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32 刺 法_第1页
《中医学概论》32 刺 法_第2页
《中医学概论》32 刺 法_第3页
《中医学概论》32 刺 法_第4页
《中医学概论》32 刺 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二章刺法第一节针具第二节针刺练习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第四节毫针刺法第五节行针与得气第六节针刺补泻第七节留针与出针返回第一节针具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上应用最广。制针的材料有金、银、合金等,目前多用不锈钢制针,因不锈钢防锈蚀、耐热,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毫针的结构由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五个部分组成(见图5-32-1)。常用的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粗细来区分。现将毫针规格列表,如表5-32-1和表5-32-2所示。临床上以粗细28~31号、长1.5~3.5寸的毫针较为常用。针具应妥善保藏,以防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返回第二节针刺练习一、指力练习指力练习可先在纸垫上进行。用松软的手纸折叠成厚2cm、长10cm的方形纸垫,四周用线缠成“井”字(见图5-32-2)。练习时,左手持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在纸垫上反复做迅速刺入、捻进、捻出的练习,以训练持针之手的力度。可先用短针练,后用长针练。二、手法练习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下一页返回第二节针刺练习取棉花一团,外用布包裹并用线将口扎紧,制成直径约7cm的棉球。可在棉团上做提插、捻转等基本的手法练习(见图5-32-3)。在以上两项练习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体会得气、掌握手法,可先在自己身上针刺,取得直接经验后,再为他人针刺。上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具的选择正确选择使用不同规格的针具,是提高疗效和防止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针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毫针在使用前需认真检查,如发生锈蚀损坏及针身弯曲、针根松动、针尖带钩者,要剔除。(2)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胖瘦、针刺的部位和不同的疾病,选择适宜的针具。一般而言,男性、体壮、形胖,且病变部位较深者,选稍粗、较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选较短、较细的毫针。下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丰之处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3)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的深度、而针身还露在皮肤上少许为宜。二、体位的选择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有很大影响,而且关系到疗效的好坏。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两种,即卧位和坐位。1.卧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包括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1)仰卧位。适于取头、面、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腧穴(见图5-32-4)。如印堂、百会、膻中、中脘、足三里等穴。(2)侧卧位。适于取身体侧面和四肢外侧的部分腧穴(见图5-32-5)。如头维、太阳、下关、肩髃、外关、阳陵泉等穴。(3)俯卧位。适于取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的部分腧穴(见图5-32-6)。2.坐位包括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1)仰靠坐位。适于取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见图5-32-7)。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2)俯伏坐位。适于取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见图5-32-8)。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3)侧伏坐位。适于取侧头、面、耳前后和侧颈部的腧穴(见图5-32-9)。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宫等穴。三、消毒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和施术部位消毒。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器械消毒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一种方法,其中以高压蒸汽消毒法为佳。(1)高压消毒。将针刺等用具用纱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汽锅内,在1.2kg/cm2的压力、120℃高温下蒸15min,可达消毒目的。(2)煮沸消毒。将针刺等用具用纱布包好,放入清水锅内,加热煮沸,水沸后再煮15~20min,可达消毒目的。(3)药物消毒。将针刺用具放在75%的乙醇内浸泡30min,取出擦干备用。玻璃器具等可放在1∶1000的苯扎溴胺溶液内浸泡60~120min。2.医者手指消毒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涂擦。3.施术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穴位上,用75%的乙醇棉球涂擦,或先用2.5%碘酒涂擦,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消毒之处要避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上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一、进针法进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右手又称“刺手”,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之间相对(见图5-32-10)。左手爪甲切按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左手又称“押手”。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三种:1.单手进针法只用右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1)插刺进针法。下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尖并按压穴位,用力将针尖迅速刺入皮肤(见图5-32-11)。若为长针,则应挟持针身下端进针(见图5-32-12)。(2)捻转进针法。右手持针柄,迅速捻转180°,同时用力刺入皮肤(见图5-32-13)。此进针法适合于短针。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四种。(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爪甲切按穴位,右手边捻转边进针。适合短针进针(见图5-32-14)。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2)夹持进针法。左手用干棉球裹着针尖,右手持针柄,双手同时用力进针。适合于长针的进针(见图5-32-15)。(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上端刺入(见图5-32-16)。适合皮肉浅薄的穴位,如印堂、地仓、夹车。(4)舒张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皮肤舒张开(见图5-32-17)。适合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5)管针进针法。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左手进针的方法(见图5-32-18),可减少进针时的疼痛。针管比针短0.5cm左右,针管直径约为针柄的2~3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左手夹持针管,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柄尾端,针尖刺入,针管退出。二、针刺角度针刺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一般分为下列三种角度(见图5-32-19)。(1)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沿皮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的穴位。(2)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倾斜刺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适用于骨骼边缘或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或为避开血管及瘢痕部位的腧穴。如胸、背部的穴位。(3)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穴位。三、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指针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决定针刺深浅的因素包括:1.体质身体瘦弱者,宜浅刺;身体强壮者,宜深刺。2.年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四节毫针刺法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表证、阳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阴证、实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部位的腧穴,宜深刺。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关系密切,一般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等特殊部位的腧穴,更要注意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上一页返回第五节行针与得气一、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1.基本手法(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至浅层,如此上提下插反复进行的操作方法(见图5-32-20)。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2)捻转法。下一页返回第五节行针与得气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见图5-32-21)。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特征和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运用。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应用。2.辅助手法(1)循法。针刺后如无针感,或针感不显著时,用手指在所刺腧穴四周或沿经脉循行路线进行徐和的按揉或叩打(见图5-32-22)。此法可促使针感传导或缓解滞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五节行针与得气(2)刮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见图5-32-23)。此法激发经气,促使得气。(3)弹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扣弹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见图5-32-24)。此法可催气速行。(4)搓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如搓线状作单向捻转,每搓2~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见图5-32-25)。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作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五节行针与得气(5)摇柄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状(见图5-32-26)。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使针感单向传导。(6)震颤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轻微地震颤(见图5-32-27),以促使得气。提插时一般深度不变。二、得气的概念和临床意义1.得气的概念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五节行针与得气得气又称“针感”“气至”,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2.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影响疗效,而且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临床上一般得气快,疗效好;得气慢,疗效差;若不得气,可能无效。上一页返回第六节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指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的方法。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单式补泻手法包括基本补泻手法和其他补泻手法。1.基本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两种。(1)捻转补泻。下一页返回第六节针刺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食指捻转时,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为补法;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泻法。(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2.其他补泻手法(1)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者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者为泻法。(2)迎随补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六节针刺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营气)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为泻法。(3)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4)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为泻法。(5)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思,是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手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六节针刺补泻二、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是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即将操作形式完全不同而其作用相同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达到补泻目的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烧山火、透天凉两种。1.烧山火将所刺腧穴应刺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其中上1/3为天部,中1/3为人部,下1/3为地部。先将针刺入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至天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六节针刺补泻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见图5-32-28)。此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先将针刺入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缓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操作3次,最后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见图5-32-29)。此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上一页返回第七节留针与出针一、留针留针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临床上留针与否、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病证留针15~30min;慢性、顽固性、疼痛性和痉挛性疾病可增加留针时间,有时可达数小时;感冒、发热等病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小儿一般不便留针;点刺放血无须留针;某些腧穴常用速刺法也不留针。若不得气,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此为“静留针”。下一页返回第七节留针与出针二、出针出针要在穴下轻松、没有沉紧感觉时才能拔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