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内容简介
目录
绪论
0.1复习笔记
0.2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精气血津液神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藏象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经络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体质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病因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发病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病机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防治原则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详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
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2.学科属性
(1)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
(3)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模式,以整体观
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
学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①社会文化基础;
②科学技术基础;
③医药实践基础;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
①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采用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Q
②整体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
激的不同反应,结合己有的解剖知识,并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比类推理,从而
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表0-1
作者
著作内容意义
时期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
战国分,共18卷162篇,运用精气、学专著,构建了中医学
《黄帝
至秦汉时阴阳、五行学说等;建立了整体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内经》
期学模式;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出“治未病”的观点。的基础与源泉
《难
对脉学有详细系统的论述和创全书内容简扼,辨
经》
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析精微,为后世指导临
原名东汉
门、三焦的论述,有所阐扬和发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
《黄帝八十
展。作。
一难经》
中医学第一部辨证
张机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论治的专著,为“医方之
《伤寒(字仲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
祖”,为后世临床医学的
杂病论》景)、东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汉剂。
础。
《神农
载药365种,按三品、四性中国现存最早的中
本草经》简
及五味分类,明确“治寒以热药,药学专著,为中药学“四
称《本草东汉
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七气五味”及中药组方提供
经》或《本
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经》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表0・2
作者著作内容意义
晋,王论述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中医学第一
《脉经》
叔和病证;提出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提部脉学专著。
倡“寸口诊法、
阐述了藏象、经络、腌穴、标本、中医学第一
晋•皇《针灸甲乙
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部针灸学专著。
甫谧经》
容。
详述内、外、妇、儿、五官、皮灰中医学第一
隋•巢《诸病源候
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部病因病机证候
元方论》
于病源的研究。学专著。
《备急千金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中医学最早
唐•孙
要方》与《千金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的医学百科全
思邈
翼方》病证诊治等内容。书。
(2)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表0・3
著作作者内容及意义
南宋•陈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言(字无三因理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
(简称《三因方》)
择)远。
表0・4
人物学术贡献派别代表作
刘完素(字力倡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室《素问玄机原病式》
守真,刘河间)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凉派(公元1182年)
张从正(字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儒门事亲》
生”,邪去正自安]
子和,号戴人)邪派(公元1224年)
李杲(字明力倡脾胃论。主张“百病皆由脾彳《脾胃论》
2,李东垣)胃衰而生”。土派(公元1249年)
朱震亨(字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松《格致余论》
彦修,朱丹溪)阴常不足”。阴派(公元1347年)
(3)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表0-5
作杆著作内容意义
明.《本草纲目》驰名中外
载中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
《古今医统大
明.著名中医
全》辑录230余部医籍
徐春甫学全书
著名中医
明,《证治准绳》以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
学临床医学丛
王肯堂方证为主
书
清,《古今图书集分类编排文献注释、基础理论、分著名中医
陈梦雷等成医部全录》科证治、医家传略、艺文记事等学类书
清・《医宗金鉴》太医院的
具备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歌诀
吴谦中医学教科书
表0-6
学代表人
学术贡献著作
说物
张提出了“阳非有
介宾余”、“真阴不足”,注《景岳全
(字景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书》
岳)阴
赵
命
献可注重滋养“命门之
门《医贯》
(字养火“
学
葵)
说
吴有性(字又创“戾
《温疫论》
可)气”学说
温病学
创温热
说
叶桂(字天士)病的卫气营《温热论》
血辨证理论
创新温
薛雪(字生白)病学说的湿《湿热条辨》
热病因理论
创立温
吴增(字鞠通)热病的三焦《温病条辨》
辨证理论
发展了瘀血理《
王清任
淤血学说论,创立了多首治疗医林改
(字勋臣)
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错》
(4)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
①继续整理和汇总前人的学术成果
代表: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
巨著。
②中西汇通学派
a.代表人物:唐宗海、朱沛文、悻铁樵、张锡纯等。
b.观点: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
西医。
c.代表作: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4.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继承是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
表0・7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系统h脏六的五体M窍外脉
心系统心小肠肤舌F少阴心”.fK阳小肠外
肝系统HF阳前II足厥阴肝外.足少阳胆纤
胖欷肿冉11是太阴州绦兄阳明1懵
肺系统肺大肠皮Qf•太阴肺”.f阳明大肠外
H裁级'件膀胱什耳及湖足少阴H经.足太阳物忧经
b.形神一体观
形是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
等精神活动。形神一体观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②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a.局部病变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b.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c.形体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精神情志活动的失常,也能导致躯体、脏腑、经络、
官窍及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③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在整体层次上对全身各局部的调节,使之恢复常态。
④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昼夜时辰、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均有影响。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
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
辨病相结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①病的基本概念
a.定义
病,即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
生命过程。
b.特点
具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反映的是一种疾
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②证的基本概念
a.定义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b.特点
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反映的是
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和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是确定治法、
处方遣药的依据。
③症的基本概念
a.定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
觉与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
b.特点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
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④病、证、症三者关系
a.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b.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两成。
c.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
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
