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概述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1.gif)
![第一章-经络概述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2.gif)
![第一章-经络概述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3.gif)
![第一章-经络概述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4.gif)
![第一章-经络概述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d81b065aaa62d434c1db0c846d26bf4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页,共92页。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各部的通道.
第二页,共92页。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纵丝,织物的纵线,犹主干。
络:网络,纵横交错,犹分支。经脉:主干、纵行、深层,少有计数,运行气血的主要通路,经络系统的主体。
络脉:分支,横行,浅表,多难以计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为诸经渗灌气血,形成整体循环,分属于经脉一脉相承,彼此衔接→整体循环
第三页,共92页。水渠主干道:经脉络:蓄水排水沟渠网络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第四页,共92页。3.经络不等同于脉《灵枢》“脉者血之府也”血液汇聚之处。“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限制营气,使其不向外流溢的管道。(1)脉的本义是血管,是运行气血的载体。
(2)经络包含有血脉及血脉以外的物质功能。
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其名词出现较“脉”为晚,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第五页,共92页。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一)、对针刺、按摩、气功的感应临床研究:针灸等刺激可产生表现不一的感觉(酸、麻、胀、重、凉、热……)感觉有时会沿一定路径向远部传导。例:承山、合谷《灵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感到达头部引起睡眠一例气功养生术:意守丹田感觉到达小周天与大周天说明人体内存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联系通络。依据感应及感应的传导可描述经络的循行。第六页,共92页。(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临床:内脏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现病理现象(压痛、结节、皮疹、皮色变化……)例胃痛:足三里至丰隆穴下2寸,汗毛竖起(头针研究)
肝炎:肝俞穴处有压痛
心绞痛:沿左上肢内侧放射至小指
2.文献
《十一脉》、《灵》、《甲》、《大成》均在每一条经脉循行路线之后记述有关病症,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说明内病反应于体表,途径即经络第七页,共92页。(三)对腧穴位功效的总结
偶触碰→痛解→体表某部的特殊作用→治疗性体表“点”(穴)→主治相同的点规律性排列→由点联线(分类连接、相互联系)→经络
如: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均能治疗头面之疾《灵枢·背俞》“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第八页,共92页。(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汉书·王莽传》:令巧屠“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灵枢·经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坚脆、腑大小,谷多少、脉长短、血清浊、气多少,十二经多血少气,少血多气,皆多血气,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研究文献,注意三点:
1.古代通过对正常人外部的测量循按探知经络气血的活动是主要手段。2.死后解剖观察是辅助手段。3.古解剖是宏观的,是大体解剖。他通过直视能对血脉,骨骼、筋肉、内脏等均有一定程度了解。第九页,共92页。
如《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提示经脉与血管相似。
《难经·二十八难》“带脉出十四椎,束腰如带而前垂”,所指很象腰部的脊神经。“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所指与脊髓相似。第十页,共92页。
古人根据针灸、按摩、气功的感应;病理现象推理;穴效归纳;解剖知识启发等,观察到人体气血运行现象。这现象可以是显而易见的血流现象,更有不易分析较复杂多样的气行现象。而气血运行现象是经络概念起源的客观依据第十一页,共92页。三、经络与脏腑、针灸临床的关系(一)、与脏腑的关系
1、一脉相通:“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2、标本关系:“脏腑属络关系”
