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结构和功能_第1页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_第2页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_第3页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_第4页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性病学》(dermatovenereology)

主讲老师:梁燕华M.D.,Ph.D.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目前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2目前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3目前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皮肤性病学的组成:

皮肤病学

亚学科皮肤美容

皮肤外科

性病学性传播感染/疾病目前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皮肤性病学的范畴:

●研究发生在皮肤、粘膜、附属器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特点:直观性强—需大量的感性认识涉及面广—需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疾病目前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第一篇总论

第二篇皮肤病各论

第三篇性传播疾病《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目前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第三章皮肤性病的症状学第四章皮肤性病的诊断第四章皮肤性病的防治目前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目前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EmbryologyoftheskinTheepidermis(ectoderm)beginstodevelopatfourweeksoflife,andbysevenweeks,flatcellsoverlyingthebasallayerformtheperiderm(whichiseventuallycastoff).Nailsstarttotakeshapeat10weeks.Thedermis(mesoderm)developsat11weeks,andby12weeks,indentedbasalbudsoftheepidermisformthehairbulbs,withdermalpapillaesupplyingvesselsandnerves.Fingerprintridgesaredeterminedby17weeksgestation.目前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9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总面积:成人皮肤的约1.5m2,新生儿约0.21m2厚度:根据年龄、部位的不同而异不包括皮下组织,约在0.5mm~4mm之间表皮的厚度平均约0.1mm,真皮的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

皮肤表面皮沟与皮野真皮纤维束的牵拉形成

皮嵴与指纹遗传因素决定皮肤在腔口部位与粘膜相移行总述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目前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0有毛皮肤:被覆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皮肤

掌跖、指(趾)屈面及其末节伸面、唇红、乳头、龟头、包皮内侧、小阴唇、大阴唇内侧、阴蒂等处总述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目前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1第一节表皮(epidermis)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zone,BMZ)第二节真皮(dermis)第三节皮下组织(subcutaneoustissues)第四节皮肤附属器官(appendagesofskin)第五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第一章皮肤的结构总述目前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2总述皮肤解剖结构示意图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目前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3目前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4目前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5DiagramofEpidermisAmJInfectControl,2006(10):S98-S110目前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6表皮的来源: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属于复层鳞状上皮表皮的细胞组成:角质形成细胞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Merkel细胞第一节表皮(epidermis)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目前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7StemCellFrequencyinEpidermisStemcellsmightcomprise1–10%ofbasallayercellsidentifiedbyradiobiologymethod(label-retainingcell).(BiochimBiophysActa.1979;560(2):281-99;JInvestDermatol.1985;84(4):277-81;CellTissueRes.1985;242(3):551-6).Asmanyas10–12%ofmurinebasallayercellsmightbe‘‘stemcells’’capableofgeneratingasinglematuringcolumnofcellsbasedonforeigngenetransduction

assay(LacZ).(JInvestDermatol.1997;109(3):377-83).SimilartothefrequencyofhematopoieticSCsinmarrow,1/10,000ofbasalepidermalcells,1/26,000~1/40,000oftotalepidermalcellsbasedoncompetitivelong-termrepopulationassays;(PNAS.2003;100(20):11412-7)目前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8MarkerstoidentifyinterfollicularepidermalstemcellBrJDermatol.2009;161(2):228-36.目前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19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连接:桥粒

分层:根据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阶段和特点在光镜下由内向外将表皮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01.基底层(stratumbasale)

位置:表皮的最下层层数:1层细胞形态: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的细胞,其长轴与基底膜带垂直,胞浆嗜碱性,核位置偏下,呈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相较常见,胞浆内含有从黑素细胞获得的黑素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上方电镜下:基底细胞内可见7nm~8nm的张力细丝生发层:基底层细胞不断地增殖产生新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大约有1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天,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12.棘层(stratumspinosum)

位置:基底层上方层数:4~10层细胞形态:多角形细胞,核大呈圆形,细胞间桥明显呈棘状,离基底层越远,棘细胞分化越好,趋向扁平电镜下:胞浆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棘层上部棘细胞胞浆中有一些直径100nm~300nm的长形有包膜颗粒,称角质小体或Odland小体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23.颗粒层

(stratumgranulosum)

位置:在棘层之上层数:一般为2~4层,在掌跖等部位细胞可厚达10层

细胞形态:梭形细胞,细胞核和细胞器将在该层内溶解。特征是细胞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电镜下:角质透明颗粒无包膜,沉积于成束的张力细丝间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34.透明层(stratumlucidum)

位置:仅见于掌跖,角质层与颗粒层之间层数:2~3层细胞形态:扁平、境界不清、无核、嗜酸性、紧密相连的细胞电镜下:胞浆中有较多疏水的蛋白结合磷脂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45.角质层