d.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同一个症状,
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6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
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①辨证
a.定义
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变
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b.步骤
第一,辨病因;即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二,辨病位:即分析、判别以确定疾病之所在部位。
第三,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第四,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②论治
a.定义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及方药,选择适当的治
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b.步骤
第一,因证立法:即依据证而确立治则治法。
第二,随法选方:即依据治贝[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第三,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③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a.辨证是认识疾病,确定证: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b.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
的检验。
c.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
本原则。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①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
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②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
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辨证是对证的辨析,以确定证为目的,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②辨病是对病的辨析,以确定病的诊断为目的,为治疗提供依据。
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
及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主要阐释中医学有关人体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精气血津
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等四部分。
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主要阐释中医学关于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病变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知
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等四部分。
0.2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2015年研]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
【答案】A
【解析】A项,朱震亨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
用“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B项,刘完素力倡火热论,
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
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C项,
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以
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0D项,张元素根据经络学说,
创立“引经报使”理论。
2.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医家()。[2014年研]
A.朱丹溪
B.张元素
C.李杲
D.刘完素
【答案】D
【解析】A项,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疗上倡导“滋
阴降火”,后人称之为滋阴派。B项,张元素,提出“邪去而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
法攻邪为主,后人称之为攻邪派。C项,李杲,倡导“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于用温
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之为补士派。D项,刘完素,创立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认为“六
气皆从火化〃。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3.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3年研]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
【答案】C
【解析】证即证候,是指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
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
体征构成。如风寒感冒证、肝阳上亢证。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
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也
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4.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2013年研]
A.巢元方
B.张景岳
C.张仲景
D.陈无择
【答案】D
【解析】A项,隋代巢元方撰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
机证候学专著,系统的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详细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对后世病证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B项,明代张景岳著《类经》、《景岳全书》,
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6C项,张仲景著的《伤襄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
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D项,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
5.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2009年研]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答案】D
【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人体为一个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
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具体
又包括两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二是指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在能动
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AC两项,形神合一的
统一观和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不能包括整体观念的全部,而仅仅是它的一个局部,只
是运用了整体观念去认识生命活动的功能特点,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应用。B项,只
提到了整体观的一个方面。
6.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
()P[2008年研]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
【答案】A
【解析】A项,“如鱼之游在波”,是指春天的脉象,随春生之气逐渐向上的
态势,像水中之鱼在水波中游动。B项,“泛泛乎万物有余”,是指夏天阳气隆盛,其脉象
洪大浮现于皮表。C项,“蛰虫将去”,指秋天的脉象随逐渐内敛的阳气由表趋里。D项,
“蛰虫周密”,指冬天的脉象随内藏的阳气而深伏于里,表现为沉伏之态。
7.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
[2006年研]
A.季节气候变化
B.昼夜晨昏变化
C.地区方域不同
D.饮食偏嗜不同
E.阴居以避暑
【答案】D
【解析】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主要表现在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以
及主动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如阴居以避暑等四方面。D项,饮食五味偏嗜,本是内伤
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
8.《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2005年研]
A.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
【答案】A
【解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因此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
情轻,夜晚加重。
二、X型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2015年研]
A.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D.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答案】ABCD
【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1)社会文化基础:战国时期出现
“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现象,形成了道、儒、法、墨、兵、阴阳等诸家,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2)科学技术基础: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
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技术有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3)医药实践基础;中国古代医药学家通过长期的医疗
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并将其总结、升华,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医
药实践基础。(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作为思维方
法渗透到中医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2.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2013隼研]
A.对症治疗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因病选方
