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_第1页
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_第2页
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_第3页
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_第4页
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wanzheng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01-中医内科学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一

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

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技。提出“哮以声响言,喘

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

‘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t;突然、反复发作

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tt;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

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

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

痈'之说。

28、'肺瘠'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

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胡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瘠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痛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熔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痍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

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1-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

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日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日胃

不和。”

47、不寐的病机:

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

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

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

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脱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脱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啰'(古音yue)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2-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

有大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

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想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

'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

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

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疣,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

刍”

/TSPo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

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

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旗i癖、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

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

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01、“无痰则不作眩”一一出自《丹溪心法》。

10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10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0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出自《医学正传》。

10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

10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10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

10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109、四大流派——张元素:病因为热。刘河间:“心火暴盛”。李东垣:“正气自

虚”。朱丹溪:“湿痰生热”。1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1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3-

1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中风:(主证)口舌歪斜。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口辟:(面部症状)口眼歪斜。风寒痹阻络脉。

痫证:(发作性)口吐白沫。无后遗症。肝风逆乱。

痉证:抽搐强直;重者昏迷。邪壅经络;筋脉挛急。

痿证:(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筋脉失养;弛缓不收。

厥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无后遗症。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能顺接。

1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114、《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

1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1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出自《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1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

1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

1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分类‘风水‘、‘石水‘、‘涌水’。

12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1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22、“开鬼门,洁净腑。”——指水肿的治疗原则。

1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

12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金匮要

略》

125、《济生方》(宋?严用和)提出‘阴水''阳水’说。倡导‘温脾暖肾'治法。

126、《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

肿,不烦渴,大便澹,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127、水肿病机要点——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

128、阴水、阳水辨证要点:

阴水:缓、虚、内伤。由下而上;按之如泥;兼:小便不利,大便澹薄。脾、肾。

阳水:急、实、外邪。由上而下;皮肤光亮;兼:实热证。肺、脾。

129、水肿与鼓胀鉴别要点:

水肿:眼睑、下肢先肿。无腹胀及腹部血管异常。肺、脾、肾。

鼓胀:腹部肿大,四肢不肿。可有脐周静脉怒张。肝、脾、肾。

130、水肿三大治则:

上下分治: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

阴阳异治:阴水扶正、温脾肾。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

活血化瘀:“血不利则为水”。

131、‘淋证'始见于《内经》o

132、《金匮要略》称之为‘淋秘',归纳其病机为'热在下焦'。

133、《中藏经》(华佗)八种分类:冷、热、气、劳、膏、砂、虚、实。

134、《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五种分类:石、气、膏、劳、热。

135、《济生方》的五种分类:石、气、血、膏、劳。

136、近代六种分类:热、石、血、气、膏、劳。

137、淋证三大特征——尿频;尿急;尿痛。

138、淋证、海闭、尿血的鉴别要点:

淋证:小便总量正常。痛。

痛闭:小便总量少或无。不痛。

尿血:小便带血。不痛。

-4-

139、'尿浊'(《大纲》新增内容,实属无聊)——本证为了应和西医'乳糜尿'特

点,其本质属于膏淋一证。其辨证、治法、方药一概相同。

140、'瘾闭'始见于《内经》。

141、‘导尿术’记载——见于孙思邈《千金要方》。

142、郁证始见于《内经》,有五郁之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

之,水郁折之。”143、‘脏燥'与‘梅核气'两病——始见于《金匮要略》。

144、《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气、血、痰、火、湿、食。创立‘六郁汤'’越鞠

丸’。

145、郁证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

146、血证始见于《内经》。‘血证'病名始见于《医学正传》。

147、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

148、治疗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出自《先醒斋医学广记》

149、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出自《血证论》

150、《景岳全书》强调血证病机为‘火盛'和'气虚'。

151、血证病机”惟火惟气耳”的意义:

火:实火----迫血妄行。虚火——灼伤脉络。

气:气逆——迫血妄行。气虚一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15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要点:

咳血:咽痒而咳;呼吸道疾病、症状;伴气管分泌物;血色鲜红;血中有泡沫

吐血:恶心而吐;消化道疾病、症状;伴胃内容物;血色深暗;或鲜;大便色黑;

15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

血淋:——淋漓涩痛。

尿血:----不痛。

154、'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

155、治疗痰饮的基本原则——“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

156、提出‘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的分类概念始于《仁斋直指方》。

157、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概念是叶天士。

158、痰饮病位在三焦,责于肺、脾、肾三脏。

159、痰、悬、溢、支的辨别要点:

痰—胃肠。悬—胸胁。溢——肢体。支——胸肺。

160、'消渴’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161、将消渴明确分类为三消的始于《证治准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

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162、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163、消渴三多一少分类特征: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尿多为下消;消瘦为后期。

164、汗证始见于《内经》。'盗汗’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165、区别自汗与盗汗始于《三因极病证方论》

166、“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出自《临证指

南医案》167、内伤发热的记载始于《内经》,侧重描述阴虚发热。‘内伤发热’病名始

见于《症因脉治》168、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甘温除热法。出自《金匮要略》。

169、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李东垣)。

170、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五脏热证《小儿药证直诀》。

171、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治疗阳虚发热——《景岳全书》

172、'虚劳'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173、《难经?十四难》提出‘五损'的概念。

-5-

174、《诸病源候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概念。

175、《理虚元鉴》(绮石)——虚劳专著。

176、“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出自《理虚元鉴》。

177、'痹证'病名始见于《内经》。

178、“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病因病机说)出自《素问?痹论》

179、五痹之说:骨、筋、脉、肌、皮。——出自《内经》o

180、提出‘热痹'学说的始于《圣济总录》。

181、痹证别名:'历节'《金匮要略》;'历节风'《诸病源候论》;‘白虎病'《外

台秘要》;‘白虎历节'《严氏济生方》;‘痛风'《格致余论》;‘鹤膝风'、'鼓槌

风'《证治准绳》。

182、痹证病机要点——风、寒、湿、热、痰、瘀,滞留经脉。

183、痹证疼痛要点:行痹——游走疼痛。痛痹——得热痛减。着痹——重痛持续。风湿

热痹——红肿热痛。184、'痉证'病名始见于《内经》。

185、“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186、《临证指南医案》首先强调痉证与肝的关系密切。

187、吴鞠通将痉证分类为虚、实、寒、热。

188、'痿证'病名始见于《内经》。

189、五痿学说——筋、脉、肉、皮、骨。(各对应五行所主)

190、“肺热叶焦”——指痿证基本病机,揭示肺阴亏耗导致本病。

191、“治痿独取阳明”——痿证治疗基本原则,出自《素问?痿论》。

192、《儒门事亲》提出“痿病无寒”说。

193、朱丹溪提出‘泻南补北’法—治疗痿证方法之一。

194、《景岳全书》提出‘精虚'、'血虚’的痿证病因学说。

195、腰痛分类为外感、内伤。外感责之湿邪,多实证。内伤责之肾精亏虚,多虚证。

196、腰痛的疼痛特点:寒湿——重痛。湿热——驰痛。瘀血——刺痛。肾虚——隐痛。

197、腰痛辨别肾虚的要点:肾阴虚——热象。肾阳虚——寒象。

198、腰痛基本病机:寒、湿、瘀——阻滞经脉气血。虚——腰腑失养。

-、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酸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一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一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善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蕨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一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一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一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一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6-

L初期:清肺解表散邪一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一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一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一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一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一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一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一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一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一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一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一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一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一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一季劳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一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一涤痰汤

七、肺爆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一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百合固金丸合秦无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一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一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一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一甘遂半夏汤已椒防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一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一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一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一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7-

3.溢饮解表化饮一小青龙汤

4.支饮温肺化饮、下气平喘一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一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一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一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一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

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一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一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一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一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一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一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一瓜萎迷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一瓜篓迷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一左归饮

-8-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一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一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一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一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一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一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一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一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一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一独参汤

3.食厥和中消导一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行气豁痰一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一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一丹桅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一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一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一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一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一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一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一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一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一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一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一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一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一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一丹桅逍遥散

-9-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一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一黄黄建中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一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一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一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蕾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一蕾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一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一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一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一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一麦门冬汤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一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一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一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一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一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泄寒湿蕾湿热葛,食保郁痛脾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一蕾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一葛根黄茶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一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一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一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一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一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一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一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一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一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一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一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一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一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一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一六磨汤

-10-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一黄黄汤

血虚:养血润燥一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一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一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一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一血府逐瘀汤

二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扉角。

湿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一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一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一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一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一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一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一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一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一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一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一实牌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一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一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一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头痛寒川热苜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一川莺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一茸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一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一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一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一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一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一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一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一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一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一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

风痰解语气虚补,-11-

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凤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虚痰,刚葛柔括萎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一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一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一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一瓜篓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一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一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一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一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一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一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塞盛:分利湿热一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一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一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三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