(stratumcorneum)

位置:表皮最外层层数:5~20层细胞形态: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胞内细胞器结构消失电镜下:胞浆内充满由张力细丝和均质状物质结合性成的角蛋白。下方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层细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5laraisond’etre(brickandmortarmodel)AmJInfectControl,2006(10):S98-S110SCBiology:Nucleusdigestion;Cytoplasmdisappearance;Lipidreleasedintointercellularspace;Microfibrilformation;Cellenvelopereplacecellembrance;PH4.0~5.50.5~1.0µm,12~16celllayers目前二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6表皮的分层示意图目前二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7表皮分层结构(组织病理HE染色)目前二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8起源:外胚层神经嵴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位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分布:表皮、毛囊、粘膜等细胞形态:HE染色胞浆透明,胞核较小,银染色及多巴染色等特染显示有较多的树状突起电镜下:黑素细胞内见有特征性的黑素小体,为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功能: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melaninunit):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黑素细胞(melanocyte)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二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29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

来源: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细胞

分布:表皮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

细胞数:约占表皮细胞的3%~5%,其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光镜下:细胞呈多角形,胞质透明,胞核较小并呈分叶状,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丰富,并有溶酶体电镜下:Birbeck颗粒,目前认为Birbeck颗粒是由Langerhans细胞吞噬外来抗原时胞膜内陷形成,是一种消化细胞外物质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功能:有多种表面标记,包括IgG和IgE的FcR、C3b受体、MHCⅡ类抗原(HLA-DR、DP、DQ)及CD4、CD45、S-100等抗原。人类Langerhans细胞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OKT6)单克隆抗体结合的细胞。被称为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0麦克尔细胞(Merkelcell)

位置: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形态:具有短指状突的细胞分布:多见于掌跖、指趾、生殖器部位及毛囊上皮中电镜下:Merkel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相连,常贴附于基底膜。胞浆中含许多神经内分泌颗粒,直径为80~130nm,有膜包裹,内有致密的核心。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细胞顶部伸出几个较粗短的突起到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功能:能感受触觉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1三种树枝状细胞及黑素单元示意图目前三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2Langerhanscell目前三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3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的连接桥粒(desmosome)

半桥粒(hemidesmosome)

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4桥粒(desmosome)

桥粒: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连接结构构成: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电镜:盘状,连接区相邻两细胞膜平行,细胞间隙内含低密度细丝状物,间隙中央电子密度较高的中央层。中央层的粘合物质是糖蛋白。细胞膜内侧各有一增厚的盘状附着板,张力细丝呈袢状附着于附着板上,其两端均反折向胞质内。附着板处张力细丝伸入细胞间隙与中央层的张力细丝相连,此为跨膜细丝功能:桥粒本身即具有很强的抗牵张力,加上相邻细胞间由张力细丝构成的连续结构网,使得细胞间连接更为牢固。在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桥粒可以分离,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细胞逐渐到达角质层而有规律的脱落。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5半桥粒

(hemidesmosome)半桥粒:

是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与其下方基底膜带连接的主要连接结构构成:由角质形成细胞向真皮侧不规则的多个胞浆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电镜下:突起的胞膜内侧处增厚,为附着斑块,状似半个桥粒样结构。胞浆内的张力细丝即附着于这些斑块上并折向细胞内,构成了半桥粒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6桥粒电镜照片及结构示意图目前三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7位置: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也存在基底膜带

形态:PAS(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为一条约0.5~1.0μm的紫红色均质带,银浸染法可染成黑色电镜下:基底膜带由四层结构组成(1)胞膜层:(2)透明层(laminalucida)(3)致密层(laminadensa)(4)致密下层: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8(1)胞膜层:即基底层细胞真皮侧胞膜,厚约8nm可见半桥粒穿行其间,半桥粒一方面借助附着斑与胞质内张力细丝相连接发挥在基底膜带中的“铆钉”样连接作用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三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39(2)透明层(laminalucida)厚约35~40nm,电子密度较低主要成分是板层素(laminin)及其异构体,它们组成了细胞外基质和锚丝(anchoringfilament),锚丝可穿过透明层达致密层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0(3)致密层(laminadensa)厚约35~45nm主要成分是Ⅳ型胶原,也有少量板层素。IV型胶原分子间相互交联形成的连续三维网格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基底膜带的重要支持结构。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1(4)致密下层:也称网板(reticularlamina)与真皮之间互相移行,无明显界限致密下层中有锚原纤维(anchoringfibril)穿行,Ⅶ型胶原是其主要成分,后者与锚斑结合,将致密层和下方真皮连接起来维持表皮与下方结缔组织之间的连接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2功能: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外渗透和屏障等作用:表皮无血管,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即通过基底膜带进入表皮,而表皮的细胞产物又可通过基底膜带进入真皮基底膜带结构的异常可导致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表皮下水疱或大疱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3皮肤病理切片PAS染色显示红色的基底膜带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4表皮基底膜带电镜照片及结构示意图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表皮目前四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5第二节真皮(dermis)

