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_第1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_第2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_第3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_第4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考语文(yǔwén)第一轮模块突破复习课件21第一页,共49页。授课提示(tíshì):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表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xiǎngxiàng)。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为C级。第二页,共49页。近几年,各地对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点: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示,以下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cíyǔ)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201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第三页,共49页。2.题型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考查。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fǎnyìng)自然科学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fǎnyìng)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开展密切相关。第四页,共49页。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fēnxī),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③在准确理解信息根底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19年的4~

6段文字根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表达得更明显。第五页,共49页。授课(shòukè)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的7个方面。下面(xiàmian)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象十清楚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根底“锚桩〞的固定下展开。第六页,共49页。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属概念。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分类别。分类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假设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准一致和列举(lièjǔ)充分。第七页,共49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其构造精细,如光波一般,且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者减弱的操作或控制。大阪大学的高原淳一助教授使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能够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而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就可以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泡了。高原助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风险商用实验室的川弘助手等,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比方,雪花的结晶会呈现星形或六边形等的结晶,就是(jiùshì)白雪的结晶,通过“自我组织化〞而形成的。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就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第八页,共49页。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屡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的话,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yìzhì)了一些。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第九页,共49页。以下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B.“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C.“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D.“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因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根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根底。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上下的一项重要标志。A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1、2两句;B选项表述见于第1自然段第3句;D选项见于第4自然段第5句。与C项表述相关的是第2自然段,原文是说“由于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所以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而提高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其前提条件是要“有效地阻止灯丝上红外线的放出(fànɡchū)〞(根据第2自然段第3句),C选项的表述显然是不严密的。【答案】C第十页,共49页。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包含两个必要(bìyào)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第十一页,共49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答复以下问题。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gǎibiàn)。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立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第十二页,共49页。以下对“氢原子核能够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人体(réntǐ)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导致水分的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的病理过程。B.当人体(réntǐ)于特殊磁场中接受的无线电射频脉冲终止后,体内氢原子核会发射出共振波,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C.在人体(réntǐ)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便会产生微小振荡,发射出共振波。D.在人体(réntǐ)于特殊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的前后,体内氢原子核能够通过磁共振图像反映出人体(réntǐ)疾病的水分变化。第十三页,共49页。【解析】理解(lǐjiě)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把握氢原子被断定的属性——“起到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文中,这一属性是概括性的,理解(lǐjiě)时要结合语境解读出具体内涵。这一内涵在下文中有具体的阐释,原文说:“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结合上下文压缩这个句子,可以得出:“当身体在强磁场中接受无线电射频脉冲后,一个共振波从原子核中发射出来,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被探测出来。〞因此B项的理解(lǐjiě)是正确的。由此可以看出,“类似显微镜指南针的作用〞在文中是指显示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的作用。结合语境解读句子中概括性词语的内涵,是理解(lǐjiě)句子含义的重要方法之一。【答案】B第十四页,共49页。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表达,或补充,居于次要地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速从文字材料(cáiliào)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cáiliào)。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选。第十五页,共49页。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jùtǐ),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就会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第十六页,共49页。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工程的报道,请说明该工程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方案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rénlèi)遗传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rénlèi)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rénlèi)迁徙地图。如果说10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rénlèi)基因组方案主要关注人类(rénlèi)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工程那么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说明,人类(rénlèi)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rénlèi)的迁徙轨迹。