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_第1页
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_第2页
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_第3页
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_第4页
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正断层与伸展构造第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一节基本观念1.定义:正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滑动的倾向滑动断层。伸展构造:由于正断层造成岩石单元的水平伸展,故正断层又可称为伸展构造(断层)。第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σσσσ1133σ3σ12应力状态及形成机制第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利于正断层形成的应力条件为:最大主应力(σ1)在竖直方向上增大,或最小主应力(σ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或上述两种过程同时作用。σ3σ1σ3σ1σ3σ1第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利于正断层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是:经历水平拉伸(伸展)或垂向穹隆和抬升的地区由于经历正断层作用的地壳岩石单元发生了水平方向上的伸展,所以正断层也被称为伸展断层,但伸展断层一般特指由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特别是指拆离断层。第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二节、

正断层的一般特征a.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运动b.被断岩石单元产生水平伸长(伸展)效应第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c.在同一高程剥蚀面上,上下盘的对比性1234第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三节、

正断层的几何形态根据断层面的几何特征以及断层面和被断岩石的旋转性质,正断层可被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旋转平面正断层、旋转平面正断层和铲式断层a.非旋转平面正断层: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被断岩层均不发生旋转,说明所有的运动为平移运动。一般形成地堑和地垒构造是共轴变形的产物

第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b.旋转平面正断层(掀斜断层):平面状断层面,断层面和被断岩层均发生旋转掀斜断块:由正断层围限的旋转了的岩石块体掀斜盆地(半地堑):在掀斜断块上发育的不对称盆地,其一侧由正断层控制(箕状盆地)多米诺或书斜式构造:由一系列旋转平面正断层和掀斜断块组成的构造。第1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φθφi水平伸长度SS=l/l0=sinφi/sinφ=sin(φ+θ)/sinφ伸长度:S=l/l0=1+e正弦定理:l/sin(180°-φi)=10/sinφl/l0=sin(180°-φi)/sinφ=sin(φ+θ)/sinφ第1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c.

铲式(犁状)断层:具有下凸断层面,且断层面产状向地表变陡而向下随深度变缓的断层。LaminarFlow一种解释铲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第1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另一种解释铲式断层产状变化的模式第1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四节、

正断层的构造样式a.地堑与地垒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向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

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且相背倾斜的正断层及其所夹持的抬升断块形成的构造第1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半地堑: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下降断块;或由一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下降断块形成的构造样式半地垒:单侧由正断层控制的上升断块;或由一组倾向相同的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上升断块形成的构造样式第1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盆岭构造:由一系列走向近平行的地堑(半地堑)和地垒(半地垒)相间排列形成的构造。因为地堑一般形成盆地而地垒形成山岭,故称为盆岭构造第1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b.断陷盆地:

是在地壳伸展作用下形成的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如地堑、半地堑等。如果盆地只在一侧发育正断层,则形成不对称箕状盆地,多见于铲式断层和掀斜断层。断陷盆地-正断层前陆盆地-逆断层走滑拉分盆地-走滑平移断层第1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c.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断层活动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断层称为生长断层

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均可形成生长断层,但正断层最为常见特征1)上盘与断层活动同时形成的地层厚度明显比下盘同一地层的厚度大,有时断层会切入某一地层的下部而不切穿整个地层,这时该地层在断层两侧的厚度会有截然的不同但。2)地层断距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第1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绝大多数生长断层为铲式断层4)铲式断层上盘同断层活动沉积地层厚度向断层方向增厚

第1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5)断层的运动速度会由于沉积的加载而加速,从而沉积中心的地层厚度会向上增大6)在铲式断层中上盘因为重力作用而产生反牵引现象第2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随着美国盆岭区第三纪伸展构造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伸展拆离模式,如Mckenz记的剪模式、Wemicke的单剪模式、Davis的分层剪切模式以及Liste:和Dais的多期次滑脱模式(图1)。随着研究的深入纯剪模式逐渐被单剪模式所取代,而且单剪模式也趋于复杂化,形成三维的多层次的多种构造要素的组合模式。第2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纯剪切伸展模式

