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与治理对策_第1页
应用文-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与治理对策_第2页
应用文-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与治理对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与治理对策'摘要:高涨期的金融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风险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因此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本研究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关键词:风险特征;风险隐藏;风险治理一、引言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与经济低迷期的金融风险相比具有隐蔽性的特征。经济高涨期的风险容易为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所忽视,这是因为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资产价格上升对市场主体的投机行为具有刺激性,并对货币供给具有吸纳效果。这些风险在经济低迷期间表现为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的积聚,企业大面积的资不抵债,国民财富明显缩水,甚至诱发金融危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经济低迷期容易形成共识,从政府到企业普遍采取收缩性的措施。由于这此措施是滞后的,加之宏观调控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存在过度反应,化解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巨额的,超过了任何一家机构投资者所能承担的限度。为此,央行或政府采取最后贷款人机制、存款制度、救市(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降息),以及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等多种方式,以维护经济的稳定。这种事后的处置风险方法让央行和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弱化了市场的约束力,并向市场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不动用公共资源会诱发大面积的企业破产、金融机构倒闭、失业率提高,甚至引发社会问题。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比风险的事后处置更为有效。在经济高涨期要揭示风险,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风险。为此,要深入研究经济高涨期间的风险特征,研究风险隐藏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制度性的措施,加快改革,建立起让投资者承担风险的金融体系。要密切关注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对负债率上升的市场主体和高杠杆化的金融产品要加强风险提示和制度约束。本研究试就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特征,风险隐藏的原因以及治理对策作一探讨。二、经济高位运行期间的风险特征(一)资产价格加速上涨,且与投资品、消费品价格指数呈现“共振”现象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是伴随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突出表现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上证综合指数在短短2年内上升了接近3倍,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在2007年11月5日达到33.62万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7.77倍,“股票总市值/GDP”这一比例在140%左右。这对于主要由银行体系承担融资功能的经济体来说,非常值得关注。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较快,近几个月来更呈现加速上涨态势。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4月份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4%、6.4%、7.1%、7.5%、8.2%、8.5%、9.5%,环比涨幅呈逐月扩大趋势。资产价格与投资品、消费品指数的“共振”,是当前经济运行所处周期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198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三次经济周期,现在正处于第四个经济周期阶段。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同步性往往较小,甚至出现背离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价格同步波动对于经济体系的损害。而在这一轮经济增长中,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出现了实体经济的过热迹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二)银行信贷扩张行为约束乏力,期限错配风险上升银行的经营行为往往具有“顺经济周期”倾向。当经济运行呈上升态势时,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强,社会资金需求加大,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相对放松信贷准入条件,信贷投放速度加快;而当经济运行开始逆转时,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也开始放缓,此时企业对外负债水平较高、经营收益减少,向银行再融资出现困难,按期偿债能力减弱,不良贷款开始逐步暴露,并产生通货紧缩趋势,加剧不良贷款恶化的预期,进一步导致经济步入低迷。据央行测算,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的贷款所形成的坏账占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三分之一。(三)市场主体风险偏好增强,经济行为出现高杠杆化倾向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主要决定于收入状况以及对收入状况的预期。在经济上升期间,未来收入预期向好,居民往往在当期消费决策中考虑了未来收入因素,甚至不惜用信贷行为支撑当前消费。企业预期整体经济向好,市场需求旺盛,为了加大供给,倾向于增加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在自身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因为预期投资回报率会高于市场利率,不惜举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金融业本身便是一个高负债经营的行业,而各地金融机构近年来存贷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中的高杠杆化倾向。高杠杆化的出现,与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有关,也与市场主体本身的行为特征有关。以金融资产为例,它的价格形成机制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一般商品的定价,通常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式,价格机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边际收益递减。而金融资产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其价格是预期收益贴现到当前时点而形成的,受投资者预期的影响比较大。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市场主体的行为存在“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的特征。在现实中,由于“繁华预期”的存在,居民和企业等主体存在“乐观”与“过度自信”,随着经济的高涨,对未来的期望也不断上升,从而愿意选择性地忽视风险,而对投资对象给予更高的风险溢价。三、经济高位运行期间风险隐藏的原因分析经济高涨期的金融风险是极易被隐藏和忽视的。历史多次证明,金融危机发生具有突然性,非常关键的原因是金融风险很具有隐蔽性。而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资产价格上涨时期对企业投机性行为的刺激,以及资产市场吸收流动性造成通胀效应不明显等原因,导致风险被隐藏和忽视。(一)资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消费和投资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来影响实体经济的产出,但是这种影响具有不对称性。1、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分析。F.Modigliani(1986)等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C=aWR+b,YL0<a,b<1(1)式中wR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丫1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该理论,一个人的消费并非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取决于终身财富,包括工资收入丫工家庭财富WR。于是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同时由于人们的预期作用,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进而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且这种财富效应是不对称的。以美国为例,股市财富每增长1美元,会使相应的消费支出增长0.04美元,即正财富效应约为0.04;而股市下跌造成的财富萎缩促使消费萎缩的幅度远大于上涨的效应,负财富效应达0.07(刘建江,2002)。资产价格通过托宾Q值效应影响企业投资。托宾Q值表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重置成本之比。资产价格的上升会提高企业的托宾Q值,使得投资新的工厂成本低于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价格,因此企业就会增加投资。反之企业则会更愿意通过在资产市场上购并的形式扩张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资产价格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企业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来源除了自身积累和证券市场融资外,很重要一部分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而贷款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银行对企业净资产的评估以及银行自身的状况。若资产价格不断上升,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得到改善,促使银行加大放贷规模,刺激投资。若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企业净资产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那么一方面企业还贷困难,另一方面银行担心贷款风险增大,双方都会趋于谨慎,于是信用收缩,投资减少。2、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借用上证综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来分别代替资产价格、消费和投资来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以1998年为界分两个阶段来讨论。1991年至1998年,股市总体处于下降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处于下降阶段;1999年至2007年9月,股市总体处于上升阶段,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也处于上升阶段。这说明我国资产市场价格对消费和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性,同时消费和投资下降的速度快于上升的速度。进一步,我们分别对两个阶段的上证综指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做相关性分析。在资产价格总体下降阶段,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0.822;而在资产价格总体上涨阶段,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仅为0.312、0.626。这更进一步说明资产价格对消费和投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