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讲评_第1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讲评_第2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讲评_第3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讲评_第4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讲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2023年5月非连续文本阅读讲评——纸上有声期中:中国跨度(发展成就)期末:天气预报(技术与生活)一模:能源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二模:文艺审美(听觉叙事)一、盘点回顾【概括】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述创造“中国跨度”的意义。(6分)【概括】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的技术发展是如何互促互进的。(6分)【应用】在“新时代•新发展”青年论坛上,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及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6分)【应用】“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5分)二、文本梳理声音材料一声音的特点材料二描摹声音手段声音的内涵及分类自然声响音乐的声音声音有情绪意义声音有色彩感声音有意象感声音描摹难象声词模拟(便捷)听声类声(常用)听声类形(自由)唤醒感知与激发理解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4】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正确答案】A【文本依据】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解析说明】自然界声音是复杂万端的,成为审美对象的自然声响具有天然和谐节奏,而非所有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三、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64】A.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B.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C.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D.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C选项说明】声音有色彩感。……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三、试题分析【信息理解】色彩感着色的听觉——听觉引起人生理上的通感,发生视觉作用,产生色彩效果。明亮:耀眼的强烈光亮。推断要做到前提有据,过程符合逻辑,结论合理。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6】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正确选项】C【文本依据】……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解说分析】强加因果。难免犯经验主义错误的是听者刘姥姥,而非作家。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6】A.“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B.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C.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D.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D项解说】【文本依据1】材料一第6段,这种意象的生成,是(作者)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文本依据2】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推断要做到前提有据,过程符合逻辑,结论合理。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82A.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B.“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C.“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D.“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正确答案】B【文本依据】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解析说明】听声类声是通过声音摹写声音。原文信息有“运用模仿性的声音”,两个例子中也是对声音的摹写。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3分)A.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听声类声——万壑雷象声词模拟——萧萧听声类形——莺语花底滑

泉流冰下难间关:形容鸟鸣婉转。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没有对声音的描摹【正确选项】C【解析说明】听声类形——用视觉写听觉“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文本依据1】《老残游记》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攀登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形。【文本依据2】《巴黎圣母院》你会突然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你可以看见……你可以看见……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发出轰响,急流和瀑布冲击山崖,使大石滚动而下,千山万壑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1.97】5.“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5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迁移应用回归教材解析题目——“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5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纸上有

声一缕笛声作品人物心声叙述声音/作者的声音读者感知想象到的声音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听声辨音由显及隐解析题目——第一问“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5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描写声音的词语:呜呜咽咽袅袅悠悠象声词听声类声听声类形第一问:象声词模拟、听声类声、听声类形、想象、移情不得分:比喻、拟人、叠音词(非文本中方法)解析题目第二问文本信息支撑“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5分)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笛音的特点文中人物的情绪意义体现作者的创作功力(环境、主题等)考验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四、参考答案“呜呜咽咽”使用了听声类声的方法,用哭泣的声音写出了笛声低沉凄凉的特点;“袅袅悠悠”使用了听声类形的方法,以袅袅悠悠摆的状态写出了声音细长、从远处飘摇而至的特点。笛声的凄凉激发了贾母和众人的凄凉寂寞之感,暗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发读者更好地感知到贾府的衰亡之音。【评分标准】方法正确,分析到位2分,效果分析到位,3分。言之成理即可。五、评分细则1.写出“象声词模拟”“听声类声”“听声类形”“想象”“移情”等任何一个,赋1分;2.结合方法,准确分析“呜呜咽咽”或“袅袅悠悠”等所体现的笛声特点,赋1分;

具体表述:呜呜咽咽——低沉、凄凉、悲怨、哀戚等任意一词即可得1分。

具体表述:袅袅悠悠——细长、悠远、轻柔、绵长等任意一词即可得1分。呜呜:象声词。①歌呼声

②哭声、角声、水声等低沉的声响。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

咽咽:悲切呜咽之声

凄凄清清松上风,咽咽幽幽陇头水。《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袅袅:①细长柔弱的样子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②摇曳的样子③微风吹拂的样子④烟气冉冉上升的样子⑤声音回旋不绝的样子悠悠:①深思的样子②遥远的样子③远行的样子④长久的样子⑤水流悠长的样子

⑥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⑦闲静的样子⑧众多的样子⑨荒唐无据的⑩庸俗不堪的五、评分细则3.效果层面:以下四点,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1)从文中人物角度,写出声音中的情绪意义,赋1分

人物情感具体表述:凄凉、寂寞、伤感等任意一词即可得1分

(2)从作品环境角度,写出环境的黯淡、压抑之感,赋1分。

替代表述: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之感。(3)从作品主题角度,赋1分。

具体表述:暗示了贾家日暮途穷的结局(4)从读者欣赏角度,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感知作品丰富的艺术魅力,赋1分。

