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_第1页
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_第2页
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水平在1974年国际健康教育大会上,美国学者Simonds首次提出"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们获取、理解、采纳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过程〃,并且把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提升公众健康的重要策略和措施在全世界推广。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围绕健康素养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其中,健康素养的内涵和评估是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全球已有35种不同的健康素养评估方法,国际上比较普遍使用的有4种,且主要是临床导向,是卫生服务过程中由医疗专业人员使用,以评估病人的健康素养并作为下次回诊互动与健康教育的依据,其包括快速评估成人医学素养工具、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工具等。这些评估工具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调整并应用于不同疾病和具体人群研究中,并主要集中在慢性病、传染病、精神病等患者研究以及对女性、老年人等具体人群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健康素养直接影响健康结局和医疗费用的多少,也是人群健康差距的主要原因。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低健康素养所致的结果主要包括健康状况更差、缺乏医疗保健知识、不易理解医疗信息、难以理解和使用预防性服务、自我健康评估更差、服药依从性更差、住院率增加、医疗费用增加等。因此,采取措施干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特别是低健康素养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风险因素,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健康状况。我国在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三方面重点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流动人口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口的流动,给个人健康与公共卫生的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流动人口家庭的医疗消费比例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人均医疗消费的中位数由一人户的每年200元增加至四人户的每年500元所占比例由1%增长至5%。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6年制定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升〃的工作目标。相对其他国家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研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目前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评估。由于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特征,其健康问题生要集中在传染性疾病、职业危害、精神性疾病和心理问题等方面,既往一些相关研究反映了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某一方面的水平,但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通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健康技能〃三个方面的52个题目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进行了整体评估。(二) 流动人口的健康特征。有研究指出,我国人口流动存在较为明显的“健康移民〃选择效应,中国的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普遍优于或相当于城市居民。也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后,与其流动前的健康状况相比,流动后的健康风险往往更大,损耗可能更快,特别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 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的流动经历导致生活和工作环境、经济和社会资源、行为习惯等方面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个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此外,流动经历以外的其他社会经济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差异也是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四) 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健康融入是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融入的衡量指标之一。根据流动人口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不同特点,可以综合运用媒体宣传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健康风险意识。国内外相关成果为我国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涉及健康教育、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研究和健康素养影响卫生保健的机制等领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发达国家的健康素养评估机制发展较早,且相对成熟,但健康素养评估的模型和指标并不一定适合我国流动人口。二是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受其流动经历和个体社会经济特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前期研究大多从护理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角度探讨,缺乏人口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模型分析方法。三是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层次,以个体层次的案例和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流动人口群体以及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化研究深度不够。提升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的实现路径伴随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变化,疾病的概念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慢慢转变,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治疗,同时更加关注预防、保健和康复;不再局限于生理健康,同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流动人口由于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劳动技能,流动到城市后往往从事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职业危险因素较高的工作,加之生活条件差、健康知识和技能缺乏,因此流动人口是传染病、职业病、生殖健康问题、心理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缺乏健康风险意识、收入水平低,以及医疗保障水平低下,造成流动人口患病或出现健康问题后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明显不足。以2016年山东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例,流动人口从事商业服务和生产领域行业工作的比例合计达81.9%,即八成以上流动人口是在从事餐饮服务业、流水线生产、建筑等职业,这些职业面临的各类健康风险会导致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良,如职业风险、卫生服务供给和利用不足、社会和医疗保障不全等。此外,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因此一些疾病呈现缓慢,且不被重视。山东省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结果也显示,与健康理念、基本知识素养水平和健康技能素养水平相比,流动人口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从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是提升流动人口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的重点。从健康管理视角出发,建立科学的流动人口健康素养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健康干预模式,对于提升国民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能力、增进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运用、减少卫生医疗成本支出、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素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增强健康理念,推进形成有利于流动人口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性,将健康融人流动人口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流动人口健康素养评估长效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与评价。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在形式上,根据流动人口的年龄、行业分布及文化水平等特点,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丰富宣传载体;在内容上,通过了解流动人口的不同需求,从基本医疗、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在服务对象上,加强低健康素养人群、流动儿童、流动老人、流动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服务,切实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免费服务的权利。第三,创新服务模式,满足流动人口健康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一是完善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