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_第1页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_第2页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_第3页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_第4页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高等教育学论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及其“聪明小人法”运用吴睿1,唐先龙2,杨永刚1(1.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高技术创业中心,重庆,401123)[摘要]随着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而培养不仅会用知识,而且达到巧妙应用知识的人才更是高校转型的关键。通过对创新概念及其特征的探讨,提出了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并根据创新思维聪明小人法的课堂实施,讨论了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下,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方法,以期寻求一种真正有效的高校转型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关键词]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创新思维方法;聪明小人法[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6?0073?03一、引言当代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高,但是实践能力低的情况。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无法立即融入到工作岗位,而是必须经过“二次教育”[1]。由此可见,几乎所有高等学府都面临着学生“学了不会用”的尴尬现象。工学结合与实验教学是高校避免上述尴尬现象出现的常用手段。但目前国内许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式的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在此期间仅仅作为一个劳动者,将工作与学习分开,达不到做学统一、边学边练、以练促学的目的。实验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论与工程实际之间搭建起联系的纽带。但在理论教学结合实验的过程中,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举一反三”,而且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课本内容而轻实际需要的现象。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地方高校如果还按照现在的路发展,不寻求转型,只有死路一条!”[2]可见,通过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能够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学了不会用”的问题。应用型技术大学不仅要解决“学了不会用”问题,而且应该从“用得好,用得巧妙”方面下功夫。会用强调了实践教学方面,而用得好则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走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战略,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各类型技术人才,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使命。二、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本质及其特征(一)创新的本质传统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后天是难以培养的;抑或是一种只能在婴幼儿时期开发的先天性特质。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认为创新能力是可开发、可培养的;是一个集中反映“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特质[3]。朱红涛认为知识创新是“以转化和应用为基本目的的创造知识及其应用的过程,知识创新尽管也包括新思想的产生,但同时重点强调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4],很好的诠释了创新的后天特征。图1给出了创新的5个层次及其所占比重,从中可以看出,创造知识部分只占整个创新的1%,绝大多数创新属于知识应用型创新。因此,周光召院士将创新定义为“运用知识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美国创新杂志定义的创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巧妙应用。(二)创新的特征根据创新的特征,结合经济建设和企业需要,可以将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创新的首要特征是新,如何做到新?把知识用巧妙就达到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如某生产玻璃球企业需要将有瑕疵的玻璃球从合格产品中捡取出来,该怎么办呢?很多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后的第一反应,马上想到用X射线等方法首先将瑕疵产品识别出来,然后设计机械手将瑕疵产品捡出来。这种方法固然可行,却成本很高,不宜应用于玻璃球的生产,因为这种产品本身利润非常低。继续深入讨论并引导思考后,有些同学能够想到称量的方法,更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瑕疵产品圆度不足,滚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考虑设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轨道,通过有瑕疵产品滚动距离较近的方法从而解决该问题。由此例子可以看出,知识非常简单,但巧妙的应用却可以产生创新,解决大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仅仅有“新”是不充分的。最早的创新理论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他提出利润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5]。因此,创新必须具有的第二个特征是利润和效益。作为企业的后备军,大学生必须明确创新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和积累财富。图2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汽车,诞生于1949年。飞行汽车概念在今天依然是新颖的,但由于该汽车没有走向市场,不满足创新的第二个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创新。创新的第三个特征是社会责任。很多时候创新满足的前两个特征,比如地沟油重新回到餐桌上的问题,单从创新的前两个特征看,是满足的,将用过的油提炼后再次利用的想法不可谓不新,而且降低了成本创造了利润,但显然其不是创新。因此,作为将来社会的建设者们的学生,必须从这里得到社会责任和良知的培养。之所以如此,其实很多由于创新而后带来的危害是由于实施创新的人员知识的不足导致的,因此在实施创新的时候必须对具有社会责感,这样的创新才是完美的。如地沟油如果不是回到餐桌,而是用于为汽车或飞机提供燃料,像日本和荷兰那样的做法,那就是创新了。三、创新思维聪明小人法课堂教学探讨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应用的环境是开放式的,面临的问题会是复杂和千差万别的,可以用的知识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有时还要用到仅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识。为此,面向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时,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挖掘知识的能力。本文作者在反复实践和课堂探索中发现,TRIZ创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方法,正是立足问题本身,深入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步骤进行知识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知识应用环境下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TRIZ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鱼法、IFR法和聪明小人法[5],前两种方法则是站在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使用者以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而后三种方法在使用时通过一定步骤引导使用者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寻找到合适的知识以解决问题。下面仅以聪明小人创新思维法为例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过程。聪明小人法[5]是利用拟人化思考方式打破惯性思维,从而挖掘知识,进而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拟人化,当技术系统出现问题时,首先将系统想象为小人,并按系统组件或问题条件对小人进行分组,从而得到拥有智慧和能动思考能力的小人模型。其次分析得到的小人模型,利用模型中聪明小人的能动性,打乱和重组小人分组,从模型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随后将模型方案向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过渡。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再次回到小人模型对其分组进行打乱重组,并向实际方案过渡,直至问题解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为儿童买鞋时尽量买大一号的以适应其快速成长需要,但鞋大了不跟脚,所以要系鞋带,看似简单的系鞋带问题却对小朋友是一种困扰,如何改进鞋带以解决该问题?在自由讨论时,很多人会想到直接粘、按扣等方案替代鞋带,这么做虽然可以,却没有对鞋带进行改进。那么,接下来以小人法进行思考结果如何呢?首先对技术系统进行拟人化并分组,显然,这里有两组小人,一组小人是鞋帮,以红色小人表示,分开站成两排;另一组小人是鞋带,以绿色进行区分。由此得到图3a)所示小人模型。根据得到的小人模型分析问题,为了使红色小人排成保持一定距离的两排,绿色小人首先要手拉手连在一起,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排队。从图3a)所建立的小人模型明显可以看出,绿色小人手拉手不困难,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排队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也正是造成系鞋带困扰的关键,那么,聪明的小人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绿色小人能够打乱重新排列,取消原来的排队规则,以图3b)的方式保持红色小人的队形,显然就容易得多。最后根据小人模型得到的启发,回归实际问题,得到图3c)所示改进后的鞋带。(注:红色小人为圆圈中小人)相比直接粘和按扣,通过小人法得到的方案不需要改进鞋子制造主要流程,仅仅修改制造附加流程,对整个生产成本影响不大,是最小的改进。同时小人法将隐藏的知识“通过分割使问题更简单”挖掘出来,丰富了方案模型,而且提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可见,利用聪明小人创新思维方法,可以辅助和拓宽知识挖掘能力,有效打破思维惯性,大大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四、小结当前,国家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进行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绝大多数高校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将学生参与实践作为重点,无疑将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适应一线工作的合格技术劳动者。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发展水平,人才是引领世界技术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走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以高校应用型技术转型为契机,将创新培养与应用技术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能用、会用而且用得巧妙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走向国际领先,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杨玉蓓.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21-222.[2]阙明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