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_第1页
2018-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_第2页
2018-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_第3页
2018-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_第4页
2018-2019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六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目标导航

1.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深切感受诗歌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3.通读诗歌,朗读背诵,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内容概说

这个单元有“赏析示例”一首,“自主赏析”诗歌四首,“推荐作品"诗歌五首。要求通过对《长

恨歌》的学习,自主赏析其他诗歌,重点学习“自主赏析”的四首。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语言精练,形象优美,抒情极有特点,中间又有不少名句,我们

可以在诵读中体悟其意蕴美和情感美,探讨其主题思想。

《湘夫人》是一首祭神曲,用楚辞的形式写成,表达的是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之情,诗歌的形式

和艺术都独具特色。

《拟行路难》是乐府杂曲,表达的是诗人的一股不平之气,一种悲愤之情。学习时要简要鉴赏其

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蜀相》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应该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情的写法,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

能从作者的身世、思想中加深领会。

《书愤》抒发的是诗人爱国之心不能实现的悲愤,是陆游的名篇之一,激昂中透着悲怆。

其他五首“推荐作品”可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喜好和时间,有选择地学习,此不赘述。

赏析指导

1.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只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

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

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

(1)正确解读字义、词义。

古典诗歌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然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

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

情感。在解读字词诗句的过程中,我们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

中常用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这些语汇,大多是前人留下的语言材料。由于历史的积淀,往往

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果我们在阅

读时望文生义,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重要意象,梳理出作品的意脉,

才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⑵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随时留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诗,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如,杜牧

《山行》一诗,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是从中看

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是,如果我们有过“山行”的经验,就会知道此诗首先写了路途之

“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诗人显然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

悠闲看景,但诗人在第三句却置天晚、秋寒、山远、径斜于不顾,“停车”赏看枫林,这就凸现

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这“停”与“行”的矛盾,恐非有山行经验者不能深悟。所以,

我们今天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在全新的意义上借用古典诗篇、诗句来表达

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2.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

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

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当然,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

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诗

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

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

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

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

赏析示例长恨歌

|学W目标>>>>>XUE-XI-MU-BIAOp|]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课■预习泞户,一KE-QIAN-YU-XI.,②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

山西太原),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因与元稹同

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晚年常与名诗人

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在江州

时,曾整理、合编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

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篇等代表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

解”。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

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

盐州》《西凉伎》《涧底松》《羸骏》《母别子》《上阳白发人》《伤友》《和雉媒》《天可度》《海漫

漫》《梦仙》等。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正气凛然。《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

《琵琶行》更是千古绝唱。杂律诗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的小诗,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池上》等,都能以白

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机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

2.了解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唐元和元年十二月。当时诗人35岁,正

在整(zh6u)至县任县尉。白居易曾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闲暇时日游览当地仙游寺,谈话之中,

议论到五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中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事,相互感叹不已。王质夫就举

起酒杯对白居易说:“李杨之事历代少有,要不遇着有超世才华的人润色,就难以传世,乐天你

诗歌造诣很深,又很重感情,你试以诗歌传写这个故事怎么样?”由于李、杨故事在社会上流传

已久,白也深深为之感动,再加上朋友的鼓励,特别是白居易的恋爱生活也并不一帆风顺,对李、

杨情事感触更深,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恨歌》。诗成后,陈鸿又写了《长恨歌传》。写此诗的目

的,不仅是因为受了李、杨情事的感动,也有对后世告诫之意。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回陟(m6u)野(①宫攀(pf)鼓

数亩)裳城瞅qud)千乘(shBng)

万强5)花期(di&n)云椒zhAn)

萦号(闻龙织(yQ)马常(w6i)

悄(qi&o燃事®)翠率(qin)寒

绰(chub)约参拳©)玉扈(jiGng)

珠第(b6)仙松(m6i)

网(1如)干凝嗷di)期(diAn)合

金锲(chAi)钗擘(b。)