(二)、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1、辩证归经2、循经取穴3、针刺补泻第十二页,共92页。四、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1.《经络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灵·经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昌《医门法律》:“医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第十三页,共92页。治法: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规律: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的错误,提示禁例。《经络学》是针灸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与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说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同时彼此相互补充印证,成为中医学阐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学说。
第十四页,共92页。2.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1)内科a.说明疾病传变和发展《温病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手少阴起心中属心系,主干脉从心系上行至肺。b.《伤寒论》六经辨证之证候分类基本上是十二经病候的精减与补充。精减:属内科杂病方面的病证补充:外感病常见的全身症状并分类c.方药学(略)指导药物归经。即以经络理论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归类,传之系统化(归论源于《内》,奠定于《伤》,成熟于《珍珠囊》)例:《证治准绳》十二经向导药归经药:选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亲和作用的药物第十五页,共92页。(2)妇科冲、任、督、带与妇人生理病理具特殊关系,调理冲任法为妇科所专有(3)外科a.疮疡发生,传变与经络有关邪毒→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痈疽→深入脏腑(疔疮走黄);内脏病→经络→体表:肝郁→乳癖;脾虚痰凝→肉瘤;肺热上乘→鼻疔;肾经不足→漏蹄风(足底慢性溃疡阴证疮疡)带状疱疹:肝胆湿热;伏兔疽:阳明邪毒第十六页,共92页。C.十二经气血多少与疮疡的关系手少阳、少阴、太阴经,足少阳、少阴、太阴经等六经多气少血,疮疡最难收口;手厥阴、太阳,足太阳、厥阴多血少气,疮疡宜托里;手阳明、足阳明气血皆多,初宜内消,终则收功易得.-----摘自《外科启玄·明疮疡生十二经络当分气血多少论》(4)眼科五轮辨证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说明眼与整体保持着有机联系。发挥和维持视觉功能,在于经络的连接贯通。经脉中循行于目达10条之多(足太阳、厥阴、少阳;手少阴、太阳;少阳;督、任、阴阳跷)。第十七页,共92页。(5)针灸科
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对各科病证的诊、治(辨经络、选穴位、用刺法)无不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第十八页,共92页。第一节经络系统概况
概述
1、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第十九页,共92页。经络系统经脉络脉十二正经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第二十页,共92页。第二十一页,共92页。2.经络系统中各部在整体循环中的作用
整体观: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中江河有纵行的干线,旁出的支线人体气血依赖脏腑,通过经络运行至全身
十二经脉:犹江河之干线,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
十二经别:犹干线旁出之支线
奇经八脉:犹湖泊对十二经气血起溢蓄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及孙络浮络:犹沟渠,将气血渗灌营养经筋、皮部
经筋、皮部:是受益的园田
以上要点汇集,共同完成整体循环第二十二页,共92页。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第二十三页,共92页。(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1.冠以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分十二经为手六经和足六经。2.附以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第二十四页,共92页。(1)凡属六脏及循行四肢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及循行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2)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
太阴——阴气大盛阴少阴——阴气初生厥阴——阴气消尽阳明——阳气盛极阳太阳——阳气大盛少阳——阳气初生第二十五页,共92页。(3)三阴三阳表里相合对应太阴——阳明
阴少阴——太阳阳(里)厥阴——少阳(表)(4)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别、络脉、经筋的命名。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脉—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筋足阳明经别足阳明经脉—足阳明络脉足阳明经筋第二十六页,共92页。3.隶附一个脏腑:
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大肠经表示属大肠,肝经表示属肝。第二十七页,共92页。(二)十二经脉的分布
分布特点:“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
1.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
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和躯干等体表部位的分支和穴位,其“有穴通络”是经脉的主要外行路线。有穴通路:是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体表部位,能渗灌气血、反应病痛,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防治疾病。(经穴图、经穴模型均表示“有穴通络”)