(1)研究途径:(不超过24个字)(2)最终成果:(不超过12个字)第十七页,共49页。【解析(jiěxī)】这是一道形式新颖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试题。选文呈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试题要求从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两个方面定向筛选与整合信息。首先应围绕要求筛选信息。关于“研究途径〞,原文有以下信息:①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②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然后摘引这两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句——“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分析测试〞“人的基因样本〞,整合这两点信息,按研究途径组织语言表述,就得到答案。关于“最终成果〞,原文有以下信息:①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②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因为最终成果是一种物化形态,所以探寻并发现人类迁徙轨迹不是最终成果,绘制一张人类迁徙地图是最终的具体成果形式,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2)(最终成果:)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第十八页,共49页。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所谓推理,就是根据的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那么,推导出未知判断或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yīncǐ),一个完整的推理包含三个要素:判断,逻辑规那么、新的结论,转换成文本阅读中的推断。这三个要素是:原文信息、逻辑规那么、新的结论。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1.考察原文信息是否可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原文信息是推断的依据。因此(yīncǐ),考察推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高度一致,是确定一个推断正确与否的首要方面,绝大多数试题在此设置考查点,错误的推断在原文依据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或曲解原意,由于推断的依据错误,整个推断也就跟着错误。第十九页,共49页。2.考察结论是否正确。从逻辑上讲,一个推理,即便前提正确,推理符合逻辑规那么,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检验一个结论是否正确,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到科技类文本阅读中,检验一个推断是否正确,除了考察前提即原文依据、推理隐含的逻辑规那么外,还要确立一个检验的具体标准,这个标准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看结论是否符合生活常理。真正的生活常理隐含着朴素的真理,而生活本身也包含了全部人类实践活动。违反生活常理的推断,即使符合逻辑规那么,也是错误的;其二,看结论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就高考选择的科技类文本材料看,作者的观点、文本的主旨一般都是正确的。如果推断与此相违背,或者与原文倡导的某种精神相背离,就可以断定这个推断是错误的。3.考察推断是否符合逻辑规那么。推断试题中对于逻辑规那么的考查,往往限于考生所了解的一些简单的逻辑常识,并且与语言理解的考查紧紧结合在一起。如违背逻辑规那么的偷换概念、范围失当、或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等等,大多与语言的修饰、限定结合在一起。因此,考生只要从语言的准确理解入手,就可以把握一些必要的逻辑规那么。对逻辑规那么的审查也可以从辨明前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入手,通过探寻(tànxún)前提与结论的内在关联揭示其中暗含的逻辑规那么。第二十页,共49页。阅读(yuèdú)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地球气候成因新说(节选)1997

~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那么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那么,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泼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第二十一页,共49页。科学家成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答复,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fāsònɡ)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fāsònɡ)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fāsònɡ)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第二十二页,共49页。依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宜人的气候。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而防止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sǔnshī)。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第二十三页,共49页。【解析】此题考查的推断,因为大多数是从到未知,所以有相当的难度。A项依据的“海洋——大气层〞原理要从原文第二段中概括,这就是:水的密度和热容量是空气的数倍,而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水的能量变换的数倍,所以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主要是水)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那么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海水)来保持。把握了大面积的水是调节气候的惯性媒质,就可以推导出陆地上大面积水域对区域气温的调节作用。A项正确。B项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的根据在原文第二、三两段,但热带海洋洋流的流向并非人类所能调控,即便人类将来能够调控,也要遵循海洋洋流的自然规律,所以小前提错。C项所述的“锁孔〞,只是北大西洋中海洋多层循环最活泼的地区(dìqū),据此最多能管窥北半球气候的变化,难于有效地预报全球的气候变化,结论扩大了范围,所以推断错误。D项“阿尔戈斯〞方案中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曲解原意,推断错。【答案】A第二十四页,共49页。(201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过用抗生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tónɡzhǒnɡ)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说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大局部耐药基因。第二十五页,共49页。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说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屡次转移。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shēngchù)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shēngchù)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shēngchù)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shēngchù)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shēngchù)生长促进剂。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肥料的一局部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第二十六页,共49页。1.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zhèngquè)的一项为哪一项()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题型,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题干要求相符的选项。“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即现代医学的负面效应,D项与此无关。答案:D第二十七页,共49页。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pǐnxì)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加以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进行判断,看表述是否一致。B项中“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与原文中第四段第一句表述不符;C项无中生有;D项中“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与第五段最后一句表述不符。答案:A第二十八页,共49页。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B.土壤(tǔrǎng)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屡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D.只要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解析: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这类题必须以原文内容为根底,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最后进行合理的推测,做出正确的判断。B项表述与原文中第四段中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C项“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但“牲畜排泄物中的耐药基因〞并不一定全部来自抗生素,与原文表述不符;D项与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答案:A第二十九页,共49页。