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李白朗读提示五言诗——“二三”或“二二一”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七言诗——“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如“春风/不度/玉门关”“留取/丹心/照/汗青”。初读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qiānɡyú理解诗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注释理解诗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静静流淌的水面上。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诗意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背景资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峨眉山月歌》体会情感①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②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③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体会情感本文的诗眼是“思”。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意象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山中月江水流写法探究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结构主旨理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年轻时月夜初离蜀地的情景,连用五个地名,结构精巧,抒写离别故土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杜甫初读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qí/理解诗意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江南:这里指今湖南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君:指李龟年。注释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理解诗意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与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诗意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写作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品析诗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达官贵人之家),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品析诗句“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tuí)、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叹。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赏析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作特色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前两句写过去之胜,后两句写现在之衰,以乐景衬哀情,“江南好风景”繁华美景时节“落花时节”相逢,隐写世乱时艰,字里行间暗寓无限的悲叹。主旨理解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岑参初读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qiǎnɡbànɡ初读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①行军:行营、军营。②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③故园:故乡。④送酒:化用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⑤傍:靠近。注释理解诗意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思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虽然无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沦陷都城的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诗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简介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为“高岑”。岑参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品味诗情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品味诗情化用典故,“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品味诗情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品味诗情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主旨理解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李益初读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理解诗意受降城:地名,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回乐烽:烽火台名。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征人: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注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理解诗意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大漠苍凉旷远。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中不知何处吹起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绵绵不绝的乡愁。诗意作者简介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背景资料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夜上受降城闻笛》体会情感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体会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赏析体会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赏析写作特色本诗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人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声有情的边塞月夜图。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主旨理解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之情。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过的诗歌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李白、杜甫、岑参、李益的诗。

情境导入峨眉山月歌知识备查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写作背景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君:指峨眉山月。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词语注释诗歌大意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诗歌赏析江南逢李龟年作者简介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寻常:经常。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词语注释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诗歌大意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

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2.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过去的:寻常、几度;表示现在的:落花时节从写法上,属于虚实结合。

精研细读3.过去相见和现在相见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欣喜、荣耀;辛酸、伤感4.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5.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于诗中的哪个词语之中?落花时节精研细读6.分析后两句的妙处。

用了反衬和双关。“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强烈反衬。“落花时节”,是双关,既是写景,又暗寓社会、朋友和自身的境况如同落花流水,令人忧伤。精研细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作者简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写作背景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无人送酒: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怜:可怜。傍:靠近。词语注释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诗歌赏析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朝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诗歌赏析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歌赏析结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诗歌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