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1.gif)
![中考记叙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2.gif)
![中考记叙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3.gif)
![中考记叙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4.gif)
![中考记叙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f16ea9152f66ebd06ebc7464b7bee65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考记叙文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
疑。
二、学习目标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三、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文体知识
1.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
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5.文章的表现手法(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
技法而言)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
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
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
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
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
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
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如《海燕》、《在山的
那边》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马说》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6.文章的表达方式(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
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
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
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7.文章的修辞手法(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
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
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
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
问、对偶、反复等。
(三)具体分析
1、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
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
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
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
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
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
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
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
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
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1)线索分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
《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
线索贯穿全文再如《我的第一本书》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
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
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展开故事情节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以
盼望叔叔为线索展开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
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
料,不大喜欢一一想去看看一一赞赏蜜
蜂一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
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
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
受一一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一离
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再如《故乡》
以到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故乡为线
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
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
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2)怎么样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
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
事情的来龙去脉。
2、记叙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
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
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
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
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
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
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
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
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
事。再如《我的第一本书》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
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
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
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
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
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
部分。如《故乡》
记叙顺序的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深化形
象。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表达方式: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
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的类型: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
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
态等):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
位、XX处境、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
XX思想性格等情况。(作用)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
人物的义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X义性格特征或义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
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义义性格或者
XX品质。(作用)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
(性格)(看课本《故乡》62.65页)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
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
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交待要素(暗示时间)如《白色鸟》
开头
2、渲染气氛。60页《故乡》第二自然
节
3、烘托人物心情。《孤独之旅》74页
《我的叔叔于勒》78页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如《白
色鸟》93页“空气在燃烧。无声无息,
无边无际J
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孤独之旅》
74页写鸭群,再如《白色鸟》92页
B、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
正面描写:直接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
神态等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侧面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
感情和性格特征。如:《口技》如:《隆中对》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
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如“圆规一面
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
了J再如“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
直,压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
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
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作用:议论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
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
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
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作用:抒情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
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
力。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
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
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5),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
事理的特征和性质。
4、记叙文中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
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
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在一般记
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
“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
一定是作者。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便于情感交流,
使人感到特别亲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
用得不多。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如《致
女儿的信》
第三人称,是以“他”或或“他们”叙事,
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运用第三人称叙事,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
论,写起来比较自由。如《孤独之旅》
5、记叙文中的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
结合、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
志。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
后照应、铺垫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
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
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
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
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
严谨、中心突出。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
明内容等。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
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
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
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
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
达真挚的感情。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
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
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
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
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
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
界”。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
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
过景物来抒情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
深切动人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
题,不拐弯抹角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
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
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
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
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
思想。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
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
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
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
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6.记叙文层次的划分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
装》《我的叔叔于勒》
(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故乡》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4)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
太喜欢蜜蜂一想去看蜜蜂一赞美蜜蜂一想
变成蜜蜂。
7.记叙文的修辞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嗡、拟A、借
代、爱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互文,等
⑴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XX特
点;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
变得浅显易懂。例1: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女
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长着两脚,正想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
圆规。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
落下万千条瀑布。
⑵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事物具有人的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
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
富。格式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
态,使……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
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
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L白发
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例2:托尔斯泰这
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格式为:强调
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说服力或者:
强烈抒发……的感情。用来抒情,可把感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
得更严密、更透彻;例1:我不愿意他们因
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
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
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⑸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句式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例1:山水本无知,
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
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
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⑹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
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
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
证更加充分。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
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
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
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例1:白色的花含
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
气,表达强烈的感情。例L嗓子不好的人,
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
界吗?”
⑼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例2:不
拿群众一针一线。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
千万万个雷锋。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例L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
思)。例1:“盼望着,盼望着,……”例2:
这是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
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8.记叙文的详略
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
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
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
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
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
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
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
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方法: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原则。
(1)从主题入手,全局考虑,避免以偏概
全,注意该词与上下词语、上下文句的关系;
(2)从词语或词语所在的句子出发,对这个
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进行体味和
琢磨;
(3)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从作者的思想感
情、语体特点、作品风格等方面理解揣摩,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
(4)从“准确”“周密”"简明"和"生动”的角
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题目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
义
(1)金科玉律:.原指人不能变更的信条,文
指老板娘买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方法:词语的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具
体指代的内容)如“厚障壁”
题目2: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
方法:1.答案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
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
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考点二: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归类分析(题型)
1、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
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
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
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
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
题。
2、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
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
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3、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
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4、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
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
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等。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
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
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5、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
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
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
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
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理解句子解答法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
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
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
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
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
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尔威船长》中有这样一个句
子:“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
英雄的权利。”从字面上看,这个句子很简
单,没有难懂的词。我们在分析这个句子所
在的语段后,就辨析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当然,这样的
理解还是不到位的,因为忽略了“又一次”
这一关键点。通过对上文的阅读,明白了句
子的深层含义: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
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灾难突然到来的时
候,他选择了以身殉职,再一次体现了他忠
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这样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
的语言组织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这里需要
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
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
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
不可有语病。
又如:《故乡》中的一句,“他们都和
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
空。”“他们”,指谁,前句有交待,是
“我往常的朋友”,而“我”,在第二节中
写道“我正是一个少爷”,所以“他们”,
是指和“我”一样的少爷。这句话写在闰土
讲述许多“新鲜事”之后,又明白了“他
们”指谁,就不难理解“高墙”与“四角的
天空”不是字面所指,而是指封建家庭的束
缚,从而写出“我”对闰土的羡慕,对自己
生活在封建束缚之中的不满情绪。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
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
基本的原则。
把握中心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
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
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
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
心。如课本18页“我的童年没有幽默……”
又如:课本8页“他的性格,在我的眼
里和心里……”
抓关键词揣摩句意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
作用的词语。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
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
表达效果和目的。
理解句子,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
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
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
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
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
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
哪个词?
