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_第1页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_第2页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_第3页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_第4页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主要内容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概述(一)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含义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虾、蟹、鳅、鳖、蛙等水生动物)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虾、蟹、鳅、鳖、蛙等水生动物)为主导生物的稻-鱼(虾、蟹、鳅、鳖、蛙等水生动物)共生生态系统。(二)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历史沿革:早在东汉时期,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稻田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雏形:东汉时期,陕西的汉中、勉县及四川的新津县等地已盛行稻田养鱼;1964——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汉中县郊,发掘一东汉时期的墓群,先后出土了土陂池和陂池稻田模型各一具,池内塑有鲤鱼6条,鳖1只,蛙3只,菱角5只。1977年在四川省峨眉县,发现了东汉墓中石刻的水塘和水田模型:石刻分为两部分,左面刻水塘,右部再中分为二,上部分为水田,内有两农夫正在薅秧,下部分也为水田,内有两堆堆肥。左边石刻水塘中有青蛙、鲤、鸭、鲢、鲫等,水塘与水田之间的田埂上有矩形缺口及竹笼,有捕鱼的作用。1700年前的三国(公元220-265)《威武四时食制》中最早出现了关于稻田养鱼的记载;晚唐刘恂的《领表录异》中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顺德县志》记载“圃中凿池养鱼,春则涸之插秧,大则数十亩”。国外稻田养鱼的发展:东南亚主要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及日本等国。欧洲稻田养鱼开展的较迟,1932年在乌克兰南部稻田试养鲤鱼,随后匈牙利、保加利亚也相继开始稻田养鱼。美国阿肯色州于1950年试验稻田养鱼。虽然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三)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除此之外还有稻蛙、稻鸭种养技术模式(四)增产增效情况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共生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发展目标。由于稻田中的鱼类对田间害虫和野草的控制卓有成效,并且鱼类粪便等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从而促进了水稻增产;水稻亩产量能够稳定在500kg以上,平均单位面积增产高达5%-15%。而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又为鱼类提供了食物,同时水稻的生长净化了水质,从而促进了鱼类的增收。根据水产养殖品种的不同,各种大宗淡水鱼类平均亩产可达50-100kg,商品鳖亩产可达300kg,小龙虾亩产可达100-150kg,泥鳅亩产可达50kg,成蟹亩产可达25-30kg。而且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平均减少了50%以上。整体来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仅为市场供给了高质量的大米,更为农户带来了优质水产品,综合效益增加了50%以上。二、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一)稻鱼共作(二)稻鳖共作(三)稻虾共作(四)稻鳅共作(五)稻蟹共作(一)稻鱼共作1.养鱼稻田的准备。按SC/T1009《稻田养鱼技术要求》的规定执行,开挖鱼沟、鱼凼,建好防逃设施。2.水质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厘米;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厘米以上。3.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二)稻鳖共作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作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2.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或四围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米~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厘米~60厘米。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稀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的沟坑的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10%之内,深度50厘米-70厘米。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沟坑埂高出稻田平面40厘米-50厘米。3.水稻栽培技术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尤其是生产高品质米且栽培上要求增施有机肥和钾肥的水稻品种为好。水稻应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4.茬口安排中华鳖放养时间茬口可以选择水稻种植之前或之后。如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种早晚粳稻,宜手工插秧。5月中下旬放养亲鳖。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分两种:先鳖后稻模式一般是并于4月上旬在鳖池中种植水稻(为防止鳖毁坏秧苗,预先将中华鳖圈养在坑内过冬),插秧株数为1株;先稻后鳖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种植水稻,插秧株数为2株~3株;7月中上旬放养从温室转移出来的中华鳖;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下旬放养当年培育的稚鳖。在水稻收割后到11月底不再投饲,准备冬眠。5.生态鳖的养殖(1)饵料投喂一般水稻亲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2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4千克~0.5千克。水稻商品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6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2千克~0.4千克。水稻稚鳖培育种养模式放养当年孵化的幼鳖数可提高到1万只/亩。(2)主要管理措施一是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一次,曝晒消毒。二是科学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