第二十八页,共92页。(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
①共同规律: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具有表里经脉,阴阳相对,内外并行的特点)②特殊分布: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循行于足太阴之前(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第二十九页,共92页。(2)头和躯干部:
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厥阴—乳房手少阴—腋下
足三阴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足厥阴—阴部,胁部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
手三阴第三十页,共92页。
头部躯干部
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手三阳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太阳—肩胛,颈,耳前
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身前)足三阳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部(身侧)足太阳—内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身后)
第三十一页,共92页。(3)头、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基线:头正中线、前正中线、后正中线部位基线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头部背腰腹部胸部前后正中线1.5寸(膀胱经)1.5寸(膀胱经)0.5寸(肾经)2寸(肾经)3寸(膀胱经)2寸(胃经)4寸(胃经)4寸(脾经)6寸(脾经、肺经)第三十二页,共92页。
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
共同规律: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特殊分布:足厥阴上出于额,交会于巅。手少阴系目系。第三十三页,共92页。
2.内行分布(“内属于府脏”)
内行部分是指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器官的部分,即无穴分布部分,具体联系如下:阴经属于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阳—心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阴脉营其脏”第三十四页,共92页。阳经属于腑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
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阳明—胃少阳—胆太阳—膀胱“阳脉营其府”除以上十二经对脏腑的相属关系分布外,还有阳经络脏,阴经络腑及官窍联系的无穴分布部分(如肝经上巅顶等)。第三十五页,共92页。(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经(里)手阳明经(表)
络
属属肺
(阴)
大肠(阳)
一组第三十六页,共92页。阴经(里)手太阴肺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
五行
金水木火土相火阳经(表)手阳明大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经脉脏腑表里(配五行)关系第三十七页,共92页。(四)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
1.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注:将两手上举,阴呈上升态,阳经呈下降态,其经脉走向的升降关系符合“阴升阳降”的规律。)③头
胸①
(腹)足三阴足④
手三阴足三阳手三阳②手
第三十八页,共92页。
2.流注:
(1)起于肺经,止于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2)阴阳表里经脉相传。(3)手足同名阳经相传。(4)阴阳经脉均按阴阳气衰减相传。(5)与督任相通构成十四经循环流注。第三十九页,共92页。十二(四)经流注图①手太阴·肺
②手阳明·大肠
④足太阴·脾
⑤手少阴·心
⑧足少阴·肾
⑨手厥阴·心包
⑿足厥阴·肝
任(14)督(13)③足阳明·胃
⑥手太阳·小肠
⑦足太阳·膀胱
⑩手少阳·三焦
⑾足少阳·胆
第四十页,共92页。(五)十二经脉的衔接
1.十二经脉衔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即“阴阳(表里)交四末”。
(2)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即“两阳(同名)交头面”。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即“两阴交于胸”。
第四十一页,共92页。2.十二经脉衔接部位
肺内鼻旁心中内眦胸中外眦
①手太阴肺经
②手阳明大肠经
③足阳明胃经
④足太阴脾经
⑤手少阴心经
⑥手太阳小肠经
⑦足太阳膀胱经
⑧足少阴肾经
⑨手厥阴心包经
⑩手少阳三焦经
⑾足少阳胆经
⑿足厥阴肝经
食指(桡侧端)大趾(内侧端)小指(端)小趾(端)无名指(尺侧端)大趾(外侧端)第四十二页,共92页。(六)十二经脉的特点1.隶属十二脏腑、具阴阳表里属络关系。2.循行分布衔接具规律性。3.是运行气血,联贯内外的主要径路。4.各经有腧穴分布在体表。5.经气逆乱时,各具特定的症候群。第四十三页,共92页。二.奇经八脉(一)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等8条经脉。奇经八脉中任、督脉各有本经所属穴位,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二)“奇”字的含义:
奇:是奇异、奇特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与作用有异于十二经脉,又无脏腑络属及表里配合的关系。第四十四页,共92页。(三)奇经八脉有关的主要文献记载:
其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难经》首先提出“奇经八脉”名称。《甲乙经》记载有关穴位。《脉经》记载其所主病症。《奇经八脉考》是第一部专著。第四十五页,共92页。(四)分布概况:(别道奇行)
任脉:会阴,腹、胸、颏下正中,交会足阳明、督脉。
督脉:会阴,腰、背、头面正中,交会足太阳、任脉。
冲脉:会阴,腹部第一侧线,交会足少阴。“一源三枝”指任、督、冲脉皆起于胸中,皆出于会阴,分道而行。
第四十六页,共92页。带脉:胁下,横绕腰腹,状如束带,交会足少阳。阴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交会足少阴、太阴、厥阴、任。阳维:下肢内侧、肩、头项,交会足太阳、少阳,手太阳、少阳,督。阴蹻:下肢内侧、眼交会足少阴阳蹻:下肢外侧、肩、头部,交会足太阳、少阳、阳明,手太阳、阳明。第四十七页,共92页。
(五)特点
1.不直属十二脏腑,无表里属络关系。2.与奇恒之府联系(脑、女子胞、脊髓)。3.别道奇行①上肢无奇经分布②带脉横绕腰腹③余七脉分别从下肢或少腹部上行,无逆顺交接关系。4.对十二经脉起统帅,联络和调节气血的作用。5.仅任、督脉各有本经所属腧穴。第四十八页,共92页。
三、十二经别
(一)概念
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二)分布特点
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
离:各从所属经脉肘膝关节附近分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表里)的脏腑联系。
出: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第四十九页,共92页。
(三)功能
1.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入体腔后,大都分布到该经脉所属络脏腑(阳经全部联系属络脏腑),使表里经在体腔的联系更密切。
2.突出了十二经脉与头、心等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络循行分布之不足。第五十页,共92页。(1)加强了十二经与头部的联系
经脉:手足三阳,手少阴、足厥阴上头。
经别:手足三阳上头,手足三阴经“六合”上头,使气血集中于头脑、颜面、五官等部位。例:《灵枢·邪气》“十二经脉、三百六十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突出头面部腧穴重要性。例:头针、耳针、鼻针、面针治疗全身疾病。
第五十一页,共92页。(2)足三阳、足三阴经别与心的联系足三阳经别深入体腔联系相表里脏腑后又均与心脏联系;足三阴经别同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相合并行也与心联系。以上对于分析腹腔内脏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有重要意义。
例:不寐:病机:胃不和卧不安(宿食停滞)治则:和胃安神经脉:胃经与心经无联系。经别:足阳明经别属胃散脾通心。
第五十二页,共92页。3、扩大十二经腧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脉分布不到之处,通过经别的分布可弥补,使经脉对肢体、内脏各部之间联系更趋周密而相应扩大了十二经穴主治范围。
例:痔疾取足太阳经穴承山、承筋,足太阳经别一支在骶骨下五寸分出,进入肛门。第五十三页,共92页。四、十五络脉
(一)概念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任、督脉在躯干前后分出的一络和脾在躯干侧部分出的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二)分布概况
1.十二经络脉络脉
相表里的经脉络穴
本经
列缺(络穴)
偏历(络穴)(表)手阳明经脉(里)手太阴经脉
络脉
络脉如:第五十四页,共92页。(三)功能
1.着重加强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十二经络脉)阴经别络→相表里阳经,阳经别络→相表里阴经,沟通加强其在肢体的联系。十二络脉中有进入胸腹腔、联缀内脏,但其通路短,与内脏无固定属络。
2.任、督络和脾之大络加强人体躯干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十五络脉统率
孙络:络之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分的络脉血络;细小血管。
第五十五页,共92页。
4.渗灌气血、濡养周身
自络脉分出之孙络遍全身,呈网状扩散,与机体接触面广,使行于经脉中之气血经别络孙络由线状(经脉)流注,扩展为面状的弥漫散布以充分发挥对整体的濡养作用。第五十六页,共92页。
(四)十二经别与络脉的异同同:加强表里两经间联系(任、督、脾之大络除外)。
异:经别虽主内(表里两经在体腔的联系),无所属穴,无所主病症;
络脉主外(表里两经在肢体的联系,任、督、脾之大络则沟通腹、背、胸侧之经气),各有一络穴,各有所主病症。
第五十七页,共92页。五、十二经筋
(一)概念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按经络分布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二)分布概况
1.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2.起始于四末、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足三阳筋足趾→頄(面);足三阴筋足趾→阴器(腹);手三阳筋手指→角(头);手三阴筋手指→贲(胸)。
3.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第五十八页,共92页。4.有刚筋与柔筋之分:
刚筋(手足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四肢外侧。
柔筋(手足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四肢内侧。5.足阳明筋为“目下纲”(下睑)。足太阳筋为“目上纲”(上睑)。足少阳筋为“目外维”(维系目外眦之筋,使左右盼视)。足三阴筋、足阳明筋结阴器(“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指腹正中及脐旁的大筋,其下方结于生殖器。第五十九页,共92页。