替代表述:引发读者凄寂、萧瑟之感。补充说明:若分析“袅袅悠悠”的效果为化无形为有形,可赋1分。不得分表述:泛泛使用“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等语言。五、优秀示例,5分方法:①“呜呜咽咽”是听声类声的方法,将笛声写作人的哭泣之声,真实地写出笛声悲怨、凄凉的特点。②“袅袅悠悠”是听声类形的方法,将笛声写作缓缓升起的烟,反应出笛声绵长、悠远的特点。③“呜呜咽咽”是拟声词。效果:①作为音乐的声音,表达情感,具有情绪意义:使众人听后感到凄凉寂寞。②有意象感,使听者想象移情:贾母听此笛声后联想到日益衰败的贾府,顿觉悲伤凄凉。③使读者感同身受,同样感受到凄凉寂寞。现场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作答规范优秀示例,5分【5分】这处声音的描写使用的是“听声类声”的方法(1分,方法),将笛声比喻为呜咽之声(阐释分析),带有悲伤凄凉的情绪意义(1分,情绪意义),借用贾母等人与作者创作时的忧伤想象与移情,将笛声转化为悲伤的听觉意象(1分,笛声特点)。产生了烘托悲伤气氛的效果(1分,环境效果),用笛声塑造出中秋家宴的压抑凄凉寂寞之感,暗示贾府最终落败的结局(1分,主题效果),使读者运用自身感知力与想象力移情书中人物,感同身受(1分,读者效果)。方法:①运用象声词,呜呜咽咽模拟笛声,体现笛声的悲怨。②又用“听声类形”之法(1分,方法),“袅袅悠悠”

