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_第1页
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_第2页
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_第3页
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_第4页
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摘要:地理空间素养指个体运用空间能力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是地理教学的历史使命,也是核心素养教学的题中之义。但是,许多

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都缺少成熟的方法和经验。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探讨并指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地理空间素养的路径,希望能通过地理空间素养培养为学生终

身发展加油助力。关键词:高中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

引言:地理空间素养是地理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核。结合最近几年的高中地理考题来看,地理空间素养也成为地理考试新的命题趋势。所以,在地理教学

中,要重视地理空间素养培养和教育。这也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认清地理空间素养的定义,积极探索地理空间素养培养路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的目的。

一、地理空间素养的定义地理空间素养是学生在了解空间位置、分布、格局、成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对地理空间知识的掌握能力。我们可以将地理空间素养分为三个维度的内容,分别是地理空间知识和技能,空间思维与方法,空间意识。也有人将地理空间素养

视为地理空间对比能力、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地理空间推理能力、地理空间信息表达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的结合体。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空间素养是地

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支撑。从人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树立全球、整

体空间意识,成为具有高远眼光的现代公民。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有了地理空间素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也更容易运用创新思维去认识问题,从整体角度去搜

集信息、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题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在做好知识教学的同时,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让学生具备了解空间概

念、空间呈现方式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空间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二、高中生地理空间素养培育路径

1.活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

空间是地理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地理空间素养是从地理空间视角观察事象的能力,也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但

是,许多人在地理事象、地理变化研究中,还缺少对比、分析、表达和想象能力。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的空间对比、分析、表达、推理能力等进行有效干预,是

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常用工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地图,而且,地图所传递的信息非常多,学生可以借助地图了解地理事物

的分布、特征,并想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进而提高空间素养和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地图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地理空间

视角去分析问题,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表现形式和规律。如在学习《地貌的观察》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图像动态化教学策略,提前借助多媒体制作

“交互式动画”形式的导学电子地图,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

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借助导学案训练学生对地理空间形状的感知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在讲述到某一种地形地貌时,教师可以

将新兴的信息技术工具用到教学中去,借助电子地图呈现某些地形部位的表象,如用GoogleEarth建构泰山、华山等名山大川的立体实景图,展示地理事物的

空间排列状态,让学生观察山体各个部位(山脚、山谷、山脊)的地形地貌,想象令人叹为观止的地理景观,对相关部位的地貌、植被情况进行猜测、判断和对

比,这样借助地图来呈现空间事象,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和地理空间素养。

2.借助信息技术,培养直觉思维

地理学具有空间性。地理空间素养是地理学科必备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地理空间素养与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高中

生在地理空间思维方面普遍存在着思维渠道狭窄、方法单一、思维固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不重视抽象事物

的呈现,学生缺少观察和参与的机会,使得许多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模糊。长此以往,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弱。鉴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

中,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观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注意、保持的过程中获得空间感知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素

养。信息技术是先进技术的代表,信息技术在信息传递、知识呈现、情境创设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呈现地理事

物,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感知地理事物,并在观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启发和引导,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窘”的状态,养成地理空间素养。如在学习人教版

新教材必修一《植被》一课时,结合本课重要教学目标“了解植被类型及植被生长、分布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借助视频资料先从全球视

角讲述各种植被(热带雨林、常绿落叶林、落叶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植被)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形成大地理观。再从微观视角入

手,讲述不同地带的植被的垂直结构,各种天然植被所在地的环境特征、植被的环境适应性,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与环境的关系。这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

学中去,让学生调动感官能量去观察、了解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养成从地理空间视角去看待问题的习惯。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

地理空间素养是一项综合素养,它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干预来改善。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各种地理景观图片、标本、地图和文字资料等,让学

生了解地理概念、特征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表象概念,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的基础和关键。但是,过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条件限制,课堂上可

用的地理表现储备素材非常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区域空间和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教学在资源方面的短板也逐渐消失。高中地理新课标大力

主张借助数字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地理表象储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分析、评价、创造。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将现代教学手

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并以实验、实践、信息化为教学新的突破点,让学生去观察、体验地理事物,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地理空间素养。如在

学习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的《土壤》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就“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原因,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

观察土壤标本,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土壤的肥力特性,绘制土壤肥力扇形百分比图,以图示的形式介绍土壤的物质构成。再从地理空间视角,分析地理环境整体

性对土壤的影响,各地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让学生将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联系起来,搭建综合思维平台,运用地理思维探讨地区地理要素的关系。这样不

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深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

图1课堂活动——观察土壤标本三、结语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总共两本必修,必修一是“自然地理”,其内容主要为地球的认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方面进行了不深却广泛的研究。

其知识点比较零碎,但其实它们之间有联系性很强,循序渐进相互推进,如果没有掌握好学生将更难学好后期的选择性必修内容,所以更加需要将这本教材的抽

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指示,通过举例、画图、看图和放映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观察这些现象,辅助学生建立地理现象的感性认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让学生真正地看到地球的运动、大气的环流以及水体的循环等,这种直观的感受可以促进学生对空间感的理解,更加有效地学习。

必修二是“人文地理”,它是对人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人口、城市、产业、交通运输等。难度不大但和实际联系紧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容易理解和认知

的。由于相关内容的变化是时刻发生的,课本未必能跟上变动的速度进行实时更新,就需要老师进行另外的补充,补充的方式可以是口授、以文字和资料展现以

及播放纪录片等形式。让学生把地理学“活”学“立体”,而不仅仅是书面上呆板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是事关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认识到培养地理空间素养的重要性,借助地图、信息技术、

视频、探究性学习活动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对比、分析、推理和想象能力,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1]赵亮,任福.地理空间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导学电子地图设计[J].测绘通

报,2018(11):115-120.2]罗坤,钟华胜,梅国红.

基于

GIS

的中学生地理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