(三)功能
约束骨路,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第六十页,共92页。六.十二皮部(一)概念
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二)分布概况
将体表皮肤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形成十二皮部。
1.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布范围。《素·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者,皮之部也”
2.其分布形式与经脉,络脉等不同。经脉:线状。络脉:网状。
皮部:“面”的划分,大致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第六十一页,共92页。(三)功能
1.抗御外邪
卫气“充皮肤”,使“皮肤调柔,腠理致密”而达“卫外而为固”之效;是机体的第一道卫外屏障。
第六十二页,共92页。2.传变和反变病候经脉内属腑脏,外连皮部、皮部内脏息息相关,形成皮部——络脉——经脉——腑——脏之通路。(1)皮部受病,内攻脏腑(为外邪入侵之门户)。《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2)内脏病反应于皮部(为反映内脏疾病之窗口)皮肤发黄,其病在肝胆;皮肤发黑其病多在肾……第六十三页,共92页。
3.协助诊断、指导针灸治疗
皮部色诊、皮部阳性反应,据此协助诊断相关内脏、经脉病。皮部阳性反应:丘疹、硬结、导电量改变、感觉差异、感觉过敏带。皮肤针、皮内针、拔罐、灸法、刺络、贴敷治疗疾病是皮部理论的应用。
第六十四页,共92页。(四)六经皮部名称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其名称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三阳以太阳为“关”(或误作“开”),
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以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皮部名称对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有重要意义。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第六十五页,共92页。附:关、阖、枢1.关、阖、枢的概念1)关、阖、枢的本义关、阖、枢,是用门户部件说明三阳三阴的功能特点,与六经根结和皮部的命名相结合,对六经辨证施治有指导意义。关、阖、枢,本义是指门户上的一些实物。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指门栓;阖:《说文》:“门扇也”,指门板;枢:《说文》:“户枢也”,指门轴。2)关、阖、枢的功能和方位关:主关闭和开启,部位在后;阖:是门的主体,主防卫,部位在前;枢:主转动,部位在侧。第六十六页,共92页。2.关、阖、枢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古代医家用关、阖、枢比喻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正常功能。三阳有如外门,三阴有如内门,各有关、阖、枢的区分。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三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
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为阖也。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寒悲乐,故为阖也。
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也。第六十七页,共92页。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第六十八页,共92页。
太阳皮部“关枢”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
阳明皮部“害蜚”阳明为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
少阳皮部“枢持”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
太阴皮部“关蛰”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
少阴皮部“枢儒”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阴枢),与少阳相对。
厥阴皮部“害肩”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第六十九页,共92页。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第七十页,共92页。(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1.脏腑与肢节、官窍的联系(1)体表外周肢节的一定部位与不同脏腑之间的内外对应的特殊联系。(2)周身体表肢节与体内脏腑广泛的统一整体性联系。(3)不同官窍成为不同内脏的“苗窍”的特殊联系。(4)官窍与脏腑的广泛的整体联系。第七十一页,共92页。2.脏腑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1)分别属络一脏一腑(2)有的经脉联系多个脏器: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抵胃;足厥阴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3)多条经脉联系同一脏器:肺: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上肺、足少阴入肺、足厥阴注肺第七十二页,共92页。十二经别(1)深入体腔联系表里相合脏腑(2)补充正经循行之不足,正经不去之脏器,因经别而沟通:足太阳别散心,足少阳别贯心,足阳明别通心。第七十三页,共92页。
