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_第1页
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_第2页
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_第3页
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_第4页
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新发展(俞晖王兴国)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系统失调,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市民已不满足于城市狭小的生活空间和环境,渴望能暂时摆脱城市的拥挤和烦躁,到森林中领略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利用森林的特殊功能来调节身心、恢复心理和生理平衡。森林公园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基地和人们进行森林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一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概况1.森林公园的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5~1999)。这一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界的认可,它明确了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具有一定面积和界线的区域范围;第二,有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是这一区域的特点;第三,该区域必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内可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第四,必须经由法定程序申报和批准。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都不能称为森林公园。2.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①第一阶段是森林公园的萌芽阶段(1979~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恢复和兴起,自发来林区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我国林区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及发展前景初步得到认识。1980年8月,原林业部发出《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展旅游事业的通知》,开始组建森林公园和开展森林旅游工作,这一举措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1981年原林业部召开森林旅游试点座谈会,选定北京松山、云蒙山林场,广东流溪河、南昆山、大岭山林场,山东泰山林场,湖南张家界、南岳林场等作为首批试点。②第二阶段是森林公园的起步阶段(1982~1990年)。1982年9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立,开创了在国营林场基础上建立森林公园的先河,之后,又先后建立了浙江天童、千岛湖、陕西楼观台、安徽琅琊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在这一阶段,一是森林公园发展速度缓慢,9年时间共建立了16处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每年不到两处;二是森林公园只是作为国营林场的多种经营项目发展,由部省联建,总投资519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10万元,国家对森林公园建设投资较大,为森林公园在短期内成为享有盛誉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打下良好基础。③第三阶段是森林公园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3年)。这是森林公园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原因有四:一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旅游业的优势作用被社会认可;二是随着林业“两危”(可采资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现象的日趋严重,林区长期以来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结构亟须调整;三是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其强劲的带动作用为社会各界所认同;四是1992年原林业部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森林公园及森林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凡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的国营林场都应当建立森林公园。由此在全国掀起森林公园建设高潮,仅3年就批复建立国家森林公园218处,相当于前9年批建总数的近14倍。加上各省批建的省级森林公园,到1993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608处。但这种只重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了质量上的跟进,对今后森林公园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图11991~2002年新建森林公园与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④第四阶段是森林公园稳步发展阶段(1994~2000年)。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森林公园数量稳定增长。7年时间里共批建国家森林公园110处,平均每年批建数量不到16处,省级、市(县)级森林公园数量稳步增长。到2000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数量达到107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44处,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骨干,省级、市(县)级森林公园为支撑的全国森林公园发展网络。二是行业管理加强。1994年1月,原林业部发布实施《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湖南、四川、广东、山西、贵州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办法。同年12月,组织成立了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规范了国家森林公园的审批。1996年,颁布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为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了行业标准;199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5~1999),使森林公园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三是多所林业院校相继设置了森林旅游专业或开设了森林旅游课程,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⑤第五阶段是森林公园提高阶段(2001~现在)。对于此阶段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本文第二部分有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言。3.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情况图21992~2002年森林公园旅游人数与直接旅游收入图31993~2002年森林公园旅游人数与直接旅游收入增长率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1992年我国森林公园开展旅游的直接收入(以门票收入为主)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在后来的10年中,森林旅游收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超出10亿元,达到12.9亿元;2002年则达到37亿元,1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8.7%,远远高于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1995年森林公园年接待旅游人数突破了6000万人次,1996~1999年4年中年旅游人数保持在5000万左右,2000年则超过了7000万人次,2002年直线上升为1.1亿人次,增幅较大,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喜爱。目前,全国已涌现出像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瓦屋山、福州、天柱山等一批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龙头。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同样给林区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通过旅游产业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如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种养殖业、零售业等)的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缓解了林区的就业压力,不断培育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山区、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仅“九五”期间,通过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森林旅游为社会创造的就业机会达350万个,有近30万农民依托森林旅游摆脱了贫困。