2.一词多义

(一)虚词

'①翠华摇摇行复止副词,又

②勿复重纷纭副词,再

③红罗复斗帐双层

、④有复于王者曰告诉,上报

,①丛此君王不早朝介词,表时间,不译

(2)从,②春丛春游夜专夜动词,跟随

.③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二)实词

.①御宇多年求不得驾驭,控制

⑴御②以御于家邦迨理

.③夫列子御风而行驾,乘

'①汉皇重e思倾国美色,女色

J②行宫见月伤心色颜鱼

⑵色]③巧言令自神态,气色

、④太后之鱼少解怒鱼

/①君臣相顾尽沾衣叠

(3)顾{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

以吾两人在也只,但,表示轻微的转折

'①闻道汉家天子便使者

(4)使,②便人遗赵王书让,派

③便不辱于诸侯出使

[①昭阳殿里恩爱箪断绝

⑸绝[②而颖悟组人超过

'①旌旗无光日色淳嵇

<②如履尊冰厚度小

⑹薄[③簿其税敛蝠

、④尊暮冥冥迫近

3.古今异义

(1)六宫粉黛无熟售

‘古义:姿色

颜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

,所产生的印象

(2)可馋光彩生门户

(古义:可爱,可羡

可怜《

I今义:值得怜悯

(3)眩眩星河欲曙天

[古义:天色微明的样子

耿耿〈

I今义:①明亮;②形容忠诚;③形容有心事

(4)临别阿勒重寄词

[古义:指情意深厚

殷勤!

I今义:热情而周到

(5)雪肤花貌拳拳是

[古义:差不多

参差”

I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6)云鬓半偏新晔堂

(古义:睡醒

I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4.词类活用

(1)春从春游夜专夜(名词作状语,每夜)

(2)千乘万骑四南行(名词作状语,往西南方)

(3)上穷碧落下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梨园弟子白发淅(形容词作动词,新增)

(5)春宵苦短日起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5.特殊句式

(1)不见玉颜空死处(省略句,“空”后省略谓语“见”字)

(2)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与谁共”)

|进,源堂,心冶—JIN-RU-KE-TANG-,⑶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它统领全诗;构成了全诗纲领,

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答: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绝色容颜,照应上文中的“倾国”“天生丽质”,

也为下文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作了铺垫。同时,一个“百媚”写出了杨贵妃的娇媚,似能蛊惑人心,

暗含贬义。

3.“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一句有何作用?

答: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是主流,因为男子能支撑起一家生活,传宗接代。而唐玄宗对杨贵妃

的宠爱竟使这一风气改变,更从侧面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专宠已经全国皆知了。

4.从诗歌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中生活有何作用?

答:写出了“长恨”的内因,为两人的悲剧埋下伏笔。同时,通过对宫中生活的实写,讽喻

了君王。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土*

nandianxi**

1.这首诗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

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重色”是“长恨”之因,“长恨”是“重色”之果。诗人述写“日高起”“不早朝”“夜

专夜"“看不足”等“重色”的表现,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

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

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在《长恨歌》中,诗人是怎样表现“长恨”的?试结合诗中有关情节加以分析。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

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

恨。随后,诗人用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

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

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

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

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

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

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

望和客观现象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

显得更为婉转动人。

结构图解之

Jiegoutujie」

贵妃专宠I恨

_蹙

马嵬惊变I.________\无

恨一---…颠交织国何以战

歌玄宗思妃

_I1/期

仙山传情I

Z总结中心:土

ongjiezhongxin*

这首诗一方面对唐玄宗荒淫无度、招致祸乱的行为进行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

以免重蹈覆辙,表明了“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赋予了深切

的同情。

:::•针对性训练/

」ZHENDUIXINGXUNLIAN/>:>>>>>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A.Bffl(yi)姨(zi)妹跚(H)宫

B.照刈气仙袂(ju6)飘飒(yWo)

C.绰(zhu6)约萦纣(yU)花,(di&n)

D.金阙(qu4)骨(si)儿.(nf)裳

【解析】B.袂m6i;C.绰chub;D.侍shi

2.下列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C

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悄然:寂静无声。

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足:不厌,不够。

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自弃:自我埋没。

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

遂教方士瑟勒觅殷勤:热情而周到。

【解析】A.悄然:忧愁的样子;B.去:离开;D.谢:感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导学号65994000|(D)

①六军不发无李明宛转娥眉马前死②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号里不能去③回眸一笑百

媚生,六宫粉黛无期年④黄埃散漫风萧案,云栈萦奸登剑阁⑤姊妹弟兄皆列土,可修光彩生

门户⑥为感君王耀我思,遂教方士殷勤觅⑦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个茫⑧云鬓半偏

新睡第,花冠不整下堂来

A.①③⑤⑥B.②④⑤⑦

C.③④⑥⑧D.@@⑥⑦

【解析】排除③⑤⑧即可。③颜色:古义指美丽、光彩;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

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⑤可怜:古义指可爱、可羡;今义指值得怜悯。⑧睡觉:古义指

