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林海》名师教学实录《林海》这篇课文选自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在选入本册书的时候有所改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掌握7个一类生字,识记7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及其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自然美景,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叙述的顺序。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概括并体会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峻高山峻岭、险峻、崇山峻岭
俏俏货、俏丽、俏皮、俊俏
桦桦树、白桦
蝴蝴蝶、黄蝶
矿矿石、矿物、矿产
恰恰好、恰如其分、恰巧、恰当、恰似
厦大厦、广厦
2.多音字:厦shà(大厦)xià(厦门)
3.正音字:摸[mō]峻[jùn]桦[huà]
4.词语:
奇峰怪石:奇形怪状的山峰和岩石。
高不可攀:攀,攀登。高得没法攀登。形容难以达到。
云横秦岭:云与秦岭平行,形容秦岭很高很险。
孤峰突起:孤,单独。突起,高耸。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傲慢的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及,达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一种碧绿的颜色。
万古长青:这里指永远苍翠。常用来比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谊永不衰退。
椽柱: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椽子和柱子。
疾驶:(车辆等)急速行驶。疾驰¬:(车马等)奔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记生字,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你看过海吗?它什么样?
2.那你见过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的脚步走入林海,看看置身其中的感觉吧!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学习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自然入文。
1.作者初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怎样?(亲切、舒服)
2.指导朗读,读出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
3.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林海的?
二、精读重点,领悟林海之美。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多、美、温柔)
(2)作者是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
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说说自己的理解。
(3)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2.自由读3、4自然段,看看林的特点是什么。(绿而像海)
3.指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还写了什么?(花)
(1)花有什么特点?(数量多,种类多,多姿多彩)
(2)你觉得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读一读。
4.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林海之美,语言之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答案如下)
1.作者是从山岭、树木和花朵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的。
2.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顺序来描写的。
3.(1)这句话是用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2)这句话将连绵不断的山岭比作了波浪,可见森林之大,树木之多,不愧为“林海”这一称号。
(3)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了白桦树又多又美,像海边的浪花。
(4)这句话用拟人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多温柔
林海林绿像海热爱
花繁绚丽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乐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1、投影仪播放图片
2、谈谈你看过的感受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后生字表读准
2、指名读课文,检查断句及字音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4、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到大兴安岭所产生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自然段)作者在大兴安岭上的联想。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林海的
四、指导写字
“蝴”字属左右结构,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书写时要注意。
书写“峻、桦”要仔细观察它们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
“厦”是厂字框,要注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大兴安岭的图片,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你能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怎么样吗,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谈谈你的感受。(亲切与舒服)
练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请你讲一讲。
(三)汇报交流并在读中体会大兴安岭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重点语句: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①联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理解秦岭的险峻峭拔与大兴安岭的“温柔”
②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岭的喜爱(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要读得轻快一些)
③体会拟人化的用词方式的好处
④总结“岭”的特点:多,温柔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①林的特点:绿得难以形容
②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①句子比较:“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语气更强烈
③体会比喻的形象生动“银裙”指什么,为什么比作“浪花”
④林的特点:美丽多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
5、完整朗读2到5自然段
6、总结:作者从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林的颜色多美丽多姿,花多等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精美的图画。这部分描写能调换一下顺序吗?
(不能,岭、林、花的描写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写的)
四、学习最后一段
美丽的大兴安岭不仅美丽多姿,更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许多良材,请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写作特点:结构上是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修辞方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林海
总:亲切舒服
岭多温柔
分:林绿得难以形容美丽多姿
花多叫不出名
总:越看越可爱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名师教学实录5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073-2024国家公园标识
- GB/T 44940-2024鞋类和鞋类部件抗真菌性能定性评估试验方法(生长测试)
- 2025版环保物业合同小区共建项目3篇
- 体育竞技:管理创奖励运动精神
- 环保设备证照管理办法
- 眼镜加工制造手册
- 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指南
- 劳务派遣工作环境优化
- 娱乐行业证照规定
- 高端教育社区按揭合同模板
- 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图
- 形式逻辑学全套课件
- 姜安《政治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二答案
- YY/T 0698.1-201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 25249-2010氨基醇酸树脂涂料
- 元旦知识竞赛(试题24道含答案)
- 数码电子阴道镜EK-6000B说明书
- 手机摄影入门教程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件46张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