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提要]: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快乐成长的主渠道,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实实在在打好基础,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几堂漂亮的公开课,要在常态课中孕育优质;要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指导学;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需求,注重学习过程,追求"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会学是指会预习、温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会的、不明白的学会常问。“乐学”带有学科的意味.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会学乐学沿袭至今,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实质上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教育实力的竞争。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会学乐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这正是我们选题的根本。针对本课题研究我校采取学校校长带头参与实验研究,有课题小组长,每组人员再根据承担的小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着眼于发展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分,制定计划,实践研究,要求有论文、研讨课、案例、叙事等成果展示。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都研究,人人出成果,精心打造校园会学和乐学文化氛围,使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出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关键词]:课题研究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快乐成长的主渠道,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实实在在打好基础,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几堂漂亮的公开课,要在常态课中孕育优质;要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指导学;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情感需求,注重学习过程,追求"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会学是指会预习、温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会的、不明白的学会常问。学习可以定义为运用学习者的眼、耳、鼻、舌、口、手、足、腰、大脑等人体器官(还包括性器官)掌握知识的过程。学习即研究。学习就是研究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就能掌握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巧办法,练就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乐律二》:“唐人乐学精深,尚有雅律遗法。”此词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来则有“学科”的意味。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带有学科的意味.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喜欢”则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会学乐学沿袭至今,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实质上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教育实力的竞争。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在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会学乐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这正是我们选题的根本意图。一、课题提出1、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当前,世界主要教育先进国家,如美、英、法等,都积极推荐课程改革,而综观各国课程发展,虽然其教育目标不尽一致,但强调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做法则相同。即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2、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长期以来,在传统教研模式的制约下,广大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相对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使得我们的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而我们的学生在教师和知识面前成了名副其实的“接受者”。为此,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由此拉开了我们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大幕。而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我国义务教育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臵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臵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国内外有关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研究状况,进行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既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生会学乐学的方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师观念;(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科研工作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科研能力;(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解决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作出探索,积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功案例,为深化课程改革作出贡献。二、理论依据1、课题界定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两个“全面”,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以下内容: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体系综合性、开放性;教材资源多样性、趣味性、科学实用性;教学过程体现学习者的参与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发展性等五个方面。学习方式:美国学者纽曼从学生的生活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和发现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程度来看,有自主和他主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来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分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巨大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在这样是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学生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未来学生的学习中,接受性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却并排除接受学习;同样,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排除独立学习;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接受与探索、独立与合作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为此,我们选择“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形式,为新课改提供可行性的研究空间和具体范例,并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教学法单调,教学评价片面问题。(2)如何实施新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3)如何构建优化学习方式的教学基本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知识、技能、创造力和个性等方面得到主动的、和谐发展的问题。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一)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表述。