【答案】BC
【解析】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症是指疾病的
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
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
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是
指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
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3.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0[2012年研]
A.形与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异治
D.四时养生
【答案】ABD
【解析】中医的两个基本特征是:(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自身完
整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
自然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形与神俱,反映的是中医学的唯物
观。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养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疾病防治要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2)辨证论治;主要体现在同病异治与异
病同治。ABD三项,均是整体观念的内容。C项,体现的是辨证论治的思想。
第1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复习笔记
一、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
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
①概念
a.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b・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②形成
a.首见于《道德经•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
b.《周易・系辞上》、《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精或
精气的记叙。
c.源于“水地说、
(2)气的基本概念
①概念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②形成
a.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并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
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b.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自然之气、精气等不同的概念。
c.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被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元气说”认为:元气
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即“元气一元论”。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
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
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回一0
r^i(«)-
①天地万物的生成模式(图i・i)
图i-i宇宙万物生成模式
②精或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精或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天之阳
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氤和合而化生万物。即所谓“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③存在形式:主要有“有形”与“无形”两种
a,“无形”,即精或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或气的基
本存在形式「因肉眼看不到,故称其“无形,
b.“有形”,即精或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
C.二者关系: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
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①气的运动
a.定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b.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
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
变作矣。”
②气化
a.定义: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b.气化的形式
第一,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气生形”的气化过程;
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
第二,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与激发下亦可相互转化。
第三,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又变为天气。
第四,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素间•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化,类似于今之“量变”,是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类似于今之“质变”,是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
C.二者关系
第一,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①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天地一体”的观念。如《灵枢•岁露论》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②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如《吕氏春秋•应同》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
相互感应的联系。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①人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②人具有精神活动,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③人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生,人死又复散为气。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①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
天之精。古代哲学精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是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化生之源,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认识的产生,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②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肢,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
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中医
学关于气的认识,与古代哲学关于气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有关。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
①哲学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②最初涵义:阴阳是指目光的向背而言,朝向口光则为阳,背向口光则为阴。
③形成
a.西周末年,应用阴阳来分析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
b.春秋战国时期,认识到阴阳是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
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
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c.《周易》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d,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左传•昭公元年》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
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e.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2)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①阴阳划分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了寒热、动静、明暗
的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性事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
兆也「
a.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b.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空间(方位)时时伴’湍度湖段性状亮度中物运动状态
阳上外左南大春夏阻热「•嫌般清明宪上升运动元进
阴F内6北地我秋冬察凉浊晦崎卜降网止抑制黄退
表1-1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②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b.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
变。
主要表现在:
第一,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
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第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第三,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
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③划分方法:主要有阴阳两分标示法和阴阳三分标示法
a.阴阳的两分法,主要用以阐释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构建四时五脏体系。
b,阴阳三分法,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
阳、少阳,主要用以标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和阐释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Q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①定义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
