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跑警报

宗璞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yǒu)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中人们对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到“悠闲”,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生活。

B.防空洞里的讲故事声音、猫叫声、罗老板的呵斥声等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让人感受到紧张窒息的气氛。

C.“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表现了警报解除后,人们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心理。

D.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庄卣辰把朋友们的告诫都当成了“耳旁风”,以“贬词褒用”的手法,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B.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自信。

C.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他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D.选文以“跑警报”为创作题材,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3.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4.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节选自《陈情表》)材料二:

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敷德陈教,政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①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责求供给,吏民患之。宓至,中山王过县,征刍茭薪蒸。宓笺引“高祖过沛,宾礼老幼,桑梓之供,一无烦费。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后诸王过,不敢烦温县。盗贼发河内余县,不敢近温,追贼者不敢经界。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宓去官,为州大中正。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②指,左迁汉中太守。诸王多以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节选自《华阳国志•后贤志》)【注】①李宓:《蜀志•杨戏传》(裴松之注)、《昭明文选》《晋书•孝友传》均作“李密”。②荀: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也,入晋后领秘书监,进为光禄大夫,官终尚书令。张: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晋大臣,文学家。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

B.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

C.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

D.伏惟明王孝思惟则/动识先戒/本国望风/式歌且舞/诛求烦碎/所未闻命/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陈情表》“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指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并非后世科举体制中所称的“秀才”。

B.东汉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侍郎,三年称尚书郎。

C.古代官职升降有一定的说法,“拜”多用于升任高官,“除”有免去旧职任新职之意。

D.中国古代关于“死”的不同说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密是西晋文学家,其父早亡,母亲改嫁,全赖祖母刘氏养育成人,他对祖母也十分孝顺,为了尽孝,他曾多次拒绝出仕。

B.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李密到任后,引汉高祖事例,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

C.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入仕,并在担任河内温县令时,帮助当地百姓成功解决了中山诸王烦扰的问题。

D.李密性格直爽诚信,不会委屈己意而奉承别人,因行事不合荀、张的旨意,曾被贬为汉中太守。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②陇西王司马子舒深敬友之,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9.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评价《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请结合文本分析李密的“天真”之处。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夜归鹿门山歌①

孟浩然〔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③。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③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喧闹的人们,暗含诗人内心的孤独。

B.诗歌的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C.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D.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11.《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请结合黛玉的观点,赏析本诗前四句。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钱塘江和钱江潮是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的核心形象,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了钱塘江的澎湃与浩荡。(3)“青青”在古诗文中往往用来形容绿色,比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又如“______,______”。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余华说:“有很多作家影响了我的写作,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川端康成,第二个老师是卡夫卡,第三个老师是福克纳……我曾经有一个比喻,作家对作家的影响好比是阳光对树木的影响,重要的是树木在接受阳光的影响时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所以,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没有让我变成他们,而是让我变成了今天的余华。”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①。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②。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③。

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盖世才华,亦欣赏他既智慧又旷达、既幽默又儒雅的无穷魅力。观其一生,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地看待人生,使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5.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天阴阴的,闷热难当,像是要下雨。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她的脸红红的,像熟透了的苹果。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16.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再补写两个句子来概括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惊蛰,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①,何况是给永恒的时间命名。二十四节气,它们的名字都很美,而最美的名称当属惊蛰。蛰,《说文解字》解释为“藏也”,就是虫子藏在地下不吃不动。②?是春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春雷惊动了沉睡的虫子,浓缩成“惊蛰”两个字。

王禹偁《春居杂兴》,简直就是“惊蛰”二字的诗歌版:“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无端蚯蚓争头角,触破莓苔气似虹。”一夜之间蛇虫被春雷唤醒,在山野人家的篱笆间出没。“百蛰”,自然是种类极多的。诗人偏偏挑了蚯蚓来特写,常人眼中软绵绵的蚯蚓,此时此刻,气贯长虹、昂首挺胸地钻出长满青苔的大地。诗人这视角,又滑稽又淘气,很像趴在地上看的小孩子。同样写惊蛰,③,而刘方平写的是渐变:“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无论古代诗人们怎样写,惊蛰时节,自然界的变化已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哪一些节气名称让你印象深刻?请写出两个并分析它们的内涵。

例惊蛰:春雷惊动了沉睡的虫子。

答案和解析1~4.【答案】C、D、、【解析】(1)C.“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错误,表现的是长期抗战中的乐观与豁达。

故选C。

(2)D.“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误。把握并无曲折离奇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故选D。