如:“人不能忘本”又如:《哲学家的
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想根除旷
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
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在理
解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词语去替
换“灵魂里的杂草”。经过分析,找到了
许多可以替换的词语,如“不良的思想”、
“坏思想”、“不健康的想法”、“邪念”
等等。通过替换词语,整个句子的含义就显
而易见了。
辨析修辞思考意图
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
排比等修辞方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方法都
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方法,有助
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例如:课本51页“要像对着古战场一
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只余万千感慨,苍
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总之,理解句子,考生要在把握文章中
心的基础上,审读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作
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
辞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
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
义。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
句子的含义,正确解答“理解句子含义”这
类试题了。
考点三:赏析语言
1、赏析词语
题目L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
达效果)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
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答:“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的刻
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
失望和无助的表现
方法: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点,特
征,感情)
题目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效果,妙
处)
(1)香气便像久别重逢的亲人,热情万分
的扑了过来
答;传神的写出了母亲用瓦锅做
出的汤香气之浓郁。
⑵便悄悄移开课本,一头栽进小说的天地里.
答:形象的写出了我对小说的
痴迷
题目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短语运用的
妙处
(1)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的身边就是这
样的感觉一暖暖的
答:形象的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
意之感,通过触觉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
到亲情的幸福感受.
题目5:某词能否换其它词。
方法:1.回答能否(大多不能)
2.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
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
(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方法:回答能否(大多不能)+因为该词准确生
动具体地写出了(描会出)+特点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题目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方法: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
(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
律不一致(2)分别解释两词。(3)说关
系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
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题目7.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
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连夜加班的赶路*这
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
灾,表现了总理急切及对人民的关心!
题目8.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答:“聪明”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
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题目9.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的来,
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一一鲁迅《藤野先生》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2、赏析句子
什么是“赏析”?
“赏”就是品赏体现描写对象特点的重
点字词。
♦:♦“析”就是分析其特点。
“赏析”修辞、重点字词、描写+对象+特点
(1)“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疼,我
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
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
暖起来。”
此句话描写了,我,的手因井沿太冷而被
,吸住"好不容易才脱开,运用了拟人的
修辞手法,把手被井沿粘住写成被井沿
“吸住”,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古井的井
沿的冰凉。
参考答案:
♦:♦用手觉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
(赏)写出古井的阴凉(析)。
技巧:1、根据位置2、运用修辞3、重点谴
词4、描写的角度
描写的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
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
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
特征。(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
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
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1、小男孩的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
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
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09年月考题)
♦:♦答: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
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小男孩求老师加一分时难为情的样
子和说话小声的程度。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选自《春》
。答:本句从触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风柔和
的特点。
如何赏析记叙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
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2、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3、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4、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
触觉)。
5、表达的作者感情或讲述的道理。
反思:
1、“赏析”一定要把重点和特点等找出来,
这样才不会走错方向。
2、解阅读题并不是把答案写得满满当当、
十分优美,而是要将题目的中心字词筛选概
括地“挖”出来。
实例:
江西省2007年中考试卷阅读文选《看山老
爹》第16题:
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1)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
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2)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
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山中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看山老爹痴
迷于这片山林。
(2)形象写出了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
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
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4分,每小题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江西省2008年中考试卷阅读文选《年》第
16题: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⑴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
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⑵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
当作灵魂的佛门
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游子归家
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
(2)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
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3)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
不经意一瞥,发现了那粉嫩粉嫩的一小朵
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盛开,
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
来。
请品析句中词语“袅袅娜娜地羞涩着”的妙
处。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
开放时娇美的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
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
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
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
啊?