比,沉口蓟柏膏清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一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一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一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一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一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一程氏革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一膏淋汤

三十七、癖闭:痛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一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一清肺饮

-12-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一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一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一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一济生肾气丸

三十八、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一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一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一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一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一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一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一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一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一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行防寒乌着位汤,热虎痰合虚荣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一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一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一意顼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一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一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一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一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一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气郁丹桅淤血府,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一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一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一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一补肺汤

2)脾气虚一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一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一养心汤

2)肝血虚一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一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一天王补心丹

-13-

3)脾胃阴虚一益胃汤

4)肝阴虚一补肝汤

5)肾阴虚一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一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一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一右归丸

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脉因证治》,内伤发热。

《医学正传》郁血。

《景岳全书》,呃逆,

《济生方》,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一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一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痍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痛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爆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粉杀虫

肺痛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瘠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儿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

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

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14-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一一标实一一)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猫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

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背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

苓川背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15-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膻郁,皆属于

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督瘦,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

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愫,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

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

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瘦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瘦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

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瘦散结

瘦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二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瘙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瘾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

停积为患治疗原-16-

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舟痈疽、中风偏瘫、

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

等邪热郁蒸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

气胜者为着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

肾、益气血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

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疝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泻飨泻溥泻鹫泻滞下大瘤泻肠辟逆流挽舟休

息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_提壶揭盖肾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2-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学起源与沿革

1、'疡医'•词始见于《周礼?天官》。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术——《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多种外科疗法。

3、《内经》记载了外科疾病30种。

4、“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介绍了截趾术治疗脱疽。

5、《伤寒杂病论》中介绍的外科内容——肠痈;寒疝;蛔厥,重要方剂——大黄牡丹

汤;意敢附子败酱散;乌梅丸。

6、华佗——麻沸汤;剔骨术;称为‘外科鼻祖’。

7、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晋?龚庆宣。收载处方140篇。提出局部

'波动感'辨别脓疡,指出引流口应在脓疡下方。首先将水银用于外科。

8、葛洪的贡献:《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疗甲状腺疾病(瘦)——碘剂。狂犬病犬的脑

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免疫方法。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40余种皮肤病。疥疮病原体为虫。

10、“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指炭疽的感染途径,出自《诸病源候论》。

-17-

11、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葱管导尿术;

12、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

里'外科治疗法则。使用神化物治疗痔疮。

13、《外科精要》——陈自明。《外科精要发挥》——朱丹溪。《外科精义》——齐德

之。

14、首先将26部脉象引入外科临床,建立外科的整体观念。——《外科精义》。

15、《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创立脊柱悬吊复位法。

16、中医外科发展的最佳时期——明清。

17、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

集》;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18、“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出自《外科理例》汪机。创立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9、第一部梅毒专著——《霉疮秘录》陈司成。指出梅毒由性途径传播,具有遗传性。

20、被后世评为“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

21、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出自《外科正宗》。

22、“阴虚阳实”论、“阳和通媵,温补气血”治则——出自《外科全生集》。

23、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出自《外科全生集》。

24、“外疡实从内出”、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出自《疡科心得集》。

25、在外科中应用温病理论,提出三焦辨证用于外科临床——《疡科心得集》。

二、外科基础理论

1、按照《大纲》要求的病种内容,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2、名词:'疡'——广义指外科疾病。狭义指外科疾病'化脓性'过程。

3、名词:'疮'疡——广义通'疡'。狭义指化脓性疾病。'肿'疡——未化脓阶段。

'溃'疡——已化脓阶段。

4、疽——指西医的痈。

5、结核——与西医结核病定义无关,但包含西医结核病中出现的某些结核形态。如淋巴

结核病的淋巴肿大症状。

6、五善——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正常。

7、七恶——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不正常,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疮疡

暑疝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一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疳: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将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一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一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疔疮

-18-

颜面疔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一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一犀角

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一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一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一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痈

颈痈

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一牛著解肌汤或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丹毒五龙普柴

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一普济消毒饮

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一草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一犀角地黄汤

合黄连解毒汤

五.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一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

一普济消毒饮

热伤胃阴:清养胃阴一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臀痈

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一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

化痰一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调补气血一八珍汤

六、有头疽

1.内治:

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一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

托毒一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一竹叶黄茂汤

气虚毒滞:扶正托毒一托里消毒散

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一十全大补汤

-19-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七.无头疽黄八仙

附骨疽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一仙方活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