睡醒;今义指进入睡眠状态。①奈何:古今意义都是怎么办。②踌躇:古今意义都是徘徊不前的

样子。④萧索:古今意义都是凄凉、萧条。⑥辘转:古今意义都是翻来覆去。⑦渺茫:古今意义

都是辽远而模糊不清。故正确选项为D。

4.下列句子中的“信”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C)

A.东望都门值马归。

B.烟涛微茫停难求。

C.低眉停手续续弹。

D.厚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解析】都当“随意”讲

5.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B)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可惜统治国家多年一直没有寻找到。

此句统领全篇旨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春夜太短,太阳很高天子才睁眼,从此不再上早朝。

这两句写唐玄宗极度喜爱杨贵妃,二人爱情之深。

C.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奉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

这两句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形影不离。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姐妹弟兄都封爵赐邑,多么让人羡慕呀,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不可一世。

【解析】这两句写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导学号65994面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洞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县名。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上游。②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

的农历九月九日,将甦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熬煮。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

A.本诗关键在于一个“冷”字,首句写出郡斋气候之冷,更写出诗人心头之冷。

B.颔联通过对“束荆薪”“煮白石”描绘刻画了一个飘逸洒脱的山中道人形象。

C.颈联说作者想带一瓢酒去看友人,于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两人的深厚友情。

D.尾联讲作者自己急于见到好友,便到山中寻找而不得,面对满山落叶而焦急.

E.本诗寄赠好友,通过情感与形象的串连,构成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解析】B项,“飘逸洒脱形象”错,友人自己在山洞之底砍柴来“煮白石”,可看出是

“艰苦惨炼”的道士形象。D项,尾联是作者的想象,情感不是“焦急”,而是无奈。

7.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借景抒情。用郡斋环境的清冷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引出对友人的思念:

②颔联虚写想象,作者想象友人生活环境的清息与生活的艰苦,表达对友人的挂念③尾联情景交

融(或以景衬情),用落叶满空山的萧瑟之景衬托自己无法找到友人的惆怅与无奈。

|学,质量标准涌评XUE-YE-ZHI-LIANG-BIAO・ZHUN-CE-PING⑷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回眸(m6u)百娟(mCi)期(H)宫

B.飘㈤鼓霞(nQ裳花刨(di&n)

C.云铁(ji加)萦争(闻马里(w6i)

D.临邛(qi6ng)凝瞰ti)S(bd)

【解析】A媚:mei;C栈:zhan;D睇:di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尽日君王看不是

不是为外人道也

九重雄阚烟尘生

城网辅三秦

到此停修不能去

为之四顾,为之皆阳满志

|上穷碧落下童黑

D1上食埃士,下饮童军,用心一也

【解析】A①不够,②不值得;B①指宫廷,②指长安;C①停留,②得意的样子;D地下

的泉水,都是用的“黄泉”的本义

3.下列句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65994003|(AC)

A.君臣相领尽沾衣。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D.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解析】都当"看"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04|(D)

A.千乘万骑西南行B.上穷碧落下黄泉

C.春宵苦短日高起D.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A中的“西南”,B中的“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C中的“苦”是意动用

法,D中无活用词。

5.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07|(B)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一笑”就能生“百媚”,足见杨贵妃的绝

顶美艳与万种风情,展示了她的魅力之不可抗拒。

B.“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写唐玄宗沉湎美色,这正是他日“长恨”的外因。

C.“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三千”与“一身”形成对比,突出了杨贵妃

得宠专房,独占君心。

D.“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

产生的社会影响。

【解析】“外因”应为“内因”

6.对“揽衣推枕起徘徊……梨花一枝春带雨”六句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65994008|(C)

A.“揽衣推枕起徘徊”,用了四个动词极有层次地展示出杨贵妃听说天子使臣到来之后的

--连串动作,透露出她在仙界朝思暮想的殷切期待。

B.“花冠不整下堂来”写杨贵妃急于听到“汉家天子”的音讯,因而来不及整理衣冠就走

出了厅堂。

C.“风吹仙袂……犹似……”一句,诗人借助想象,让杨贵妃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她还

想给唐玄宗跳一曲《霓裳羽衣曲》。

D.“泪阑干”对应“春带雨”,运用比喻写出了杨贵妃的不幸与哀伤。

【解析】“她还想给唐玄宗跳一曲《霓裳羽衣曲》”不对。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导学号6599而前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原文

见课本)

7.选段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采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几句诗采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唐玄宗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今昔对比,

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8.在节选部分的诗歌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唐玄宗形象?