来源:中胚层分化,真皮属于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厚度:全身各部位厚薄不一,一般约1~3mm组成成分:纤维基质和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分层:乳头层凸向表皮底部的乳头状隆起,与表皮突呈犬牙交错样相接,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还有游离神经末梢和囊状神经小体网状层位于乳头层下方,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及较粗纤维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界限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真皮目前四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6纤维胶原纤维(collagenfibers)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s)弹力纤维(elasticfibers)第二节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真皮目前四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71.

胶原纤维(collagenfibers)

:含量:在真皮结缔组织中最丰富分布:真皮乳头层、表皮附属器和血管附近的胶原形态:HE染色切片中呈浅红色,纤维较纤细,且无一定走向。在真皮中下部,胶原纤维聚成走向与皮面平行,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而在真皮下部,胶原束最粗作用: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第二节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真皮目前四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82.网状纤维(reticularfibers)

并非独立的纤维成分,仅是幼稚的、纤细的未成熟胶原纤维分布在乳头层及皮肤附属器、血管和神经周围HE染色难以显示,银染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网状纤维由直径40~65nm的网状原纤维(reticularfibril)聚合而成,主要成分为Ⅲ型胶原第二节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真皮目前四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493.弹力纤维(elasticfibers)

HE染色不易辨认,醛品红染色可着紫色电镜下,弹力纤维较胶原纤维细,直径1~3nm,呈波浪状,相互交织成网,缠绕在胶原纤维束之间构成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作用使皮肤具有弹性第二节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真皮目前五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0第三节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tissue)位置:位于真皮下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相连成分: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厚度:随部位、性别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皮下组织目前五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1(一)毛发(hair)(二)皮脂腺(sebaceousglands)(三)小汗腺(eccrineglands)(四)顶泌汗腺(apocrineglands)(五)甲(nail)第四节皮肤附属器

(cutaneousappendages)

目前五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2长毛:头发、胡须、阴毛及腋毛短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毳毛(vellushair):面、颈、躯干及四肢的毛发细软、色淡(一)毛发(hair)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五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3(一)毛发(hair)大体结构

毛干皮肤以外部分

毛根皮肤以内部分

毛球毛根末端膨大部分

毛乳头毛球下端凹入部分。包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为毛球提供营养

毛基质毛球下端近乳头部。毛发及毛囊的生长区,相当于表皮的棘层和基底层,并有黑素细胞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五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4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组织学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两部分构成:①漏斗部:自毛囊口至皮脂腺开口处

②峡部:自皮脂腺开口处至立毛肌附着处下段由茎部和球部组成毛囊组成:内毛根鞘外毛根鞘结缔组织鞘(一)毛发(hair)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五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5毛发的生长周期: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休止期(约3月)正常人毛发脱落每天可约70~100根头发毛发生长速度眉毛和睫毛的生长期仅约2个月头发生长速度每日约0.27~0.4mm,3~4年可长50~60cm毛发的生长影响因素遗传、健康、营养和激素水平等(一)毛发(hair)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五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6毛发、毛囊纵截面结构示意图目前五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7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Suppl1:11830-5.Follicularorigin目前五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8MarkerstoidentifybulgekeratinocytestemcellBrJDermatol.2009;161(2):228-36.目前五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59目前六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0C57BL/6JGraftB6.Cg-KitW-shGraftWhatcanwelearnfromMICE?Yan-HuaLiang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HairFollicleReconstitutionStudies目前六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1HairGrowthinChamber:25daysPostSurgery目前六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2目前六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3目前六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4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皮脂腺分为腺体和导管导管开口于毛囊上部,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可促进皮脂排泄。皮脂腺也有生长周期,但与毛囊生长周期无关,一般一生只发生两次,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二)皮脂腺(sebaceousglands)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六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5目前六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6为单曲管状腺小汗腺遍布全身,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由分泌部和导管部构成导管部直接开口于表皮小汗腺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三)小汗腺(eccrineglands)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六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7曾称大汗腺,属大管状腺体顶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肛周、包皮、阴阜和小阴唇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脂肪层导管的结构与小汗腺相似,但其直径约为小汗腺的10倍,通常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开口的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顶泌汗腺的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四)顶泌汗腺(apocrineglands)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六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8皮肤腺体结构示意图目前六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69构成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组成甲板外露部分甲廓甲根甲床甲母质是甲的生长区甲半月生长速度:指甲生长速度约每3月长1cm,趾甲生长速度约每9月长1cm(五)甲(nail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附属器目前七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0甲示意图目前七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1目前七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2第五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一)皮肤的血管