排斥。
②生理上
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主要表现在:
a.四季寒温的变化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b.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脏腑器官功能正常,阴阳之间动杰平衡,是阴阳双方相
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③病理上,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a.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b.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即“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2)阴阳互根互用
①定义
a.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b.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c.经典阐释
第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
则阴无以化。”
②生理上:维持自然界气候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③病理上
a,互根关系失常,就会导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
亡。
b.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3)阴阳交感与互藏
①定义
a.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
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b,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C.阳中涵阴是指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阴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
仍为阳;
d.阴中涵阳是指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涵有属阳的成分,而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
仍为阴。
②阴阳交感与互藏的关系及作用
a,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飞
b.阴阳二气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
源。
(4)阴阳消长
①定义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PE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
化之中6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6
②表现形式:
阴阳消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阴BE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
正常:阴阳的互为消长,或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
失常:“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b.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
正常:阴阳的皆消皆长,或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失常;“精气两虚"、“气血两虚”。
(5)阴阳转化
①定义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
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②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
a.转化是消长的结果,消长是转化的基础:
b.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c.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极”的程度,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d.经典阐释;
《内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皆是对阴阳转化的阐释。
③表现形式:
a.生理上:阴阳的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b.病理上: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
的相互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
①阴阳自和
a.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b,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
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②阴阳平衡
a.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
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b.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一定限度
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6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
表现在:
①脏腑形体分阴阳
a.以大体部位分阴阳
表1-2
阳上部体表背四肢外侧六腑“形藏”心肺
明下部体内1四肢内侧五脏“神藏”肝脾肾
b.以五脏分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
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②经络系统分阴阳
表1・3
三阳经(手足阳明、少阳晓经、阳督脉(阳脉阳络(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
阳
阳、太阳经)维经之海)部)
三阴经(手足太阴、厥阴跷经、阴任脉(阴脉阴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
阴
阴、少阴经)维经之海)层及身体下部)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①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属阳。阴气凉润、
宁静、抑制、沉降;阳气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精与气,阴气与阳气相互滋生,相互
促进,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②人体的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过程,也由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关系来维系。
③经典阐释:《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①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a.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b.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屈阴。
②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a.阴阳偏盛
第一,概念: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第二,经典阐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
第三,具体表现:
阳偏盛阴偏盛
病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机
病
实热证阴虚证实寒证阳虚证
证
症高热、烦躁、面口干唇燥、舌面白形寒,皖腹冷痛,舌淡畏寒肢冷、蜷
状赤、脉数红少津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缩、脉迟伏
b,阴阳偏衰
第一,概念: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第二,具体表现:
阳虚阴虚
病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机
病
虚寒证虚热证
证
症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
状汗、脉微苔、脉细数
c.阴阳互损
第一,阳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阴,出现阴虚一“阳损及阴”一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第二,阴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阳,出现阳虚T“阴损及阳"T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4)用于疾病的诊断
①分析四诊资料
a.色泽分阴阳:
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屈于阴。
b.气息及声音分阴阳:
第一,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呼吸有力,多属阳;
第二,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阴。
c.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第一,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
第二,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
d.脉象分阴阳,
第一,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第二,以动态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第三,以至数分,则数者为彷,迟者为阴;
第四,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橡胶塑胶跑道施工方案
- 2025版酒店水电维修合同范本(1000字)6篇
- 砂砾石施工方案
- 铜梁木纹地板施工方案
- 二零二五版个人房产抵押担保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环保设施验收委托第三方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股权变更及收益分配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家具清洁与保养委托服务协议3篇
- 青海喷泉工程施工方案
- 警示墩施工方案
-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题(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和答案)
- 2024年智能科技项目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精神科健康宣教手册-各种精神疾病宣教
- 甲状腺的科普宣教
- 2024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与运营合作框架协议3篇
- 挂靠免责协议书范本
- 四年级全一册《劳动与技术》第四单元 活动4《饲养动物的学问》课件
- 定制柜子保修合同协议书
- Unit+4+History+and+Traditions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 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2023年全国自学考试00054管理学原理试题答案
- GB/T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