将无形之声转变为有形之视觉联想(1分,方法效果),形象体现了笛声丝线般细长不断的特点(1分,特点)。效果:①传递了笛声的情绪意义,传达了凄凉悲秋寂之感,使在场闻者落泪(1分,情绪意义)。②体现了凄凉的笛声带来的黯淡,冷寂的色彩感。③使笛声成为听觉意象通过对笛声的想象与移情,传递出笛声的凄凉之感与家族的没落之感(1分,主题效果)。评分示例,5分评分示例,5分【5分】此处使用的是“听声类声”法(1分,方法),使用“呜呜咽咽”“袅袅悠悠”等象声词模拟笛声,体现了声音的色彩感与意象感,形成了一种凄凉悲伤的听觉意象(1分,笛声特点),在明月静夜中,悲怨的笛声传来,诉说凄苦,让贾母落泪,让众人感到凄凉寂寞(1分,情绪意义),烘托悲伤气氛(1分,环境效果),其实也预示着贾府衰败的未来(1分,主题效果)。评分示例,4分运用了象声词模拟、“听声类形”(1分,方法)。“呜呜咽咽”表幽咽之音、悲伤痛苦之意(可得1分,笛声特点,后面的“袅袅悠悠”分析更好,不重复赋分)。“袅袅悠悠”,笛音如炊烟般缓缓升起,飘入空中,萦绕在众人心头(1分,笛声特点),使书中人难免由凄惨的乐音声中发出“贾府将衰落”的哀叹(1分,主题效果),营造出凄凉寂寞的意境(1分,环境效果)。4分作答,“效果”要点不全。评分示例,3分方法:①以声写声(1分,方法),用呜呜咽咽的哭泣之声来写笛声袅袅悠悠不绝,仿佛人在啜泣。【说明:此处的问题在于不对应。以人的啜泣之声来写笛声的特点,不能只落在哭声上。】②以形写声,用“一缕”形容笛音,写出笛音婉转凄凉。【说明:此处的问题在于不对应。“一缕”的特点是细微悠长】效果:①传达出了声音的情绪意义,笛声令人如此清凄悲凉(1分,情绪意义),不仅使书中人落泪,也让读者神伤。②写出了声音的意象感,让人不自觉联想到桂花阴里孑然一人吹笛的凄切场面,使人读其字,闻其声(1分,读者效果),见其人。3分作答,多为效果要点不全,且语言繁冗。评分示例,2分方法:象声词模拟(1分,方法),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效果:以自然声响起兴,唤起人的诗情,激发审美感受,不直接塑造形象,却表达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感悟,成为一种听觉意象,有声有色,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与创造力,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作答未有清晰指向,整体赋1分)2分作答,多为审题偏差。评分示例,1分运用听声类形(1分,方法)的声音描写方法,句中“呜呜”“咽咽”是人发出的声音,以人声形象生动地写出笛子所发出的声音。1分作答,多为只写对方法六、典型问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桂花阴里人呜咽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阴里的凄凉、寂静,借景抒情,写出贾母众人的悲凉、寂寞,为贾家后续破败的命运埋下伏笔,暗示贾家最后的悲剧命运。1.未审清题目类型(1)基于理解的应用,而非单纯鉴赏。1.未审清题目类型(2)基于理解的分析,而非单纯概括。方法:象声词模拟,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效果:以自然声响起兴,唤起人的诗情,激发审美感受,不直接塑造形象,却表达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感悟,成为一种听觉意象,有声有色,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与创造力,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这里的“呜呜咽咽”“袅袅悠悠”“笛音”都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鸟啼、虫鸣、笛声在夜静月明时,【少阐释环节】都体现出了悲伤凄凉之感。在色彩层次上,【少分析环节】给人一种黯淡的低沉。通过“听声类声”的手法,作者用文字表现出悲凉之感,同时生动地描绘出了声音与其产生的意像。2.作答的规范性、逻辑性欠缺,表现为贴标签。3.作答的准确性不足,表现为套用储备。作者“听声类声”,“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来模仿笛声,体现了吹笛者悲伤的情绪,表达了对吹笛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不是琵琵女,不是李凭】六、典型问题【备选题】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为什么要重视声音的运用?(6分)七、延伸拓展——1.多文本【原文1】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材料一第2段)【作答1】声音中寄寓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原文2】音乐的声音能表现人的情感,并激发人的情感,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材料一第3段)【作答2】声音的运用便于作者表达情感,进而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原文3】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材料二第4段)【作答3】形成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文本的内涵与表现力,充分展现作家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功力。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七、延伸拓展——2.《红楼梦》……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会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消,都肃然危坐,默相赏听。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七、延伸拓展——3.散文阅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七、延伸拓展——3.散文阅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1.时过境迁,在如今这个视觉独领风骚的时代,“退居二线”的听觉渠道上已经没有往日那种密集的信息流通,但我们的神经系统内部仍有某种反应机制留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某个声音(如一首老歌或一个熟悉的声音)能穿透重重阻碍,触动听者似已沉睡的感觉神经末端,使其发生莫名其妙的灵魂战栗。2.只“绘色”而不“绘声”的叙事犹如让人观看默片,那上面的世界很难给人真实的感觉。——摘自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七、延伸拓展——4.记叙文写作七、延伸拓展——5.相关阅读1.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2.刘勇强《纸上有声待知音》3.朱光潜《谈美》附录第三章《声音美》八、后期建议——回归高考1.重视文本梳理,理清文本特点及关联。文本特点:历时性发展共时性特征程序性操作经验性启发信息性获得2.加强审题训练,明确题干限制与提示。【2020高考】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6分)3.强化表达训练,避免内容简单罗列。文言文阅读讲评王守仁:平山书院记杨孟瑛,字温甫,四川酆都人(今属重庆市)。明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州。任上疏浚西湖淤塞,筑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称此堤为"杨公堤",成为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平山书院在平都山下,明邑绅杨孟瑛将其家塾改建为书院。王守仁此文叙写了平山书院的地理环境和创建目的,以此盛赞杭郡守杨温甫的创建之功。作者未亲见丰都平山,而想落千里之外,根据杨孟瑛之语援笔成章,状平山书院幽静清雅之景历历在目。

平山在丰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岁尝读书其下。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1】亹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

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平山书院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兴建之因果自然人文风光读书畅游生活温甫其人其志说明撰写本文之由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参考答案:现在我淹没在案卷公文里(被案卷公文所淹没),思念平山的美景,大概只能在梦中见到了,怎么能实现呢!评分参考:“汩没”“胜”“庶几”“何……耶”各1分。句中有其他理解错误及表述不当之处,酌情扣分。分句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语言点汩没淹没身陷浸没

埋没胜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美景;胜景;(的)美好庶几推测:大概;或许;程度:差不多;几乎希望何……耶如何……呢;何时……呢;哪里……呢;怎么……呢?(反问

遗憾

期盼等语气)沉浸;沉迷;沉醉胜利;顶点;强烈;繁盛频率,次数:几次;多次;很少;总能庶:平民百姓语言点簿书案牍泛指公文,可引申为公务,或者不译。思思念;想到;回想梦寐睡梦;梦中可得可以实现;能够实现;能够回到桌子思考;考虑夜不能寐可以得到什么呢典型错误典型错误汩没淹没身陷浸没

埋没胜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美景;胜景;(的)美好庶几推测:大概;或许;程度:差不多;几乎希望何……耶如何……呢;何时……呢;哪里……呢;怎么……呢?(反问

遗憾

期盼等语气)沉浸;沉迷;沉醉胜利;顶点;强烈;繁盛频率,次数:几次;多次;很少;总能庶:平民百姓簿书案牍泛指公文,可引申为公务,或不译思思念;想到;回想梦寐睡梦;梦中可得可以实现;能够实现;能够回到桌子思考;考虑夜不能寐可以得到什么呢【从严】1.对文言基础的把握——案牍

