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1页
岳麓版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2页
岳麓版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3页
岳麓版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4页
岳麓版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推进,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学习本课,有助于认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2.教材的处理教材分为三个子目录,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我将教材处理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等四个方面。我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调整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放在第一目,而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调整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放在第二目,斯大林经济体制调整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放在第三目,将阅读与思考部分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调整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放在第四目。(三)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四)教学目标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各政策产生、变化的背景,认识其国际、国内影响。2.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上网查找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做有关配套的练习册填空题,了解基础知识。(二)新课导入部分导入:图片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群众争议的情景,请问: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会引起群众的争议?主要是哪个阶级不满?苏维埃政府改变政策了吗?2.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么,之前的苏维埃政府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三)师生互动部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出示材料)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大国崛起》(结合教材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材料)【合作探究】1: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什么?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他为何说俄国不能首先实现社会主义?(设计思路: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中初步感受社会主义,其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出示材料:材料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2: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合作探究】2: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结合教材,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设计思路:此处引导同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2.内容展示材料: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合作探究】3:“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非常措施”有哪些?(设计思路:通过以上设问,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3.评价:(出示材料,阅读回答)材料1:“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2: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3: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4:“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材料5:“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提示: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错误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出示材料材料1:“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2: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合作探究】4从材料可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那些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设计思路:学生由此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2.内容:固定粮食税政策、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买卖等3.特点:出示材料:材料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材料2: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合作探究】5:结合材料和教材,请同学们讨论,列宁的实践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合作探究】6: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完成表格)并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即新的特点有哪些?)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余粮

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废除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结论: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因: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4.评价出示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结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合作探究】7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设问得出结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即必须从俄国的国情出发)结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背景出示材料:“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结论: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落后。2.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结论: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3.评价:展示材料:材料1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2: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3: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归来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材料4:永恒的惊叹号: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合作探究】8:请从以上四则材料谈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给苏联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设计思路:本环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借鉴,但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出示材料:材料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见教材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材料2: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课后“阅读与思考”材料3: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合作探究】9:请同学们讨论,邓小平如何为社会主义把脉的?提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经济生产模式应因时而变。(设计思路:最后这个问题,既是升华,也让学生认识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同时认识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我们还任重道远。)(四)课堂总结部分【本课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