森林旅游逐步成为了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替代产业和新兴的主导产业。二2001~2002年发展状况1.基本情况①森林公园建设稳步发展。2001年全国新建森林公园139处,其中新建国家森林公园36处;2002年新建森林公园259处,其中新建国家森林公园59处;到2002年底全国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476处,总面积1269万公顷,其中国家森林公园439处,面积875万公顷。②森林公园旅游接待人数实现新突破。2001年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人数为8565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为170万人次;2002年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到11027万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达到264万人次,比2000年分别增长53.5%和76.7%。20多亿。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游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林业部门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游憩,就成了有名无据,无法可依,也就有了林业部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说法。2.投入严重不足,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这是制约森林公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森林公园建设至今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自1994年以来,每年国家对全国森林公园的基本建设投资在200万~300万元,投资总额还不及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这对于439处国家森林公园来说国家投入相当于无,既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更无助于改善森林公园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国家投入过少,导致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保护管理经费奇缺,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量不足,同时也降低了森林公园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造成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档次不高,新的森林旅游产品得不到开发,宣传促销无力进行,明显滞后于快速增长的森林旅游市场的需要,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严重制约着森林公园建设发展和巨大潜力的发挥。建设开发资金的短缺,同样使得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小(规模小)、散(分布散)、弱(竞争实力弱)、少(精品少)、低(知名度低)、差(管理、服务质量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和假日旅游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处于劣势。3.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力度弱我国林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高山、峡谷、丘陵、海岛、湖泊、瀑布、溶洞、冰川、沙漠、森林、草原、湿地、火山等,这些自然资源及其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遗产,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1994年出台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只是一部行业性法规,对外约束力差,而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十分复杂,条块分割,管理权属不一。有的地方同一区域,既是森林公园,又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地质公园等,牌子众多,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间既相互牵制,又各自为战,造成机构重叠、多头管理、决策分散、扯皮不断,反而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统一开发利用。林业部门作为森林公园的行业主管部门,自1994年原林业部成立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编制仅为4人,且为事业单位。全国31个省(区、市)和4个森工总局中,成立森林公园专门管理机构的5个,设专人管理的16个,兼职管理的12个,无人管理的2个,多数为承担着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足,管理经费少,管理任务重,还要解决自身的福利问题,影响了森林公园行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4.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建设、管理好森林公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目前,我国从事森林公园建设、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人员,以前大多是从事林业生产管理的人员,对新行业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据福建省统计,全省森林公园的从业人员中,大中专毕业生所占比例不足20%。由于多数从业人员长期从事营林生产,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难免存在着思想保守、狭窄、观念落后等问题,需要有一个从“刨坑种树”到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的转变过程。许多森林公园的管理人员尤其是西部地区,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管理方式、经营手段等方面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尚未树立起“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对森林旅游市场培育、开发、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导游人员生态知识贫乏,经营管理粗放。景区景点建设粗糙,致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四中国森林公园发展趋势1.从国际旅游环境看,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是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92%以上的林地(包括公有林地和私有林地)都开展户外游憩,每年参加户外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几乎是美国人口总数的10倍;在法国,每年到森林中的旅游者达6亿人次,城市中60%的家庭每年至少到森林中旅游1次;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每年森林游憩者近10亿人次;英国每年森林旅游人数在1亿人次以上,世界上发展森林旅游较早的拉丁美洲,森林旅游已占到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据调查,现已有30%~40%的游客开始舍弃海滨而转向森林。有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两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可见,加快森林旅游的发展是新世纪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崇尚科学,珍爱生命,走进大森林,回归大自然”必将成为新时期人们最理想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时尚。《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从中国旅游发展形势看,多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5566亿元,同比增长11.43%,高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2003。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趋显著,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为旅游市场的培育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望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国家旅游局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达到1.35~1.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200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何光NB021局长的工作报告。这必将为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也将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3.从我国林业发展形势来看,林业的战略地位得以确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国家林业局提出了既要把我国林业建成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又要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经济需求,建大生态,办大产业,促进林业建设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要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