[答案]表现了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愁苦、寂寞、悲痛伤感之情以及对贵妃的刻骨铭心的

思念,在这段诗歌中,诗人把唐玄宗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普通人形象。

9.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刻画唐玄宗的心理?请结合具体的

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景物的消染,有时景中见情,有时融情于景。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

闻铃肠断声”。

②通过人物的动作来描写,如“踌躇不能去”、“信马归”、“孤灯挑尽”等。

③直接心理描写,如“尽沾衣”、“思悄然”、“谁与共”等,表现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10.下列对节选部分诗句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虽然诗人未完全摆脱“为尊者讳”的束缚,把

唐玄宗的仓皇之逃说成“千乘万骑西南行”,但“行”字中却隐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耐人寻味。

B.“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在四川逃难期间,对在马嵬坡下赐死贵

妃的行为追悔莫及,以至在行宫里望见月亮,在雨夜里听到风铃声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C.“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意思是在马嵬坡的泥土中,不见杨妃,只见她

的死处。一个“空”字,蕴含着唐玄宗内心的悲哀、痛苦和对贵妃无尽的思念之情。

D.“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尽”是说夜已深了,灯草即将挑尽,形容

夜不成眠的境况。这两句极力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以致夜不成眠的孤寂凄苦。

【解析】B项“对在马嵬坡下赐死贵妃的行为追悔莫及”的说法于文无据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导学号65994010

绝句

王雪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歌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

开。寒气没有冬天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

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细雨”和“轻寒透夹衣”,将晚春的景象描绘出来,为

整首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12.诗歌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

[答案]“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主旨。“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

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怀,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春光归去,

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怅惘之情。

【解析】这首诗的末句“看春归”,写春尽而归,写诗人的伤感之情,最能体现全诗的题

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导学号659944的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靖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流(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

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B)

A.首联引用开头,写出了重阳佳节之时,诗人于风雨飘摇中独登吴山之巅的形象。

B.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C.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D.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E.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14.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

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不矛盾。①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情,自然

壮怀激烈:②断肠:乂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

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③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

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

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

四、高考热点

15.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导学号65994012

①《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②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③诗人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

(1)以《长恨歌》为主语:

[答案]《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

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

(2)以白居易为主语:

[答案]白居易创作了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

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导学号65994490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但,他们认为这些基础研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

效益。实际上,②,因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

同时,基础研究还可以培养科学精神,因为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险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

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因此,@,对于培养有科学理性的劳动力和科

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①也有人质疑基础研究的价值.②基础研究可以推动技术创新③让公众深入地

理解基础研究

17.下面文段有几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导学号65994491

“中国创造”已经渐渐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

动,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创造”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有了更

清晰的发展方向,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

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①不是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就意味着不需要体力劳动。

②不是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就意味着一定具备核心竞争力。

③不是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就意味着一定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诸如教育、医疗、社会慈善等机构都在积极推行''人文关怀”。一事当前,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为

自己的服务对象创设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如为特困生提供资助,人行道上设置盲道,在广大

农民中推行医保制度,医院与车站设立绿色通道等。这种新的社会风尚将会更好地促进社会向健

康的方向发展。

请以“人文关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

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这篇文章构思的主要障碍在于概念的理解和素材的匮乏。“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

尊严和人格的完整,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它包含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

进理念: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还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

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简单地讲,就是材料中所说的“以人为本,尊重

人的基本权利”的理念及其具体行为。哪些材料体现了“人文关怀”?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如

果你关注现实,你的材料将取之不竭;如果能进一步思考一些事件反映出的理念的变化,那么你

的素材将用之不尽。比如说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等措施尽显人文关怀,温家宝总理解决民工拖欠工资的问

题……突破了这两大障碍,再思考“人文关怀”内涵是什么,有何作用,该如何评价,在生活中

有哪些表现,缺少“人文关怀”会怎样……选择你擅长的文体、方式表现你对其中某一点的思考,

你的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佳作赏读】

新房客

“我看过一场海啸,没有看过你的微笑。”

是的,我从来没有看过你的微笑。你一直是教室里的异类。早晨,你总是在所有人来之前到

教室。晚上,你在所有人离开教室之后才离开。而课间,你坐在那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角落里,看