2.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汩没3.通过语法和上下文推断词性及词义——胜4.“翻译”与“理解”的区别——淹没在公文中

困于公务

投身官场典型错误典型错误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昔今9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汩没正确示例淹没身陷浸没

埋没错误示例沉浸;沉迷;沉醉胜正确示例名词(性结构)(美)景;(的)美好错误示例胜利;顶点;强烈;繁盛高考翻译题2020年: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2分)(我们)两家难道不以尽快分到赵氏的地盘为利(吗?)2019年:①认之者不塞则惑(2分)

②吾无取乎尔也(2分)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2018年:①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2分)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2分)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1.对文言基础的把握2.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3.通过语法推测词语的词性及含义4.“翻译”与“理解”的区别汩没淹没身陷浸没

埋没胜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美景;胜景;(的)美好庶几推测:大概;或许;程度:差不多;几乎希望何……耶如何……呢;何时……呢;哪里……呢;怎么……呢?(反问

遗憾

期盼等语气)沉浸;沉迷;沉醉胜利;顶点;强烈;繁盛频率,次数:几次;多次;很少;总能庶:平民百姓簿书案牍泛指公文,可引申为公务,或不译思思念;想到;回想梦寐睡梦;梦中可得可以实现;能够实现;能够回到桌子思考;考虑夜不能寐可以得到什么呢【从严】1.对文言基础的把握,上下文推断语意——案牍

2.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汩没3.通过语法推测词语的词性及含义——胜4.“翻译”与“理解”的区别——淹没在公文中

困于公务

投身官场【从宽】1.多义词语义项选择与前后句的逻辑自洽——“庶几”的含义与“得”的逻辑关系2.多种情感的合理性解读——“何……耶”的情感内涵典型错误典型错误【满分示例】只能梦回现实难回只能梦回期待身回期待梦回梦也难回期待梦回更盼身回例1现在我被政务文书所淹没,想到平山的美丽景色,却大概只能梦中才能见到,现实中怎么能够得到呢?例2如今我身陷于公家簿册和案牍上的公文,想念平山的胜景,差不多只能在梦中而见平山了,如何才能满足我心中所愿啊?例3如今我被官府文案工作所淹没,思念平山的胜景,就希望能够梦到自己回到能哪里,怎么能够实现呢?例4如今我被公文簿书淹没,思念平山的美景,希望能梦到平山,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平山啊!分句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1分如今我身陷繁多的公文之中如今我被簿书案牍所淹没思念平山的美景想到平山的优美景色差不多只能在梦里到那里希望在梦中梦见平山怎么能够实现回到平山的愿望呢?何时能够实现呢?何时能够回到平山呢?0分现在我沉浸(沉迷;沉醉;埋头)在簿书案牍之中现在我埋头在桌案前;如今我投身官场思索(思考)平山的好处思念平山思念平山之情十分强烈想念在平山读书的时光但是只能(不能)在梦中梦见多次(很少)梦见那里百姓在梦里见到常常梦到平山,以致夜不能寐那里多好呀这可怎么办呢?【得分示例】【得分情况】

均分2.311.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作者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5分)【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杨温甫既“仁”且“知”,是因为他能“成己”“成物”。

成己,即成就自己。杨温甫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施展抱负,有所作为;杨温甫为官后,依然向往在学问方面提升自己。

成物,即成就自身以外的一切外物,成就他人。杨温甫为官之后,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评分参考】总体说明1分;具体解说“成己”“成物”,各2分。意思对即可。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成己成物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笃志读书;考取功名,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依然向往在学问方面提升自己。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解释对应关系,1分。关系可总说,也可隐含在具体解释中。1分1分1分1分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主要问题】

1.缺乏文本意识,脱离上下文语境。

①“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对应有误(酌情扣分)

仁—德—兴建书院,鼓励家乡子弟学业进步,不忘家乡,为官清正

知—学—好学不倦,有古人遗风,为官之余致力于思考求学

②不聚焦第3段内容,从全文概括答案(如正确,可正常赋分)

温甫既有仁德,又有智慧。温甫早年见用功读书,中举显贵,开始做秋官郎,后出守杭郡,在平山间物我两忘地读书赏景,生活悠然自得,做到了“成己”,即使自己有所成就,生活愉悦,是“仁”;温甫在平山建书院,激励更多乡人学习,在为政理国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行义之时不忘自己隐居之地,做到了“成物”,即有所奉献,为他人为国家做事业,是“知”。

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主要问题】

2.不明文本逻辑和段落逻辑,混入无效答案。温甫在平山隐居以追求自己的志向,潜心研究学问,体现了他超脱世俗的“成己”。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温甫殆其人也,非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第一次:借古人言赞温甫第二次:借古人言赞温甫