(3)“怕敌机听见”,敌机在空中,是不可能听到防空洞人们的声音的,这里用缺乏常识的话语,引发读者思考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心理)。

“莫吵嘛,莫吵”是对杂货店罗老板的语言描写,突出罗老板唯恐出声引来敌机的胆小怯弱,结合“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的语境可知,通过罗老板的胆怯反衬弗之等知识分子的从容风度。

罗老板是战争环境中百姓的代表人物,通过这一小人物的谨小慎微,体现战争环境下人物生存艰难。

(4)由“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可知,他们坚守事业,在战火中仍不忘教书育人,传承知识和文化。

由“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可知,他们治学严谨,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和风骨。两人均不跑警报,一个守护仪器,一个构思文章。

由“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可知,他们关心国事,关爱亲友,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

由“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可知,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面对警报,尚有闲情逸致缓步赏梅。他们有着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

答案:

(1)C

(2)D

(3)①“怕敌机听见”,用缺乏常识的话语,引发读者思考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心理)。②通过语言描写,突出罗老板唯恐出声引来敌机的胆小怯弱,反衬弗之等知识分子的从容风度。③通过小人物的谨小慎微,体现战争环境下人物生存艰难。

(4)①他们坚守事业,在战火中仍不忘教书育人,传承知识和文化。②他们治学严谨,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和风骨。两人均不跑警报,一个守护仪器,一个构思文章。③他们关心国事,关爱亲友,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弗之返家见妻儿已平安撤离,才从容步往防空洞。④他们有着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面对警报,尚有闲情逸致缓步赏梅。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人物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中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5~9.【答案】D、B、C、、【解析】(1)“伏惟”是“希望”的意思,不能单独成句,排除BC;“惟”的宾语是“则”,指“遵守先王法则”,要连在一起,排除A。译文: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赴丧)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

故选:D。

(2)B.“满一年称侍郎,三年称尚书郎”有误。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故选:B。

(3)C.“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入仕”分析有误,原文为“及祖母卒,服终,徙尚书郎,为河内温令”,不是立即入仕,而是丧期满上任。

故选:C。

(4)①辛苦:心酸苦楚;明知:内心明白;皇天后土:天地神明。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②友:交好;惮:忌惮;公直:公正秉直。译文:陇西(地名)王司马(官职名)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

(5)从材料一“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来看,李密与祖母刘两人相依为命。李密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被迫改嫁。祖母承担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以说李密身世是非常不幸的,他对祖母有一片赤诚之情。从原文“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来看,对于朝廷的知遇提拔之恩,李密铭记在心。无论是对祖母的孝情还是对朝廷的忠情,都出自肺腑,动人心魄。从“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文字可以看出,抒情真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用语平实,词意恳切。

答案:

(1)D

(2)B

(3)C

(4)①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②陇西(地名)王司马(官职名)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

(5)①感情至真至诚。身世不幸的苦情,对祖母的孝情,对朝廷的感恩之情,皆出自肺腑,动人心魄。②抒情真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③用语平实,词意恳切。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材料二:

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担任尚书郎,担任河内温县令。推广以德教导,政治教化严明。太傅钜平侯羊公去世,无子,皇帝令宗子为世子继承他的家业,不时赴丧。李密派遣部下拿着钱财,然后推车送他离开。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引书中记载谈到“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以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希望明王表达孝思也要遵守先王法则,做事谨戒。本国也要学习效法,(赴丧)且歌且舞,要求烦碎,从来没有听说过。”后来诸王过境,不敢烦扰温县,河内郡其余几县盗贼骚扰,却不敢逼近温县,追击盗贼的人也不敢路过温县境内。陇西(地名)王司马(官职名)的儿子王舒非常敬重他,与他交好,因此权贵有势力的大家族都忌惮他的公正秉直。李密离开温县令官职,做州大中正。性情方正耿直,不曲意奉迎权贵,不合荀、张的旨意,降职调任汉中太守。诸王多认为他很冤屈。过了一年,辞职。年六十四死。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0~11.【答案】A、【解析】(1)A.“暗含诗人内心的孤独”错。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没有“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他内心是宁静的。

(2)前两句大意是“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首句通过写山中寺院的钟声来表现安宁静谧的环境。第二句通过写渡口人们争着过河来表现喧闹的世俗场景。山寺的幽静与世俗的喧闹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洒脱的胸怀。三四句大意是“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用了一系列寻常的动词,如“随”“向”等,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前四句笔调自然而平淡,初步显现出本诗的立意,初显诗人隐逸的内心宁静的感受。