一、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高考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主要包括关键词句突破法、信息追踪法、逻辑推演法、预识障碍法四种。1.关键词句突破法关键词句突破法就是结合语境(yǔjìnɡ)解读科技文本中关键概念和重要判断性语句的方法。突破关键词句,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区间,并在其间筛选出解说阐释词句的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概括出阐释词语内涵、解说句子判断的属性的词句。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语言格式,或遵从句子的语序对词句进行解说。具体方法可参看上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第三十页,共49页。2.信息追踪法信息追踪法就是将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源,把信息源与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辨析、概括、筛选,以找出表达差异的解题方法。信息追踪在科技类文本阅读中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批准、找全信息源,对于一个信息有多个信息源的情况,要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先进行整合,再辨明与选项表述的差异。具体操作见上文筛选与整合信息的方法。3.逻辑推演法这种方法常见于推断试题之中,也见于对文本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的解读中。推演时首先明确推理的依据,如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归纳推理中列出的科技事实,类比推理中的类比事实等。然后把握推理的结论。如上所述,检验结论正确与否,一看其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根本(gēnběn)观点,二看其是否符合科技常识。最后研究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方式,思考是否符合逻辑规那么。在解读文本中的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时,也要从辨识概念入手,进而把握主要的判断,解析文本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有一个深度的把握。第三十一页,共49页。4.预识障碍法预识障碍法是事先明了试题可能在什么位置设置障碍,阅读时定点突破障碍的解题方法。对命题的选项成心设置的陷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已然信息(xìnxī),还是未然信息(xìnxī),是整体信息(xìnxī),还是局部信息(xìnxī)等等,要把握准确。高考科普类文本阅读试题通常有如下设置障碍的方法:①偷换概念,选项中的词语与原文概念并非同值,或漏掉关键的修饰和限制语,或扩大、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xìnxī),也无法从原文中推断出这样的信息(xìnxī),纯属添枝加叶;③以偏赅全,即选项把原文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局部所作的判断扩大到事物的全体,如果试题中出现“凡〞“全〞“都〞“所有〞“全部〞“全都〞“一切〞等字眼,考生就要引起特别注意;④张冠李戴,即把甲事物的属性、特征、状态、功用说成是乙事物的,导致事物与属性关系的错置;第三十二页,共49页。⑤或然与必然混淆,即把可能的情况说成必然的情况;⑥未然与已然混淆,即把没有实现的情况说成是已经实现的情况:⑦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⑧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的事物;⑨答非所问,即表述的内容与题干问题没有实质的关联;⑩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混淆,即把“只有……才……〞说成“只要……就……〞。这些设置障碍以干扰的方法,在选作一局部试题后就可能识破,以后做题时就会提前预知什么(shénme)位置可能会有障碍或干扰。这些干扰情况已散见于前面所列举的试题之中,这里不再一一举列。第三十三页,共49页。教师用书独具二、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解读方法独特的特征,决定了自然科学类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解读方法:1.整体解读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解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的内容包括:①解说阐释的对象及其特征;②关涉全篇主旨的重要判断;③文本的结构框架和主体段落中心(自然科学类文本的结构框架一般是:解说关键词——提出假设和判断——引述科学实验和科技事实进行实证(shízhèng)——展示科技理论的开展前景和实际应用);④科技原理和主要的科技事实。在第一遍阅读中大体把握上述内容,对于深入解读科技文本具有宏观定向的作用。第三十四页,共49页。2.深层解读深层解读是在整体阅读的根底上,对文本各个局部进行深入理解的阅读过程。就自然科学类文本而言,深层理解的局部包括:①文中的关键词(即重要的概念);②文中的主要观点(即重要的科技判断);③文中重要的理论假设或科技原理;④文中引述的科学实验和科技事实;⑤科技发现和创新的开展前景和实际应用。阅读时要把握以下几种关系:①观点与材料的关系;②作者的表达意念与语言材料的关系;③理论假设或科技原理与科学实验和科技事实的关系,④科技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对上述几种关系的认知实质是对事物间本质联系的把握,亦即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一般来说,高考(ɡāokǎo)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不涉及研究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内容,故在此不赘述。第三十五页,共49页。授课提示(tíshì):对应学生用书第301页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警惕“生态癌症〞——蓝藻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局部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别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那么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héshuǐ)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第三十六页,共49页。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wèntí)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那么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说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工程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第三十七页,共49页。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去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方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局部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niántǔ),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niántǔ)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方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方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第三十八页,共49页。1.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sìhū)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解析:A项原文是“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项对于蓝藻的归属,原文说“蓝藻具有双重性〞,成认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一种植物,而选项却说“似乎(sìhū)〞是一种植物,实际上是否认了它属于植物;另外文中说的是“大局部学者〞主张将蓝藻列入原核生物,而选项却说“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显得过于绝对。C项原文是“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答案:D第三十九页,共49页。2.以下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yìsī)的一项为哪一项()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工程之一。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多较快。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解析:B项原文说局部蓝藻会产生毒素,此处扩大了范围。C项原文说微囊藻毒素“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D项原文是“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摄氏度到35摄氏度下繁殖较多而不是“各种蓝藻〞。答案:A第四十页,共49页。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júmiàn)。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解析:工业污染只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只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还不能完全阻止湖泊富营养化,也就不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答案:B第四十一页,共49页。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

~3题。美研制出新型半导体墨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墨,这将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一步。伊利诺伊州化学品公司(ɡōnɡsī)百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稻垣说,这项发现来自一种新型材料——一种可携带负电荷的可溶性半导体墨。通常情况下,半导体有两种根本形式:携带正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