(Pureshearmodel)共轭高角度正断层系、对称地堑、裂谷盆地岩石物理状态与岩石圈变形水平拉伸纯剪变形与非旋转应变上部地壳至下部地幔的均匀变形第2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岩石圈纯剪切模式第2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简单剪切伸展模式

(simpleshearmodel)基本要点:低角度(~12°)大位移正断层的发现;伸展变形—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旋转变形—上盘旋转正断层—下盘微弱变形—单剪变形;地壳至地幔的伸展减薄具有不均匀性;下盘隆升与变质核杂岩;第2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d裂谷裂谷:

伸展作用形成的,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组成的区域性狭长构造带,一般表现为以断层为边界的狭长谷地。裂谷一般由地幔上涌(地幔柱)或区域性伸展形成,其进一步发展可演化成大洋盆地。第2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裂谷系统:根据裂谷发育的位置可划分为:大陆裂谷:大陆裂解的开始,如东非裂谷带陆间裂谷:新洋盆的初始阶段,如红海洋中脊裂谷:海底扩张的中心,如大西洋洋中脊裂谷

板块构造与裂谷的对应关系大陆裂谷陆间裂谷洋中脊裂谷大陆裂解大陆漂移海底扩展第3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大陆裂谷的特征1)地貌表现为狭长线状盆地2)构造形式为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3)发育含有蒸发岩类的厚层陆源碎屑沉积4)发育大量的岩浆岩:高原或溢流玄武岩,特别是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相关的侵入岩系。5)活跃的地震与火山活动-所以是一种板块边界6)线性负重力异常,高地热梯度,边界上为陡立的重力、磁性梯度带。7)软流圈上涌、地壳减薄、具有低速的壳幔过渡带。

第3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e拗拉谷拗拉谷:与大陆边缘高角度相交,向洋盆方向张开而向大陆方向消亡的裂谷。其特征与大陆裂谷相同。拗拉谷起源于地幔柱之上洋中脊-洋中脊-洋中脊三联点。其中三联点的两支发展成新洋盆,但第三支停止发展而停留于初始的裂谷阶段。所以,拗拉谷又称为盲支。

第3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f岩墙群岩墙:一种截切围岩层理、面理等,呈板状或似板状的侵人岩体。岩墙群:呈近平行、放射状或同心状排列的一组岩墙。岩墙群是伸展构造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构造形式。第3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岩墙群一般特指近平行排列的岩墙群,它们一般发育于裂谷和拗拉谷。放射状岩墙群一般一火山或岩浆穹隆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同心状岩墙群可能与火山的垮塌相关。岩墙群可作为前寒武纪大陆固结、大陆伸展及其伸展量的标志。还可以作为古大洋扩张方向的判别标志。第3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g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拆离断层将年轻或浅构造层次的岩石直接叠覆于古老和深构造层次的岩石之上。通常是,拆离断层上盘为不变质或极低级变质岩,下盘为具有糜棱岩结构的高级变质岩。第3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拆离断层的特征:1)区域或亚区域规模,至少可达数十公里。2)超过10公里的巨大位移量。3)上盘因伸展而发育一组或多组正断层,它们向下合并于拆离断层,而下盘则很少发育类似的断层。第3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具有特有的断层构造岩组合序列,具有早期韧性变形后期脆性变形的变形历史,其先后形成不同性质的构造岩并在一个窄带上依次叠加。典型的构造岩组合由老到新依次为:(a)糜棱状岩石;(b)绿泥石化角砾岩;(c)微角砾岩(常含有假熔岩);(d)断层角砾和断层泥。第3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拆离断层的构造岩组合系列是拆离断层正断抬升作用的结果。拆离断层作用过程中,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上形成不同的构造岩。随着拆离断层作用的抬升,形成于深部的糜棱状岩石逐渐向上运移,依次经历退化变质剪切作用(角砾岩-绿泥石化角砾岩)、脆性碎裂作用(微角砾岩)。这些岩石依次叠加,最终形成特定的断层构造岩序列。第3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变质核杂岩(MCC):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浅构造层次(拆离断层)上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第4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实际上,变质核杂岩(MCC)就是拆离断层的下盘,它经历了拆离断层的正断抬升作用,并由于均衡调节作用和岩浆上窿作用而形成穹隆状态。第4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变质核杂岩的特征

