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篇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育同学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预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竞赛时计时的状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关心我们?

依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日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试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看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试验

本次试验是同学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赐予同学足够的指导,使同学了解试验过程,明的确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留意试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的确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根据老师支配的程序进行试验。

3.试验中要严厉 仔细,操作仪器要精确     ,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仔细遵守试验纪律,留意爱惜仪器。

5.每组支配好先后挨次,有条理地进行,避开挣抢.动手力量强、细心、态度乐观的同学和情愿被动接受的同学相互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试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依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同学量出30m的路程,每隔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挨次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同学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同学设计试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依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状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日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假如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试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试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试验胜利的重要缘由,只有好的试验方案协作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试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缘由,养成良好的试验习惯。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讨论物理问题的方法:掌握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究竟端,同学观看,老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同学正确回答后,老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毕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试验来讨论呢?

推动新课

一、试验预备

同学自学要求同学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老师要求同学明确该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

沟通总结:本节试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试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试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看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头转动;其次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临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快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同学练习用停表计时,老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头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同学快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同学马上按下停表。几位同学报数后,老师订正可能消失的错误。

二、同学分组试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留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究竟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试验根据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依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老师辅导老师巡察,随时发觉同学消失的问题,赐予辅导,订正错误操作。

三、试验结果争论

数据展现将几组同学填好的试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现出来,对比每组的试验数据,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试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争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m/s,高速大路上汽车速度是30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老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肯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留意对应关系。

四、试验报告

填写试验报告试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简洁的试验步骤、试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试验结果。在试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试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试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试验原理:v=,试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试验过程,试验数据,试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

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毕竟有没有变化?

试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

进行试验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育同学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学问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学问。

2.通过试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与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头争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看都不精确     ,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辩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看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转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同学思索: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简单推断了。

结合详细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同学思索回答。

【新课】

让同学阅读课本中关于试验的内容,要求同学明确该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沟通总结:

试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试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看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头转动;其次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临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快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试验前的预备

指导同学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同学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头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同学快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同学马上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同学练习几次,娴熟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些。

同学阅读思索并通过沟通争论进行回答。

同学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试验做好必要的预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留意调整斜坡坡度,小车运动究竟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简单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根据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依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老师巡察,随时发觉同学消失的问题,赐予辅导,订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现:将几组同学填好的试验表格用投影展现出来,对比每组的试验数据,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试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争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索: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