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高考真题_第1页
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高考真题_第2页
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高考真题_第3页
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高考真题_第4页
汉到元朝制度的变迁高考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6•新课标全国n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

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2.(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

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

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3.(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

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4.(2016•新课标全国Hl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

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

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5.(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

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

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6.(2016•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7.(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

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8.(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

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

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9.(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

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10.(2015•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

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A

11.(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退,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

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

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C

12.(2015•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

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13.(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

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14.(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铐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铐的请求,

并下诏“铐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15.(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

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8.(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16.(2015•重庆文综•4)《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

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答案】A

17.(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

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18.(2015•浙江文综•15)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

【答案】D

19.(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

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D.④②①③

【答案】B

20.(2014•天津文综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

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

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21.(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

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

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22.(20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

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23.(2014•四川文综•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

高层政区列,1路行省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府、直隶

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

州州

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24.(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鄱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

“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

鄱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答案】B

25.(2014•北京文综•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

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C

26.(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

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27.(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

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答案】A

28.(2014•浙江文综•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

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①《山阴志》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②《临安志》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③《四明志》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④《绍兴志》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答案】B

2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

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

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30.(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

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31.(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

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

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

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二、材料分析题

1.(2015•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

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①公元前5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前4世纪

(前45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前270年左右)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罗马强盛时期

③公元前2世纪~

公元世纪

2(前202年〜公元184年)(前201年〜公元192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年)

④公元3世纪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东晋南迁(317〜42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⑥公元5〜6世纪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鹿、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

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

要原因。(7分)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

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

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3)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3分)

2.(2015•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

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

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

学”的具体表现。(2分)

【答案】(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

表现:焚书坑儒。(2分)

3.(2015•江苏单科•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

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

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己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

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

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

文化上的连续性。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

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6分)

【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4分)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4.(2014•江苏单科•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

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

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大臣数讪。

一—《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

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

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

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

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3分)

【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一汉武帝削弱相权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一三省六部制

(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

5.(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

益公……

一—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

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一一丁魅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绮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

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

可)

(2)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

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6.(2014•上海单科•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

“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

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

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

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

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

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