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化学教学论课件01绪论、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_第1页
安师大化学教学论课件01绪论、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_第2页
安师大化学教学论课件01绪论、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_第3页
安师大化学教学论课件01绪论、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_第4页
安师大化学教学论课件01绪论、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化学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1.在理论基础方面,广泛汲取各种科学,形成高度综合性的理论;2.在研究范围方面,注重化学教学过程的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着眼化学教学实验研究。二、化学教学论的课程目标和基本任务(一)课程目标1、学生获取先进的化学教育理念;2、学生了解化学新课程体系;3、学生掌握现代化学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4、学生具备化学教学的实践能力;5、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教学研究能力;6、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二)基本任务

《化学教学论》以中学化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是教师教育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必修课,3学分,51学时。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和实践应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程,以结合教学见习和由本科生完成规定的实践作业为基础而逐步展开教学。三、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

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二)“化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从根本上说,“化学教学论”是一门教育学科。四、化学教学论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一)教学内容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原理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设计论、化学教师论五篇。(二)学习方法1.高度重视化学教学论课程的学习;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学会分析教学案例;4.训练提高个人的从教素质;5.培养从事化学教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第一篇化学课程论

化学课程论主要研究化学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构成,揭示化学课程规律,用以指导化学课程实践,最终促进学生在化学学科领域知情因素的和谐发展。为突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联系,本篇选取了和化学教学论中联系紧密的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以及化学教材的设计与使用两部分内容进行阐释与思考,以加强化学课程论对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第1章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1-1典型课程理论流派1-2化学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及组织形式1-3我国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1-4走进化学新课程

1-5国外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1典型课程理论流派社会核心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流派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知识核心实用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流派学生核心

图1-1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分类图第1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改革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课程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精心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作为学校教育中传统强势地位的学科课程理论对于化学课程的编制影响很大。

二、学生中心课程论

学生中心课程思想发端于18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经过实用主义大师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发展而渐成一派的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其基本特征为: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②课程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化而变化。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要指的是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其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但究其根源则可溯至1896年斯莫(AlbionSmall)提出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思想。他认为,教育者不应把自己视为儿童的引导者,而应作为社会的创造者,学校是社会再生的工具。

四、三大理论流派研究的启示

课程流派课程构成学科中心课程观学生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课程目标知识本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儿童本位,教育要促进儿童发展社会本位,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课程内容真理与知识,学科的基本结构实践与经验,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广泛的社会问题课程组织分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实施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课程与教学的中心社会生活是课程的中心教材编制教材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编排按专题形式编排教材§1-2化学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及组织形式

课程编制作为课程实践范畴,毫无疑问首先被其所遵从的指导思想——课程理论流派所决定的。本书倾向于“融合论”的课程编制思想。学科因素

社会因素

学生因素教师因素

决定化学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编排结构和顺序决定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取向

决定课程的难易程度和编排方式

一、化学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化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以化学学科内容为基础设计的课程,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是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是学生为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必须学习的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等自主选择的课程

是最为常见的课程,继承某一传统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科知识的纵向联系是以多于一门知识分支的内容,综合、精加工是重视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1-3我国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

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算学馆,教授一系列科学课程,其中就包括化学。这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化学课程。总体来看,我国的化学课程设置自发端至今可分为清末、民国、建国后三个大的阶段。

(1)清末:清末中学化学课程设置为理化或化学等科目,化学课程明确被分为化学总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化学实验等内容。1904年后,明确分为文科学习化学为通习,时数少,实科化学化学为主课,时数多,周小时总数最多达16小时(两年)。还有第二类(预备进入医科大学)及第三类学科(预备进入工科大学等),其中前者化学时数较多。另外,化学一般设置在中学高年级,分两年学习,即第四和第五年或第五和第六年学习。

(2)民国:国统区前期明确化学课程分为无机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内容。初中阶段有时曾设置综合课,如混合制自然课程等,1932年后初中单设化学课程较多。此后,化学课基本在初二和高二设置,周课时数分别为3-4和5-6。课程设置也曾分为文、实科化学课程,后者时数较多。城市条件较好的中学的对课程设置内容和时数有一定自主选择性,如1922年北京高师附中设置理化学、科学通论等,40年代上海部分学校在高三增设化学课,讲授大学水平的普通化学。解放区根据战争和建设需要,开设和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卫生知识等紧密联系的化学课程。如1944年陕甘宁边区中学课程中1-4学期开设自然,5、6学期开设生产和医药知识,每周均为3小时。

(3)建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学课程在借鉴苏联的经验下开始改造原有化学课程。除文革时期开设化学课程处于非正常状态外,自1950年开始至1990年,化学课程开设的年级较解放前增多,一般在初三到高三四个年级中开设,四个年级周课时数合计为9.5课时到14课时,大部分时间是10课时左右。课时总数最多为432课时,最少为288课时;课时百分比上最高和最低分别为7.8%和3%。课程形态上多以单独的化学课程为主,只开设必修,不设选修。另外,49年以后的台湾省,化学课程在初中一般设为综合理科,高中分别以文科和理科开设化学课程,周课时数为前3后6,只开设一年。课程形态多样化,既有理化、自然科学、化学,又有实用化学和选修化学等。第一时期:学习苏联经验(1949-1965年)第二时期:文革混乱期(1966-1976年)第三时期:发展稳定期(1977-1995年)第四时期:推进改革期(1996年至今)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课程的变革§1-4走进化学新课程

进入21世纪,“教育改革,课程为先”。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成为了教育各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标志拉开了序幕。(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理念

(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新理念

二、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加以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析(一)多维化课程目标,体系完整,层次明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二)多元化课程模块,涵盖宽广,选择灵活(三)多样化评价方式,重在发展,量质结合§1-5国外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当代化学教育新视野

引用当今世界较具代表性的美国国家研究院拟订的《国家科学教育计划》对于“科学素养”的界定:“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物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

二、STS教育的兴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