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主要问题】

3.不明文本逻辑,误会“眷恋于兹山”。温甫不因钱塘和西湖美好而忘却家乡平山。温甫热爱山水,显贵后辞官隐居平山,在山水中陶冶情操,物我两忘。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1】亹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

作者的疑问:9C.在作者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然而,温甫为何还“沉溺”于平山?他“眷恋”的到底是什么?【主要问题】

4.作答脱离文本,“文言题”看不出对“文言”的理解,“依据题”空泛无“依据”。作者认为温甫在平山隐居时十分好学,不知道疲倦,以奋力求取自己的志向,出守杭郡“行义以达其道”,达到自己的志向后,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隐居之地,不忘初心,取得成就后不忘使自己成就之物。

温甫家境显贵,愿意接济平山乡人读书,以慰先泽,此所谓兼济天下之仁;温甫文采奕奕,好学不倦,正己立身,此所谓笃志求学,修己立身之仁;温甫学成大器,鼓励后人拳拳求志,赓续薪火,此所谓泽及乡人之知;温甫出仕行义,为政有方,此所谓泽及世人之知。【得分情况】

均分3.09【得分示例】5分示例古人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杨温甫好学不倦,文章有先贤之风采,最终取得仕途,处政有余,且致力于钻研学问,这是杨温甫成就自我追求并达到“仁”之表现;杨温甫显贵之后,并不忘记自己少时所处之平山,感念平山风景雄胜,养育自己,便修建平山书院回报,培养学士,这是成物的知者。故作者评价其“仁”且“知”。作者认为杨温甫仁义且智慧。因为杨温甫在平山隐居勤学诵读,中举为官,实现理想,成就自己,这是古人认为“仁”的体现;显贵后,杨温甫又建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成才,成就他人,这是古人认为“知”的表现。行仁义时,不忘自己隐居的平山,通过建书院建设当地,这也是成物,是“知”的表现。得分说明:“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隐含在具体解释中+1“仁”的依据+1“知”的依据+2【得分示例】4分示例-14分示例-2温甫能成就自我,故而称之为“仁”,又助力他人发展,故而称之为“知”。①温甫喜好学习,实现志向,成就一番事业;处理政事游刃有余;为官之余不忘精进学习。自我成就高,谓之“仁”。②温甫不忘读书之地,弃官回乡,致力于激励乡人读书,故而修建书院,可见其成人之美,为乡人发展着想,谓之“知”。说明:整体解读“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1“仁”的依据+2

“知”的依据+1(问题:局部理解有误)说明:“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隐含在具体解释中+1“知”的依据+2“仁”的依据+1

问题:①缺少“仁”的第二点。

②未关注语段的行文逻辑,按照常理将“为官”理解为“成物”

(此处不赋分,亦不扣分)【得分示例】4分示例-3“知”表现为温甫显贵后在家乡建设书院,激励乡人读书,培养有识之士,不忘根本;为秋官郎,后出守杭郡,为官游刃有余,这些是“成物”的体现。

“仁”表现在温甫好学不倦,文章追随古人,隐居发奋读书于平山,成就一番事业;为人凛然不可侵犯。这些是“成己”的体现。说明:“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1分(仁—自身修养

不准确,此处酌情给分)“仁”的依据错误+0“知”的依据+2【得分示例】3分示例作者定义“仁”是自我修养。温甫寄托于平山山水,获得宠辱偕忘的超脱,做官后依然思念平山的隐居生活,这是自身修养;定义“知”是对于外物的作用。温甫政事游刃有余,是经世之才;为政之余致力于兴建平山书院,激励乡人读书,更是“知”的体现。说明:“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0分对文本理解正确未关注上下文的语境,导致对应错误,酌情+2【得分示例】2分示例作者评价温甫兼具道德上的仁义与思维上的知性。文中提及温甫在学业上好学不倦,写文章有古人遗风,行政上有余力,便致力于思考求学,这都体现了其思维上的知性。而同时温甫不忘他人,出资兴建书院,助力乡人学业。行仁义时不忘家乡,在美景中追求自身指向,体现他道德上的仁义。说明:“仁”“知”与“成己”“成物”的关系0分对文本理解部分正确未关注上下文的语境,导致对应错误,酌情+1分【得分示例】1分示例作者评价温甫心怀仁且有智慧。温甫显达之后不忘在平山修建书院,以供乡人子弟读书,鼓励乡人进步,成全自己,体现仁德;行义的时候不忘隐居之地,这是智慧的体现。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温甫既贵

贵:显贵

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

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

B.将绍温甫而起

绍:继承

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

C.风雪晦暝之朝

晦:月末

四时交变,风雪晦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D.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

