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一套活动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你们喜欢花吗?都是喜欢哪些花?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花的图片,请欣赏(出示视频)活动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1)刚才同学们欣赏的图片美吗?要是让你来装饰我们的校园,你打算种植什么花?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学校也种植了一部分花,把我们的校园装饰的更加美丽,请同学们看(出示课件)(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活动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接下来咱们来重点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一种是先分别求出芍药和牡丹的棵数,再求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另一种是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决,并找学生板书。(2)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划上等号。(3)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好的解决了“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那接下来看“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问题,你能够独立解决吗?自己试一试吧。学生汇报交流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你有什么猜测?是不是运算定律,咱们需要怎么办?那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等式,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板书其中的一组例子,学生共同验证。小组合作,举出大量的例子进行验证。展示交流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计算得出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生:比如(12+8)×9=12×9+8×9,左边括号里算出是20,就表示20个9,右边是12个9加上8个9,也是20个9,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讨论归纳,总结规律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小组讨论,总结规律。刚才同学们用语言总结了乘法分配律,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它吗?师总结字母表示。活动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接下来,同学们敢不敢闯关试一试自己学的到底怎么样呢?第一关,判断正误。仔细判断第二关,连一连。你是怎么连的,为什么这样连?第三关,填一填。活动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简单总结,激励学生学习。祝同学们学的开心快乐。乘法分配律的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理解乘法分配律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复杂的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奠基作用。本节课学生通过推导,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效果分析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三个习题设计成闯关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得到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总体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全对,有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点的错误。下面将进行逐题分析:第一题:“判断。”全班32名学生参与答题,32人全对。第二题:“连线。”全班32名学生参与答题,30人全对。两名学生在“22×99+22”这道算式的连线时出现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是看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而没有真正的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乘法分配律,不用计算也能证明相等。第三题:“填空。”30名学生能填写正确。2人没有认真审题,在66×28+66×32+66×40=(++)×这道填空时不会做,究其原因还是对乘法分配律理解的不够透彻。从整体看,本次检测目标达成度还算是不错的。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在理解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充分地交流,合作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在对学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后,要让学生进行读一遍,让学生进行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我翻看了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材编排上是以“芍药和牡丹一共有多少棵”这一问题出发,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算式,从而分析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然后再解决“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接着通过对比这两个等式进行猜测,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交流,给出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因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是: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本堂课还学习感受“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为后续的减法性质、除法性质等内容做铺垫。本课内容可以安排2课时的新授课。《乘法分配律》评测练习一、判断:1、2×(6+5)=2×6+5()2、(25+7)×4=25×4×7×4()3、35×18+35×2=35×(18+2)()二、连线3×17+5×17(99+1)×22(18+4)×618×6+4×622×99+2260×20+60×3060×(20+30)(3+5)×17三、填空(12+40)×3=×3+×315×(40+8)=15×+15×78×20+22×20=(+)×2066×28+66×32+66×40=(++)×《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种花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4、师生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乘法分配律》课程标准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根据课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之初,我结合教材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来装饰我们美丽的校园,由此引出情境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学习情境中。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因此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然后进行大胆猜测,并进行举例验证,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新课标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