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学习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一、课程说明期发布课程平时作业(共三次,每次的作业包括三到四章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和进行自测。学期末通过网上考试进行考察。总成绩计算如下:期末总成绩=平时作业成绩×30%+期末考察成绩×70%二、学习要求些社会问题。课程学习具体要求如下:自觉按课程进程安排自己的学习;重点问题;最后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每天应抽出一定时间学习和复习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建议在听课件视频讲座的同时做学习笔记,帮助加深记忆;每篇内容学习后,应花一定时间认真做一做课件后或辅导区提供的练习题;这样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熟悉与记忆本章的内容。际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任课教师进行答疑或讨论。三、教学目标纲所规定的考核要求,三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各个能力等级的含义分别为:确认识和表述,属于低层次要求。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属于一般要求。四、各章节学习目标、学习(考察)内容概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学习目标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了解与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4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二)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界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本书倾向于采纳胡寄南的定义。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定义: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观察法

优点:告诉我们儿童和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在做什么,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易受到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难得出因果关系缺点 只能被动地等待被观察的行为出现由于观察者的存在,可能使得被观察者表现出不“自然”的行为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类:实验室试验、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实验法

相关概念

自变量: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变量优点:能得出因果关系缺点:难以推广到实验室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低)定义: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分类: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

注意事项

提问方式优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效率高缺点:调查法存在社会赞许性问题;不能得出因果关系4个案研究法定义:以个人会团体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第三节、第四节内容(见PPT)第二章社会化(一)学习目标体识记并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识记、理解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社会化现象(二)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社会化定义(重点: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下,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分类 发展社会再社会化反向社会习得基本生活常识

一靠学习;二靠养成社会化的内容(重点)

基本内容性别角色社会化

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确立时代的理想和信念

行为规范是社会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规定的一套行为规范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重点与难点)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第三章自我意识(一)本章学习目标社会比较、自我估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我评价发展过程(二)学习内容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自我意识的定义: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可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意识的内容(重点)生理自我

自我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征的意识自我意识

社会自我

宏观: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个体对在群体中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程度等的意识心理自我 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点的意识自我意识

现实自我

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情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自我意识的结构(重点)

认知成分首要成分自我认识认知成分首要成分

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结构 自我体

自尊心: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情感成分 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检查意志成分自我意志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其次,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最后,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的标志(重点)物——我知觉分化物——我感觉分化动作和动作对象、结果分化物——我知觉分化物——我感觉分化动作和动作对象、结果分化动作和动作对象、结果分化物——我知觉分化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开始注意镜子中的自我开始和镜子里的自己玩耍准确认识自我形象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开始和镜子里的自己玩耍准确认识自我形象自我过程: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自我过程

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表现

社会比较自我估价实现方式实现途径向下的自我比较实现方式实现途径选择性遗忘缺陷补偿自我设障分类策略性分类(一)本章学习目标与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领会与掌握社会印象形成模式;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应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来解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二)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特点:直接性;整体性;选择性;惯性社会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社会印象的基本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注意与社会知觉特点区别社会形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第二节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重点)认识他人的过程(重点与难点)首因效应:第一个研究的心理学家:洛钦斯(A.S.Lochins,1975)定义: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就成为首因效应。实验过程:见教材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人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光环效应:当某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被人喜欢的特征之后,这个人就可能被赋予许多其他好的特征。认识他人的内涵通过外在表现对情绪情感的认知通过外在表现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认识他人内涵 人格测量时间考验判断方法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危难考验利益考验世态炎凉考验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重点)价值观念认知者因素 情感状态

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认知对象因素

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第五章动机与行为紧张紧张内驱力意识需要目标动机实现目标行为(一)学习目标行为、旁观者效应因素;应用本章的相关知识解决侵犯行为的现实问题(二)学习内容第一节动机概述动机的产生(重点)均衡作用均衡作用动机的分类(一般知识)第二节生理性动机与行为(一般知识)饥饿动机:下视丘外下侧切除,导致食欲丧失;下视丘底部切除,食欲大增。重点与难点)解人们社会行为的产生、变化非常重要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概念、影响因素、典型研究权力动机:概念侵犯行为(重点:(以及社会评价)侵犯行为的种类、侵犯行为的理论(本能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利他行为(重点)定义:引申的概念: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六章社会态度(一)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态度及其特点,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影响因素。熟悉社会态度测量的几种方法及其原理。(二)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态度的概述的中介因素。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态度与价值的关系:态度来自于价值,即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的功能:(态度的三个因素决定它存在三方面功能)第二节社会态度的层次与方向社会态度的分类根据态度的明确程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內隐态度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关系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态度,但也不总是表现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分析态度的知、情、意各层面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同一对象具有多种特征个体行为还受到态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当时情境的影响个体态度不应以语言为标准社会态度形成的理论:凯尔曼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重点)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同化:人们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同化:人们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第四节社会态度的转变的。态度改变的方法: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重点:社会态度转变的均衡理论(重点与难点)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个体(他人(客体“+三者间,符号运算的结果为肯定时,关系平衡;如果为否定时,关系不平衡平衡代表令人愉快,不平衡代表令人不愉快P-O之间肯定:强平衡、强不平衡P-O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存在相互关系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关系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的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关系改变认知因素中的任何一种认知因素,都可能使双方协调第五节社会态度的测定总加量表法李克特所创社会距离尺度法方法与步骤语义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人们对于特定对象所给予的意义方法与步骤投射法难以作假。缺点是对反应进行分析时,测验者的主观性很大形式:主题统觉测验步骤与方法造句测验步骤与方法第七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一)学习目标竞争领会群体的特点;领会解释社会促进与抑制的理论(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群体的概念: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群体特点: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组织化人群,有一定结构心理上相互依存,满足成员的归属感成员间有交流群体分类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重点)假设群体与实在群体群体与个人的关系没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就没有基础个人作为群体的成员,其心理状况必定会受到群体心理倾向的感染与影响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重点)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就是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可分为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就是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对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优势反应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提高 优势反应增强 促进熟练工作成绩抑制非熟练作成绩注意力转移说该理论认为,观众的评价和对竞争的自我觉知产生了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作用第三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定义: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原因:信息的影响;社会规范的制约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原因:责任分散;群体偏向;文化价值取向第四节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的定义: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行为或意向。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动机;威胁;沟通第八章社会影响(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章知识,了解从众、服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认识模仿和暗示的心理规律。识记以下概念:社会影响、从众、服从、模仿、暗示领会从众和服从及其影响因素;暗示的概念、种类、及其相关研究能够利用本章关于从众、暗示、服从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二)学习内容会影响的结果,它主要包括从众、依从和服从等行为重点)从众的概念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实验研究:游动错觉实验;阿希实验(重点与难点)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从众的影响因素个体特点(性别、年龄、动机等)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群体权威性、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第二节服从服从的概念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服从的实验:惩罚与学习效果的实验服从原因:合法权利;责任转移;影响服从的因素:个体道德水平;个体个性特征;奖赏、惩罚与威胁;社会赞许等第三节群众行为群众行为分类:制度化的群众行为;反制度化的群众行为群众行为的产生过程:磨挤、群众激动、社会传染群众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循环反应刺激下的社会传染去个性化下的责任分散重点)暗示定义: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者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暗示的作用: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罗森塔尔效应;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安慰剂效应暗示的种类:直接暗示:直接提供信息给受暗示者间接暗示:间接提供信息给受暗示者自我暗示:对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心理反暗示:发出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为与他人相仿。模仿的分类:根据是否有目的意图把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