倡:激励

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昏暗不明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翘翘焉相继而兴有老氏宫焉温甫时时为予言其为文章岂其沉溺于兹山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丰人之举进士者温甫之居是地ABCD定语后置的标志丰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介词,对,向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动词,做,写岂其沉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介词,在,对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无亡吾先君之泽

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B.望之严厉壁削

平山看上去悬崖峭壁,势如刀削C.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

我于是能够在“含远”楼远望

D.予未尝一至平山

我不止一次到过平山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家三代人读书成名,他们的成功都有赖于平山书院的荫庇。

温甫之父佥宪公——丰地开始有进士

温甫——承之,亦中进士——修建平山书院

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B.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

……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C.在作者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

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

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D.作者在文末借写平山巍峨的气象,表达对杨温甫为人的赞美。

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

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中庸》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1】也,而道自道【2】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3】之宜也。【注释】【1】自成:自我完善。【2】自道:自我引导。道,同“导”。【3】措:实施。【译文】真诚是自我完善,道是自我引导。真诚是事物的终结和开始,不真诚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要完善万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万物是智,这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外物与自身合为一体的准则。所以,随时施行都是适宜的。《论语》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译文】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使劲避开,好像将伸手到沸水里。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求保全他的意志,依义而行来贯彻他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论语译注》文文言夯实基础关注语境行文逻辑文体特点期中:河东提刑崔公行状试

题能力要求思维路径期末:读史方舆纪要(论)一模:厚货财一(策论)二模:平山书院记知识方法文本思路逻辑规范经典高考题后期建议2017年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二模:11.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作者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5分)2021年10.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6分)2020年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2013年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古诗阅读讲评

素材类型

考查重点

期中

古体诗

情感分析——指向读懂

期末

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评价

一模

古体诗

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鉴赏评价

二模

律诗

通过对比阅读,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意蕴、情感北窗【1】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灯明灭北窗幽。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百忧。壮志已孤金锁甲,倦游空揽黑貂裘。灞亭夜猎【2】犹堪乐,敢恨将军老不侯。注释:【1】《北窗》作于淳熙七年(1180),作者时任朝请郎(正七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2】《史记·李广列传》记载:“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3】《野饮夜归戏作》作于淳熙九年(1182),作者当时闲居浙江山阴县。野饮夜归戏作【3】青海天山战未鏖,即今尘暗旧戎袍。风高乍觉弓声劲,霜冷初增酒兴豪。未办大名垂宇宙,空成恸哭向蓬蒿。灞亭老将归常夜,无奈人间儿女曹!灞陵夜猎:形容人在失势后受到欺凌冷遇,或抒写失势后的郁闷心情。北窗【1】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灯明灭北窗幽。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百忧。壮志已孤金锁甲,倦游空揽黑貂裘。灞亭夜猎【2】犹堪乐,敢恨将军老不侯。野饮夜归戏作【3】青海天山战未鏖,即今尘暗旧戎袍。风高乍觉弓声劲,霜冷初增酒兴豪。未办大名垂宇宙,空成恸哭向蓬蒿。灞亭老将归常夜,无奈人间儿女曹!灞陵夜猎还可以享乐,怎么敢恨李将军到老都没有封侯呢?回归平常生活的失势老将在夜晚对灞亭尉的刁难无可奈何倦游:倦于宦游黑貂裘:用苏秦典故,苏秦着黑貂裘西入秦,失败而归。后借此形容怀才不遇。儿女曹:势利之人。曹,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结客结英豪,休同儿女曹。宋代滕元发《结客》醉眼常轻儿女曹,西游对客尚能豪。宋代陆游《感旧》

壮志难酬白首微官将军老不侯不被重用对统治者的怨恨不满(闲居)呵止何乃故也人间儿女曹

弃用(被冷落、不被尊重)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不甘整体感知重点细读文意梳理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1.54A.“北窗”诗首联写白首伴青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B.“野饮”诗首联写眼前旧时的戎袍依然带有边关鏖战的征尘,虚实结合。22.31%C.两诗均写“风”,第一首写风雨相袭,人生多艰;第二首写风高霜冷,语势低沉。11.17%D.第一首以“北窗”入题,点明抒情对象;第二首题目中“戏作”二字,意味深长。

14.75%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2.34A.“北窗”诗颔联中的“五”“千”“半”“百”,写出了诗人牵念之远、忧愁之重。

3.57%B.“北窗”诗颈联中“已孤”“空揽”相对,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贫苦无依的处境。

C.“野饮”诗颔联中的“乍觉”和“初增”,写出作者深埋于心底的壮志豪情被激发。15.77%D.“野饮”诗颈联中的“未办”“空成”,写出高远的理想与失意的现实的巨大落差。