作用: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

分布:乳头下血管丛真皮下血管丛皮下组织有较大血管丛相邻血管丛之间有垂直方向的血管交通支相通连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血管目前七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3(二)皮肤的淋巴管皮肤的淋巴管网与几个主要的血管丛平行第五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淋巴管目前七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4(三)皮肤的肌肉平滑肌:最常见立毛肌阴囊的肌膜和乳晕的平滑肌在血管壁上也有平滑肌汗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也有平滑肌的功能横纹肌:面部的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第五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肌肉目前七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5(四)皮肤的神经1.感觉神经包括Pacinian小体、Meissner小体、Ruffini小体及Krause小体等,主要分布在无毛皮肤(如手指2.运动神经运动神经来自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其中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顶泌汗腺和小汗腺的肌上皮细胞,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小汗腺的分泌细胞;面部横纹肌由面神经支配第五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第一章皮肤的结构

——神经目前七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6皮肤神经纤维分布示意图目前七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7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七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8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皮肤的免疫功能目前七十九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79(一)物理性损害的防护(二)化学性刺激的防护(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四)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第一节皮肤的屏障功能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0皮肤对机械性损伤(如摩擦、挤压、牵拉以及冲撞等)有较好的防护作用表皮角质层致密而柔韧,胼胝形成真皮内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状,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展性皮下脂肪层对外力具有缓冲作用皮肤对电损伤的隔绝作用,出汗时,电阻小,易发生电击伤皮肤对光线的防护主要通过吸收作用实现黑素细胞在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黑素颗粒并输送到角质形成细胞中,使皮肤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显著增强(一)物理性损害的防护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一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1皮肤角质层是防护化学性刺激的最主要结构角质层细胞有抗弱酸弱碱作用正常皮肤表面一般偏酸性(pH为5.5~7.0),对碱性物质可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称之为碱中和作用皮肤对pH为4.2~6.0的酸性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称之为酸中和作用(二)化学性刺激的防护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二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2致密的角质层能机械地防止一些微生物的侵入角质层含水量较少以及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不利于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角质层生理性脱落,也可清除一些寄居于体表的微生物一些正常皮肤表面寄居菌(如痤疮杆菌和马拉色菌等)能产生脂酶,可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三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3

正常皮肤的角质层具有半透膜性质,体内的营养物质、电解质不会透过角质层丢失角质层及其表面的皮脂膜也可使通过皮肤丢失的水分大大减少正常情况下,成人经皮肤丢失的水分每天约为240~480ml(不显性出汗),但如果角质层全部丧失,每天通过皮肤丢失的水分将增加10倍以上(四)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四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4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经皮吸收也是皮肤局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皮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吸收①角质层(主要途径)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第二节皮肤的吸收功能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五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5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一)皮肤的结构和部位部位不同,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二)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皮肤浸渍增加吸收提高疗效,但也增加中毒的可能(三)物质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也影响皮肤的吸收,软膏及硬膏>霜剂>粉剂>水粉剂增加皮肤渗透性的物质如二甲基亚砜、丙二醇、氮酮、乙醚、氯仿(四)外界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升高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使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增强,反之则减弱。

第二节皮肤的吸收功能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六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6皮肤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单一感觉:如触觉、痛觉、压觉、冷觉和温觉复合感觉:如湿、糙、硬、软、光滑等皮肤还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和定位觉等痒觉又称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觉,属于皮肤黏膜的一种特有感觉其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痒觉与痛觉关系密切,很可能是由同一神经传导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痒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精神安定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觉减轻,而焦虑、烦躁或过度关注时痒觉可加剧第三节皮肤的感觉功能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七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7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第四节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目前八十八页\总数九十七页\编于二十点4/29/202388小汗腺几乎遍布全身小汗腺的分泌受到体内外温度、精神因素和饮食的影响显性出汗:外界温度高于31℃时全身皮肤均可见出汗不显性出汗:温度低于31℃时无出汗的感觉,但显微镜下可见皮肤表面出现汗珠精神性出汗: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大脑皮质兴奋时,可引起掌跖、前额等部位出汗味觉性出汗:进食(尤其是辛辣、热烫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处出汗正常情况下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无色透明,呈酸性(pH4.5~5.5),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仅占1.0%,后者包括无机离子、乳酸、尿素等小汗腺的分泌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非常重要出汗时可带走大量的热量,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