——朱自清《匆匆》
运用比喻,生动具体表现了日子(时间)飞
逝,悄无声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浪费时间,
无所作为的懊悔之意。
(5)、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
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
绿的秧苗一行行立起来,像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的希望;母亲
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6)、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
块田,母亲已插完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
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
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
的地方,浑身是汗水泥水。
一一《田野上的白发》
・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秧苗
的美,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勤
劳能干。
•“跪”、"爬行"两个动词准确描绘母亲插
秧时的姿态,“艰难”一词表现了母亲插
秧时极为劳累,体力不支的状况。通过
动作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坚忍与顽强。
3、批注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
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
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
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
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
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结山羊须,
浸了油似的乌黑锂亮。张口说话,声音打
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
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
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
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
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
电,只听“咔嚓咔嚓咒不等病人觉疼,断
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
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
大恩送大匾来了。
参考答案
(A)运用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精明干练
的特点.
(B)运用传神的动词和生动的比喻,表现
了苏七块精湛的医术。
考点四: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有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C总
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
旨(画龙点睛)
三从语言上运用修辞手
法,表达了什么的特点(感情)
特别注意: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
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
整。)
考点五划分文章层次
1、划分段落层次方法(写事)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
并列式)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
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
——干什么”(或“什么一一怎么样”)
2、划分段落层次方法(写人)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3、划分段落层次方法(写景)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
间变化分析。
考点六关于题目
一.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
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
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
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
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
出主题,耐人寻味。
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
解
1、《背影》
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
情。
2、《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
《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
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3、《变色龙》
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
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
义后再分析作用。
四、具体分析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
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
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暗喻
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六个馒头》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
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
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
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
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
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
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
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
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
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
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
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
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
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
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
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
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
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
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
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考点七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
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
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
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实例:《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
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
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
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
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
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
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
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
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
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
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
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
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
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
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
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
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
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
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
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
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
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
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
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
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
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
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
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
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
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
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
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
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
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
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
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
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
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
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
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
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
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
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
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
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
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考点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
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
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
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
括方法有以下几种:
L“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
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
(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
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例如广东省2006
年中考题《词典的故事》第1题“简要复
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
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
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
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
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
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
破例卖给我。
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
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
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
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
关。例如广东省2006年中考题《词典的
故事》第2题“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
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这道题
理清文中情感线索,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
表现人物心理的关键词(加点的词语):
“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
非常遥远的小镇。”“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
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但上面几个凹印
的字却一下撞进我的眼里:,汉语成语词
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
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越想止住眼
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
出。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从
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
重之感。”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为:盼
望一一兴奋(激动)——伤心(绝望)——看
到希望——珍惜。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
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
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
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
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
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
如:2007年《语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
2期)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2
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
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
是:”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
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
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
哭了。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用几何
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
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
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
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
再根据题目要求,
合并段意,找共性(类似点),即可
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去粗取精法。即在概括的时候,
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
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
必不可少的关键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
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例如:2007年《语
文报•中考版》合订本(1〜2期)记叙文
阅读《母爱无知》第3题“弟弟在招工中
得以过关的,秘密,直到,那年12月10日,
才被揭穿,其实前文已多处作了铺垫,请
找出来,并用自己语言加以概括。”根据
题干要求,在整体感知文章过程中,很容
易找出相关句子:“谁都不知道母亲最后
是怎么说服那位当事人的,反正那天回
来,她春风满面地告诉我们,从明天起,
弟弟就可以上班了。”“只是半年后。我发
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这件奇怪的事情跟母
亲有关——每当弟弟快发工资的日子,母
亲都会到皮鞋厂去一趟,并且,母亲好像
不希望我和父亲知道这件事,出发前她总
会巧妙地躲开我们。”
然后用“去粗取精法”进行压缩,把能
够表现主要意思的词语、短语保留下来,
组织成句:(1)母亲是怎样说服招工负
责人让弟弟进皮鞋厂的。(2)母亲在弟弟
发工资的日子总要躲开我们去弟弟厂里。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
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
偏概全,
主要题目类型:
1、线索及其作用。
2、顺序及其作用。
3、人称及其作用
4、题目、开头、结尾作用。
5、修辞,表现手法作用。
6、人物、环境描写作用。
7、理解、赏析词语句子。
8、概括中心,主要内容。
9、作批注。
实例:《默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
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
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
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
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
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
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另帽了。”
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
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
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
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
“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
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
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
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
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
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
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
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
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
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
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
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
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
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
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
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
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
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
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
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
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
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
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
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
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
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
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
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
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
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
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
“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
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
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
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
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
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
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
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
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
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
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
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
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
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
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
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
“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
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
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1)
(2)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 450亿广告投放框架合同正式签署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劳动合同法改革探讨
- 个体户全职员工标准劳动合同合同范本
- 个人小型店面租赁合同样本
- 个体药店并购转让合同及附件
- 产业合作投资合同
- 交通事故赔偿合同范本大全
- 个人家政服务劳务合同
- 丧葬礼仪服务合同模板
- 父母赠与协议书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 简易劳务合同电子版
- 明代文学绪论
- 通用税务自查情况说明报告(7篇)
- 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
- 分析化学(高职)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晚熟的人(莫言诺奖后首部作品)
- m拱顶储罐设计计算书
- 2023外贸业务协调期中试卷
- 新人教鄂教版(2017)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