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省一等奖)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省一等奖)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省一等奖)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省一等奖)_第4页
岳麓版-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综合(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学案一、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课前演练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3.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4.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A.地方势力过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5.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使大夫6.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三、考点串讲(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夏朝政治制度特点:“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③商朝的这样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商朝政治制度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对象:王室贵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部落首领。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3.西周的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质: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影响:①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②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礼乐秩序西周礼乐秩序的评价:=1\*GB3①后世学者通常用“礼乐文化”来总结西周文化。“礼”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礼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安定,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礼制的形成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2\*GB3②礼、乐的使用,限定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中,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3\*GB3③“礼乐文化”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最为典雅、最为精致的内容。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1\*GB3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2\*GB3②神权和王权的结合=3\*GB3③浓厚的专制色彩

=4\*GB3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GB3⑤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经100多年战争,先后灭掉东方6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建立(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名号的确立——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②基本内涵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律令、图籍,兼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4)颁布秦律、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3.中央集权制下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②北击匈奴、南平百越。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④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⑤开凿灵渠;等等。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三)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Arabic1.“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通过建立“中朝”(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因为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3.宋朝(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1\*GB3①集中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划归“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GB3②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三司掌财权,宰相仅剩行政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削弱地方节度史权力,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3\*GB3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派转运史到各地管理财政,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实行禁军轮换制等。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削弱相权;后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杯酒释兵权”后,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在加强军权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4.元朝的行省制度: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内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由于行省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对中央集权造成一定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②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③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1.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原因:①元朝中后期,相权过重,左右皇位继承,政局动荡。②明朝初建国,承元制,相权位高权重,导致君相矛盾。③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的教训,解决君相矛盾。过程:1380年(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之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秦汉以来实现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评价:①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②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2.内阁的创立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负担沉重。形成发展: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助章奏。②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于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以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权力越来越大,还有“票拟”权。评价:①内阁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大学士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此外明朝还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3.清朝的军机处背景:清朝入关后,承明制,设内阁。但保留下来的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决策皇帝也不能改变。为了加强皇权必须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设置:①为防范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与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②雍正年间因西北军务而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处理一切军国要政,成为辅佐皇帝处理军政的核心机构。职能: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特点:简——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处理事物手续从简。速——行事快捷,办事效率高。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行同虚设,后被撤消;内阁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明清朝都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和严酷的“文字狱”。近代化浪潮与明清政治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请思考: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业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战争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中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融铸在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四、跟踪训练1.秦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对其评价正确的是()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削弱了皇权。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帝大权独揽。2.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最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避免权臣独揽大权,以加强皇权。C.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D.防止军阀割据势力的膨胀。3.“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材料反映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B.废除丞相之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工作效率低。C.废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