夫妻转换成父亲、母亲角色,孩子自然就是子(女)角色。(二)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观念交替、社会经济文化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童、青少年和年轻的父母们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最快的群体,与子关系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降低。以往悠闲、清静的家庭生活被父母亲匆忙的步履、日益加大2.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二、家庭教育中子女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子女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由家长在上面画上最美的图画,他们更像是一把等待燃烧的火炬,需要家长去点燃。第四节亲子关系一、亲子关系的概念(一)亲子关系的定义亲子关系,顾名思义就是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在人类关系中,亲子关系是直系血亲关系中亲缘联系最近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关系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二)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观念交替、社会经济文化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青少年和年轻的父母们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最快的群体,亲子关系必然会出现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为以几个方面: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亲子之问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以往悠闲、清静的家庭生活被父母亲匆忙的步履、日益加大的工作压力所取代,为人父母者为了生活、为了自身的发展忙于事业、忙于赚钱、忙于进修;子女们为了有一个好的前程忙于学习、忙于补习、忙于对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忙碌的生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①互动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它强调两个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交往达至此在心理上和行动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亲子间的要求及地位亲子间的要求及地位是指在亲子关系中对父辈与子辈双方提出的要求及在双方相对另一方面来说的地位。亲子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它同样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二)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亲子间的良性互动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亲子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使得亲子之间的情感最亲密、最深厚。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父母自身的因素,有子女方面的因素,也有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影响着亲子关系,但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分别加以论述。(一)父母自身的因素作为亲子关系中的一个方面,父母自身的素质必定影响亲子关系,这是显而易见的。父母自身的因素包括父母的性格、文化程度、观念意识、身体状况、家庭传统、夫妻关系、道德品行等等。(二)子女方面的因素子女在幼小的时候,决定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父母一方,随着子女长大成人,他们的价值观念、品德行为、文化修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渐渐增大。有的子女思想境界高、人品好、知书达(三)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因素主要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传统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亲子关系。第五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念与类别一、学前儿童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述(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概念为对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有必要首先对“观念”进行探讨。所谓观念,是指一个人的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是人对外部事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类别如上所述,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一)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二)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基于对儿童发展的认识形成的对儿童教育养育的理解及家长角色与职能的看法,它直接支配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行为及方式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三)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一、不同的儿童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在如何看童观上是迥然不同的。传统的儿童观将子女视为小大人,谓之“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认为幼小不成器,长大难成才,从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二、不同的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主要反映在家庭教育目标上,即价值导向上,同时还表现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态度及教育方法上。三、不同的人才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集中体现在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上,家长不同的期望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祖辈参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心理状态:1.慈幼心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长期以来,这一传统观念成为我国社会的传统公德。深受慈幼美德熏陶的老一辈,普遍怀有对幼辈诞生与成长而发自内心的爱抚之情。2.义务心理。家庭是生养和教育子女的一个社会单位,抚育子女是家庭的职责与义务。祖辈一般能充分认识抚育幼辈是社会赋予的天经地义的职责,一般均乐于潜心于孙辈的抚养与教育活动,积极支持子女集中精力干一番大事业,自己当好“后勤部长”,再现人生的价值。3.补偿心理。祖辈年轻时,有的为人民驰骋沙场,有的为事业而日夜奔忙,往往没有精力对子女施行足够的教育。如今步入晚年,歉疚之心油然而生,他们渴望在孙子(女)身上作补偿,精力上不辞辛劳,物质上不吝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热忱。4.享福心理。为社会和家庭操劳大半生的祖辈,退居在家,过起清闲生活,心理上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孤寂感。5.返童心理。童心是孩童心理世界的凝聚体,它表现出天真、纯洁、稚气、坦率、诚实、热情、好奇、好玩等,当祖辈进入老年期,不仅不服老,反而变得孩童似的好说、好乐、好玩。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的年限、状况。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观念。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一、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辈分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辈分是影响其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的年限、状况。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观念。因为学前儿三、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长的职业也会影响其教育观念。这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往往具有与其职业相对应的团体文化,如医生有医生的文化,教师有教师的文化,工人有工人的文化,农民有农民的文化,个体户有个体户的文化观念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与每一职业文化相对应,就有相应的观念。观念本身是多元化的系统,家长教育观念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受家长职业的影响。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为使我们对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有更好的把握,我们首先应对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作一理论探讨。一、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方式是人们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由于说话做事的对象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叫工作方式;生活上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称之为生活方式;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可称为家长教养方式。二、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各自研究的领域、角度对家长教养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由此形成了许多有关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划分标准,相应地得出了很多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一)以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因素)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类型性的研究一直占据着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主体。__(二)以家长人格特点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鲍尔特温(A.L.Baldwin)认为,卣于家长的人格不同,家长在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化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养方式也有重大差别。为此,他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类:1.专制型。2.溺爱型3.放任型。4.民主型。日本的森重敏根据母亲的不同性格,列出对幼儿个性形成有不同影响的四种方式:1.“细致的干预”型教养方式的母亲。其性格一般带有阴郁性、易变性和神经质的倾向,往往过于沉湎于冥思、反省;2.“垂直的亲爱”型教养方式的母亲。其阴郁性的倾向一般很少,其易受性和主观性的倾向(空想、敏感、不能客观地待人处世)也很少,而其适应性的倾向较强;3.情动型”教养方式的母亲。其感情表现强烈,心情浮躁,情绪很不稳定,或喜或忧;4.“水平的亲和”型教养方式的母亲。