(二)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布鲁纳的发现法指出,教学法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探究式学习,它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注重反馈,注重直觉,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以同化新材料的相应知识,其二是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本质在于(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实践的反复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认识的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精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四)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原理指出,人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创造的灵感常常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闪现。这一原理应用在教学上,就是落实三维目标,需要轻松愉快的教育教学环境。(五)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形成。”(六)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七)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三、实验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以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方案、及时反思调整等方式展开,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文献研究法。从多角度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少走和避免走弯路。3、经验总结法。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总结筛选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课题成果,并经常开展经验的交流。4、问卷调查法:通过课堂学生现状调查,归纳分析问题原因,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5、采取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6、采取文献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7、总结法: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这一研究范式开展研究,其中主要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对学生来说,教师能够引导所有的学生形成独特的、为全体成员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勤奋求知的学习风气和尊师爱生的和谐氛围。2、系统性原则系统性规定了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内容。应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结起来,尤其应注重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的系统性,要求学校利用各种教育内容抓住教育时机,体现教育价值,在互相协调中去推动学生的发展。3、动态性原则学生会学乐学必须是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应进行吸收与整合,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由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以发挥最高的教育价值;对消极的社会文化则进行排斥和抵制,清除它的危害性。只有建立既吸收排斥的动态调节机制,才能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4、价值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为根本出发点,不断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5、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既有的研究条件(如政策条件、环境条件、学术条件、物质条件等)、研究能力等客观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同时,要按照规范方法和科学规律开展研究,追求并形成一定的科学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研究人员应注意恪守学术研究的规范要求,坚决杜绝伪造、剽窃等不良行为和现象。6、创新性原则:课题研究应力求有所突破或创新,如目标内容对象创新,观点结论创新,手段方法创新,话语表达创新,实践路径创新等,切忌简单重复他人的做法、观点和结论。7、应用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努力使其目标聚焦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使其过程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使其成果应用于甚至直接体现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切忌只停留思想中和纸面上,要通过应用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检验并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8、反思性原则:课题研究人员要经常地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过程、结论等开展反思、总结,及时地对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以及研究人员作出必要的适当的调整。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实践成果(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三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学生学习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潜在的主动探索意识获得释放,随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深入调研和理论论证,探索高效教学的规律和成功策略;(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策略,并组织推广转化高效教学改革经验和理论成果,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6)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德能兼备、不断创新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2、理论成果(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到: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索。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四进”就是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是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3、本课题的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力争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1)探索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会学乐学方法和策略;(2)分析研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学与教的影响,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拓展;(3)开发一系列的具有学科特点可借鉴的经验或案例。(4)通过实验研究,设计出一套能够配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较为完善实用的系列性策略及多样的学习方式,并得到较好的推广使用。(5)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培养和提高一批有现代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标准,具备课堂教学技巧,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现代新型的骨干教师队伍。(6)培养并形成学生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及保障措施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准备和开题阶段(1)制定方案,分学校分层次落实课题。根据本课题总方案和各单位的教育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课题提出(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填写申请审批表。并于2014年6月底各子课题完成申报,制定子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由总课题组协调、审批后,子课题开题研究。(2)成立课题研究的领导组和研究组,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此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加强了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做到早出、多出成果。本中心提供理论、技术与实践研究的指导。学校在制定出实验研究方案后,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加强实验过程的领导管理和指导,落实实验任务和方法。各实验学校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搞好科研辐射,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6年12月按课题设计开展各项研究(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第三阶段(成果汇总和结题阶段):2017年2月-------2017年6月(结题、总结、评比阶段)(1)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2)2017年3月前,各子课题基本完成各组研究(实验)报告,并召开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会。(3)2017年4月初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完成研究总报告。实验研究工作定期总结、检查督促,做到制度化。