书、发呆、睡觉。我们都知道的,你从小得了病,至今腿仍然是跛的,可是你害怕同学们笑话你,

所以从来不在教室里有同学在的时候走动。你离开我们很远,你害怕我们的一句无心的话会伤害

了你。但,你又知道吗,我们早上故意很晚才进来,为的是不遇到你让你难堪,晚上一下课便收

拾东西很快回家,为的是能够让你早点回家。我们把书堆得很高,为的是让你走路时可以扶着。

我们曾有意地在你周围说笑,为的是你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加入到我们中间来。

班主任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校长告诉我们,你是需要关怀的;整个社会告诉我们,

我们所要做的,是应该和社会提倡的“人文关怀”一样,让你感到家的温暖。也许是我们做得不

够好,也许是你把自己掩埋得太深了,我们始终无法打开你的心门,看到你的微笑。可是我们不

会放弃,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若不是那个清早,我说你好你说打扰,那个清早,花开得正好。”

那个来代课的物理老师课讲得真好。他说这道题目我要叫同学上来做。那个坐在窗边的女孩

被阳光晒得真好看,就你上来。他叫的是你,因为你在阳光下很灿烂,可他并不知道你的情况呀,

这叫你很尴尬,你不知遒该不该上去。这时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你身上了。可是请你相信这目

光里没有嘲讽,只有鼓励。也许是你感觉到了,你慢慢站起来了,一步一步走向始终微笑着的老

师,教室里一片沉寂,然后有人开始鼓掌,于是整个教室里的同学都开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等你用娟秀的字填满半个黑板回头时,我们看到你微笑的样子,阳光照在你微昂的头上,我敢打

赌,你那样子真是美极了。后来,听前排的同学说,你背对着我们写字的时候,眼眶是湿润的。

后来的后来,知道了来代课的物理老师是了解你的情况的,他要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后来的后来的后来,你在联欢会上唱了一首歌“我看过,一场海啸,没有看过你的微笑……

若不是那个清早,我说你好你说打扰,那个清早,花开得正好。"你说我是这个相亲相爱的家庭

里的新房客,这首歌就叫《新房客》。

傻瓜,我们可是一直把你当一家人的!

【名师点评】

读完全文,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阵颤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选取了生活中一些十分感人真实

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同学们对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孩儿的精心呵护和深情,体现了浓浓的人

情味儿,这也是“尊重他人”、“以人为本”的很好体现。感情真挚、文笔清新是这篇记叙文最

大的特色,也是最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第二人称的使用,将同学深情和盘托出,如急流瀑布一

泻而下,淋漓尽致。另外,结构严谨,照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自主赏析湘夫人

|学W目标>>>>>XUE-XI-MU-BIAO

I.了解各个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

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课■预习泞户,一KE-QIAN-YU-XI“②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屈原(前340?一前277),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战国末期楚

国(今湖北秫归)人,因其政治主张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诋毁,楚怀王听信谗言而被放逐

江南,只得以死明志,传说于公元前227年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于是做粽子、修龙舟,

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他。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共有诗篇26

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

篇,《招魂》1篇。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和《天问》,其中《九章》中包含了我们所

熟知的《涉江》《哀郢》《怀沙》《橘颂》等名篇。《九歌》中的《湘夫人》与《湘君》为姊妹篇。

2.了解背景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

共包括《国殛》《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

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

《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

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

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

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

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北承(zhQ)眇眇(mi&o)袅速(ni&o)

白梅fGn)鸟萃(cul)裁中(Pin)

^(zeng)近(yuAn)水苹(zhi)

潭(H)水潺嬖yu4n)麋(mi)鹿

蟆。话0)龙水.(yi)江军(gAo)

西徽shl)茸(qi)之理(siin)壁

兰里(巧0)辛夷楣(m€i)僻(pi)

蕙野(miAn)用(wti)门九覆yD

遗馔(di€)澧逋(ph)搴(qiOn)汀洲

2.掌握通假

圈薜荔兮为帷("罔”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3.一词多义

|■①与佳期兮夕张约会

⑴期{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周(年、月)

〔③柔情似水,佳期如梦11期

'①合百草兮买庭充满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米百倍实际

⑵实]③不抑耗其等而已果实

、④且硕茂,早买以蕃结果实

"①夕浮兮西瀛遮水

⑶济[②两朝开疥老臣心扶助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名词作动词用,名传

(4)名,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多之也命名,起名

〔③吾始闻汝省以为豪名空

4.词类活用

⑴目眇眇兮瞥予(愁,使动用法,使……发愁)