(三)以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结果划分家长教养方式类型鲍姆令特(D-Baumrind.1967)专门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特点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被试者是146名幼儿园儿童,她通过调查与访问,把儿童分成三个组。三、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根据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的不同划分方法,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就有多种类型。我们采纳西蒙兹(Symonds)、施艾弗(Schaefer)、马丁(Martin)和麦考伯(Maccoby)等学者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阐释,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可以交互组合成四种主要的教养类型。1.民主权威型民主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2.绝对权威型绝对权威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关爱且给予最大限制。父母往往按照一套硬性的规范,命令、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调权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尊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往往订立明确的规则标准,要求子女遵照执行,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全然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态度极其粗暴,要求孩子服从家长权威。3.娇惯溺爱型.娇惯溺爱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高,将感情、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爱,迁就孩子,但很少进行限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程度的容忍和接受,具有过4.忽视冷漠型忽视冷漠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并较少进行限制,具有放纵的意味。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缺乏关心,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鲜有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孩子的情况和需要,与孩子的交流缺乏感情,对孩子的优点、缺点也都不予关注。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一、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了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如果采取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得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二、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了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如果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示出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性强、及抗性强、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暴烈。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了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研究结果表明,双亲如果采取照管过甚的溺爱的教养方式,儿童就显示出幼稚、神经质、依赖性乃至等性格特征。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广泛研究双亲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关系,发现父母亲教养方式若是忽视型的,则儿童的个性表现为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社会性和创造力强。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一、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一)夫妻关系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教育下一代是家庭的基本职能之一。父母,尤其是母亲。,作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常常承担着儿童教育的主要职责,她们的教养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母亲对儿童的教养受来自家庭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其影响最为重要。(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向运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调查资料,对父母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的相关分析说明,文化程度与溺爱型、否定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呈显著负相关。二、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一)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米歇尔在他的个性社会学习理论中曾谈到,“一个入可能集中下面一切特征于一身:难于相处、桀骜不驯、顺从、依赖、纤弱、咄咄逼人、温和、冷漠等。(二)孩子丽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陶沙等同志对3~6岁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3—6岁各年龄组儿童母亲在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得分具有相似的模式,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方式的总得分没有明显的主效应,不同年龄儿童的母亲仅在惩罚和成就要求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三)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考安(Cowan,1993)对不同性别学前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后指出,男女儿童母亲的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这与陶沙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机智、策略、技能和技巧。父母的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庭教育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一)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角度讲,了解孩子是学前儿童家长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它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假如家长不了解孩子,就无从关心孩子,也无从教育孩子。家长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效率。(二)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评价,可对孩子发展的各方面进行各种具体的指导,孩子也可通过家长的评价逐渐适应各种社会要求,促进孩子的发展成长,所以缺乏评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1.评价幼儿发展的趋向学前儿童家长在评价孩子发展时,始终都应注意以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为参照物,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要把孩子与同伴相比,这样才能准确地对孩子的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推断。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学前儿童家长在评价孩子时,要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孩子进行全面地分析,不偏向某一方面或忽视某一方面。在对孩子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估时,要注意全面性。比如,父母在评估孩子的社会性时,不仅要考察孩子的社会认知,而且还要考察孩子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1)评价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学前儿童家长在考察孩子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时,可用游戏规则法和故事难题法来进行。(2)评价幼儿的社会情感水平学前儿童家长在考察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水平时,可用投射测验法、移情测验法来进行。投射测验法,又称故事续讲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当讲到主人公的行为以后,让孩子接着讲故事的结局的一种方法。(3)评价幼儿的社会行为水平学前儿童家长在考察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时,可用自然测验法、情景测验法、等级评定法等来进行。自然测验法是学前儿童家长在自然环境中测量孩子自然发生的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三)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即协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良好协调的亲子关系能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美、真诚的美、善意的美,使家庭教育充满了协调艺术的美。(四)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孩子身上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优点、成绩、进步,也有缺点、过失和退步。要能发挥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心脏解剖模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盐酸考来替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新型导向挡渣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墙体广告租赁合同涵盖广告位更新维护责任3篇
- 2025年房地产项目委托产权登记及过户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卫生间清洁保养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物业管理服务委托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采购合同3篇
-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件 03 呼吸困难大课何琳zhenshi
- 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修改版
-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康复
- 《国际市场营销》案例
- GB/T 37518-2019代理报关服务规范
- GB/T 156-2017标准电压
- PPT沟通的艺术课件
- 内科学:巨幼细胞性贫血课件
- 暑假家校联系情况记录表
- 周计划工作安排日程表Excel模板
- Q∕GDW 12155-2021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