本课题是一项多学科探索性研究,为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课题组分工如下:负责课题制定方案、研究的协调、组织、提供保障等落实课题的全面工作;落实实施方案,作好实验课展示及子课题论文等相关研究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负责语文数学外语等相关学科展示课录象、课件等工作;等负责课题实验、撰写研究论文、展示成果等工作。七、研究的过程:(一)制定计划及时总结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课题研究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有的课题研究甚至只是“闭门造车”。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有实效,我从成立课题起,就做根据学校的教学大计划,结合各年级教学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都及时做好相关总结。(二)加强学习丰富理论1、我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结合自己上的公开课,上交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我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撰写质量较高的博文.取得了巨大的收获,提高了我的研究水平。(三)目标定位明确方向1、认真分析有效研读文本对小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学生。2、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期间,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3、依托网络优势,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我经常浏览各类教育网站,广泛吸收各种信息,认真学习别人一些好的做法,大胆地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来。我还登陆各种教育论坛,各地的同行学习,大胆地把自己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的所感、所想与大家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我还特别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推进课改,经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互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校做到了:1、突破一个重点。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实验研究,重点是对课堂上的自主活力快乐高效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开展对应策略。我对每次讲课要达到的目的、设计思路、主要优缺点、改进措施、收获与体会作了记载。2、突出两个坚持。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做到两个坚持:第一,坚持外出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第二,坚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屏弃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3、实行三个结合。三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新课标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八、课题研究调查结果及分析,总结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我们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会学、乐学习方式、方法多样化的策略。(一)、注重调查研究,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我们对程河镇5所小学185名教师了关于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需求与现状方面的问卷调查。将我镇小学按照办学质量分为示范校、先进校和一般校。被调查的5所学校中,示范校5所,发卷73份,先进校5所,发卷116份,一般校10所,发卷65份。被调查教师市级骨干教师9人,区级骨干教师15人,校级骨干教师45人。本次调查,共发卷185份,有效问卷184份。以此次调查数据作为研究依据。2、根据调查结果对南开区小学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1)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但有效的教学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教师认为其主要问题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而这又难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2)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与认识;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欠缺,导致课堂教学结构单一,实效性较差。(3)教师在教学实践认为,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时,忽视教与学方式的研究,忽视学生的有效参与,属于认识偏差。(4)有68.42%教师希望通过教科研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以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能力。3、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五点对策与建议(1)加强备课管理,扩充备课内容。从过于重视深挖教材,转到了解学生,开发教材外资源。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强化对学生起始水平的研究,学生兴趣爱好的个性研究,以及生成性问题的研究。(2)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引导者。要求和鼓励教师用自己对课程教学的激情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3)加强学生学习的管理,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起着推动作用。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上述对策是基于如下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并非是要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完全取代接受学习,而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首先,要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多下功夫。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方式上寻求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现实。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更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其次,要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多下功夫。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心理向渴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心理转变。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科学活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也正在由“关注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程标准中得以更好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决定儿童发展的主体因素正是学生自己,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真正决定转变的主体因素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第三,要在作业方式的改变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当然,有些作业确实应该也必须独立完成。但是,我们还要在作业设计上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更多更广泛的机会,变统一为多样,变“一刀切”为分层,变强迫为自我表现,变老师设计为自主设计。第四,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促使学生敢讲真话的有效策略就是教师适当的点拨与评价。教师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和机制。就评价主体而言,应改变教师一言堂,形成师生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渠道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内容而言,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综合评价,也可以从思想认识、知识认识、审美倾向、人品情操、应变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态度、价值观等多元化评价。务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每一个闪光点都受到激励。通过评价方式而言,应改变考试与作业这些传统的静态的评价方式,而形成课堂、课外、学科活动、作业、壁报等多元化动态的评价过程。第五,要在“动手实践”上多下功夫。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是发展主体性形成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事非亲历不知难”。讲理念谈认识容易,可付诸实践非易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包含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每个人都在探索。