2.27%14.两首诗的尾联都用了“灞亭夜猎”的典故来抒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表达情感的异同。(6分)1.尾联内容2.全诗内容答题落点14.(6分)参考答案:相同点:两诗尾联作者都借“灞亭夜猎”的典故,表达了对李广的同情,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不同点:两诗作者借“灞亭夜猎”所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北窗”尾联作者表面上写灞亭夜猎还可以享乐,不敢为李广年老不封候感到遗憾,实际上是运用反语,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野饮”尾联写战功赫赫的老将失势后遭到小人呵斥,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与李广相似处境的无奈(自怜)之意。【评分标准】情感相同点2分,情感内容理解正确1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1分。情感不同点4分,两诗尾联诗句理解正确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各1分。6分相同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不同点4分情感1分分析1分情感1分分析1分评分细则

壮志难酬(2分)白首微官将军老不侯(1分)不被重用(1分)对统治者的怨恨不满(1分)(闲居)人间儿女曹(1分)

弃用(被冷落、不被尊重)(1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不甘(1分)评分细则补充1.相同点:也可以答成功业未成、怀才不遇,意思相同即可。如答成对李广的同情给1分,答对李广的赞美不给分。2.不同点:侧重诗句的解释或侧重概括要点,写出其中任一点即可得1分结合尾联或结合全诗,分析合理即可。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6分:

相同:两诗中作者都借“灞亭夜猎”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感。(2分)

不同:1.“北窗”诗中,作者借“灞亭夜猎”之典表达出李广“老不侯”命运的惋惜。诗人借古喻今,道出自己同李广一样不受重用的命运(1分),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悲愤和掌权者的怨恨(1分)。2.“野饮”诗中,作者借“灞亭夜猎”表达了自己的无奈(1分),理想与残酷现实形成对比,显现出巨大落差,凸显诗人的窘境(1分),写出了报国无门的苦闷。5分:

同:《北窗》写作者遗憾李广未能封侯,《野饮夜归戏作》中写老年的李广夜猎归来时被如普通人一样被守卫盘问,二者共同借李广老年处境表达了作者对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2分),以及自己已经衰老的悲伤。

异:《北窗》运用“灞亭夜猎”典故,说其“犹堪乐”,表达了作者半生风雨后对自身处境的故作淡然与无奈,也借“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任用人才,不务军事的痛心疾首(2分)。《野饮夜归戏作》则以自己“夜归”与老将“夜归”相比,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1分)。

4分:

同:两首诗都运用灞亭夜猎德典故,以李广自比,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异:《北窗》一诗中,作者借李广在归家后打猎归来被醉酒的尉官呵止,作者为李广老而不封侯而感到惋惜与不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不受重用的无奈与愤慨(2分)。《野饮夜归戏作》一诗中,作者则以此典故表达自己已被朝廷弃用,没有建功立业的无奈、哀叹(2分)。

4分:

《北窗》结尾用“灞亭夜猎”的典故,写出作者对李广年老未能封侯的遗憾(1分),表达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自嘲。《野饮夜归戏作》则用相同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李广的赞美怀念,以及对朝廷不作为的无奈。自己胸中仍愿出征报国,却再无机会,也只有悲叹却无可奈何(1分)。两首诗均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不甘(2分)。3分:不同点:“北窗”诗用“灞亭夜猎”典故,表达了对李将军“老不侯”的感概,间接抒发自己“白首微官”功业难成(1分),时光已逝的悲伤。“野饮”诗则用此典,写“未办大名”不得志的忧愁和对“儿女曹”的当权小人的不满。

相同点:两首诗均以李广自比,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孤愤(2分)。3分:

《北窗》一诗中写灞亭夜猎,写出对自己与李广功名未成的遗憾(1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壮志未酬(1分)的哀伤。《野饮夜归戏作》一诗用同一典故,写出老将战后回归平凡,体现出自己功名未成却只能回归平凡的遗憾与无奈(1分)。2分:

同:都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渴望如李广一样,为国收复失地,名垂千古,表达了对李广的敬佩和怀念。

不同:《北窗》借李广屡立战功却未能被封侯的遭遇,类比自己胸怀报国之志却无人赏识,表达了对李广和自身遭遇的悲愤,以及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怒(2分);《野饮夜归戏作》则借李广出猎归来不被守卫人认得,写出自己已年老无人问津,表达了对英雄迟暮的伤感,同时感慨世人不作为,担忧国家的前途。1分:《北窗》首句写白首微官,尾句写敢恨将军老不侯,还写自己五更天风雨中千里梦,走过半世却有百忧,表达了自己年过半百凄苦晚年,感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戏作》颈联写“未办大名垂宇宙”,表达了自己志向未达壮志难酬高远志向与凄凉现实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力与悲苦。但两首诗都表达了自己的幽愁情绪与不甘(1分)心情。表现逻辑:有效的逻辑呈现——写得清晰

