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_第1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_第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_第3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_第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思维的训练摘要: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重视“技”或“术”,现在的信息科技课堂如何实现“科”与“技”并重,如何“打通思维与技术之间的隔断墙,加固思维的承重墙”。关键词:思维;情境;类比;对比;尝试错误《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发布之前,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多以技术为核心,甚至是只重技术。教师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教学生该如何操作,教师演示完毕,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练习。《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发布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题目变了:由原来的信息技术变为了现在的信息科技。课程理念发了深刻的变化: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基于以上内容的解读,以及近期有关大概念、单元教学、深度学习的观点,激发了我新的思考: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技”、“术”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我找到的答案是:思维训练。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思维性是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信息科技教师应该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思维与技术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两辅相成,缺一不可。“打通思维与技术之间的隔断墙,加固思维的承重墙”。如何将思维训练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紧密融合,并且在课堂上落地。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意义建构。情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在讲二进制时,我使用二维码来导入。学生几乎每天都接触二维码,但是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二维码。更没有想过,二维码为什么会制作成黑白两种颜色的小方块。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讲《小鹿的矩形跑道》时,学生看着矩形跑道犯了难。小鹿可以水平向右移动,水平向左移动,但是,垂直向上、向下,该怎么办呢?设计的教学内容正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进入到会又不会的情境中,引发了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乐于尝试,在尝试中,在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获得思维的训练。类比迁移,启发诱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教学离不开问题引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提问,通过巧妙点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讲到《鹿爸爸领跑》时,涉及到角色的向左、向右移动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移动()步】这条语句,并且使角色向右移动。但是,让角色向左移动出现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讲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到了数学里的数轴。数学基础不错的同学,马上想到:数轴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喔,原来,【移动()步】里的数字是正数的话,角色向右走;数字是负数,角色向右走,太神奇了!学生让小鹿跑动的过程中,想到:实际生活中,角色移动的同时,背景好像也在相应的移动。但是,在源码编辑器中,背景能移动吗?怎样才能移动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同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句:角色,你是怎么让它移动的呢?学生想了一下,马上说,噢!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学生产生了具大的成就感!因为他体验到了知识间的相关性,获得了学习的、思维的方法。通过类比迁移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自我思索,自我建构,自我感悟的空间和时间,不仅能训练思维,而且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三、对比分析,学以致用对比,是同中求异的比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其相异点。比如,【当()】和【如果()】这两条语句。在制作《荆棘闯关》的游戏规则时(游戏规则为:(1)角色碰到障碍物,失败;(2)角色没有碰到障碍物,顺利到达目的地,成功),【当()】和【如果()】这两条语句,都可以实现最终的效果。我要求学生分别使用这两条语句,完成相同的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归纳出二者的异同。相同点:它们都是条件语句,后面的条件为真时,执行下面的语句。不同点:(1)【当()】是起始语句;【如果()】是中间语句,前面需要加上起始语句,才能运行。(2)【如果()】需要与【重复执行】组合使用;【当()】可以独立使用。又如,【发送广播()】和【告诉()执行】这两条语句。角色碰到障碍物,“失败”出现,【发送广播()】或【告诉()执行】都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失败”出现的同时,障碍物也要停止旋转,此时,【告诉()执行】会束手无策。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得出二者的异同。相同点:它们都能和其它的角色连接。不同点:(1)【发送广播()】需要和【当收到广播()】组合使用;【告诉()执行】可独立使用(2)【发送广播()】可以连接多个角色;【告诉()执行】只能连接一个选定的角色。通过比较分析,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认知结构变得清晰,知识的稳定性更高,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易于提取并准确运用。四、尝试错误,构建完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级的“平衡”状态发展,关键是通过“不平衡”的重建完成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去真正了解学生,做到教学实践“有心人”,才能创设引起“不平衡”的因素,使学习活动进入良性的,不断发展的循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传递“尝试错误”的思想。要求学生要敢于动手,敢于尝试。一条语句,要分清哪些量是可变的,哪些量是不可变的。如果是变量,我们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从而达到我们想要实现的效果。时间长了,学生就领悟到:完成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去解决问题,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比如,在教学《星球的转动》时,我指出:本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是【围绕XXX旋转()度】、【旋转()度】语句。【围绕XXX旋转()度】语句如何使用,才能实现星球的自转与公转?请同学们自己尝试。整节课,我只是给学生提供了星球的图片,提出了基本要求(针对全班学生,实现星球的自转与公转)和个性化要求,在巡视时进行了个别的指导。学生自己摸索出【围绕XXX旋转()度】语名中的“XXX”是可以调换的,起到中心点的作用;“()”里的数字是可以改变的,数字变大,转速快,数字变小,转速慢。而且,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星球的大小、星球摆放的相对位置、转速的相对大小,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学生自己在不断地尝试错误,思考,反复摸索,再思考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拾级而上,原来点滴、片面、碎片化的思维也渐渐完整厚实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