只有向学生多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发展智力因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我们的课堂才会绽放活力,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目标!(二)、创设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的策略“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问题,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众多课改实验者遇到的难题,因此,它也是课改的热点问题,我们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引导的主线,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我们提出预设是教学科学的体现,生成是教学艺术的反映,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要相统一,相得益彰。我们采取的是完善教学过程管理。1、设计备课手册,指导教师科学备课我们根据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设计出了一套备课程序,对原有的传统备课加以改进,增加了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选择教学策略的内容,使教师备课系统、全面、科学,使预设更加充足,为“生成”做好思想准备。2、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加强了过程性评价及教案检查,要求一课多案,教师准备一节课,要多种方案和策略,以便更好的解决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同时,为了促进教师的科学备课,我们进行了多学科的优秀教案评选与观摩,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强化课后反思,研究课堂生成课后反思思什么?这是教师在实践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众多新理念使教师目不暇接,但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是教师困惑的问题,反思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教师要重反思,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学科教研、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并对不同学科的反思内容进行了研究。今年,我们重点对反思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反思,实验教师得出在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学生质疑中生成;在适度拓展中生成等方法。(三)、引导主动参与,强化教学互动的策略我们提出:“主动参与,教学互动”的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得以更快的转变,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逐渐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良性运转轨道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加强课前预习指导,产生“同频共振”效应。在研究与实践中,课题组认为,要实现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多样化,首先要从课前预习入手,让学生有准备地上课。我们都知道,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体会是——预习者是主动者,这是师生“同频共振”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根据1——6年级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内容,设计了不同梯度、密度的系列预习提纲,学生在课前做认真预习,发现疑点,提出问题,做好了听课的准备,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前进入学习者的角色。通过预习,为学生在课堂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与老师实现“同频共振”奠定必要的基础。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总结出了预习的四步曲:把新知识看一遍,发现问题,考虑新知识的重点,做好预习笔记。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转化为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如课题实验校在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欠缺时,将“教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培养训练学生学科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教师狠抓课前预习,利用预习成果上课,将教的过程变成了指导学生主动联想、思维的学习过程。日复一日,教师将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变成预习提纲的内容,使“课堂”成为“学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会用学过的知识体验、分析新的课文,学生终身受益。2、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五分钟”效应。在深入课堂研究中,我们发现授课伊始的短短五分钟,是能否调动学生上课激情的重要“燃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俗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老师要在授课的开场五分钟里“各显神通”:提问题、玩游戏、做实验……营造出“前五分钟”燃情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前五分钟效应”已成为实验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大胆创新,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成为了点燃“激情课堂”的“魔术师”。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问题式教学”是“激情课堂”的主线。教师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采用提问或设疑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效应是决定学生在课堂中能否有效参与学习的关键。而要学生会学,学有所得,课堂的“后五分钟”同样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教师要把握“后五分钟”,利用多种方式,发挥“后五分钟”的提升效应。教师有的以学习者的身份俯下身与学生平等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想;有的与学生共同汇总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有的调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新知……多种方式汇聚出课堂后五分钟的提升效应,不仅帮助学生总结了知识点,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3、课后反馈无脸谱,尝试“菜单式”作业。课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在课后反馈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提出课后作业没有固定的“脸谱”。有些是菜单式,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挑选;有些是实验型,通过生活实践检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搜集资料,写调查报告;有些是“长作业”,需要学生对阶段性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同时,我们与市内六区合作,共同出版了课后反馈练习册,为学生的课后反馈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条件。(四)、开发教育资源,创新学习方式的策略课题组教师通过实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归纳了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即全息互动法、立体交叉法、情境陶冶法、活动感悟法、价值辨析法、移情体验法。1、全息互动法全息互动法是指用全息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构思,通盘设计学期和学年教学计划的方法。这个过程是教师在与教材的碰撞、交流和对话的互动中产生的。操作要义:(1)树立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教育要为学生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发展着想。不仅为学生能学习,还为了学生能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激起创造的火花;不仅为学生文化知识的习得,还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不仅为学生的明天做准备,还为了学生今天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最初的快乐人生,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2)统揽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形成完整系统的结构提纲从教材的全部内容分析教材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并非一课一议;站在编者的高度领会教材设计意图,并非以某一内容论长短;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非将目标孤立;围绕学生的实情设计实施方案,并非脱离学生实际,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3)提高开发利用资源的技能。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学资源俯拾即是,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而不是“教教材”;要具备一双识别资源的慧眼,将适宜的资源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内容;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丰富自己的生活,还要引领学生创造精彩的人生,创生新的教学资源。