底层逻辑:对题目设问逻辑的认识对文本逻辑的认识(文本的结构、意蕴)——读得明白我们在教学上的追求:学生答案:

同:都以李广自比,以“李广不任将军后还至霸陵亭不让通过”的典故表现出自己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悲哀愤慨、壮志难酬。

异:《北窗》以“敢恨将军老不侯”表达对自身得不到重用的不满,只能孤锁壮志、倦游空揽,心忧万千百姓和天下却只能“自囚”,表达幽怨之情。《野饮夜归戏作》中虽“觉弓声劲”希望“名垂宇宙”,但却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无奈人间儿女曹”,空有报国之志却行而无门,只能“恸哭”,表现作者对现状的无奈。

田老师:对古诗文文本的结构分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北窗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灯明灭北窗幽。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百忧。壮志已孤金锁甲,倦游空揽黑貂裘。灞亭夜猎犹堪乐,敢恨将军老不侯。野饮夜归戏作青海天山战未鏖,即今尘暗旧戎袍。风高乍觉弓声劲,霜冷初增酒兴豪。未办大名垂宇宙,空成恸哭向蓬蒿。灞亭老将归常夜,无奈人间儿女曹!教学建议:

1.加强梳理文本结构的训练

2.进行题目的比较辨析

例如:2023丰台一模《解语花·梅花》“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2023海淀一模《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

3.进行题目的变式训练

例如:抒发了什么情感?如何抒发情感的?

2014北京高考《奉陪郑驸马韦曲》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22海淀一模《出塞》《燕歌行》的对比阅读

“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追练题目:《红楼梦》阅读讲评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2)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4分)①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整体性阶梯性形象理解写作手法均分:3.54均分:2.5“他所独有的是超越常人的敏悟与非常高度的情感要求,永远是一个陷身于女子重围的孤独者,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他日夜为了无聊空虚而不停地忙乱着,他实在不堪其灵魂的流浪之苦。”——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贾宝玉的直感生活》16.(1)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孤独的含义:不是无人陪伴,而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不是身体上的孤独,而是心灵上的孤独。重围的基本含义:多重的包围。学生需要结合全书进一步明确重围的具体内容,即对主人公贾宝玉的精神上造成围困(形成对立冲突,与本人意愿相违背)的具体内容。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王昆仑先生原话中的“重围”:被女性包围的生活环境题干中的“重围”:1家族亲长的期望【读书成器以继承家业、符合家族利益的婚恋选择(金玉良姻)……】2社会环境的压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观念、科举入仕的人生发展路径、尊卑有别的封建等级观念……】……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困境一:贾宝玉追求恋爱自由,对其平生唯一的知己林黛玉情有独钟,而家族利益却绑架他娶了薛宝钗,他最终痛失所爱。困境二: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家长们却要按照主流社会认同的价值来塑造他,要他遵守礼法家规,驱迫他走仕途经济之路,他虽考取功名,终选择出家。困境三:贾宝玉喜欢尊重女儿,贾母认为他“是个丫头投错了胎”,贾政说他会是个“淫魔色鬼”,对他严加呵责,期望他投身男性世界。困境四:贾宝玉平等待人,亲近和尊重处于底层的丫头和戏子,世俗的人却认为他“不务正业”,“糊涂“,”竟有些呆气”,“一点刚性儿也没有,连毛丫头的气都受”,贾政对他也大加笞挞。……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16(1)6分:2+2+2的赋分标准重围:1分+1分【内涵+情节体现】或【情节体现1+情节体现2】孤独:1分+1分【解释+情节体现】或【情节体现1+情节体现2】整体理解:1分+1分【搭建起“重围”与“孤独”之间的逻辑联系】:【孤独的原因之一+孤独的原因之二】或【孤独的原因(内在的性格、观念等因素或外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形象理解或总体评价,比如孤独是其叛逆性的表现等)】注意:不苛求学生答出多个维度的围困,只需要答出一组围困和孤独的关系就可以重,犹多也。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1)(6分)参考答案:答案示例:贾宝玉是一个身陷“家族”、“社会”等重围之中的孤独者。贾政逼迫他读四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宝钗、袭人也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重围情节体现2分】,但他却厌恶官场的污浊【原因分析1】,不愿如贾雨村之流成为“禄蠹”,因此,他常常因不喜读四书而受贾政责骂,他的内心也只有黛玉一人理解【孤独情节体现2分】。贾宝玉的孤独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率真本性的追求【原因分析2】,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的人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反叛【对形象的整体理解与评价】。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超出6分的学生优秀答案:贾宝玉是一个身陷“仕途”、“门当户对”、“无情”几重包围之下,一个拥有自由之志和满腔情感的孤独者【1分:孤独的内在原因及整体评价和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