答案:

(1)A

(2)①开头两句写了“山寺钟鸣”“白昼”“渡头”等寻常之景,将山寺的僻静与世俗的喧闹两相对比,唤起联想,让人感知到诗人洒脱的胸怀。②“随”“向”“乘”归等寻常动词,写世人回家,诗人却回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两种归途显示出不同的心境,极富意趣,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③以平淡自然的笔调写出隐逸的内心感受,立意初现。

译文: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把握诗歌意趣的能力。要在认真赏析前四句诗的基础上把握诗中意趣与诗人情感。

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2.【答案】【小题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小题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小题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解析】故答案为:

(1)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重点字:咸)

(2)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重点字:涯)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衿)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3.【答案】借他人之灯,走自我之路

学者罗振宇曾巧妙地将“他人”比作悬挂在小径旁边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灯。有集体,就会有一盏盏悬挂在路旁的灯,无论你需不需要,灯都在那里。

灯是温暖,亦是光明。每一步窒碍难行后的前进、每一次绞尽脑汁后的灵光乍现,都与周身的他人之灯不无关系。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我们时刻处在庞大又紧密的集体之中。当我们回首细数家庭的温情、朋友的真心,甚或是一声当头棒喝的呵斥,不难发现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当我们在黑暗隧道里蜗行摸索之际,手中紧攥的火把便是来自社会、集体的支撑与影响,而借此我们得以跨过崎岖与泥泞。所以,要感谢生命中所有点亮自己人生道路的灯。

他人是小径旁的灯,不是榜样,不是模范,更不是先导。

模仿追随是人出生伊始便有的天性,寻求集体认同与归属感是本能,我们渴望遇见知马之伯乐作为人生向导,也渴望拥有伯牙钟子期那般知己共享“高山流水”的美妙。由于有所谓“榜样”“模范”的存在,许多人的行为走向“模式化”,追求千篇一律的优异而抛却个性。甚或,人们不辨是非地附和群体,最终只能沦落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只有“集体”而无“自我”者,就会在“他人”的干扰下迷失。

外界的目光与评价横亘眼前,纵使初衷为好,出发点是鼓舞与热切的期盼,也不可避免地使我们失去试错的勇气,进而在压力与推力的拉扯中摇摆并犹疑不定。再者,于集体之间,在“别人家的孩子”“明星效应”等诸多现象之下,人云亦云和呆板复刻丛生,束缚独立思考的绳索无处不在。外界的干扰无时不在,只有“集体”而无“自我”者难逃在时代湍流中失去方向的命运,那本应依靠自己点燃的生命火焰也必然熄灭殆尽。在茫茫黑夜之中,请拥有适时向他人借取火光的智慧,也千万记得,靠自己迸发生命最纯粹的火焰。

阿贝尔•加缪说:无需引路,无需跟随,人与集体的最佳距离应是并肩。

我们无法脱离集体、远离社会,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一生的命题。切勿用漠不关心武装自己,也切勿对他人的言语全盘接受而丧失自我。我们在筛选和接收外界的思想时,也应高度警惕盲从的滋长;在享受外界的鼓舞与帮扶时,也要万分小心独立人格的损害。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曾言:“最勇敢、最有智慧的心灵是最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而发生改变的。”

但愿我们能借他人之灯,走自我之路;也但愿自己成为这样一盏挂在别人花园小径旁的灯。【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材料是余华叙述自己写作成长经历,探讨的是“树木”与“阳光”的关系。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阳光”的作用不可忽视,“树木”在“阳光”的影响下成长,但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我们要深入理解这个道理的言外之意,投射到现实,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审题时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做人需要借鉴他人,但不可一味模仿他人而迷失了自己,一定要在借鉴他人经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成语“邯郸学步”中就包含这样的道理。

参考立意:

1.借鉴他人,保持个性。

2.借他人之灯,走自我之路。

3.汲取他人经验,保持自我本真。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4~16.【答案】D、、【解析】(1)第一空,结合前文“多如牛毛”可知这里也是指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也非常多,可以用“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胜枚举”等。“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第二空,语境强调人品相当不错的诗人,诗文却平淡无奇,可以用“不过尔尔”“平平无奇”等。“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平平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第三空,语境指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与苏轼差距大,可以用“黯然失色”。“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

(2)文中加点处的“像”表示列举。

A.表推测;

B.表比较;

C.是比喻词;

D.表列举。

故选D。

(3)解答时,要明确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再选择苏轼其他方面成就对后世人的影响仿写即可。如可以从饮食、穿戴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①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