2、立体交叉法立体交叉法是指既要研究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教师、家长、社区等“人材”、学生周围生活环境等“境材”、网络信息或多媒体等“信材”,构建“教材”、“人材”、“境材”、“信材”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大教材观的方法。操作要义:(1)细心研究分析课程标准是前提。新课程的实验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留出了许多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教师的教材辅导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只在关键地方做提示,不做硬性规定,教师备课不能向过去那样照抄教学参考书,寻找标准答案。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的禁锢,对“教什么”和“如何教”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对教材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2)深入观察、了解学生是关键。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注重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变化、兴趣爱好等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结构及个性差异,“分层异步”设计学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3)建立集学校、社区、家庭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是保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学校在保持其特性的同时,它绝不应该脱离社会环境”。教师要依据自己的能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和信息化资源,使其成为个人的教学资源库的“库存”,以备随时筛选、使用,还要在实践中储备内存丰富的课程资源使用策略和方法。3、情境陶冶法情境陶冶法是指依据教材范例创设艺术情境、人文情境和现实情境直接刺激学生感官,激发情感,产生感知体悟的方法。操作要义:(1)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前提。教师开发利用显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校园、教室环境、校风校纪等资源,使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2)启发学生领悟情境是关键。情境创设后,教师要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各种感官相互作用的通道,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运动觉提供全方位的感受机会,惟有为此才会使感受更丰富、更强烈、更深刻,然后才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3)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情境中是根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情感与所设情境产生共鸣,在课堂中达到学生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共同走过的生命历程。4、活动感悟法活动感悟法是指将静态的教材转变为动态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在行为后效进行反馈评析的基础上,获得感知体悟的方法。操作要义:(1)课前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的弊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课前指导学生的实践,是把课堂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的课外实践基础之上。(2)课堂创设实践活动的环节。教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课堂呈现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习得新知,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3)重视活动后学生的感悟和提升。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活动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或中介,活动的目的在于感悟,在于提升认知和情感。5、价值辨析法价值辨析法是以道德认知要素为操作切入点,通过创设条件,激活儿童价值意识,实践道德推理技能,积累道德选择经验,促进人的德性成熟的方法。操作要义;(1)教师要留心生活、关注社会。教师善于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琐事、随机事件,将其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从中引出交织讨论。(2)构筑互动形式。教师要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就必须构筑起理想的互动形式,这种互动必须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共融与协同的局面,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做到模糊角色、消除权威、双向建构、多维互动,在亲密无间的相互切磋中共同成长。6、移情体验法移情体验法是学生对他人(物)情绪情感的替代性体验,是由对他人(物)的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操作要义:(1)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促使学生“入情”。要使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学生的心理历程,需要启动。学生的情感象平静的河水,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就需要有外力的推动,而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心智的交融,如同吹过河面的微风,使学生入情。(2)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动情”。教材对学生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通过再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情境,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尝试、去发现,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即所谓动情,它是移情体验产生的标志。(3)追忆相应的情绪体验经验,引导学生“移情”。学生要有类似情境下的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如游戏时的快乐、生病时的痛苦、对某人和某物的喜爱、成功时的自豪等。当学生看到某一情境,就会唤起生活经验中类似的情绪反应,才能产生移情。(4)利用角色扮演的导引效应,启发学生“抒情”。学生在感受对他人或物的情感后,还要将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感悟,借助替代物,运用角色扮演,用言语、肢体、表情将情感抒发出来,在情感的趋动下,可产生巨大无形的导引效应。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的内容,就会变得生动,就产生了移情的积极效果。(五)、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行为的实践与训练的结果。经过一个阶段的科研实践,课题组编写了《各年级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规格、标准》等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学生及家长均可依据此要求进行实践与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养成了“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所增强。这样的研究“能带给教师经验的分享”,这分享不是告诉,而是体验和感悟;“能带给教师“理智上的挑战’”,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的洞见;能给教师“价值的构建”。这种构建不仅包括认知上的收获,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丰富与提升,以及精神的陶诒和心灵的精华,从而在灵魂深处滋长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六)、教师的角色更加贴近新课程的理念,角色逐渐变化。以往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概念理解偏颇,认为多年来就是利用一言堂,使学生学习得扎实有效,而没有意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多种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实现高效课堂,高效教学的主因;认为只要老师认真备课,深挖教材,就能使课堂生机盎然,而教学研究是学校、教研室及行政领导的工作,而非教师自己的事情。如今,教师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教学智慧与技能大大提高教师注重了激发学生情感,在学生会学,乐学,学会上下工夫。(七)、教师注重利用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研究,实验教师学会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理解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教师撰写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八)、参与课题研究成效资料整理和文理学科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1、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对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将见证我们课题研究、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师生成长的各类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共计6盒。