3.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十二经标本、气街、四海.经络系统是以头身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完整和统一。第七十四页,共92页。(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运行:
十二经是运行气血的主干道,气血主要遵循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并与任督构成首尾相接的路线不断循环流注。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庞大经络系统周流不息,渗灌到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维持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第七十五页,共92页。协调:人,是一复杂有机体,各部生理功能不同,由经络联系协调得以保持相对平衡,使气血盛衰和体能动静有正常节律,使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人卧血归肝,动时,肝血释放至外周,静时,外周需要量少,血归于肝。
生理:各部血量相对恒定,并随机体活动增减,情绪变化及外界气候变化各部血量也随之改变,是经络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功能的体现。
病理:可通过针灸等临床治疗手段,通过经络而调整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的功能。第七十六页,共92页。(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1.孙络、卫气的抗御作用(卫外屏障)卫气“慓疾滑利”布散力强,渗透面广;孙络密布皮部,卫气通过孙络充养皮部(通营卫),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卫外而为固。
2.经络运行的卫气营血具有分层次的抗御作用卫气营血通过经络在全身流布,其有浅深、内外之分,并各有内脏的特殊联系,病邪侵袭即可发挥分层次的抗御作用。
第七十七页,共92页。3.经络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1)由表及里、由经及脏
风寒湿邪→皮部→经筋、络脉→经脉→内脏(心)(关节肌肉痛)(心悸气短)
《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即是此意。第七十八页,共92页。
(2)由里达表、脏病及经肝病→经络→目赤肿痛、胁痛、肝经穴部位阳性反应
(3)一脏有病、累及他脏肺结核→咳血盗汗、潮热→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肾经入肺、肺病及肾)第七十九页,共92页。(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刺治疗疾病,是以经络为途径,调整虚实是通过经络传导感应而实现的。针刺时的“得气”和“气行”现象即是其传导感应现象的表现。
第八十页,共92页。例:刺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十二背俞穴,可引出通向相应脏腑所属经脉的感传,可治全身疾病(背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说明经络活动是通过体表刺激影响内脏活动的中间通路。
例:福建中医研究院:冠心病170例患者针刺内关穴,观察有感传者和无感传者心电图ST段和T波变化的时间差异。针15min时,有感传者的心电图改善明显,无感传者的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两者差异显著。
第八十一页,共92页。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1.经络外诊
(1)观察或扪按经络穴位上的阳性反应,皮肤形态、色泽,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物。
(2)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红外热象的探测。
第八十二页,共92页。例:1700余人身上检测到690多个良导点的分布,与经穴部位大致相符,皮肤低阻点基本是循经分布。(全国穴位R研究汇总数)
经络测定仪测量郄、原、背俞、井等穴的皮肤导电量。从测出的数值中结合气血常数分析各经气血盛衰,供诊断参考。以高出他穴1/3为高数(实),低出他穴1/3为低数(虚),左右两侧同名经穴相差在一倍以上示有病。第八十三页,共92页。
2.分经切脉经络气血运行之通道,最为具体而展现在眼前的是血管(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现代办公设施策划与装修协议
- 2025年足球场租赁合同范例全文
- 2025年公寓外墙瓷砖粘贴合同
- 2025年二手汽车购买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三人合作创业计划协议书
- 2025年优先级债权投资合同
- 2025年货物运输保障保险合同样本
- 2025年合法小产权房屋购买合同版
- 成都市离婚协议书撰写专业指南
- 2025年信息技术托管项目合同范本
- 2023年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下属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客房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
- 乌鲁木齐超低温欧斯博热泵供暖制冷设计方案
- GB/T 6329-1996胶粘剂对接接头拉伸强度的测定
- 2023年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1220-2007不锈钢棒
- (2019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学案
- 彩生活运营模式2016年
- 某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知识考试参考题库(500题)
- 202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单招真题政治试卷(原卷+解析)
- 片剂工艺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