1)空间上为孤立穹隆状地质体,平面呈近圆形或长圆形,其中经常具有一翼陡一翼缓的几何特征。.2)由从深部(中下地壳)出露到地表的中-高级古老变质岩组成,通常具有较晚期的岩浆岩侵入体。3)顶部发育含糜棱状岩石的大型剪切带,剪切带顶部被拆离断层切割,并引起脆性变形和蚀变作用,形成绿泥石化角砾岩、微角砾岩甚至假熔岩。第4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上盘由低级变质或不变质的上地壳岩石组成。5)变质核杂岩(MCC)的变形行为与上盘完全不同,MCC-韧性变形;上盘-脆性正断层。6)变质核杂岩顶部剪切带的运动学特征与上盘相同,说明它们是在同一递进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第4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变质核杂岩的四要素:1)拆离断层(低角度及其岩石组合)2)下盘糜棱岩化中-深变质岩3)上盘发生正断层作用的浅层次岩石4)在剖面上必须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第4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根据安德森(Anderson)模式,正断层应高角度,逆断层才是低角度。但自然界大多数大规模正断层是低角度的。这是目前国际地质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为此郑亚东教授(1999)提出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伸展环境下,脆韧性层状岩石将形成伸展褶劈理(ecc),该劈理的倾角受最大有效力矩控制,一般为35度左右,这些伸展褶劈理进一步扩展形成低角度正断层。Anderson模式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第4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Andersonmodel第4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Andersonmodel第4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Andersonmodel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莫尔圆第4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逆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莫尔圆Andersonmodel第4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Hafnermodel受力条件复杂三种附加应力状态标准状态与Andersonmodel相同第5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垂向力水平剪切力一对高级角度正断层意义Hafnermodel第5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侧向水平挤压要点:侧向挤压——根部推动力强烈缩短——巨大位移第5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侧向水平挤压板块活动(陆—陆)第5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5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侧向水平挤压板块活动(洋—陆)第5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6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重力滑动说要点:重力存在——高度差异——位能出现软弱层存在低角度正断层平卧翻卷褶皱形成实例:嵩山第6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6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重力扩展说要点:重力作用导致垂向压扁——降低高度岩石或岩体向静岩压力小的方向流动扩展

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第6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64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模式孔隙液压的效应要点:高孔隙液压对岩石起浮力作用降低上覆推覆岩块的有效重力减小推覆体与下伏岩块之间的摩擦力第65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a.纯剪切模式:形成由两条相背倾斜拆离断层限定的对称型变质核杂岩。b.简单剪切模式:形成由一条拆离断层在一侧限定的不对称型变质核杂岩。一、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模式第五节、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模式(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第66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岩浆作用地壳增厚导致失稳作用热及流体作用引起拆离断层作用伸展岩浆作用→热窿→滑覆(热隆模式)二、岩浆作用引起的伸展作用构造位置:洋中脊(7)和板内伸展区(8)。第67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拆沉软流圈的上涌岩石圈的反弹伸展俯冲-增厚三、拆沉作用陆—陆碰撞带后造山垮塌(5)第68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造山带挤压缩短重力扩散(垮塌)伸展增厚的不稳定造山带楔体不稳定根部四、造山带垮塌碰撞带后造山垮塌(5)第69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五、变形分解碰撞带,同造山期侧向逃逸构造(4)第70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六、“挤瓜子”构造陆—陆碰撞带,平行汇聚方向的同造山伸展(3)第71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72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73页,共7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向斜由侏岁系红色砂泥岩组成。是喜马拉雅晚期才形成的构造区。它们的形成是和受青藏高原隆升支配的深断裂活动有成因联系。基底控制盖层、深层支配浅层、断层支配褶皱。断层在平面呈近于平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