(1)主件

课题实验方案、任务书、实施计划、阶段总结、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等(1盒)

(2)过程性资料

学生会学乐学方法方式多样化(2盒)

(3)教研成果资料(3盒)2、小学语文各年级“三段六环”教学会学乐学方式方法:

(一)课前(自主预习)

1.夯实预习,自主探索

学习目标:扫除文字障碍,理解字词,感知文章大意,初步赏读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相关知识,自主质疑解疑。

操作要领:学生根据“预习六步曲”(预习提示)中的要求以及文前导读、文后提示等,充分读书,查阅资料;感知课文内容,走进文本,自能赏析重点语句,写出批注;掌握基础知识,自主质疑解疑,记录未解决的问题。此环节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高年级放在课前。

预习六步曲

一读课文——标画掌握生字新词,初步理解重点词语。

二读课文——感知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并作批注。

五读课文——质疑解疑,记录未解决的问题。

六读材料——搜集同主题文章,资源共享。

(二)课中(合作赏读)

2.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3.多维互动,交流展示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资源共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操作要领:组内检查交流个人预习成果,互帮互学,合作交流,解决自主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记录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在多维互动中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和小组内的预习成果及困惑,交流汇报相关资料,正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老师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梳理提炼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到走进文本的切入点(主要问题),确立深化阅读的任务与重点,以学定教。

4.赏析品读,体验感悟

学习目标:品读、赏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字、词、句、段中的意趣,揣摩写作方法。

操作要领:在解决主要问题的过程中披文入情,赏析赏读,读中悟法。在老师巧妙引导下,学生自能赏读触动心灵的语句,品味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揣摩写作方法。同时生生自主补充、评价他人的阅读体验,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有效生成,回应组内反馈的问题。

5.内化吸收,写作表达

学习目标: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相关内容的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本课的特点,

运用赏读赏析中学到的写作技巧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6.拓展阅读,巩固延伸

学习目标:丰厚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的广度,使情感得以升华。

操作要领:让学生交流搜集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内容,拓展阅读空间。

让学生运用赏读赏析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相关内容的小练笔,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小学数学“情境——尝试”学生会学乐学方式方法:

一、目的:创设情境,尝试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成功。

二、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分层练习、内化提高——自我盘点、建构提升。

三、教学流程以情境为基础以尝试为主线

四、教学流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要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学习知识的数学情境,从而生成数学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操作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内容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有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素材,可以来自学生、来自生活、来自教材,不受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情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取问题情景的内容: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

2、创设情境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观察等等。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境,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境。“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图文并茂型(如情境图);数字表格型;文字叙述型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3、激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完成的。

4、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探究,是教学环节的最核心要素,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们是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自主尝试

初步探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组内交流

研讨提升: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质疑明理: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同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全班内释疑解惑,明确算理。

注意:(1)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4.脉络点拨

方法引领: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整理,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高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练习中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操作注意事项:在分层练习中,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可是,分层练习中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等级是隐性的,在引进开放题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四)自我盘点,建构提升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所以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由于时间的关系,而走过场的现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不足;教师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建构过程。如:学会了那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掌握了什么方法、规律,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问题,并回顾经历、探究的过程等。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原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操作注意事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教师可参考以下六种小学数学课堂总结方法:复述法。根据板书或提问进行整理复述,明确本节内容;口诀法。编制口诀朗读记忆;图表法。用图表或列表归纳知识或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游戏法。组织一场游戏作为课堂总结;引申法。提出与本课有关的引申题,或与教材例题不同的解法;设疑法。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产生一种向往,这对学生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五、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模式。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具有合理思维方式的人。用模式指导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好常规课,教给学生简洁易懂、明确严紧、合情合理的数学。

2.关于例题的选择

(1)如果教师习惯让学生预习,那么在课堂上所解决的例题就应该是类例题(和原例题相似的题),而把真正的例题当做课前预习题或自主练习题;

(2)如果是在链接旧知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类例题;或是如果采用自学提纲式教学,也可以直接给学生类例题,课堂上交流汇报类例题,把真正的例题当做分层练习或是成为进一步明确算理,掌握算法的阅读材料。

3.内外兼修

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