(2)朝侬余马兮江皋(使……奔驰)

(3)苏壁兮紫坛(茅,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莉做)

(4)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名词活用作动词,编织)

5.特殊句式

(1)瞥何为兮木上?(宾语前置句)

(2)麋何食兮庭中?(状语后置句)

|进口课堂JIN-RU-KETANG⑶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鸟何萃兮蕨中,曹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答:“鸟何莘兮麻中,膏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却久久

不见其人而产生的一种错觉:鸟儿聚集在水草间,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仍旧没来,

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了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2.“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答:这是湘君在极度懊丧之下感受到的假象,比况着其自身的尴尬处境,也传达出他对湘夫

人的无限思念与无比渴望。这些问句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

愿望得不到实现。

3."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湘夫人久久不至,为什么湘君还要采香草准备送给

她?

答:因为湘君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4.有人说“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表明湘君已经放弃了湘夫人,转而顾自寻欢作

乐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湘君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这种旷达自解

中,我们可以见出湘君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疑难点析土•

r\nandianxi'

1.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

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是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

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

2.诗的开头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对于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

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

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

r结构图解

iegoulujie

湘夫人

行为骋望住期一►荒忽远望一►闻佳召予一►捐袂江中

1111

心理满怀希望一►孤独苦恼一>懊丧恍惚一►旷达自解

总结中心之

^ongjiezhongxin*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的心情和一系列的心

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深挚的爱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

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针对性训练

•・ZHENDUIXINGXUNLIAN/>:>>>>>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北洋(zhU)吵眇(m询o)白蕨(ping)骋望(chGng)

B.潺滂(yuWn)谭水(li)江军颂())西,(shi)

C.水章(yi)兰穆(Mo)苏壁(sOn)萼荔(pi)

D.蕙移(pGng)国门(wU)霞浦(H)逍遥(xiOo)

【解析】A项“标'读fGn,C项“薜”读bi,D项“慢”读miGn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①鸟何举兮薪中(聚集)②与佳期兮夕里(展开)

B.①蛟何为兮水曹(后人)②将腾驾兮,逝(共同)

C.①播芳椒兮成堂(散布)②四薜荔兮为帷(没有)

D.①合百草兮买庭(真实)②聊逍遥兮容与(姑且)

【解析】B项“裔”,边缘;C项“罔”,编织;D项“实”,充满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15(C)

A.①与佳期兮夕张②聊逍遥兮容与

B.①蛟何为兮水裔②疏石兰兮为芳

C.①与佳期今夕张②建芳馨今虎门

D.①葺之兮荷盖②灵之来兮如云

【解析】A项“与":①介词,跟;②与“容”连用,表示“从容自在的样子”。B项“为”:

①介词,为了;②动词,作为。C项“兮”,都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D项“之”:①代词;

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16(D)

[菰壁兮紫坛

A\,

[为军而盟

[与佳期兮夕张

失期,法皆斩

1指余袂兮江中

C[唯无盐氏出里千金贷

f将以遗兮远者

1公子闻之,往请,欲请遵之

【解析】A.坛:①庭院,②修筑的高台。B.期:①约会,②期限。C.捐:①抛弃,②捐

助。D.赠送。

5.下列各项对“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5994017

(A)

A.此句是湘夫人想象湘君来到约定地点时的情态,“帝子”指湘君。

B.“降”描绘出了湘夫人飘然而下的曼妙姿态。

C.“眇眇”则描写湘君蹙眉凝望的神情。

D.“愁予”实为“使我发愁”,“愁”字点出了此节的情感基调。

【解析】此句是湘君想象湘夫人来到约定地点时的情态,“帝子”指湘夫人。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季号65994018|(B)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诗歌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以他独有的艺术情思对其进

行了去粗取精、整理润饰。其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蕨中,瞥何为兮木上"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

的愿望得不到实现。

D.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

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着。

【解析】“其内容以叙事为主”不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题。|导学号65994丽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

张。鸟何萃兮募中,臂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谖。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流。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

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荔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梯,辛夷楣兮药房。罔薜

荔兮为帷,僻蕙慢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

庭,建芳馨兮庞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道遥兮容

与。

7.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男神对女神相思而不见的心情。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并奢想着迎接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芳草鲜花布置与女神会面的帐幕,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解析】第四节并未写与女神恩爱相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